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成功的阶梯(第6辑):青少年必读的人生故事
19535200000023

第23章 人生就像弹钢琴(3)

十二岁时,父亲将他送到管风琴师聂费的身边,正式学习音乐。聂费是个天才的音乐家,掌握着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熟练多种音乐教材,一些古典音乐在他的演奏下,像拥有了生命一样,让人浮想联翩,热心沸腾。从此,他才真正畅游在音乐的海洋里,短短几年时间,他的音乐才华已可以和聂费比肩了。1787年,聂费介绍他到维也纳,他终于见到了崇拜已久的音乐大师莫扎特。莫扎特是个爱才的人,并不因为他的冒失到来而拒绝,而是放下手头的创作,认真地听他演奏。一曲听过,又让他即兴谱曲。尽管当时他的音乐才华在莫扎特眼里,还显得稚嫩,但是,这已经使莫扎特惊喜不已。因为,莫扎特从他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广阔的音乐空间,那是连自己也未必有的。于是,莫扎特细心地传授了他一些演奏上的技能,并鼓励他将音乐当成生命,永远不要放弃。

几年后,他终于赢得了维也纳最卓越的演奏家之称。他用音乐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抒发对封建专制和压迫的憎恨之情,创作了“月光”钢琴奏鸣曲、“悲怆”钢琴奏鸣曲”等震撼人心的作品。他的音乐像一声声呐喊,诉说着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激励着人民的斗志。他的第三、第四钢琴协奏曲、第五“命运”交响曲”和第六“田园”交响曲等成为音乐史上的几座高峰,被世人尊称为 “乐圣”。

他就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人无远志,必有近忧。成功往往属于那些树立了远大理想,并不懈追求的人。

给自己开一张罚单

富兰克林是个喜欢读书的人,他常常因为痴迷于书而忘记做其他事情。

那天,富兰克林成功地论证了电的存在后,心情非常高兴,忍不住大声地欢呼起来。第二天,富兰克林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午餐,和几个朋友打了招呼,约请他们来为自己庆祝。富兰克林出于贫困的家庭,从小就在印刷厂学徒,即便兜里有钱,也多用在买书上,很少这么破费过。

时间在慢慢地流逝着,富兰克林坐在靠窗的椅子上,脸上的笑容越来越淡,眉头皱了起来。为什么他们还没有来?总不会都有事吧?富兰克林望着窗外,心底突然泛起一种寂寥感。

午时早就过去了,就在富兰克林有些失望时,终于来了一个朋友,只是,神色间流露着不情愿的样子。富兰克林意识到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得罪了大家,他沉思了一会儿,问那位朋友:“到底我什么地方让大家反感了?”朋友说:“本来我也不想来的,又怕你伤心。”富兰克林点点头,说:“我看的出来,但我只想知道为什么?”朋友吞吐了一下,说:“和你相比,我们大家没有一个人的成就及得上你,而你一有了成就,便邀请我们来庆祝,对你来说,确实是一件值得开心的事,但是,对于我们,却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我们会感到惭愧的。”富兰克林默默地想着与朋友们交往的这些日子,的确,他太过于关注自己了,而很少去考虑大家的感受。

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后,富兰克林找了一个本子,将自己喜欢显摆成就的习惯写下来,提醒自己一旦哪一天又有了沾沾自喜的言语,便认真地给自己记一次过,罚自己向朋友道歉一次。

起初,富兰克林的记过本隔三岔五便添上一行字迹,一年后,字迹越来越少了,而富兰克林的朋友越来越多了。

每个人都有缺点,只有正视自己,诚恳地接受朋友的批评,并加以改正,才会成为缺点越来越少的人。

感谢歧视你的人

他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修城。9岁时,他去布里埃纳军校学习,由于身材矮小,穿着朴素,受到了其他富家公子的歧视。

后来,他不想呆下去了。虽然他出生于意大利贵族家庭,但是,那时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了,除了辉煌的过去之外,实在没有值得炫耀的地方。也正因此,那些富家公子们才把他当成了耍笑的对象。

他发现自己每在学校呆上一天,胸中的怨愤就会增加一分。无奈,他给父亲写信,将自己所遭受的侮辱、痛苦都倾诉给父亲。他说:爸爸,学校的环境简直是你无法想象的,那些不学无术的富家公子看不起我,嘲笑我,我没有能力反击他们,我想回去。

很快,他接到了父亲的回信。但是,父亲没有答应他的请求,而是鼓励他继续呆下去。父亲说:孩子,想做好一件事是需要有毅力的,你为什么不能坚持下去呢?

于是,他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从此,埋头苦学。但是不久,他又忍受不下去了,于是再次给父亲写信。信中说:爸爸,如果再呆下去,我会发疯的。

父亲回信说:你是去那里学习的,还是赌气的?如果是学习,那么,你就看看自己的成绩,有没有提高?如果提高了,这就够了。

他冷静地一想,父亲的话很有道理。的确,进入学校以来,他经常受到侮辱,但是,他的成绩一直排在前列。正如父亲所说,自己是来学习的,何苦与他们怄气。于是,他继续埋头学习。可是,不久,他又受不了了,再次给父亲写信。父亲仍然很耐心地劝他,不同意他回来。父亲在信中说:你如果连学下去的毅力都没有,骨子里还有什么东西?再瞧瞧自己的成绩,是不是又提高了?如果是,为什么不感谢那些富家公子呢?离开了学校,离开了他们,去哪里找这么好的动力?

他恍然彻悟。从此更加勤奋地学习。

1784年,他以优异地成绩毕业,被选送到巴黎高等军事学校继续深造,一年后取得军官资格,被任命为皇家炮兵少尉。1795年他带兵成功地平定了武装叛乱,荣升为陆军中将兼巴黎卫戍司令,1796年又被任命为意大利战役的方面军总司令。意大利战役胜利后,他已成为法兰西人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1804年5月18日,法兰西帝国诞生,他自封为第一任皇帝。

他就是拿破仑·波拿巴。

人生要达到的重要目标有两个途径,一是势力,一是毅力。势力只是少数人所有,毅力却是多数人都拥有的。为什么一些人能够成功,而一些人只能面对失败?因为,后者的骨子里缺乏毅力。

被上帝误诊

1940年6月,她出生于美国的伯利恒地区,自幼体质就不太好,由于她的母亲生育很多,所以家里不但经济紧张,孩子们也或多或少,都有些营养不良。

从出生到12岁,她几乎被疾病缠绕着,小儿麻痹、猩红热、肺炎,疾病让这个本来瘦弱的女孩,身体更加单薄无力。走在路上,仿佛风轻轻一吹,人就会像一只纸鸢,飘在空中。

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一支田径队在野外训练,听到了伊丽莎白·罗宾逊的名字。回家后,她问母亲,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崇拜伊丽莎白·罗宾逊?她是上帝吗?母亲说,不,她是体育界的英雄,母亲给女儿讲了伊丽莎白·罗宾逊因飞机失事,膝盖遭受重伤后坚持短跑训练,终于在奥运会上捧回一枚女子接力金牌的故事。母亲告诉女儿,伊丽莎白·罗宾逊是生命顽强的象征。她听后马上说,我也要练短跑。母亲又惊又喜。因为当时,她还被小儿麻痹困绕着,母亲希望她像正常的孩子一样行走。

一天,母亲带她去看医生。医生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他张口闭口便是上帝。她问医生,我可以参加短跑训练吗?医生摇摇头告诉她,不可以。

她问,为什么不可以?

医生说,是上帝说的。

上帝的话并没有挡住她的决心,不久,她报名参加了田径队,在训练场上一次次地奔跑着。

她坚强的意志催发了体内的潜能,速度越跑越快,体质也越跑越强。之后,她陆续参加一些国内的赛事,成绩逐渐提升。后来,她被吸收入国家队集训,1960年,刚刚20岁的她,在罗马奥运会上,一举夺得女子100米、200米和4乘100米接力三枚金牌,一直被体育界看作是战胜自身病魔的奇迹。

她就是有着黑羚羊之誉的女子短跑名将威尔玛·鲁道夫。

上帝也有误诊的时候,站在生命的起跑线上,只要不轻言放弃,奇迹总会出现。

永不放弃未来

她诞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的塔斯比亚城,天生聪明,不到六个月大,便能清楚地吐音了。

但是,就在她一周岁不久,突然生了一场大病,这场大病使海伦凯勒变成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小女孩。一个本来非常可爱的小女孩,一下子跌入黑暗和失声的世界里,她所遭受的痛苦,正常人是无从体会的。

一开始,她的父母还抱有希望,尝试着为她恢复光明,但是,每一次尝试都失败了。不过,她毕竟不是一个平凡的孩子,虽然看不到、听不到,无法说话,但是,通过几年的感觉,她居然能够用触摸来和家人沟通交流。

她七岁的时候,家里请来了一位教师,她叫沙莉文。沙莉文细心地教她发声,当然,这一切她要先用触觉领会老师的意图。当真无法想象,沙莉文没有白白付出。她居然在不懂任何语言的情况下,通过喉咙的颤动和嘴的运动,明白了简单的发音口型。很多时候,每沟通一百次,她未必领会到一次,就连她的父母也快放弃了,沙莉文却注定要为人类培养出一个伟大的人物来。她在沙莉文的耐心教育下,反复地练习发音,一练就是几个小时。一遍遍地触觉沟通,耗尽了她的心神,她躺了下去,想为自己的训练划上一个句号,一次次地失败让她几乎永远甘心呆在失声的世界里。但是,当她感觉到沙莉文一直陪伴在身边时,又滋生了无穷的韧劲。她从绝望中重新站起来,她不再退缩,尽管每万分的付出,未必有一分的回报,她仍然坚持着练下去,终于,她可以准确地说出“爸爸”和“妈妈”等称呼了。父母、老师都惊喜地拥抱了她,她虽然看不到大家脸上喜悦的泪水,听不到他们的欢呼,但是,却感觉到他们激动的心情。因此,她也笑了。她毕竟有了希望。

有一次,沙莉文在木板上刻了一个“米”字,让她触摸。她摸了半天,仍无法用手势来形容出“米”是什么。后来,沙莉文灵机一动,跑到厨房拿了一粒米来,放在她的掌心。她马上欣喜地用手势告诉沙莉文,掌心中的东西,就是木版上的字。沙莉文握握她的手,表示是正确的。从此,沙莉文沿用类似的教育方式,比如教她“火”时,先在木板上刻上字,然后拿蜡烛让她的手去感觉。比如教“土”字时,便捏一些土,放在她的掌心。后来,沙莉文干脆培养她的感觉能力,直接在她的掌心里写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对语言的感觉力越来越强,口齿表达也越来越熟练。仿佛那一个个字都有了生命,都被她坚韧的意志感化了。

对文字有了一定的感觉后,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毅力,19岁时,她考入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不久,便创作了处女作《我的一生》,之后,陆续创作了《我的天地》、《石墙之歌》、《走出黑暗》等著作,引起了世界文坛的轰动。

她就是人残志不屈的代表、伟大的作家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把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尊敬。1968年6月1日,这位创造出人类生命奇迹的作家告别了人世,然而,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

海伦·凯勒说: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命运可以夺去你的视觉、听力、语言,但是,不能夺去你的意志。无论遭遇了什么困难、挫折、不幸,只要你永远保持顽强的毅力,就不会被它们击倒。

人生的城堡

阿兰·米蒙出生于阿尔及利亚,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米蒙上了前线,在一次战役中右脚受了伤,几乎截肢。后来,米蒙去了法国。有一点时间,他在巴黎圣巴伦城建公司打工,他的师傅穆哈德虽然50岁了,但一天下来,穆哈德并不显疲倦之色,而那些年轻的建设师,冲劲一过,就松弛下来。这现象常让米蒙感慨不已。

后来,米蒙进入国家田径队,开始训练长跑。他先后参加了1948年伦敦奥运会,和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在10000米跑中都不敌对手,获得亚军。

虽然捧回的是银牌,法国队还是给予了米蒙盛赞,因为他的对手是来自捷克的扎托佩克,有“火车头”之称的世界一号长跑王。米蒙自己却不满足,获得奥运会冠军是每个运动员的最高理想,米蒙也一样。

那天晚上,米蒙来到师傅穆哈德的工地。穆哈德已经知道了他的成绩,本要向他祝贺,却见他眉头不展,一副不快的样子,便问,怎么,奥运会亚军的荣誉还不满足吗?米蒙说,是的,从1948年到1952年,在三场比赛中,我都输给了同一个对手,这是我最不开心的。

穆哈德指着面前刚建起的一座大楼说,你瞧,这些楼房都是一层层砌成的,所以,只要你顺着这条路,永远跑下去,总有超越对手的那一天。

穆哈德一席话,让米蒙的内心起了大的波动,久久不能平息。

后来,米蒙加强了自己的韧劲和耐力的训练,他将长跑距离加了一倍,每天凌晨起来,去城外跑步,风雨无阻。一年、二年、三年……米蒙眼看着那一排排大楼拔地而起,他的心中也有一座城堡在慢慢竖立。

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上,米蒙又参加了万米比赛,但是,他没有想到,由于加强训练,他的耐心提高了,速度却大不如前,竟然连前10名也没进。

当他居丧地回到休息室,随队前来的穆哈德迎上来说,米蒙,不要灰心,你还有一次实现梦想的机会。

米蒙说,还有什么机会?

穆哈德说,你可以参加马拉松赛,我相信你的耐力。米蒙心中一动,是啊,自己何不在马拉松赛上奋力一拼。当时,马拉松赛和其他赛事不同,所以,通过教练,米蒙很快被批准,去争夺马拉松比赛的金牌。

比赛这天,墨尔本的天气非常热,一路上,虽然街道边有不少饮用水,但是,米蒙始终没有停下来,他的步伐虽不快,却坚实有力。同时参加马拉松比赛的,还有米蒙的老对手扎托佩克。米蒙凭借几年来不断提升的耐力,终于一举夺冠。

回想起自己的冠军路,米蒙感慨万分,他说,人生就像盖城堡,一年打基,二年砌墙,三年盖顶……最终,我成功了。

人生的路曲折遥远,就像长跑一样,没有谁能一步迈到终点。只要锲而不舍,脚踏实地地走下去,总会登上成功的高峰。

低头的人生

那天,莫斯科某商报要做一期经济人物周刊,报社领导让记者普克金去采访一个叫托夫斯基的皮鞋商人。莫斯科的冬天特别冷,普克金裹在咖啡色的大衣里,向车站走去。托夫斯基住在圣彼得堡,但是,在这种恶劣的天气里,普克金是不想出行的。经过一家网络公司时,普克金突然想,反正领导要的是一份资料,何不去网上搜?于是,普克金走进了那家网络公司,向里面的管理人员热情地打了招呼后,就在一台电脑前坐了下来。靠墙的位置有个壁炉,红彤彤的,普克金感到了一股暖意。果不其然,关于“托夫斯基”的介绍,网络上有不少,普克金浏览了几个网页,把最详细的一份打印了下来,然后回了报社。

谁知,领导看完资料,颇为不悦地说:“你弄的这份资料,既然网上可以看到,那么还做什么周刊?我需要的是托夫斯基的创业金钥匙。”

普克金出了一身冷汗,他不敢再有取巧之心,坐车去了圣彼得堡。圣彼得堡是俄罗斯仅次于莫斯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北方威尼斯”之称,是彼得大帝所建,城内古建筑迷人,辉煌的街道风光如同舞台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