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李嘉诚对市场趋势了如指掌,塑胶花的销售行情愈来愈好。他建立了香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工厂,被誉为“塑胶花大王”。到1958年,他的资产已经突破了港币一百万元,开始跨进了“百万富翁”的行列。
洞察天机巧收购
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非常注重“心明眼亮”这一经商术。李嘉诚也是一个心明眼亮的大商人,他总善于洞察天机,对自己看准的事志在必得。
李嘉诚一贯的作风是从不居功、善待他人。李嘉诚感激汇丰,汇丰也力助李嘉诚,事实正是如此。继收购和黄后,汇丰又助李嘉诚开展了一系列的收购活动。
1985年,李嘉诚属下之和记黄埔一举收购香港电灯公司,其大部分款项都来自汇丰。汇丰银行再一次为李嘉诚财团充当了一个主要“供血者”的角色。
1987年9月,李嘉诚财团各上市公司联合供股集资103亿港元,进行一系列重大的扩张收购活动。其中的供股集资项目,是由汇丰总行属下的获多利财务公司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等协助包销的。
1988年10月,李嘉诚透过长江实业全面收购英资青洲英泥,再次得到了汇丰银行的支持,并由汇丰银行属下之获多利财务融资出面安排。
1989年,李嘉诚属下的和记黄埔之国际货柜筹措105亿元银团贷款,也是由汇丰银行出面组织得以实施的。汇丰银行因此成为李嘉诚财团一系列庞大的收购活动和集资活动的幕后资金雄厚的支持者。
不仅如此,李嘉诚与汇丰银行的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一直持续到今天。李嘉诚个人就持有汇丰银行的股份,并于1980年和1985年先后两次应汇丰银行之邀出任其董事局的副主席。李嘉诚属下的各大上市公司的主要往来银行也是汇丰银行,在长实系上市公司的年报中不难看出,长江实业主要往来银行是举世瞩目的汇丰银行、美国万国宝通银行、大通银行、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日本住友银行和法国百达利银行;和记黄埔的主要往来银行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嘉宏国际和香港电灯的主要往来银行也都是汇丰银行。而得到汇丰银行大力支持的李嘉诚财团,也由此为汇丰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存款基础和众多的业务机会。
20世纪80年代末期,李嘉诚财团得到了汇丰银行在台前幕后的大力支持,在李氏家族事业王国的扩张中,汇丰为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并且汇丰开始参股投资,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汇丰银行投资巨额资金625亿港元,购入李嘉诚属下的和记黄埔之国际货柜5%的股权。跨入90年代以后,汇丰银行对李嘉诚财团的发展更具信心,再次表示愿意加盟其属下的如卫星电视等项目的长线投资。
其实,从60年代起,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致部分英资财团开始调整远东投资战略,逐步在香港巨大经济实体的阵容中由强到弱乃至隐退。也有一部分曾经实力相当雄厚的、在香港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英资财团,因为国际经济气候的骤变和经营决策中的部分失利导致财团经济严重亏损。鉴于这一系列的因素,港英政府决定调整对本地华资的政策,对那些实力雄厚、经营管理出色的华资财团开始全力扶持,以求稳定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而港英政府的这种逐步重心转移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透过有半个中央银行功能,且在金融集团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汇丰银行实施的。
善于从经济发展中寻求原因,在客观环境中发现机会的李嘉诚,自然而然地发现了这个“天机”,也自然而然地不断深入与汇丰银行这层关系,并得以充分利用了这次“天机”。而港英政府和汇丰银行也以欣赏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在香港无人能出其右的精明的“过江猛龙”。于是,在这种背景下,李嘉诚能够在最大限度上获得港英政府和汇丰银行的大力支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和黄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韦理很不理解地说:“李氏此举等于用美金2 400万做订金而购得价值10亿美元的资产。”
韦理埋怨汇丰售价大大偏低,认为和黄股票真正价值远超汇丰与长实所订的成交价格。成交价为每股71元,依此计算,和黄总值约为28亿元;但他本人相信,单以和黄拥有的红磡土地,价值已接近或达到此一数字。他说“在这宗交易中,汇丰似未考虑和黄其他‘十分重大的资产’价值”。香港虽没有中央银行,但汇丰银行执行着诸如印发钞票等很大一部分类似中央银行的职能,起着官家银行的作用。有人评论说,向来官商交易,送好处去的是商人,这回却倒过来,送好处的是官家,得利的是商人。这种现象决非偶然,而是香港新的过渡时期的产物。汇丰银行此举进一步改善了它与本地华资集团甚至与中国的关系。汇丰银行董事局主席沈弼与李嘉诚私交很好。他对李氏的精明能干、正派诚实,十分欣赏。他注意到,李嘉诚是中国政府所信赖的爱国者,可以在沟通汇丰银行与中国政府方面,起着某种特殊的作用。综观和黄最近七八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今日李嘉诚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地位,亦足以证明汇丰银行当事人的高瞻远瞩,决断英明。
李嘉诚向新闻界反复说明收购和黄部分股权主要是鉴于和黄前景大有可为。他在回答记者关于“贵公司为何购进汇丰手上的普通股,为什么不一并购进优先股”的提问时,指出:“以资产的角度看,和黄的确是一家好公司,其地产部分和本公司的业务完全一致。我们认为和黄的远景非常好。由于优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亏与其无关,又没有投票权,因此我们没有考虑。”
他强调“这次买卖纯粹是一项对双方都有利的商业贸易”,认为收购成功“对有关各方面和大市都有利”,只要汇丰处理得当,“对和黄的发展大有帮助,对长江实业更为有利——这次是长江实业发展的新里程碑”。
事实上,长江实业从汇丰银行手中收购和记黄埔,是一次各方面均有利的正常贸易。
对汇丰银行而言,获利回吐,因时制宜。它以15亿元获得和黄9 000万股普通股和9 000万股优先股。现在,以71元出售普通股,汇丰银行收回63亿元,加上手中仍有9 000万股优先股,合共729亿元。在这项投资上4年获利579亿元,利润之大,令汇丰将洗掉银行控制企业的不雅之名,恢复纯粹银行经营的良好形象。
对长江实业而言,它用693亿元,收购和黄224%股权。可以借此而“控制”一间规模减弱的大贸易与地产公司,使长实的业务基础加强,未来长实的发展将更具有灵活性并趋向多元化。尤其是它以1977年初略高的股价(和黄当年估值每股683元)购入如此庞大的立地,如此便宜的事,恐怕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李嘉诚满怀信心地指出:“现今长实拥有的两大公司,届时长实是否购得适当的地皮以发展,难以预料。但和黄现时即拥有足够而且理想的地皮可供发展,故此,长实在今后数年之中,将会因此而获利。”
对和记黄埔而言,“汇丰何时计数清仓出售和记黄埔股份”的最大心理压力已经解除,长江实业成为大股东,李嘉诚出任董事局的执行董事,和记黄埔未来的纯利必将“大幅跳升”,一跃而为“行中之冠。”
对大市而言,由于长江实业以71元的现金价购买昨天仅仅518元的和黄股票,这无异于给股民注射了一支兴奋剂,投资者在有数可据的情况下,争先恐后地抢购,和黄的股价当然就大幅度的上扬。当晚消息发表后,第二天晨市甫开,股民们、投机家和投资者蜂拥而至集中于和黄、长实、汇丰、置地等股份之上抢购,迫使该等股票狂升十余价位,上午11时的恒生指数出现狂升25点之奇景,人们喜形于色,交易十分活跃。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香港,这个长期以来在人们心中总是操纵在英籍银行家、资本家手里的英国殖民地,近20年来情况在不断起变化,这就是新兴力量的代表——一批华资集团的势在崛起,大有后来居上,压倒由英籍人士控制的“行”的趋势。
伺机而动好策略
在茫茫商海中,商人们运用特种战术做生意,等待,也是经商的一种战术。李嘉诚就曾经运用这种等待术,试图“伺机而出”。这里面有非常独到的经商策略。
步入20世纪90年代,公众舆论要求港府立法打击楼市投机的呼声愈发高涨。人们预计,条例出台,将为期不远。
众所周知,港英当局对强大的华资地产财团感到畏惧。十大地产上市公司(仅置地为英资),占香港股市总计市值的二成以上。实际上有不少大鱼漏网,如太古地产,后来归入太古公司成为综合股。不少从事他业的巨富,亦把重点放到地产上。据估计,香港过半的资产为地产商和兼做地产的富商控有。尤其是十大地产巨头,控制了同业地产股市值的五成以上。地产巨头实际上是松散的垄断性集团。
过去有句流传甚广的话:“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怡和。”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人这样说:“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地产商。”
港府对地产商垄断财富耿耿于怀。无独有偶,港府官员和亲英人士,能在众多的行业寻找到众多的“知音”。
一些财经界学者说:“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公。香港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真正为本港赚来外汇、积累财富的主要是贸易、航运、工业,等等,地产商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上,获利最大,并且大得离谱。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像香港这样最富的阶级几乎全集中在地产界。过去香港也不是如此,大富豪分散在贸易、零售、航运、金融、地产、工业等行业。现在其他行业的富豪逐步在富豪榜上被挤下去——除非他们抱住了地产。这种现象,实际上是香港经济衰退的前兆。”
陆孝佩,香港杰出建筑商,一生为地产商和业王建楼无数,其中汇丰银行大厦就是他的杰作。但是他他只懂盖房,不知卖房,辛苦一辈子,积累的财富少得可怜,而与他拍档的地产商皆成大富。他晚年时,人们仍称赞他的建筑业绩,他说:“我是世上最蠢的人,不知道早年就去搞地产。”
“无壳”升斗小民的愤怒情绪,“有壳”人士对地产界的“微词”,无疑给港府遏制地产垄断、打击楼市投机注入一剂强心针。按理港府要实现目的易如反掌,据传,港府有关官员表示,要打老虎。老虎是谁?自然是地产巨头。
李嘉诚一贯擅长在低潮时补地价。
黄埔船坞发展黄埔花园大型屋村堪称补地价的经典之作,工用地改做商业住宅用地,按1年1%市价计,李嘉诚需补28亿多地价。李嘉诚延至1983年,香港信心危机、楼市崩溃之时与政府拍板,结果以39亿港元的惊人低价达成协议。
舆论为李超人的绝技击节喝彩,亦有少数分析家唱反调,认为李嘉诚的战果,是以牺牲政府的收入为代价的,如果人人都效而仿之,那么将会给政府造成财政灾难。
也许是有关官员掉以轻心,也许是对市道预测失误,又让李嘉诚赢得漂亮仗。丽港城与海怡半岛的宏伟大计,涉及庞大且复杂的油库、港灯电厂和青衣联合船坞换地补地价,李嘉诚则在“八七大股灾”后几个月搞掂。之后,股市楼市全面复苏。港府未按谈判初期的价码得到补地价收益,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李嘉诚与英商嘉道理合伙将鹤园电厂旧址发展商住屋村。1989年,香港再爆信心危机,移民走资迁册潮兴起。到1990年,地产奄奄一息。聪明的李嘉诚,将补地价谈判选在这个大好时机,亲自出马,殷切之极。
数吃败仗的港府官员,总算被超人“调教”得异常聪明而且警觉。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效仿超人绝技实行拖延战术。1992年春,邓小平南巡讲话,内地改革的巨浪波及香港,香港楼市水涨船高,地价飞升。好,港府现在来与李氏拍板——你不是急于求成吗?现在就成全你,最后谈判结果,补地价38亿港元。
李嘉诚虽未在补地价上占到便宜,但他搞掂重建计划,也非一件易事。
某周刊借用一位地产老行尊的话说:“别人向政府申请换地,不容易得到批准,李嘉诚申请就很快获得批准。”一些申请换地与洽谈补地价而受挫的地产商及业主,在政府面前宣泄怨气,说政府给李嘉诚太多的优惠,李嘉诚是政府的宠儿,把我们当后娘养的。
如果过去,政府真的把李嘉诚当成宠儿,现在还会为他大开绿灯吗?
现在的问题是,李嘉诚尽管主观上不愿与政府对立,但实际上已造成这样的后果。港府即使不给李嘉诚小鞋穿,至少也不会迁就李嘉诚。
补地价的事情说明了生意场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输赢不是固定的。分拆连锁齐上阵
李嘉诚认为,“分析集资,连锁包销”的经营策略显得非常有效。
1986年9月,长实通过其全资附属的长江实业财务有限公司签署一项发行港币1亿元浮动利率票据认购权证之合约,同时发行认购权证1000份,持证人可于1986年10月1日起9个月内认购另外港币5亿元之相反浮动利率票据,均于1989年1月19日到期。目的是作为海外及香港拓展业务之用。该款由传统浮动利率票据、认购证及相反浮动利率票据组成的商业票据发行,标志着香港金融市场的一项新发展。长实将成为香港第一家商业机构以低于银行拆息的利率筹集资金而载入史册。
10月,李嘉诚宣布长江实业与香港电灯达成协议,港灯发行新股103亿,每股作价10元,集资103亿元,收购长江实业拥有的希尔顿酒店。这是长实系公司进行的一次资产大转移。长实在70年代初期购入希尔顿酒店,账面值25亿元,因此这次将希尔顿以103亿元出售将可获78亿元非经常性赢利。长实董事副总经理周年茂表示出售希尔顿酒店所套现的10亿元,长实将用在本港进行再投资。
11月,李嘉诚宣布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联合组成一家公司,委托银行在欧洲发行总值港币78亿元的可兑换国泰航空公司股份债券,该等值券持有人可以每股约575元之价格换取和黄及长实现时手上持有的国泰的5%股权。该等价券每张面额为50万港元,5年期满,固定年息5厘,每半年付息一次,已于1987年1月发行并随即全部售罄,实际发行额为港币762亿元,扣除买入价51亿,和黄和长实这次变相批售国泰股份在短短半年内获利25亿多元。
长江实业通过发行巨额商业票据、批售可换国泰股份债券以及出售希尔顿酒店等不同途径,获得以10亿元计的资金回流。市场纷传长实坐拥巨资而有庞大的收购计划在酝酿,“地产业可能又掀起一场收购合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