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嘉诚大全集(超值金版)
1942500000017

第17章 风生水起——从小厂老板到华商之王(5)

1980年,长实联营公司加拿大怡东财务与九龙仓、置地、中艺(香港)、怡南实业、新鸿基证券合组联营公司,以131亿港元价格,投得尖沙咀西一幅71万平方英尺的综合商业大厦,建成的单位全部出售。

8月,李嘉诚与联邦地产的张玉良家族联手合作,斥资10亿港元购入国际大厦和联邦大厦,5个月后,以223亿港元出售,利润达100%以上。有人问:长实兴建和购得的楼宇,现在为何大部分作出售,而少作出租?

李嘉诚说:“这并不违背我们增加经常性收入的原则,因为要决定将楼宇出售或收租,须看时势及环境而定,而现今楼宇价急升,售楼所能获得的利润远比租屋为多,在为股东争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是将建成楼宇出售为合算。”

1980年11月,长实与港灯集团合组上市国际城市有限公司,共同开发港灯位于港岛的电厂零散旧址地盘。

1981年元月,李嘉诚正式入主和记黄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诚收购和黄动机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资源。先前,和黄洋行大班祈德尊已开始在腾出的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皮上发展地产,兴建黄埔新村。因为不懂地产经营,没有在这块土地上创造出什么价值。韦理接任后依然没有改变惨淡经营的局面,股东怨声载道。

幸得这幅大型地皮未做满,给李嘉诚提供了施展的舞台。李嘉诚酝酿大型屋村已有数年,他仍耐心等待。1984年9月29日,中国总理赵紫阳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京签订了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前景骤然明朗。恒生指数回升,地产开始转旺。

年底,和黄宣布投资40亿港元,在黄埔船坞旧址的地盘,兴建包括商业中心的大型住宅区黄埔花园屋村,据传媒披露,李嘉诚1981年就计划推出这一宏伟计划。时值地产高涨,按当时地价计,和黄需补地价28亿港元(按港府条例,工业用地改为住宅和商业办公楼用地,须补地价),故而李嘉诚有意把与港府的谈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产低潮,结果李嘉诚以39亿港元获得商业住宅开发权。一笔极廉的补地价费用,大大降低发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屋村计划尚未出台,李嘉诚已狠“赚”了一笔,就此一点,已比祈德尊、韦理高出几筹。

行家估计,整个计划可获利60亿港元。如此高的回报,喜煞和黄股东,也羡煞地产同业。整个黄埔花园,占地19公顷,拟建94幢住宅楼宇,楼面积约760万平方英尺,共11 224个住宅单位,附有2 900个停车位及170万平方英尺商厦。整个计划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被称为香港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屋村工程,超过政府建的大型屋村,在世界也属罕见。

丽港城、海怡半岛两大屋村投建的意愿,萌动于1978年李嘉诚着手收购和黄之时。之后,经历了长达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筹划,于1988年才推出计划。

1985年,李嘉诚透过和黄收购了置地所控的港灯。计划利用港灯位于港岛南岸的鸭脷洲发电厂现址开展地产,与电厂相连的有蚬壳石油公司油库,蚬壳另有一座油库在新界观墉茶果岭。李嘉诚开始了一连串复杂的迁址换地计划。

和黄与太古各占一半股权的联合船坞公司与蚬壳公司于1986年年底达成协议:将青衣岛的一块庞大油库地皮与蚬壳在茶果岭和鸭脷洲的两个油库地皮交换。同时港灯的鸭脷洲电厂迁往南丫岛。这样,李嘉诚就腾出两整块可供发展大型屋村的地皮。

1988年1月,全系长实、和黄、港灯、嘉宏4公司向联合船坞公司购入茶果岭、鸭脷洲油库,即宣布兴建两座大型屋村,并以8亿港元收购太古在该项计划中所占的权益。这样,两大屋村地皮归长江系全资拥有。两大屋村预算耗资110亿港元,又一次轰动港九。《信报》称:“唯超人才有如此超人大手笔。”

茶果岭屋村定名为丽港城,占地87公顷,为高级住宅区,有专为住户设立的私人俱乐部。屋村预计有38幢25~28层住宅楼宇,单位面积640~920平方英尺,共8 072个单位,总楼面达620万平方英尺,附设161万平方英尺商厦。总投资45亿港元。

鸭脷洲屋村定名海怡半岛,占地15公顷,兴建38幢28~40层住宅楼宇,单位面积600~1 100平方英尺,共10450个单位,总楼面达787万平方英尺——超过黄埔花园。附设312万平方英尺商厦、网球场、俱乐部、游泳池等。总投资65亿港元。

长实估计,以1988年同类楼宇的时价每平方英尺1 000港元计,两大屋村可获纯利50亿港元。

1990年5月丽港城首期发售,每平方英尺售价1 700港元,用户及炒家争相抢购,异常激烈。到1993年,丽港城的每平方英尺售价已达4 300港元,海怡半岛为3 300~3 500港元之间,均大大超出预计售价。若加上建筑成本及售房成本上涨等因素,两大屋村全部竣工赢利,远远突破百亿。

人们在称道“超人”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之时,无不惊叹他锲而不舍的忍耐力。

天水围屋村是嘉湖山庄的前身。天水围在新界元朗以北,与深圳西区隔一道窄窄的深圳海湾。嘉湖山庄计划的推出,也历经10年。

1978年,长实与会德丰洋行联合购得天水围的土地。1979年下半年,中资华润集团等购得其大部分股权,共组巍城公司开发天水围。公司股权分配是:华润占51%,胡忠家族大宝地产占25%,长实占125%,会德丰占5%,其他占65%。华润雄心勃勃,计划在15年内建成一座可容50万人口的新城市。

其时,李嘉诚忙于收购和黄,无心参与天水围的策划。天水围的整个开发计划由华润主持。但是,华润对地产开发并不熟悉,对香港的商业规则也不甚了解。结果1982年7月,港府宣布动用2258亿港元,收回天水围488公顷土地,将其中40公顷作价8亿港元批给巍城公司,规定在12年内,在这40公顷土地上完成价值1458亿港元以上的建筑,并负责清理318公顷土地交付港府作土地储备。如达不到要求,则土地及8亿港元充公。

另外,港府于1983年年底宣布:计划投资40亿港元用于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盘工程162亿港元,基本建设96亿港元。这两项共258亿港元的工程批给巍城承包,并保证15%的利润。

华润兴建50万人口城市的庞大计划胎死腹中,似乎有些心灰,其他股东也想退出。

李嘉诚看好天水围前景,他不慌不忙,逐年从其他股东手中接下他们亟待抛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诚控得除华润外的49%股权,成为与华润并列的仅有两家股东。1988年12月,长实与华润签订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

长实保证在天水围发展中华润可获纯利752亿港元,并即付3/4即564亿给华润。如将来楼宇售价超过协议范围,其超额赢利由长实与华润共享,华润占51%。

今后天水围发展计划及销售工作均由长实负责,费用由长实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离政府规定的12年限期已过一半。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风险由长实承担,华润坐收渔利。当然风险大,赢利也大,若如期完成,长实按协议范围的售价,约可获利43亿港元。但据业内人士估计,长实可获利70亿港元。

这么浩大的工程,在不到7年时间完成,大概唯有长实具备足够的经验及实力,也大概唯有长实能赚到钱。

天水围大型屋村定名为嘉湖山庄。拟建58幢27~40层住宅及商业楼宇,总楼面1 136万平方英尺,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共有单位16 728个,可容65万人口,总投资63亿港元,预定分七期于1995年中完成。

第一期发售的7幢,税后利润1086亿港元,其中长实得623亿,华润得463亿。另外7幢,华润可赢得协议范围中的752亿港元利润。以后6期,华润等于“额外”所得,而长实的利润更是不可斗量。

除了上述四大屋村,80年代推出的较小型的屋村有红磡鹤园、汇景花园。

1979年,李嘉诚收购英资青洲英泥时就看好该公司在红磡海旁的80万平方英尺土地。当时传媒捅破李嘉诚的“醉翁之意”:“首先,被收购之公司可提供合理的经常性利润;第二,被收购公司的大量平价土地可供日后发展;第三,若重估或出售该平价土地可获庞大利润。”

1983年4月8日,长实与青洲英泥发表联合声明:长实发行2 458万新股(相当227亿港元)予青洲英泥,李嘉诚在14个月内以私人名义购入新股,以获得鹤园地皮及红磡的有关物业。

李嘉诚在这幅地皮推出高级住宅区——红磡鹤园。红勘是九龙新发展的繁华区域,楼价至20世纪90年代高攀到每平方英尺4 000~6 000港元,李嘉诚赚得盘满钵溢。

1988年4月,长实与中资中信(集团)公司联手合作,投得蓝田地铁上盖发展权。1989年12月底,长实出台在地铁上盖兴建汇景花园的计划。蓝田位于新界南临靠维多利亚港东入口处,是一处偏僻地。由于第三期地铁的兴建,沿线地价飚升,汇景花园成了港人置业住家的好去处。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耐心等待,捕捉机遇,有智有谋,从长计议。李嘉诚不断地通过官地拍卖与私地收购,为地产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土地资源。

1986年1月,长江实业公司市值7769亿港元,还远远低于置地公司的14727亿港元。到1990年6月底,香港上市地产公司排行榜发生了变化:长江以市值28128亿港元升至第一位;郭得胜家族的新鸿基产业以市值24207亿港元获得第二位;而原地产大佬置地则以21631亿港元的市值降至第三位。另外,长江全系早在1986年中已超过怡和全系的市值。

置地的优势,是每单位面积的地皮楼宇价值昂贵。李嘉诚扬长避短,把发展重心放在土地资源较丰、地价较廉的地区,大规模兴建大型屋村,以量取胜。

20世纪90年代初,长实系各公司拥有已完成物业面积1 655万平方英尺,建设中的地盘物业达3 733万平方英尺,可供未来发展的土地储备2 200万平方英尺。

有人总结,李嘉诚之所以能驰骋香港地产业,大概有这样几点原因:第一,他有超人的洞察力,能够慧眼识商机,并能适时果断地抓住机会;第二,他有超人的经营魄力,敢在关键时刻实施大动作;第三,步步为营,精心筹划与操作,一步一步地迈向事业的巅峰;第四,永不自满,永远寻找着新的事业目标,并适时地付诸实施。

击败英资控港灯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李嘉诚大举进军香港英资企业。

1979年,李嘉诚入主英资青洲英泥董事局;1985年,他又斥资29亿港元,从老对手置地手中购得港灯集团;1987年,港灯分拆另组嘉宏。马世民任和黄行政总裁,并兼任港灯、嘉宏两主席。洋大班深孚众望,和黄系业绩惊人!

1977年,李嘉诚购得美资永高公司后,迅速把矛头指向称雄香港的英资。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怡和系的九龙仓,以退为进的李嘉诚放弃九龙仓收购,把经营不善的和黄洋行树为靶子。

他在部署收购和黄的同时,在市场悄悄吸纳英资青洲英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诚持有的青洲英泥股票达25%,他入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购至40%,顺理成章坐上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之位。

李嘉诚完全收购和黄洋行先后达3年,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黄集团董事局主席。

港刊称,“以鬼治鬼”是李嘉诚完成收购英资企业后的治理大计。青洲英泥的行政总裁选留布鲁嘉,和黄集团的行政总裁是李察信。

1982年秋,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赴北京就香港的政治前途与中方谈判,香港英人惶恐不安,信心危机席卷香江。李察信竭力主张和黄集团将重心转向海外发展,李嘉诚却看好香港前途。两人在发展方向上分歧严重,导致了李察信的辞职。接替行政总裁一职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马世民。马世民上任不久就参与收购英资港灯集团,并出任港灯主席。

香港电灯有限公司(港灯)于1889年1月24日注册成立,于1890年12月1日向港岛供电。股东是各英资洋行,发起人是保罗·遮打爵士。港灯是香港第二大电力集团,另一家是为英籍犹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华电力集团,供电范围是九龙新界。二战之前,港灯做大;二战后,九龙新界人口激增,工厂林立,中电后来居上,赚得盘满钵溢,还筹划向广东供电。

港灯是香港十大英资上市公司之一,九十余年来,一直是独立的公众持股公司。港灯收入稳定,加之港府正准备出台鼓励用电的收费制(用电量愈多愈便宜),港灯的供电量将会有大的增长,赢利自会递增。用电就像人一定要吃饭一样,经济的盛衰都不会对电业构成太大的影响。

港灯是一块大肥肉,惹人垂涎。据1981~1982年市场传闻,怡和、长江、佳宁等集团都有觊觎之意。

这一时期,在海外投资回报不佳的怡和系置地卷土重来——在港大肆扩张,大掷资金购入电话公司、港灯公司的公用股份,并以破香港开埠以来最高地价的475亿港元,投得中环地王,用以开发“交易广场”的浩大工程。

以退为进,避免正面交锋是李嘉诚一贯的扩张战术。李嘉诚按兵不动,静观形势。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拟收购港灯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传开。原以为长实、佳宁会参与竞购,港灯、置地、长实、佳宁4只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周一开市,代表置地做经纪的怡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元高出1元多的价格(63~635元一股的时价)收购了港灯股份222亿股。为避免触发全面收购,增购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购及合并委员会规定,超过35%的临界点,就必须全面收购,持股量要过50%才算收购成功),并到市场以940元的价位买入1 200万股港灯认股证,占认股证总发行量的20%。

置地以高出市价31%的条件顺利完成对港灯的收购。长实与佳宁欲竞购的传闻子虚乌有。佳宁正面临危机,长实只是放其一马。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扩张,耗尽其现金资源,还向银团大笔贷款,负债额高达160亿港元。

《港灯易手时移势转》一文指出:

本来大举负债不是问题,只要地产市道尚佳,经济前景争气,资本雄厚,坐拥中区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没钱赚,可惜戴卓尔(撒切尔)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现移民潮,移民连资金一道卷走,汇率大跌,港人纷纷抛港币套取外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