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公司会倾力培养的12种人-典藏版
19475600000006

第6章

效率——高效的工作博得企业的青睐

为什么你要一天才能完成而别人只需要半天甚至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呢?为什么有时候你感觉自己在天天忙碌,而似乎没有任何成果工作总是裹足不前呢?在工作中,这些问题也许总是困扰着你,而且久而久之如果总是效率低下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工作业绩。所以,提高工作效率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这个很大程度上还是要靠个人体会、思考和交流,发现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降低工作效率的行为,然后去改进它。

1.力争完美,把工作做到无可挑剔

你是否有在工作中常敷衍了事,或者只关心工作的一部分,时常顾此失彼。其结果是不合格,需要重新返工,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比如,工厂的某台机器坏了,负责维修的师傅只是做一下最简单的检查,只要机器能正常运转,他们就不会对机器做彻底清查,只有当机器完全不能运转时,才会引起人们的警觉。这种只满足于小修小补的工作作风实际上就是没有把工作做到位,而这样做的结果则是导致工作的低效和资源的浪费。

因此我们需要养成第一次就把工作做的完美,无可挑剔,养成这样的习惯,你会发现你工作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工作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次成功所带来的愉悦感,激发你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欧阳夏丹是央视“新锐主持人”的代表,她2003年8月进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工作,10月开始主持早间节目《第一时间》,正是通过这个节目,让全国观众记住了欧阳夏丹。进台不到三年,夏丹在2005年便获得了央视十佳主持人。对于成功,夏丹在博文中坦言,她“更看重第一次”,因为正是很多“第一次的成功”,才让她顺利走到今天。

欧阳夏丹上高中的时候,学习紧张而充实,她参加了学校排的话剧《项链》,并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这次成功让她更加自信,也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倾向。所以,她才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并在几千人中脱颖而出。

在广院,她的文化课成绩是第一名,但专业一般。毕竟,在语言能力上,北京的同学有明显优势。但她并没有“认命”,每天清晨6点,她就起床,到学校的操场上,对着白杨和核桃树练声。到了第二年,没有老师督促,坚持练声的同学也少了,而她还一直坚持着。因为坚持,大二时,她的文化课还是第一,而专业课已到中上水平。

老师总是喜欢进步快的学生,于是推荐她去主持学校艺术节的“歌手大赛”。这让她感到颇为紧张,因为广院的学生普遍都很活跃,在这类场合会动不动就起哄、叫倒好。但是那晚,同学们一直安静地看节目,没有人起哄鼓倒掌。她再次靠自己的实力,在广院取得“第一次成功”。这也让她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后面的成功就顺理成章、接踵而至了,甚至有些争先恐后。

即便已成为央视“新锐主持人”的代表,欧阳夏丹依然没有止步,又在分阶段地制订一些学习计划,补充一些新闻的知识,加强英语学习,向一个双语主持人的目标迈进了。

第一次成功很重要,而不断争取“第一次成功”,其实就是蓄势待发、厚积薄发。成功也正因如此才会可持续发展。

欧阳夏丹就是因为遵循每一次把工作做的无可挑剔,才一步步走上了中央电视台女主播的位置,可见,力争完美对工作的激励有多么重要。

在职场中工作对工作马马虎虎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给别人带来麻烦,有时甚至还会给上司带来工作上的不便。只有力争把工作做得完美,不断努力提高自身标准的人,才能利人也利己。

如果你要求别人做得完美,那么你首先要做到完美的典范,首先要达到完美的标准,而不能只是完美标准的制订者,而不是执行者,只有自己先达到了一个高度,并通过总结出规律,制订出标准之后,自己还要不断的超越这个标准,不断的提高标准的尺度。

把工作做到完美需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没有什么人可以天生就在工作中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过程一定是一个不断模仿和学习的过程。

2.提高专业素养,让工作驾熟就轻

效率决定着工作进度和质量,也关系到一个人的职业前途。那些能不断学习的人总能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加有效率,让自己更为熟练。

有这样一个人。当他还是钢铁公司一名微不足道的工人时,就暗暗下定决心:总有一天我要做到高层管理,我一定要做出成绩来给老板看,使他自动来提升我。我不去计较薪水,我要拼命工作,做到最好,使我的工作价值远远超过我的薪水。

他每获得一个位置,总以同事中最优秀者作为目标,他从未像一般人那样想入非非。那些人常常不愿使自己受规则的约束,常常对公司的待遇感到不满,做白日梦等待机会从天而降。查理·斯瓦布深知一个人只要有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尽力做到最好,就一定可以实现梦想。

在工作中他充满乐观和自信,从不妄想一步登天,不管做什么事都竭尽所能,他的每一次升迁都是水到渠成势所必然。他由弱而强的秘诀是:每得到一个位置时,从不把月薪的多少放在心里,他最注意的是把新的位置和过去的比较一番,把事情做到更好,看看是否有更大的前途,并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正因为如此,39岁时,查理·斯瓦布一跃升为全美钢铁公司的总经理。

事情不管大小,不管别人做得如何,你都应使出全部精力做到尽善尽美,并逐渐以此来养成好习惯,否则不如不做。当你养成了这种习惯时,你的成功也在一步一步接近。

很多人因为目标不明确而最终碌碌无为,其实,当你从事某一职业时,首先应该想到,你是在为自己工作而不是别人,既然是为自己工作,那么你的理想,都可以通过工作来实现,你要争取做到同事中的最好,这样你才有可能去接近并实现你的理想。基于这种想法,为自己确定一定的目标,全身心投入,提高工作的效率,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员工。

职场上“从一而终”的人在当今越来越少,很多人总是审时度势,不断寻找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公司。那么,自己怎样才能更有吸引力,在职场上成为一名幸运者呢,当今日本著名人力资源管理学者提出了以下10种方法:

1、建立一份自我推销计划

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多问一些很难的问题:“如果我是老板的话,我会雇佣我吗?”同时制订一个增加自己吸引力的自我推销计划,并努力付诸实践。

2、积极参加培训

充分利用公司提供各种相关培训的机会,要敢于参加那些并不完全是针对你工作的培训项目。

3、勇于参加某些交叉性培训

这样能使你的工作变得更有乐趣,还能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把握住学习这些技能的机会,尽量把自己磨练成“复合型”。

4、参加相关协会

参加相关协会是扩展人脉网络和提高技能的一个好捷径。参加相关的协会,努力成为协会的骨干,这样会拥有一个在才智、激情、技能等方面大显身手或小试锋芒的机会。

5、抽点时间来思考

你现在正处在人生的什么阶段。自己快乐吗?5年以后想取得怎样的成就?10年以后呢?在此基点上酝酿如何“升级发挥”的计划。

6、制作清单

你现在公司或社会上参加了哪些活动?这些活动要求具有哪些方面的技能?你认为自己现在的技能怎么样?哪些需要改进和提高?你如何才能提高?你喜欢运用哪些技能?哪些技能使你有机会得到很好的运用?

7、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人脉关系是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途径,多结识一些新朋友,巩固老朋友的情谊。你的目的并不是“这个人能为我做些什么”,而是发现你和他能够互相提供什么。

8、多从事志愿者工作

志愿者工作能够扩展你的人际网络,提高你的社交技能。它也是让你尝试职业抱负之外的好机会。

9、做一些不同寻常的事情

你从事同样的工作已经很多年了吗?也许现在是应该有所改变的时候了。那么尝试着做你一直想做、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能做而又可能获得成功的事情。这样你可能会进一步地提高技能,更加了解自己,可以又一次释放潜在的活力。

3.及时总结,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有了问题并不可怕,最怕的是不能够及时总结,不断犯错,最后酿成大祸。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的滋味并不好受,如果要规避这样的情况,就要及时反思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是一种很好的提高效率的方法。

蔡娜在这家企业作综合部的助理已经有一年多了,除了忍受老板常常发火外,日常的工作就是尽量看一些调整心态的书,让自己麻木起来,不然自己真的会受不了这里的氛围和老板的暴躁。可是,她没有想过,老板到底为什么脾气这么大?原来,老板要她注意的问题她并没有及时总结,导致下次又犯了同样的错误。最终,老板没有了耐性,脾气越来越来大,变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常讲“失败乃成功之母”,其实,教训也可以说是经验之“母”。成功固有经验可以总结,失败也有教训可以吸取。做一件事情很难一下子成功,往往要经历多次失败,从这一点看,教训总是产生于经验之前。只有认真地总结吸取教训,才能力争成功,得到经验。教训是对挫折与失败的理性思考,它告诉我们的是“不该”。吸取教训,更加理性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从中寻找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和特点,可以使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更加准确深刻。教训既可以给遭受挫折的人留下避免再次失败的路标,同时又可以为他人留下前车之鉴。

无论是国家经济建设,还是个人生活,概莫能外。不管我们愿不愿承认教训,教训都是客观存在的,不敢查找教训的人其实是在回避矛盾。古今中外,有识之士无不从自己或他人的教训之中,寻找良方,避免重复的失误,从而获得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训同样是一笔可贵的财富。

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善待教训,无疑是智者的选择。往大了说,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无不是人们在经历过一次次失败与挫折之后吸取教训的结果;小而言之,对一个能够正确面对成败的人来说,教训一样可以催人奋进,激励自己去不断拼搏进取,使事业愈发有成。相反,不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迎接他的将是再一次的失败。

如果你想有所成就,请记住:学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4.珍惜时间,今日事今日毕

生活和工作中的“拖延症”不仅会浪费时间,拖拉的人更容易患病,影响人的情绪,让人陷入无法完成任务的焦虑之中,也会破坏团队协作和人际关系。所以,当工作任务来临时,理清思路,定下计划,尽快完成吧。

张小姐十分焦虑,因为没有按时完成上司安排的工作,她已经挨批好几次了,可上司越是催她,她越不能集中精神完成,对自己越来越没信心,越是难以完成工作任务。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这句子是人们用来讽刺那些不珍惜时间、做事拖沓者的经典话语。据调查,20%的人认为自己是长期拖拉的人。

最近,丹丹不知道怎么回事,工作起来总是拖拖拉拉,不到最后一刻不着急,每当事情拖得不能再拖了,这才打起精神,一鼓作气把活干完。

周一,集团董事会召开会议,丹丹负责整理会议记录,并要负责出一份简报摘要,部门领导要求丹丹周五交上来。当天开完会后,丹丹就把会议记录放着一直没动,想着还有两天时间呢,这简报摘要一两个小时就搞定了,就一直拖到周四下午下班才想起来明天要交,干脆回家后决定熬夜干活。

周四晚,丹丹把材料带回家中后,想起每晚必看的电视剧没看完,打算看完再写,可等到电视剧看毕,已是晚11时了,等她再坐到电脑前,看看时间,已经是凌晨。此时,她才慌了神。于是,用半个小时整理思路,再集中精神一个小时整理好摘要,两千字的简报很快就做出来了。丹丹对同事说:“我也知道这样不好,明明很简单的事情,只要集中精神立刻可以做完,为什么现在都拖成这样了呢?”

病症的诱因林林总总,大致有如下几类:

1、容易颓废。任务太难了,或者别人都不愿意做,我为什么要做,实在不能忍受持续做这件事情,干脆等明天再做吧。但是往往明天到了,心里还是不愿意做,又继续往后推。

2、缺乏信心。常常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自己对自己能力的估计会越来越低,即使以后完成好了,也认为是运气。

3、追求完美。所有事情都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要一次做好,不愿意匆匆忙忙开始,要万事俱备才行动。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的表现,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工作任务会越来越具有挑战,人们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该症状还有蔓延的趋势。对于如何应对各种类型的“拖延症”,专家如此支招:

类型一:我总是没有自信,怎么努力也改不了。为了从苦海中摆脱出来看过不少有关的书籍但都徒劳无功。因为没有自信,做起事也不顺利。不知道能不能改变一下这样的我。

解决方法:在苦恼的边缘走不出来的人是因为被自己错误的想法封锁住了。一定要从误区的牢笼里走出来。为了打破错误的想法可扪心自问一下自己,假如,“我是能完成任务的人,应该先想些什么?先做些什么?”假如,做报告的时候,因为忙于某些事迟迟没做出来。这时,应该想“如果我是个做报告的能手,应该先做什么事呢?”;考试成绩不好,但还得向父母交代的时候应该想“假如,我是个成绩不好,但能向父母主动表白的人,应该先做什么事?”想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用太长的时间。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正确答案。所以直接实现第一个想法就可以了。

类型二:一旦接到什么任务总会担心“我一定能做好吗?做错了上司会不会责备我?”在想这些的时候时间已悄悄溜走了。

解决方法:对过去一些失败的记忆会变成一种压力。想治好自我指责的病,可以把责任都推脱到别人身上。不要因为自卑感而把一切问题都自己扛。这样只会让你的自信心下降。轻视自己之前先把责任都推到别人身上吧。然后,用自我激励的方法促使自己完成任务。

类型三:我在所有决定中没有自信。当决定了做某件事的时候,往往因为不确定是对的还是错的而烦恼。这样一来事就一拖再拖。不是因为我懒,而是因为每次都不能付出行动。所以人们都说我办事的效率不高。

解决方法:首先,做选择时把心放空,在不要太长的时间里考虑尽量完全,然后按心所属选一个,谁都没有权利说对错,只要你坚定的走下去,一定有所获。

类型四:我经常担心事做得不够完美。尽力想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可做事的效率不是很高。经常接到任务以后,心里想的是尽快完成,可实事总是一拖再拖。

解决方法:总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一些,但压力越大就越担心做不好事,迟迟不敢付出行动。总是把万事的结果定为,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只要做错了一点,做得再好也都是错的。出了事就算不是自己的责任也会揽到自己身上。首先得醒悟“自找担心”是多么消极的事情。假如,在准备报告时,最初就能写出完美的报告是不可能的。一定会有一些偏差也有理论上说服力较小的地方。所以,完美是不存在的。追寻一下到现在为止你所做过的事有多少事是完美的,一定没有特别完美的事。但一定也没耽误什么事。

时间是我们最宝贵的资源,通过分析我们时间的使用情况,才有可能掌握适于工作场所内外,最为有效的时间使用方法。

1、考虑一天的日程安排,采用相应的工作方法。

2、工作日化整为零,每段30分钟。

3、安排日程时,留点时间用于思考。

4、预测工作用时,看看是否准确。

5、要随时做日程记录,单凭记忆不大可靠。

6、每天要回顾,急事需优先。

7、不值得去做的事,派下属代劳。

8、对于很棘手的任务,先从一小部分入手,立即处理。

9、重温日程安排,评价工作效率。

5.立即行动,时刻提高执行力

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就是言出必实践,即言出行,行必果,是具体实质的把计划转化为行动,是策略与结果之间的桥梁。执行力的核心是态度,执行力实际上是态度与毅力的结合与结果。

一个有良好执行力的团队比一个有良好制度,但缺乏执行力的团队有更强的力量,日本人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由强大的执行力所形成的。

辽宁一家国有企业破产,被日本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翘首企盼着日本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办法,出人意料的是:日本人来了,却什么也没有改变,制度没有变,人没有变,机器设备没有变,日本人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定的制度坚定不移的执行下去,结果如何呢?不到一年,企业扭亏为盈

日本人使企业扭亏为盈的诀窍:执行——无条件的执行!

世界上最好的企业是军队,没有血性的人不配作军人,一支部队通常有三类人组成:帅——宏观战略的眼光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善于带兵拼杀,独当一面;兵——服从命令,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千才易得,全才难求;欲治兵者,必先选将,完成任务熟识韬略者,让他运筹帷幄,勇猛无畏者,让他持刀杀敌。

上面的事例告诉员工们一个道理:执行力虽然看是简单,但往往是无往不胜的关键。无论是军队还是个人都需要执行,无条件的执行。现在很多人在工作中能拖就拖,能推就推,今天设定的工作目标,非要拖到明天甚至后天才完成,不仅工作效率也极端低下,关键的是把时间也浪费了。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只有执行能力增强了,团队的作战能力才能增强。那么员工们该如何提高执行的能力呢?

首先必须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坚决克服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心态。把工作标准调整到最高,精神状态调整到最佳,认认真真、尽心尽力、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决不消极应付、敷衍塞责、推卸责任。养成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的良好习惯。

二、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每项工作都要立足一个“早”字,落实一个“快”字,抓紧时机、加快节奏、提高效率。做任何事都要有效地进行时间管理,时刻把握工作进度,做到争分夺秒,赶前不赶后,养成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良好习惯。

三要着眼于“实”,脚踏实地,树立实干作风。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古今事业必成于实。虽然每个人岗位可能平凡,分工各有不同,但只要埋头苦干、兢兢业业就能干出一番事业。好高骛远、作风漂浮,结果终究是一事无成。

四要着眼于“新”,开拓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只有改革,才有活力;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面对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日趋迅猛的今天,创新和应变能力已成为推进发展的核心要素。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势和传统经验的束缚,不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使执行的力度更大、速度更快、效果更好。

总之,提升个人执行力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但只要你按“严、快、实、新”四字要求用心去做,就一定会成功!

6.有条不紊,忙而不乱

忙与乱,似乎已被人为地捆绑在一起,似乎已被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事情多了,自然就会忙,忙的时候,就会乱了。

周进是公司的顶梁柱。但对他来说,每年的九、十月份是他最难熬的月份,公司通常会有很多客户和项目。而且工作还会占去周进的一些业余时间。

除了常规的客户工作,周进还要设计和协助三个远程战略,通读出版商给周进的下一本书的清样,准备一次行业演讲。这些都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当然,还要更新公司的每周博客。

事情这么多,让周进感到受不了,理不出头绪。

而最让人发疯的是,过去两天周进都在试图去工作,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做工作。周进刚开始做一件事,就被互联网,或者一个电话,或者一封邮件,甚至被一段毫无价值的在线视频,分散了注意力。结果就是,在周进最需要高效的时候,周进比以前还没效率。

但是,忙与乱,其实并不是必然:在繁忙中,也可以做到有条不紊。

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地加强自己在工作能力方面提升。这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遇到过的事情多了,解决过的事情多了,在面临新的问题时就能比较灵活地应对了。正如“案例”是市场研究咨询公司非常宝贵的财富一样,经验也是一个人知识结构中的瑰宝。随着一个人各项能力不断地提高,他就越来越具备运筹帷幄的本领。

当然,这也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炼的过程,需要良好的心态和卓越的能力的融合。在忙碌时,千万不要被堆积如山的事情吓倒。心里如果乱了,手边的事情就难免会更加乱。“欲速则不达。”就是这个道理。“心如明镜”,我们的明镜,除了是一面公正的明镜外,还是一面能洞察世事、对周围的一切都非常明了的明镜。头脑里的脉络清晰,做起事来就会相对有条理多了。

一个人在工作中常常难以避免被各种琐事、杂事所纠缠。有不少人由于没有掌握高效能的工作方法,而被这些事弄得筋疲力尽,心烦意乱,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去做最该做的事,或者是被那些看似急迫的事所蒙蔽,根本就不知道哪些是最应该做的事,结果白白浪费了大好时光,致使工作效率不高,效能不显著。

大量研究表明,在工作中,人们总是依据下列各种准则决定事情的优先次序:

1、先做喜欢做的事,然后再做不喜欢做的事。

2、先做容易做的事,然后再做难做的事。

3、先做只需花费少量时间即可做好的事,然后再做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做好的事。

4、先处理资料齐全的事,再处理资料不齐全的事。

5、先做已排定时间的事,再做未经排定时间的事。

6、先做经过筹划的事,然后再做未经筹划的事。

7、先做易于完成的事或易于告一段落的事,然后再做难以完成的整件事或难以告一段落的事。

8、先做已发生的事,然后做未发生的事。

9、先做熟悉的事,然后再做不熟悉的事。

10、先做自己所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然后再做自己所不尊敬的人或与自己没有密切的利害关系的人所拜托的事。

11、先做紧迫的事,然后再做不紧迫的事。

12、先做有趣的事,然后再做枯燥的事。

13、先做别人的事,然后再做自己的事。

很显然,上述各种准则,都不符合高效工作方法的要求。

工作是以目标的实现为导向的,在一系列以实现目标为依据的待办事项之中,到底哪些事项应先着手处理?哪些事项应延后处理,甚至不予处理?

对于这个问题,康纳公司给出的答案是:应按事情的“重要程度”编排行事的优先次序。所谓“重要程度”,即指对实现目标的贡献大小。对实现目标越有贡献的事越是重要,它们越应获得优先处理;对实现目标越无意义的事情,越不重要,它们越应延后处理。简单地说,就是根据“我现在做的,是否使我更接近目标”这一原则来判断事情的轻重缓急。

在康纳,每个人都养成了“依据事物的重要程度来行事”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在开始每一项工作之前,我们总是习惯于先弄清楚哪些是重要的事,哪些是次要的事,哪些是无足轻重的,而不管它们紧急与否。每一项工作都如此,每一天的工作都如此,甚至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工作计划也是如此。

在上述的十三种决定优先次序的准则中,对我们最具支配力的恐怕是第十一种——“先做紧迫的事,再做不紧迫的事”,放眼看来,大凡低效能的员工,他们每天80%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紧迫的事”上。人们惯常地习惯是按照事情的“缓急程度”决定行事的优先次序,而不是首先衡量事情的“重要程度”。

按照这种思维,他们总是把每日该处理的事区分为如下的三个层次:

首先,今天“必须”做的事(即最为紧迫的事)。

其次,今天“应该”做的事(即有点紧迫的事)。

再次,今天“可以”做的事(即不紧迫的事)。

但遗憾的是,在多数情况下,愈是重要的事偏偏愈不紧迫。比如向上级提出改进营运方式的建议、长远目标的规划,甚至个人的身体检查等,往往因其不紧迫而被那些“必须”做的事(诸如不停的电话、需要马上完成的报表)无限期地延迟了。

所以,在“康纳”告诉新来的员工的第一个法宝就是:做要事,而不是做急事。这也是康纳卓越工作方法的秘诀之一。

7.事前谋划,不打无准备之仗

很多员工总是天天拼命的工作,效率却不大,各种琐事,杂事一大堆,样样看似急迫,根本不知道最应该做的事是什么,结果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致使执行效率不高效能不显著。

出现上述这种情况,并非因为我们没有努力工作,而是因为没有制定工作计划而使工作变得琐碎起来。这个道理我想大家应该都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仅有成功的目标还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只要把你目前需要完成的事情写在纸上,一步一步去完成就行了,不完成最后一步,目标也就实现了。

虽然我自己也才开始做每天的工作计划,但我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朋友们若有更好的方法,愿意与大家一起交流。

首先、每天把自己的工作按最重要的记录下来;

其次、每完成一件便将它从表上划去;

再者、当日没有完成的事必须列入次日的表中。

以一天的计划表来说,首先列出你必须做的事,这些是你今天的首要工作;然后再列出应该做的事,以及可以做但并不急于一时的事。然后评估各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再决定如何把时间分配到这些工作上。记住,应该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一天中状况最好的时间内去做。一天的时间规划完成后,可以延伸成一周的计划,决定一周内最重要及必须做的事。每天要确认行程是否照计划进行。

如此简单的事情我相信大家一定都会做,这样的工作也变得轻松起来,当然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要经过实际多次验证,确定有效的计划所付出的时间投资是非常值得的,会便于工作我们工作的精力大幅度降低却会提高工作效率。这是走向成功必备的过程,你正在做了吗?

在工作过程中再花时间去寻找所需的资料或工具,只会事倍功半,徒增出错的机会。事前即将一切所需都准备好,即取即用。

要有“工具库”的观念:随时将自己的知识、经验、技能等,做好转换成工具的观念,以便随时可以拿出来运用,或重新组合,以便缩短时间、提高效率,增加更多的成功几率。

随时准备好最新的信息:“资料”的随时更新与增删,可以让我们永远掌握到最新的讯息,并随时将它做好整编、归类等的工作,以供我们随时掌握最新的状况,并可迅速做出正确的思考判断。

某公司部门经理杨女士,就非常善于管理自己的工作,尽管每天需要应付大大小小的许多事情,但她总是显得很从容,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自己心中非常有数。

她说自己随身携带的必不可少之物就是一个工作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自己的工作安排。每月之末,她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思考一下下个月的工作重点和计划安排。制定工作计划,关键是要会分解目标,把制定的月目标分解到一个周,一个周的目标再分解到每一天。

也许看上去是一个很庞大的,担心完成不了的工作目标,经过这样的层层分解后,结果发现,原来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是很难;这样工作起来才会更有效率。

当然,寻找自己的"良师"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公司内外寻求一群具备不同专业技能与职位的良师,藉由良师的经验、智能与人脉关系,可以提供各类的协助。

最后,需要纠正一种可能产生的误解,制定工作计划并非是给自己施压,而是为了让自己记住该做的事。每天面对大量的工作,谁都不免产生“丢三落四”、忙而无序的状况;如果会工作,养成事前确定计划的习惯,效果是大大不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