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予面前,舍得是一种风范
《易经》有云:“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舍弃、不断获得的过程。如果我们不能舍弃一些不必要的负担,等到我们获得一些必要的东西时,就会发现,自己已经没有地方能容下了。
在给予面前,舍得是一种风范。懂得舍弃的人是有长远规划的人,他们不会为了眼前利益而牺牲掉自己的未来利益。舍弃的是过去,得到的是将来,只要我们用心去思考,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舍弃方知天地宽
古话说得好:“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想要索取,先要学会舍得。舍得舍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有位哲人曾说:“我们的痛苦不是问题的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模式而产生的。”这话很有道理,它告诉我们要懂得放下过去,别让现在宝贵的时间束缚在过去的纠结中。
学会舍弃就是要求我们舍弃掉一些多余的想法,我们想要收获快乐,就应该学会舍弃痛苦。任何时候,痛苦都只是暂时的。我们每天都能看到第一抹晨曦出现,都能看见陌生的人和风景,都能有一个新的心情,这样,就已经足够了。
舍弃痛苦,就是不再执著于过去,过去的已然成为历史,而未来依然在我们脚下,当我们找到脚下的路,认清前行方向之后,心中和眼中看到的是未来,而过去的痛苦早已经被我们抛到脑后。
著名国画艺术大师张大千先生蓄着长长的胡须。
一次,朋友无意间开了一句玩笑,问他晚上睡觉时胡须怎么放。结果那天晚上,他彻夜失眠了,不知道把胡须放到哪里才好。
就像张先生事后自己回忆时说:“平常都不会担心这方面的事,怎么一在意就出问题了。”
很多时候,过去的痛苦都是因为我们过于在意而引起的。像张先生一样的,有人稍一触及他的胡须,就会彻夜难眠,主要就是因为他不懂得舍弃别人强加的想法,如果别人不提及此事,他也不会注意到。
如此说来,要想获得身心的轻松,并实现内心真正的愉悦与安详,关键在于我们怀着怎样的方式去思考,抱着怎样的心态去生活。“九九归一”,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卸载与清零。只有舍弃消极虚伪的思想、懦弱偏执的个性、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心灵包袱,并用善良的天性和积极的姿态去弥补某种空虚时,才能纯净而轻松地享受生活,而风范也会在这一刻,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一位僧人看到农人插秧时曾说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诗中的原意就是:农人手拿着青秧一步步往后退,退到田边,退到最后,就把所有的秧苗全部插好了。正因为倒退着插秧,才不至于踩坏秧苗,而迅速地插完。
人生正是如此,有时候,舍弃、退却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我们既然无法抓住,或者是无法抓得长久,不如就放手。一收一放,体现的正是人们良好的心态。
人生本来就不是尽善尽美的,记得一对夫妻在婚礼现场中,丈夫对妻子说:“对不起,你要和我一起受苦了。”
丈夫说得很对,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受苦的过程,呱呱坠地之后,我们要哭,学走路的时候要跌倒,工作的时候要忍受上级的苛责……回首人生,我们会发现,原来一切并不坦荡,但是我们却快乐地走了过来。这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学会舍弃,学会忘记痛苦,忘记不愉快,等到消极情绪消失,积极情绪就会出现,而风范也就会自然出现了。
一位年轻妇人正在厨房里做饭,忽然听见从客厅里传来4岁儿子极度恐慌的声音:“妈妈,妈妈,快来呀!”
年轻妇人闻声便下意识地跑到了客厅,才发现原来儿子的手卡在了一个花瓶中无法脱出,因此痛得连声直叫。
她想帮儿子将手从花瓶中拉出来,可试来试去也无济于事。看着儿子脸上挂满了泪水,年轻妇人心疼至极,便找来一个锤子,小心翼翼地把花瓶敲破了。
费了很大的劲,儿子的手终于出来了。
这时,儿子紧紧攥成一个拳头,怎么也不松开的小手吓坏了年轻妇人。她想,难道是孩子的手在花瓶里卡得太久而变形了?
等她将儿子的拳头小心地掰开时,一面彻底松了口气,一面让她哭笑不得:孩子的手没事,他的小手心里紧紧攥着的,是一枚5分钱硬币——而那个刚刚被她敲碎的,是一个价值3万元的古董花瓶。
原来,淘气的儿子不小心将几枚硬币扔进了花瓶,便想把它们取出来。可由于紧紧攥住硬币的拳头大过了瓶口,于是就怎么也出不来了。
年轻妇人不由问儿子:“你怎么不放下硬币,把手松开呢?那样你的手就可以出来,妈妈也就不必砸烂这个花瓶了。”
儿子只回答了一句话:“妈妈,花瓶那么深,我怕一松手,硬币就跑掉了。”
为一枚5分钱的硬币,砸烂了一个价值3万元的花瓶,这个故事听起来未免有些可笑。但是会心一笑之后,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已经长大的我们原来也是如此,有多少人正是由于将手中的东西抓得太紧,最后导致了因小失大,甚至导致悲剧?这些人手中紧抓的“硬币”,在他们看来都是十分重要的东西,比如利益、成就、权力、面子、学识……但也许从未有人帮他们点破:这些其实都只是那“5分钱”,人生的“3万元”和更有价值的追求,应该是感知幸福的能力。这决定了我们是否能有一颗平静而快乐的心,以及和谐而广阔的生命。
想来,人们之所以紧抓“硬币”不愿松手,可能是因为害怕一旦放手,这些本来已属于自己的东西就再也没有了。但假若我们再往下想,这种害怕失去的心理其实是因为内心的不安而造成的,至少现在的快乐还并不是那么充盈。
让痛苦的回忆随风而散,让快乐的记忆永存世间。我们就需要如此,舍弃痛苦,憧憬未来。因为未来有我们的“世外桃源”,有我们的期许,更是我们的风范所在。
有阴影的地方才会有阳光
人世间有着无穷无尽的选择,不管我们身处何职,在做什么,每时每刻都需要做出选择。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并不完美的社会,因为它告诉我们,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而我们只能两者相权取其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进而舍弃另外一个。
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也就是说,缺陷体现了有血有肉的真实与自然,反倒彰显了事物本身的魅力。舍弃虽然让人感到痛心,但这也正展现出了我们与众不同的风范。
抱有完美的幻想,往往容易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最后只得沮丧、羞愧地承认自己达不到完美的标准,进而因受阻而感到无力与自卑。接受不完美的缺憾,才是客观和唯物的态度。如此,一切顺应规律,回归本初。
舍弃并不是放弃完美,而是让我们在完美的路上继续追寻。正因为人生有舍,我们才会有得,正因为人生有缺陷,我们才会不遗余力地追求完美。很多东西,不是直观去感受它的美,而是需要用心去体会。就像小说中所写的一样,写得很好,我们有想象空间,就会感到身临其境,等到影视剧上映之后,我们的心理就会产生落差,而那种美也就自然消失了。
有一个从小就双目失明的孩子,一直为这一缺陷而备感沮丧。他悲观地认为自己这两双“瞎了”的眼睛从一开始就是不完美的,且再也没有能力扭转。于是,他放弃了任何追求,浑浑噩噩地消度人生。
某日做梦,偶遇一位智者,开导他说:“世上每一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盲人突然从梦中惊醒,恍然大悟,心情顿觉开朗起来。从此,他把失明看做是上帝对自己的特殊偏爱,振作奋斗,不断向命运挑战。后来,他成为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按摩师,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他的事迹也被写进了当地的小学课本。
人类历史上有太多的天才俊杰都“被上帝咬过一口”:失明的文学家弥尔顿,失聪的大音乐家贝多芬,不会说话的天才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也许,由于上帝的特别喜爱,他们都被狠狠地“咬了一大口”。
其实,追求完美本身并无可厚非,我们可以把它视作一种浪漫的憧憬与希望,或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和体验。但如果把浪漫凌驾于现实之上,把幻想寄托于现实之外,一味地追求某种超越人生现实的终极完美,那么,自我人生悲剧的序曲也就开始奏响了,接下来的生活必将在一种虚无的痛苦中凌迟自己的生命之躯。
有缺陷,我们就要学会舍弃缺陷,是从内心中去舍弃,这时,我们才会发现生活的快乐。太过于执著,只会让我们深陷其中。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又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断臂的维纳斯流芳至今,正是“美中不足”成就了它的经典。缺陷就是我们人生最好的体现,正因为美中不足,才会体现出舍弃的重要性。我们要知道,有阳光照耀的地方才会有阴影。任何事情都是相对存在的,所以,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缺陷;在索取的过程中,我们才会发现舍得。认清现实,接受现实,就是风范的最完美体现。
有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失去了自己的左臂,但是他仍然坚持向一位老师学习柔道。
这个小男孩非常珍惜学习柔道的机会,但是6个月以来,小男孩只练了一个动作,他非常好奇地问老师:“老师,这个动作我已经练好了,您能不能再教我一个其他动作?”
老师不慌不忙地说:“你只要把这个动作练好就可以了。”
小男孩虽然想学习其他动作,虽然老师的话让他非常费解,但是他还是照做了,继续把这仅有的一个动作练得纯熟。
几个月弹指而过,老师带着小男孩参加了一个比赛。
比赛中,他熟练地运用着老师教给他的这一个动作,一路上过关斩将,杀进了决赛。决赛对手非常强大,小男孩几乎要失败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住了,最后反败为胜,赢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比赛结束之后,小男孩非常奇怪,就问老师:“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我只练一个动作就夺冠了呢?”
教练说:“我教你的这个动作是柔道中最难的一个招式,你能把它运用自如非常好,这个动作的破解招式也只有一种,那就是要抓住你的左手,但是正因为你没有左手,这个招式在你身上就变得非常完美了,而你也因此取得了这次比赛的冠军。”
小男孩的缺陷却成为了他的优势所在,缺陷并不是我们的弱点,在很多情况下,缺陷也可以转变为我们的优势。这就像舍得一样,放弃的时候,我们才能追求更美好的东西。
对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来讲,提倡这种“美中不足”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是“没有完成”的动物。而未完成则是一种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生活中有很多的遗憾和缺陷,如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也不失为人生的另一种完美。
舍得就是一种缺陷,但是我们不要忘了,也许舍得背后会有另一番风景呢?如果一个人只想一味索取的话,只会让他走向极端,人生需要不断打磨,打磨的过程就是不断锤炼、不断蜕变的过程。
不要太在乎一些东西,不要因为做事情有缺陷而懊恼,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任何事情都是有瑕疵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若真的达到“完美”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便是一个可怜的人。因为他永远无法体会有所追求、有所希望的感受;也永远无法体会接收到别人带给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时的喜悦。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像在文物鉴赏领域,有这样一个普遍而简单的道理:鉴别一件宝物是真品还是赝品,其中一点就要看它有没有瑕疵;真正天然形成的宝物或多或少都要有点遗憾之处,而非人工仿制的那样完美无缺。我们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的风范才能在无形中展现出来。
欲望总是得失的序章
曾国藩曾说:“得失有定数,求而不得者多矣,纵求而得,亦是命所应有。安然则受,未必不得,自多营营耳。”正如曾国藩所说,人生中得失就像是有一种潜在规律在左右,所有事情就像是早就安排好了。正如我们本身的欲望一样,它出现之后,必然会有得失尾随其后。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最终结果而言,失去比得到更为本质。随着整个生命的离去,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将失去。世事无常,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被真正占有。既如此,又何必患得患失?我们应该做,也是所能做到的,便是在得到时珍惜,失去时放手;安然于两者之间,心平而气和。
在一个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夜晚,你开着车准备回家,在回家的途中,你看到3个人正在焦急地等待公共汽车的到来,这3个人分别是:一位是快要死亡的老人,他需要马上送往医院急救;一位是医生,他曾经救过你的命,你想报答他,但是一直没有机会;一位是你心仪的女孩(男孩),她(他)是你做梦都想要娶(嫁)的人,她(他)是你生命中最珍惜的人,如果错过了,以后就再也没有了。但是更为痛苦的是,你的车只能再坐下一个人,你应该如何进行取舍呢?
这是一家公司的面试题,几百名的应征者中,只有一个人的答案让面试官满意,并且录用了他。这个人只说了一句简简单单的话:“把汽车和钥匙都给医生,让医生开车载着老人去医院,而我则留下来,陪我的梦中情人一起等公共汽车。”
人活着难免有取舍,就像这道选择题一样,我们都希望得到完美,但是完美往往是不存在的,如果医生不会开车怎么办,又或者接下来车坏了怎么办?正因为事情的不完美,我们才会选择珍惜。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当欲望出现的时候,我们就会执著地去追求,而且更多的时候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当欲望来临时,我们总认为得到本就理所当然,失去反而成了非常态。所以,每每失去,就不免感伤和追忆。
其实,当我们冷静下来,心中就会明白,在漫漫人生长河中,得失相伴随时。人生苦短的叹息,花开花落的无奈,即使诗画中也是风雨和阳光同在。这才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普通人的平凡生活。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向来被世人奉为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精神典型,一段《五柳先生传》便足以为证: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想当初,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也曾有过报效天下之志,13年的仕宦生活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13年。然而终究,赋《归去来兮辞》,挂印辞官,彻底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毅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于所谓的世事得失,怎一个潇洒了得。
回归故里后,陶渊明一直过着“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的田亩生活。初时,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虽简朴,却乐在其中。
后住地失火,举家迁移,生活便逐渐困难起来。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然而,其安然于得失的本色丝毫未改,稳于心中。
陶渊明的晚年生活愈加贫困,却始终保持着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尚清时,他为自己写下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如此平淡自然的生死观,情也飘逸,意也洒脱。
或许,对于陶渊明的境界,我们一时无法企及,但至少能做到的,便是抱有一颗淡泊明志、从简修行的心。平静面对得失,执著于自身超脱;固然炎凉冷暖,又何碍于以冷眼旁观,泰然自若。
得到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也并非是让我们刻骨铭心的,但这却是属于我们能够拥有的。得不到的就不要执迷于此,失去也未必不是一种简单和轻松。清风两袖间,更显得飘逸和潇洒。
诚然,我们做不到“买田一亩,买泉一眼”的闲适,我们都是有欲望的人,但是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要让它无限制地膨胀。舍弃是为了给欲望减压,是为了更好地索取加重砝码,而舍弃正是人性光辉的另一种表达。
月亮的残缺并没有影响到它的皎洁,人生的遗憾也不该遮掩住它的美丽。不要再让担忧与焦虑消耗我们的精力,心态的调整只是一念之间的意识。安然于得失,简明的心性,而我们的风范就会在明媚之中凸显出来。
善思比取舍更可贵
中国棋道源远流长,其实,下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围棋术语里面就有“长考”和“大长考”这样的专业术语。下棋需要我们的就是善思,我们常常说,棋子落地生根,不许悔棋。这就好比人生,当我们选择取舍之后,又没有办法后悔的。我们只有多去思考,下好人生的每一步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光鲜亮丽起来。
我们想的不是自己的下一步,而是接下来的好几步,甚至更加长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一百年身,这是我们谁都不愿看到的。遇事之前思一思,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人生总是要经历风雨才会更有味道,才会体现出那种超凡的风范。人的智力有限,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多去思考,就不会让自己对做的事情后悔。千万不要在冲动情况下做决策,这样的话,我们对得失的判断将会变得非常理智,就会失去风范,最后,我们就会后悔自己当初所做的那个决定了。
古时候,一个农夫去田里耕作,当时正值春季,草长莺飞,蜂鸣蝶舞,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这时,有一只兔子飞快地跑了过来,由于跑得太快,兔子根本来不及转弯,直接撞到前面的大树上了。农夫看到撞树而死的兔子,非常开心,认为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农夫想,如果每天在这棵树旁边坐着,每天都能捡到撞树而死的兔子,这样多好,也不用每天早出晚归地耕作,每天还能收获兔子。
就这样,农夫开始了等待的人生,每天无所事事,就在这棵树旁坐着,等待兔子出现,然后捡起来回家。但是小概率事件很难发生第二次,就这样,农夫整个人逐渐消瘦了,田也开始荒了,而撞树而死的兔子再也没有出现过。
农夫不懂得思考,最后却闹出了大笑话。守株待兔,看似一劳永逸,实际上却是一种自欺欺人。不懂得思考,认为简简单单地获得是一种必然,但是实际上这只是巧合,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越是如此,就越需要我们分析思考。一天不思考,我们的思想就会生锈,在得失判断的过程中就会缺乏理性。
人生总要面临选择,当得与失出现的时候,我们的潜意识里往往会侧重在“得”上。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想得,恨不得想要不劳而获,但是这些往往只停留在空想上,很难付诸于实践。当取舍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很容易就会被“得”的糖衣炮弹牵绊住,进而毫不犹豫地舍弃“失”。
很多时候,我们的选择要比能力更重要,思考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在为我们的选择增加力量。前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主教练陈忠和说过:“在球场上,碰到传手不稳、守备疏忽的情况,我就会叫暂停,以求安定军心,鼓舞士气;遇到阵脚混乱,频频失分时,我也要叫暂停,为的是指导战略,稳定情绪。”停下来思考是一种风范,得失之间的取舍更是一种风范,不要因为“得”而忽略“失”,很多时候,“失”的后面有更美的风景。
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饥饿的人,正当他们准备接受死亡召唤的时候,有一位神仙出现了,让他们选择一样东西离开,一个人要了一袋又大又鲜活的鱼,而另一个人则是要了一根鱼竿,接下来,这两个人就分道扬镳了。要了鱼的人就马上生火烤鱼,然后大快朵颐,没过多久,他的鱼就吃完了,接下来,他因为没有食物的供给,只能等待死亡的降临了。而另外的那个人则是苦苦找寻大海的踪影,但是因为饥饿,他的体力逐渐枯竭,最后死亡,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他也没有看见蔚蓝的大海。
两个饥饿的人死后,又有两个饥饿的人出现了,神仙同样让他们两人选择了东西,两个人也分别选择了一袋鱼和一根钓竿。接下来,两个人并没有分开,而是决定同进退,共同寻找大海,他们两人每次只吃一条鱼,从此踏上了寻找大海的艰辛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们两个终于找到了大海,开始了钓鱼为生的日子,并且在海边盖起了房子,各自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第一组饥饿的人,看似他们都得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一个是鱼,一个是钓竿,但是,实际上他们却失去了未来;第二组饥饿的人,看似他们都失去了,实际上他们却得到了未来。多去思考,不要拘泥于现在,要学会从长远去思考,因为未来才是左右我们人生的大方向。
人生不单单只需要一味奔跑,更需要按下你的“暂停键”,认真去思考,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这些都是我们选择的最佳参考意见。得与失只有在冷静思考的前提下,才能显现得更加清晰。停下来思考,并不是让时间白白流失掉,而是在为我们的选择积蓄力量。
我们选择索取和获得之后,就会发现,这些选择就是一个错误,其实,舍弃会更加美好,会让我们摒弃一些琐碎的事情,进而让我们的内心更加清明。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对他的学员们曾说:“再回头看一遍那些曾经无比困扰过我们的事,就会发现竟然没有一件不是琐碎的小事。”
很多时候,取舍得失在经历它们的一刹那,我们分不清对错,但是,等到这件事过去了,我们就会发现,原来,得与失,获得和舍弃是那么清晰。得到在多数时候是陷阱,所以越是这时候,我们越要保持头脑清醒,这样,我们才不至于作出错误的决断,才能彰显出风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