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的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辨证思维模式要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于偶然中,发现必然
精彩一句话:于困苦中发现甘甜,于痛苦中发现快乐,于偶然中发现必然,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大千世界,错综复杂,所遇到的现象不外乎两类。一类是确定现象,也叫必然现象,另一类是随机遇而发生的不确定现象,也叫偶然现象。如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时沸腾,是确定会发生的现象。用石头孵出小鸡,是确定不可能发生的现象。
我们生活着的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人们虽然能够精确地预卜尚未发生的确定现象的必然事件,却难于预卜尚未发生随机现象的随机事件,但是在大量的偶然之中存在着必然的规律。
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包含着必然性的趋势,又包含着偶然性的情形。这种矛盾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本身存在的普遍联系的客观世界中的复杂性所决定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只是相对的。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也没脱离偶然性的必然性,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因此,我们要学会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往往这种必然的规律会让你发迹。
出身于贫苦工人家庭的李嘉诚先生,最后成就了亿万富翁的伟业。有的人会说,这纯属偶然,如果他没有遇到一个对他信任的老板,他也不会与众多顾客建立广泛的联系,进而在他开办了自己的店铺后也就没有生意可做。
但换个角度一想,这又是必然的。如果不是李嘉诚的敬业和诚实可靠不怕苦的工作精神,怎么会赢得老板的信任呢?老板也不可能把客户交给他管理。这看似偶然的巨大成功之后却蕴含着很强的必然性:付出一定会有收获。尽管付出时所期待的收获是在一定条件具备的时候才会到来,但在这条件没有成熟之前,在量变的过程之中,一种必然性就已经存在其中了。
这就好比做饭。如果锅里没有水和米,炉膛中的火烧得再旺,也不可能做出饭来。相反,如果锅里有了米和水,一旦“火”这个外界条件具备,则一锅熟饭就会成为必然。这米和水就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性因素,这火就是偶然性因素。同样,李嘉诚先生本性中的努力、诚实和勤奋就是导致成功的必然因素。
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则相反,它在事物发展中居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我们要善于在偶然的事物中发现必然性。
为了开发南美的市场,柯迪士集团尝试了多种方法,但是都没有获得明显的成效。身为公司老板的汤姆整日为此发愁。
一天,下班回家后,他偶然看见在厨房的妻子很熟练地拿出两个鸡蛋,打在锅中做起了煎鸡蛋。突然,他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
第二天一大早,他来到公司召开了董事会议,询问各位董事的意见。一个董事听完他的创意后,说道:“那为什么不在水果上做广告呢?”
汤姆回答:“我曾想过在水果上做广告,但是很快我就否决了这一创意,因为很多人买水果是用来送人的,有广告就会影响美观;有些人吃水果常常连皮一起吃,如果有广告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但是鸡蛋却不会产生像水果这样的问题,而且鸡蛋是家家户户都需要的商品,正因如此,我深信鸡蛋会是一个很好的广告传措媒体。”
董事们听了汤姆的这番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纷纷表示同意。得到肯定之后,汤姆立刻就与当时最大的鸡蛋出口公司—以色列鸡蛋出口公司进行接洽,承诺愿意出300万美元,让那个出口公司在销往南美的鸡蛋上贴上柯迪士公司产品的广告。
这家以色列公司算下来,鸡蛋的利润一下子从0.1美元升值到0.3美元,虽然贴广告需要巨大人力,但他们也乐意接受。
就这样柯迪士公司利用1500万枚鸡蛋成功“砸”开了南美市场。
汤姆偶然从妻子日常用鸡蛋中得到启发,发现了用鸡蛋宣传的巨大效果,因为鸡蛋是每家每户要用的食品,必然每天都能看见,也能看到他们的广告,就这样用重金与出口鸡蛋的公司合作,成功打开了南美市场。
我们每个人都期待成功,不过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肯定也有挫折。有哪棵成长过程中的小树不经历风雨的飘摇呢?不经历风雨考验的小树能长大吗?如果你正确地理解挫折,能从挫折中及时地找到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那么你就会成功。如果你在挫折面前只会悲叹自己运气不好,不去认真研究挫折背后的必然因素,不去把导致挫折的必然因素根除,则一定会导致失败。
因此,于困苦中发现甘甜,于痛苦中发现快乐,于偶然中发现必然,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永远不变,乃是变化
精彩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如果说有什么会永远不变,那么,只有变化是永远不变的。
生活永远都在变化,从来没有人能够完全预料到下一秒将会是什么一种模样,也从来没有人能够完全按照自己预设的轨迹走完自己的一生。变化是永恒的,正如哲学中讲的一样,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才是相对的,生活如此,世间万物亦是如此。
时间在变化,就在你深夜沉浸于思考的时候变的。
生活在变化,就在你起床刷牙后而决定不吃早餐的时候变的。
工作在变化,就在你撰写完报告之后引来一阵唏嘘声之后变的。
爱情在变化,就在你站在一个哥们式女朋友的旁边时变成另一种味道。
亲情在变化,就在你回应母亲罗唆的那一刻变得不那么听话不那么爱母亲。
世界在变化,就在战争之后的和平之后又引来战争之后被狂风袭击的那时候。
世间所有一切都在变化,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很多事情、很多理想、很多生活、很多人生、很多东西都在变着,是跟随时间在变,还是跟随心情在变,还是跟随别人在变,抑或是跟随时代在变。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以不变应万变,还是以万变应不变?这好像是哲学家应该思考的问题,而应该庆幸的是很多时候变的是万变,不变的是心中久远的梦想。永远不变的只有变化,万物皆为我用,才是最高境界。
《塔木德》上的一句著名的格言是:“开锁不能总用钥匙;解决问题不能总靠常规的方法。它源自一个故事。
故事是说两个儿子大了,犹太富翁老了。这些日子富翁一直在苦苦思索,到底让哪个儿子继承遗产?富翁始终拿不定主意。想起自己白手起家的青年时代,他忽然灵机一动,找到了考验他们的好办法。
他锁上宅门,把两个儿子带到一百里外的一座城市里,然后给他们出了个难题,谁答得好,就让谁继承遗产。
他交给他们一人一串钥匙、一匹快马,看他们谁先回到家,并把宅门打开。
马跑得飞快,所以兄弟两个几乎是同时回到家的。
但是面对紧锁的大门,两个人都犯愁了。
哥哥左试右试,苦于无法从那一大串钥匙中找到最合适的那把;弟弟呢,则苦于没有钥匙,因为他刚才光顾了赶路,钥匙不知什么时候掉在了路上。两个人急得满头大汗。
突然,弟弟一拍脑门,有了办法,他找来一块石头,几下子就把锁砸了,他顺利进去了。自然,继承权落在了弟弟手里。
犹太人自古就懂得,人生的大门往往是没有钥匙的,在命运的关键时刻,人最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规的钥匙,而是一块砸碎障碍的石头!
而哥哥总想着用钥匙开门,殊不知这里发生了变化—在关键时刻需要用智慧开门。
关于变化,我们的孔圣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用水来巧妙地描述变化的无时不在:濯足长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其意思是说:当你在河流中洗足,只要你把脚抽离水面后再插入水中,哪怕只有一瞬间,脚下的水也已经不是以前的水了。这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如果说有什么会永远不变,那么,只有变化是永远不变的。
对“变与不变”的合理掌握是具有智慧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变与不变”的合理尺度,他就能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既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原则,也能适应时代潮流。我们通常会认为年轻人敢于变化,敢于求新,但没有明确的原则和坚定的立场;而老年人一般过于坚持己见,惮于改变而显得过于固执,缺少新意。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变与不变”的智慧,有些人即使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这样,也因为能力的原因不能如愿。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只有那些不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在其他方面也能为公司、团队做出贡献的员工才是优秀的员工。优秀的员工不仅要有求新求变的精神,还要有自己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立场,这不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一个人个性和品格的体现。
而一个企业、一个团队要想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就必须适应这样的环境,既要有自己的原则立场和团队文化,又要敢于变革,敢于创新,以适应新情况的出现,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不过,变化往往是令人恐惧的。像“金融大鳄”索罗斯这样坚韧不拔的强势人物,面对记者的“你最害怕什么”时,他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最害怕不确定性。
的确,不论是个人还是公司,都恐惧并且不愿意面对未来的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因为不确定性有时会给我们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它往往会像一个不速之客,在我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时候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
然而,永远不变的是变化。恐惧和回避只能使个人或企业被历史抛弃。那么,如何面对变化?水教给我们一个合理应对并战胜变化的简化原则—因势随形。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那就是:变,一要快变,通过快速变化来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组织、观念、管理模式和个人的变化;二要善变,在变中找到机会。总之,要有化万物皆为我用的思维,才是抵达成功彼岸。
苦难是把,双刃之剑
精彩一句话:苦难是把双刃剑,关键是看你遭遇它时握着的是“刀刃”还是“刀柄”。
4岁时,一场麻疹和强制性昏厥症几乎要了他的命。7岁时,他又患上了严重脑炎,不得不大量放血治疗。46岁时,因牙床突然长满了脓疮,他只好拔掉了所有牙齿。牙病刚愈,不幸的他又染上了可怕的眼疾。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结核等多种疾病无情地吞噬着他的肌体。最后,他的声带也坏掉了,只能靠儿子按口型来翻译他的话。
就是这么一个饱受病痛折磨的人,始终没有放弃每天10小时的练琴,他用独特的指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欧洲几乎所有的文学艺术大师都听过他的演奏。正是他这个连声音都发不出来的人,创作出了风靡世界的《随想曲》、《女妖舞》和6部小提琴协奏曲及许多吉他演奏曲。
他就是与弥尔顿、贝多芬并称为“世界文艺史上三大怪杰”之一的帕格尼尼。让人无法理解的是这3个人一个成了盲人,一个成了聋子,而帕格尼尼则变成了哑巴。
帕格尼尼因其出众的演奏,被世人称为“操琴弓的魔术师”。可有谁能想到,在帕格尼尼的演奏声中,饱含着多少苦难呢?
古人云: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经历痛苦的磨砺,因为,苦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积极向上。从这个意义上讲,经受苦难未尝不是件好事。关键是遭遇到它时,我们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
而对于有的人来说,遭遇苦难仿佛面临坠入地狱一般,勇于翻身之日了。他们整天怨天尤人,为什么上天对自己这么刻薄,让自己受这么多苦。但他们并不知道,上天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在把门关上的同时,肯定为你留了一扇窗,关键是你看能不能站起来去打开这扇窗户。
因此,苦难是把双刃剑,问题在于你如何去看待它。
雪菜说:“痛苦与欢乐,完全蕴涵于眼界的宽窄。”其实,如果我们以积极乐观的心去看待苦难,也能从中寻觅出美好的东西。同样是时代赋予的苦难:帝王弃用,奸臣陷害,小人谗毁,有的人流放边疆,命断荒漠;有的人漂泊无定,碌碌无为;有的人身陷囵圄,含冤而死。而嵇康则悲愤地奏一曲《广陵散》;司马迁则写出了绝唱《史记》。
同样的时代,同样的苦难,不同的心态。苦难仅仅视其为“苦难”,那么它只能是飞来横祸,猝不及防;大难临头,苍穹压顶。可是苦难只有经历过苦难的人才能诠释。苏轼的老友刘贡父晚年得恶疾,须眉脱落,鼻梁断塌。一日两人对饮,苏戏日:“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守鼻梁!”而刘贡父不以为忤,亦大笑以对。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他在苦难前的坦然与释怀,他窥破了苦难伤人的一面,直抵灵魂自足与自适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