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古人所言:“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段话简而言之,其意思就是说:名利就如装在盆子里的水一样,如果一个人将盆子装得满满的,那么不仅不便于行走,而且每走一步水就会溢出来,反而会溅湿自己;名利的欲望,就如同一把尖锐的利器一样,一个人如果总是怀揣这样一把利器,终究会发生意外,刺伤自己;财产再多,又能守住多少呢?权贵再大,如果成为灾祸的根源,那么名利的意义又在何处呢?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名利,属于你的,你可以接受它,不属于你的,你一定不可以强求;太强烈的名利欲不但不会使你得到更多,反而会成为你前进的障碍,甚至会成为压垮你一生的“五行山”。
在太平洋海域的布拉斯岛有这样一个非常奇异的现象:在这一片蔚蓝的海域里,这个布拉斯岛本是一个宁静的小天地,没有任何纷争,这里的各种鱼类也互不侵犯,各自过着属于自己的宁静生活,因而这片海域表面看起来静谧而祥和。可是,就在这片海域的深海处,有一块巨大的方形石头,这块石头一直被人称之为魔方石。因为,游到这里的鱼,无论是什么种类的鱼群,都必死无疑。这些鱼只要游到这块魔方石附近,就会像被施展了魔法一样,性情大变,开始与其他鱼种相互残杀,即便是非常温顺的鱼种也会表现出凶残的暴力性。这样一来,这些鱼便在凶猛的残杀中彼此伤害得血肉模糊,最终死去。
这一奇异的现象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生物学家一直在研究、思索究竟是什么扰乱了这些鱼群的心智,使得它们相互残杀而终究死亡呢?在经过多年研究之后,生物学家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块被称作魔方石的巨大石头本身具有一种吸引力,它将一些小鱼吸附到石壁上,在小鱼死去、氧化之后,便会成为一种非常美味的食物,而且会散发出强烈的食物香气;同时,这块大石头上有很多缝隙和洞孔,这些洞孔里有一股股温暖的泉水不断涌出来,可以成为非常合适的窝;并且,这块大石头的表面布满了一种闪闪发光的水晶石,这些水晶石的光芒对鱼的吸引力很大。因而,在美食、巢穴、水晶石的诱惑下,鱼群一到这块大石头旁边便会产生一种极为强烈的占有欲,它们都想把这样一块完美的大石头占为己有,为此和同伴们发生战争。在这样一种利益的驱使下,鱼群便丧失了心智,不顾生死地与对方拼杀抢夺。所以,才引发了一场又一场的血腥之灾。
在太平洋布拉斯岛海域,鱼群因为欲望的驱使,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毁灭,在生活之中,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中,各种名利的诱惑充斥在生活中,这些名利之诱惑真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比之这块魔方石那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此的社会名利诱惑就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如果你心存过强的名利欲,一心想要占有更多的功名利禄、生命威望,那么你就会被卷入这巨大的漩涡之中,像那些不能抵御魔方石诱惑的鱼群一样失去心智,为之极尽所能地进行拼争。而拼争的结果会是什么呢?无疑是丧失自我、颠覆人生。
由此可见,名利欲的杀伤力是多么的强悍,而追逐于名利场中的人却在全然不知中走向覆灭。因而,我们说,要做生活中的智者,要做人生的主宰者,要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人生的精彩,就必须远离对名利追逐的拼杀与争夺,彻底地摆脱名利欲。唯有摆脱名利欲之人,才可保持心智的平衡,才可保持睿智的思维,才可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创造生活的美好。
在清朝道光年间,有一个叫做冯志圻的刑部大臣,他非常喜爱名人的碑帖书画,但是他却从不向他人说起自己的爱好。有一次,他的一个下属送给他一本非常著名的宋代碑帖,这本碑帖实属难得一见的珍品,而冯志圻却连看都没有看一眼,原封不动地将这本宋代碑帖还了回去。当时,旁人都劝他说:“冯大人,我们都知道您非常喜爱这些古董艺术,虽然我们不懂这些,但也知道这本碑帖是极为珍贵的稀世之宝,您怎么都不打开看一下呢?您还是看一看吧。”谁知冯志圻听后回答说:“正因为我知道它是稀世珍宝,所以才不能打开它。一旦我将其打开,我就会对其爱不释手,它对我的诱惑力就会驱使我产生更大的占有欲,而一个人一旦有了强大的占有欲,便会成为心智不宁的‘狂人’,甚至会危害到家人和人生。如果我不打开它,我便可以摆脱这种占有欲的冲击,便可以于清宁之中享受我现有的生活。”冯志圻说完,立即使得旁人都赞叹不已。
我们看到,冯志圻大人并非不具有对名利的占有欲,但他非常理智地摆脱了名利欲,因而远离诱惑,以协调自我人生的平衡发展。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虽然很难成为真正清心寡欲的“不食人间烟火”之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对名利追逐的限度,要以睿智与理智去摆脱名利欲的冲击,不要让自己的人生毁于名利角逐场中。
如古人所说,名利欲就如盛入盆中的水,装得太慢就会溢出溅湿自己,而且会阻碍我们的前行,那么如果我们端着一个只盛入半盆水的盆子,不就不会使水溢出、溅湿自己了吗?又可以轻松前行?因而,一个人要懂得,摆脱名利欲,舍弃那成为负重和隐患的半盆水,让自己在人生之路上轻松前行。
学会舍得,放下才有收获
正所谓“有舍而得,无舍无得”,当人生面临各种选择之时,要记住:对于一些名利、一些欲望、一些贪念,唯有舍得放下,才可以成就日后的“得”。学会舍得,放下才有收获,这是一种处世哲学、生存之道,正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你不能舍弃其一,你又如何得到其一呢?因而,人要正确地看待人生的得失,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失”,以一颗从容心去放下“欲”,那么你一定会有更丰厚的收获。
古语说:“舍得,舍而得之。”这句话的道理很简单:舍得,要先有“舍”,而后才有“得”。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因为人都是具有占有欲的,有时候很难放下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名利。虽然人在生活中,想要占有的东西很多,但是人只有放下一些,才会得到更大的收获,这是一种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更是一种人生哲学、生活智慧。正如哲人所言:“要想得到野花的清香,必须舍弃城市的舒适;要想得到永久的掌声,必须舍弃眼前的虚荣;舍弃了蔷薇,你会拥有玫瑰;舍弃了小溪,你会拥有大海;舍弃了驰骋草原的不羁,你会拥有策马徐行的自得;舍弃了一颗大树,你会拥有一整片森林。”人只有在名利面前懂得舍得艺术,学会舍得,才可以成就更大的人生收获。《伊索寓言》中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非常热爱登山,他一心要登上世界第一高峰。在经过多年的登山训练之后,他准备好一切行装出发了,去实现自己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梦想。因为这个人一心想好独自占有成功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荣誉,所以他没有与任何人结伴同行,而是选择了独自出发。当他到达大山脚下,天色已经很晚了,而且他已经因为赶路而相当的疲惫了,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本该先搭建好帐篷,好好地休息一个晚上。可是他不一心急于登山,生怕有人在他之前抢占先机,所以他到达大山脚下之后立即开始攀登,根本没有等到天明。当他攀爬了一会儿之后,天已将全黑了,四周的环境根本无法看清,他什么都看不见,只是凭着感觉和双手的触碰艰难地向上攀登。当他一点点地越爬越高,还剩下几尺的距离就到达山顶的时候,他突然滑到,跌落了下去。这时他不断地下坠,他看不见自己已经坠到了多深的底部,只是感觉自己在迅速下落。就在他的心里被恐惧占满的时候,他突然停止了下坠,原来是自己腰间的一根绳子挂在了树枝上,拉住了他,将他吊在了半空中。这个人此时在一片漆黑中根本无法看清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只是很庆幸自己被绳子吊住了。这时他想起了上帝,于是他大声呼喊说:“上帝啊,请你救救我吧!我还要继续完成我的登山梦想呢!”这个时候,他突然听到上帝的回音:“年轻人,你想让我怎样帮助你呢?”这个人一听,喜出望外,立刻说:“上帝,你救救我,让我平安地落在地面上。”这时上帝回答说:“如果你相信我,那么请你用腰间的那把匕首割断你腰间的这根绳子。”说完,上帝便离开了。可是这个人想了又想,绳子是维系自己生命的依托啊,如果将绳子割断了,我还有机会去做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第一人吗?我怎么可以割断它呢?就这样,他一直没有割断这根绳子,一直悬挂在空中。第二天早晨,山下的居民发现这个人被冻成了僵尸,悬挂在一棵树上,而他距地面的距离只有不到两米,只要他将绳子割断,从空中坠落下来,他便可以逃生。
在这个故事中,这个登山人有3次以“舍得”换取前进和生存的机会:第一次,他如果舍得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荣誉,与自己的登山朋友一起结伴而行,那么即便相同的情况发生,也会有他的朋友及时帮助他脱离困境;第二次,如果他舍得给别人一个争取荣誉的机会,先在大山脚下休息一个晚上,等到天明再继续攀爬,那么便不会有这种意外发生,即便发生了相同的情况,他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与地面的距离,顺利逃生;第三次,如果他舍得割断这根看似是在维系他生命的绳子,舍得放弃自己做“第一人”的欲望,他便可以安全逃生。如果他舍得了这些,那么不但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而且还会真的实现自己攀上世界第一高峰的梦想。可是,情况却恰恰相反,他所有的“不舍得”最终不但使得他梦想破灭,而且葬送了生命。
在这个故事中,上帝给他的启示是:舍得利,而获得生;舍得眼前的利益,而获得永生的利益。但是可悲的是,登山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些,他因为惧怕失去,而终究失去。其实,那一根看似在维系登山人希望的绳子,暗示的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名利之荣啊!有时候,这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欲望就如同一根绳子一样紧紧将我们的人生悬挂于空中,不可上,不可下,甚至会为此而遭遇梦想的破灭。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舍弃心中的种种欲望与贪念,割断这一根悬挂住我们人生的“绳子”,那么我们所收获的不就是新生与更好的未来机遇吗?在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相传说人在去世后,灵魂会离开阳间来到阴间,阎王会为他们安排新生。阴间的规定是,在阳间时多行善、少行恶之人会在来世继续为人;少行善、多行恶之人来世便会托生为动物。这一天,两个灵魂一起来到了阴间,阎王检查了一下他们的《功过簿》之后说:“你们两个人都是行善之人,因而来世都可以托生为人。”这两个人听后,大喜。这时,阎王接着说:“只是阳间只有两种生活选择,一种是‘舍’,一种是‘得’,舍就是舍弃、付出;得就是索取、得到。你们两个要选择哪种生活呢?”其中一个人听后心想,当然是“得”好啊,就立即抢先回答:“我要过‘得’的生活。”阎王听后对另一人说:“看来你只有选择‘舍’了。”另一个人听了,非常平静地说:“只要来世可以做人,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
结果是,选择“得”的人,真的过上了一味索取、得到,毫无付出地生活:他成为了人间的乞丐,尝尽了人世的辛酸、悲苦,而且失去了做人的尊严;选择“舍”的人,一辈子乐善好施、行善积德:他成为了一个施财行善的富人,衣食无忧,而且赢得了全村人的敬重。
正所谓“有舍而得,无舍无得”,当你的人生面临各种选择之时,你要记住:对于一些名利、一些欲望、一些贪念,唯有舍得放下,才可以成就日后的“得”。学会舍得,放下才有收获,这是一种处世哲学、生存之道,正所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你不能舍弃其一,你又如何得到其一呢?因而,人要正确地看待人生的得失,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失”,以一颗从容心去放下“欲”,那么你一定会有更丰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