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从私生子到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经营哲学
19534400000006

第6章 从私生子到秦王(6)

奏简呈递到相闻吕不韦那里,遭到了他的否决,吕不韦说,《周礼》中所说的男子20而冠,是按实际年龄来计算的。博士们纷纷引经据典,据理力争,但学问大比不上权力大,由于吕不韦一意孤行,此事一直没有结果。一些宗室大臣转而直接将这件事上奏给了秦王政,秦王政心知吕不韦有意刁难,但表面上却微笑着说:“也许大家都错了,照相国所议去办好了。”

朝堂上那些耿直而不明利害关系的大臣还在跟吕韦据理力争,要求秦王亲政。吕不韦将那些人狠狠责备了一番:“各位如此恳切地请求是什么意思?大王现在不是凡事都亲自批答吗?丞相总领百官,就各位上奏拟定批答建议让大王选择,或是另外批复,这也是我的职责,备位为什么要怀疑是我独揽大权呢?”

虽然吕不韦的话不乏强辞夺理之嫌,却也并非没有道理,大家拿不出话来驳他,一个个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吕不韦则趁机为自己打圆场说:“等到大王行冠礼以后,我不会再替他拟奏折,一切政务都交由大王自己去办理。”

再争下去没有什么意思,大家退一步想,反正也就是多一年的时间,再等一年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早有人将吕不韦与群臣之间的争论秘告了秦王政。秦王政笑着说:“既然吕相国能者多劳,那就让他多辛苦点吧,大家不要去烦他了!”

很多人认为秦王政太怯懦,不过,只有他自己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此时他必须要忍。当然,忍不是忍气吞声,而是为了在适当的时候爆发。

秦王政9年,上党之乱发生,秦王突然宣布亲政,要御驾亲征,并趁机将自己的心腹安排在重要职位上。

吕不韦措手不急,眼睁睁地看着秦王政亲政。当然,这只是开始,令他吃惊的事还在后头。

大臣们也一个个吃惊不已,还没有等他们缓过气来,秦王政就平定了上党的叛乱。至此,所有的大臣,包括吕不韦都明白了,这个表面谦恭的青年人在着举重若轻、运化自如的政治能量。

回到咸阳,秦王政发布了一连串的命令。

首先,他命太史在4月择定吉日,由奉常为他举行冠礼。他正式戴冠佩剑,向天下人昭示,从这一天开始,大秦由他说了算。

其次,分解丞相的权力。他认为,丞相总领百官,综理政务,考核地方官及请侯政绩,任免官吏,主持朝议,同时,还负责外交和军政事务,总揽一切,权力太大,等于把君王完全架空。在这种情形之下,能干的丞相忠心耿耿,固能便宜行事,但是,一旦碰上心怀不轨的人,就很容易做出谋反篡位的事情来。于是,秦王政决定实施三权分立制度,将承相原来的权力一分为三,丞相管行政,国尉(太尉)管军政,廷尉管司法。三者互不隶属,共同对君王负责。

虽然廷尉属于九卿,不如三公地位显赫,但在秦王政看来,君王要拥有绝对权力,就必须要加重廷尉的责任和职权。于是,廷尉一职在朝廷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凡是要法办的事,全由君王直接下令交由廷尉法办,不再经由丞相。廷尉府实际上成了秦王政的私人法庭法庭。

为了进一步削弱丞相的权力,他又在相国以外设左丞相、右丞相,名义上是辅助承相做好日常工作,实际上是互相牵制和监视。就这样,吕不韦的权力被大大削弱了。

在宗室大臣和一班先王旧臣的拥护下,大权在握的秦王政又开始向吕不韦在秦国的商业势力开刀。他重申“重农抑商”的政策,将山川林矿之利收归国有,不准商人独自占有,并严禁商人及富家兼并土地,严格执行壮男授田政策。

秦王政的步步进逼,造成了吕不韦集团的恐慌,食客们纷纷要求吕不韦采取行动,以确保自己的既得利益,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很白热化。

【经营哲学大讲坛】

秦王政亲政,是他经略天下的开始。他宣布亲政没有走正常的程序,迈出这一步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当然,在迈出这一步时,他表现出了惊人的博弈才能。当他平定上党叛乱后,才补办了相应的程序,举行了冠礼,这意味着他并不在乎传统的礼法制度,他是非常之人,必为非常之事。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改革政治体制,实行三权分立,加强君权,对朝中重要官员的职责重新划分,使官员们互相牵制,从而把决策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摆脱了长期以来君权受制于相权的尴尬局面。这种行政体系和决策体系的建立,削弱了吕不韦的权力,从动机上讲未必纯正,但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所建立的这套行政体系和决策体系无疑更适合他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尤其是三权分立的权力制约机制的确立以及强大的情报网络的建立(由长吏李斯负责),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执政与施政的透明度和公正性,而且使决策更接近实际,从而有的放矢,在短期内收到效果。毫无疑问,这套行政体系和决策体系的建立,加快了秦王政兼并天下的步伐。

一位伟人说过,政治路线决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力量。所谓政治路线,就是决策、方向、指南针。

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重视科学决策系,决策要是出现了问题,整个发展方向都会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做出科学的决策,引导企业一步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会越来越多,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变得比以往更为脆弱。尤其是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实现二次飞跃时,更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才能把握市场走势,做出科学的决策,及时为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和服务。这一切考量着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它要求企业必须要有科学的决策体系,能对市场上出现的一切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能综合种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统筹兼顾,避免决策者仅凭一隅之见或者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而盲目拍板做决定,确保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和发展。

有这样一些企业,由于老板的能力非常出色,从创业初期开始,企业的发展就非常顺利,使老板的英明果敢彰显无遗。所以,在这样的企业里,上上下下都非常敬服老板,什么事都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企业的决策完全依赖于老板一个人,根本没有一套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也无所谓对决策的可行性进行充分的论证。这样的企业实际上是很危险的,无论它眼前的效益是多么红火,无论企业老板的才华多么绝伦超群,都很难避免在经营中遭遇惨败。

1992年,处在事业巅峰期的史玉柱决定建造巨人大厦,当时,巨人集团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1亿元,流动资金约数百万元。巨人集团最初的计划是盖38层,大部分自用,并没有搞房地产开发的设想。1992年下半年,一位中央领导来巨人集团视察,参观了巨人大厦工地。在参观过程中,这位领导环顾四周,兴致高昂地对史玉柱说,这座楼的位置很好,为什么不盖得更高一点呢?史玉柱听了这话,立即把巨人大厦的设计从38层升到了54层。

就在此时,某报报道广州某集团想盖全国最高搂——63层的大厦。有人就建议史玉柱应该为珠海争光,把巨人大厦盖到64层,夺个全国第一,让它成为珠海市的标志性建筑。

1994年初,又有一位中央领导来视察巨人集团。在迎接视察的过程中,有人提议“64”不吉利,谐音“楼死”,领导得知后会不高兴的。于是,史玉柱又马上打电话给香港的设计单位,索性把搂层的高度定在了70层。

在当时,盖一座38层的大厦,大概需要2亿元资金,工期两年,对巨人集困来说,尚可以承受,但是要盖70层大夏,预算资金一下子就增到了12亿元,工期延长到6年。如此大的资金缺口,如此长的工期,势必会让巨人集闭承受着巨大的风险,使巨人集的前景充满变数。结果这座被视为史玉柱和巨人集团成功丰碑的大厦,最终成了巨人集团的沉重负担,导致巨人集团因不堪重负而轰然倒下。

史玉柱为什么能够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变决策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巨人集团缺乏科学的决策体系,使他在做决策时缺乏科学的依据。企业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指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决策的失误是重大失误,很多发展势头本来比较良好的企业,往往就是因为一次重大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在竞争中一下子败下阵来,从此一厥不振。因此,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一定要避免在决策上出现重大失误,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防止出现少数人、甚至一个人说了算的弊端。

秦王政建立的决策体系,虽然旨在加强他的个人权力,但是这种体系是非常科学的,尤其是三权分立、互不隶属的权力制约机制,有效地避免了丞相大权独揽的现象,使各种权力处于均衡、和谐的状态,这无论是对于维护君权的稳定,还是对于提高各部门的办事效率都是非常有利的。事实证明,随着这套行政体系和决策体系的建立,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秦王政建立科学的行政和决策体系的做法,是值得现代企业家学习和借鉴的。决策是企业参与市场博弈的先导。一个企业如果不重视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体系,仅凭决策者个人的好恶或一时的冲动做决定,很容易出现决策失误。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科学的决策依赖于整个决策层的群策群力,而不是依赖于某个人的独断专行。任何一个经营管理者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六、危机关头,胸有成竹

【史海回眸】

庄襄王死后,秦王政即位,将母后赵姬奉为太后,移住别宫。

赵太后孤身无偶,与吕不韦旧情复发,两人常常私通,纠缠不休。随着秦王政一天天长大,吕不韦害怕隐情暴露,大祸临头,就为自己找了一个替身。此人名叫嫪毐,原是市井无赖,为人阴诈,但看上去英俊、强壮。吕不韦先把他招为自己的舍人,然后推荐给太后,拔掉须眉,假充宦官,进入太后宫中。

没想到太后对嫪毐一见钟情,两人大胆同居,不久,赵太后居然怀孕了。她害怕被人发觉,就诈称自己受神灵指示,应当隐居避人,于是移居雍(今陕西凤翔)地故宫。在雍地,赵太后与嫪毐先后生下两个孩子。赵太后所掌政务,一切都由嫪毐决断。

在赵太后的纵容和支持下,嫪毐公然养士,拥有门客1000余人,家僮数千人,朝中宫员争相交结,不少重要官员,如卫尉王竭、县卒领军内史刘肆、官骑领军佐弋张竭、中大夫令陈齐等都甘愿为其充当党羽。就这样,嫪毐集团成了仅次于吕不韦集团的秦国又一股政治势力。这两股势力都是与君权相对立的,一个是相国集团,一个是后党集团。秦王政要想主宰秦国大局,推行兼并方略,就必须要搬掉这两块绊脚石。

公元前239年,20岁的秦王政即将举行加冠典礼,吕不韦公布了他的《吕氏春秋》一书,而嫪毐在赵太后的支持下,也裂土封侯。

《吕氏春秋》是一部杂家著作,以关东儒家学说为基础,杂糅诸子百家学说,试图创立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结束百家争鸣的局面。该书反对君主独裁,主张君道无为,天下为公,德治教化,华夏一统,这些思想与秦国自孝公以来所依靠的法家思想大相径庭。吕不韦颁布此书的根本目的有二:一方面为秦国的统一奠定新的理论基石,另一方面是迫使秦王政就范,改变秦国的法家思想,按照吕不韦的蓝图去统一和治理天下。这对即将亲政的秦王政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刺激,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日益白热化。

与此同时,嫪毐也在加紧扩充自己的势力。这一年,他在赵太后的支持下被封为长信侯,先得到了山阳(今太行山东南一带)作为自己的封地,后来又把河西(今陕西东南部)和太原(今山西中部)二郡更为毐国。他甚至与太后密谋,只要秦王政一死,就扶持私生子继承王位。在赵太后的纵容和支持下,嫪毐为所欲为,宫室、服舆、苑囿、驰猎一概逾制,眼里根本没有国家和君主。

嫪毐召集了许多宾客在长信侯府尽情玩乐,并邀请王公贵族、朝中大臣在里面日夜嫖赌。朝中很多亲贵大臣都在嫪毐府上赌过钱,喝过酒,找过女人。嫪毐以此为把柄,把他们牢牢地控制在自己的手里,在朝中织起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并买通了不少侍中、郎中,这些人都成了他在秦王周围的耳目,他的势力急剧膨胀。

一天晚上,嫪毐做庄,因为做手脚赢了所有人的钱。一个年轻的郎中不解事,怀疑骰子是假的,结果被嫪毐一阵猛打。

年轻郎中宁死不屈,拔出佩剑,瞪大眼睛说:“本人在宫中侍奉皇上,王侯将相见得多了,一个小小的长信侯怎能吓得住我!”

“混帐东西!”嫪毐平日听惯了谄媚之语,哪受得了这番乱语,“你们还不将他拿下!”

这个年轻的武士很快被五花大绑。

嫪毐哈哈大笑,先给了他一顿拳打脚踢,然后说:“小子,别跟你老子瞪眼睛,你说你见的王侯将相多了,你可知道我这个王侯跟别的王侯不一样,老子是当今秦王的假父!你服不服气?将这小子吊起来给我狠狠地打!”

在此之前,朝野上下早已对嫪毐和太后的关系讳莫如深,现在嫪毐自己口吐真言,亲口证实,旁观者无不哗然。

很快,那个年轻的郎中向秦王政报告了这件事情。

其实,嫪毐的一举一动早巳被秦王政监控,如今他见嫪毐如此放肆妄为,立即决定加快除掉嫪毐的步伐。他派人在咸阳散播传言,说秦王已经接到密报,得知长信侯嫪毐在府中聚赌。并进步散布传言,说有人密告嫪毐假冒宦者进宫,是想对秦王和太后图谋不轨,秦王对此非常震怒。

嫪毐得到消息后,寝食难安,胆战心惊,他让宫中那些眼线窥伺秦王政的反应,眼线回报秦王政没有任何异常反应。

不久,咸阳城中传言又起,说长信侯官室之美,车驾之华丽,服饰之精致,远远超过宫廷,同时,长信侯府中的家仆和舍人,全都接受了军事训练,有谋反的企图,秦王政近日即将对长信侯釆取行动。

这一下算是击中了嫪毐的要害。他找到吕不韦辩白,说他根本没有谋反的意思。没想到此话说出反而招致吕不韦的一顿讽刺,笑话他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秦王政不露声色,一切和往常一样,他宣布按预定计划到秦国故都雍城的蕲年宫举行冠礼。

消息传来,嫪毐日夜疑惧,如坐针毡。他和心腹们商议,与其坐等秦王治罪,不如先发制人废掉秦王,然后再立自己的私生子为王。

嫪毐的计划得到了太后的支持,他从太后那里取得了玉玺和军令符,凭此调动军队,准备“劫持秦王政”。

在咸阳城,秦王政也在盘算着如何对付嫪毐。只不过这一切都是瞒着吕不韦进行的,由国尉桓齮秘密发号施令,调兵遣将。

然而,就在他们筹划消灭嫪毐时,嫪毐却率军包围了咸阳城,声称“大王被劫”,要杀进咸阳城。当时,咸阳的大部分军队都被昌平君带去毐国捉拿嫪毐去了,咸阳城的防守十分薄弱,守将王翦见机行事,下令所有虎贲军都退入内城防守。若不是王翦反应得快,后果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