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导言
前两章的分析一直是以汇率由中央银行决定,并且汇率为固定的这个前提假设进行的。
本章主要分析当汇率不是由政府政策所决定,而是听命于市场力量时,汇率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浮动汇率对国际收支调节的影响。这样,曾经作为前两章之前提假定的汇率本身就成了本章所要研究的对象。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它们主要是:经常项目的变动;经济增长与由此而引起的购买力平价的变化;资本项目的变动;以及货币因素的影响等。
其中,导致汇率变动的前两项因素是属于实际经济方面的,而后两项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则是属于非实际经济方面的。除了以上这些内容之外,本章最后还要讨论考虑时间因素的远期汇率问题。
13.2经常项目差额模型
13.2.1汇率的决定
如果没有资本流动,并且汇率自由浮动,那么外汇市场要达到供求相等的平衡,经常项目就必须处于均衡状态,因为整个经济中不会再有其他项目来消除经常项目的失衡。
反过来,当经常项目既定时,外汇市场的出清均衡就只有依靠汇率的调整了。就这一点而言,汇率的决定方法与一般商品价格的决定方法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汇率与其他一般商品价格之真正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变动时间。一般商品的价格决定通常包含了数年内发生的调整过程,而汇率的调整则是每天,甚至每小时都在进行的,这就导致了汇率的极端的不稳定性。
为了保持浮动汇率的相对稳定性,人们设计了以下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引进远期交易。但是,由于外汇市场远不是一个完全的远期市场,因而仅仅依靠远期交易是不够的,所以还必须有其他方法的补充,这样就产生了以下所说的第二种方法。
这第二种方法就是允许短期的投机套汇。但是,短期投机套汇只有在投机者掌握充分信息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否则投机交易对汇率稳定的作用将是非常有限的,弄得不好还可能加剧汇率的波动。
尽管如此,在现实的外汇市场上,人们还是大量使用以上两种方法来努力保持外汇市场的稳定。
13.2.2经常项目差额模型的第一定理
经常项目差额模型的第一定理可表述如下:利用浮动汇率,可使一国的国内经济免受外国经济的影响。
对此,我们可以分别从国内实际收入(Y)、国内利率(i),以及国内的价格(P)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
(1)浮动汇率与实际收入。
在固定汇率下,经由乘数效应的传递作用,外国经济状况的变化将对本国的实际收入产生重大的影响。例如,外国经济的繁荣会引起外国进口的增加,从而导致本国出口的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实际收入的增加。反之,当外国出现经济衰退时,它又会对本国产生完全相反的影响。
但是,在浮动汇率下,上述这种传递机制就再也不起作用了。对此,可以举例分析如下。假定一国的实际收入等于国内吸收加国外的吸收(出口),即:Y=A(Y,i)+(X-M)。在上述的固定汇率下,出口(X)的上升将导致实际收入(Y)按乘数增加。然而在浮动汇率下,情况就不同了。当外国的进口需求增加,从而导致本国出口(X)增加时,本国的货币就会升值,其上升幅度足以防止出现贸易顺差,否则本国的外汇市场就将无法出清。结果,随着本国的货币升值,以及随之而来的进口增加与出口下降,上式中的(X-M)这一项就会等于0,本国的实际收入(Y)因而是保持不变的。这意味着本国的实际收入只受本国吸收(A)的影响,而与外部因素无关。
比较以上两种不同汇率下的实际收入的变动结果,不难发现,浮动汇率实际上起到了使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相互隔离的作用。当然,这一定理是对称的。即当我国借助于浮动汇率来摆脱外国的经济波动对我国经济之影响的同时,世界的其他国家也因此而不再输入我国的经济扩张或衰退。
(2)浮动汇率与利率。
由于在经常项目差额模型中不存在资本项目,因而无法讨论外国利率(i)的变化对于我国利率的直接影响,但却可以研究外国利率(i)的变化对于我国经济的间接影响。
在固定汇率下,外国利率(i)的上升将导致其国内货币供给的减少,并由此而引起其国内支出的下降。外国国内支出的下降不仅会减少其国内的需求,而且也会减少它的进口需求,这样,我国的出口就会随之下降。随着我国出口的下降,在我国国内吸收(A)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也就会出现衰退。由此可见,在固定汇率下,外国利率的变动对于我国的实际收入与经济状况的好坏是有重大影响的。
对此,我们仍可利用浮动汇率来排除外国利率变动对我国经济所产生的这种不利影响。在浮动汇率下,假如外国的利率(i)上升,从而其国内的货币供给与支出量均随之减少,但在这时,只要我国实行货币贬值的政策,即让我国的货币贬值,e上升,那么外国的进口就会保持不变,进而就是我国的出口以及我国的实际产出就会保持不变。因此,在这里,浮动汇率再一次被证明是一国用来排除外国经济变动对本国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好办法。当然,不要忘了这种方法是具有对称性的,当我国使用这种方法来排除外国经济波动的干扰时,外国也可用同样的方法来排除我国经济波动对它们的不利影响。
(3)浮动汇率与价格。
最后,浮动汇率也可使我国的价格不受外国价格变化的影响。
在固定汇率下,外国的价格变动趋于通过套利而扩散到国内来。其传递机制为:外国价格(P)上升,由于汇率(e)固定不变,根据eP=P这一关系式,我国的国内价格(P)必将随外国价格(P)的上升而上升。结果,一旦外国发生了通货膨胀,我国就必将成为一个通货膨胀的输入国,而这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将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国仍可通过浮动汇率来排除这种来自外部的干扰。假如现在我国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度,而外国又发生了通货膨胀,那么这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对此,我们可以推导如下:外国的价格因其国内出现了通货膨胀而趋于上升,为防止通货膨胀输入我国,我国可采取货币升值的做法,我国货币升值意味着我国汇率(e)的下降,这样,从等式eP=P来看,外国价格(P)的上升与我国汇率(e)的下降将相互抵消,从而我国的价格(P)可以保持不变。
同理,当我国出现通货膨胀时,我国也可以通过货币贬值的方法来消除我国的价格上升对外国的影响,贬值的幅度可按e∧=P∧-P∧这一等式来决定。
毫无疑问,以上这种做法仍然具有对称性,即这一方法本国可以使用,外国也可以使用。
13.2.3经常项目差额模型的第二定理
经常项目差额模型的第二定理是:在浮动汇率下,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对实际收入和就业水平的影响要大于它们在固定汇率下的影响,而限制性的商业政策对于实际收入与就业水平却不能产生任何影响。
纵轴为汇率,横轴为实际收入。X线代表的是商品市场的均衡轨迹,F线代表的是国际收支的均衡轨迹。
X线的斜率之决定可以推导如下:假如要使本国的实际收入增加,就必须要有本国实际产出的增加。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要小于1,因而,当本国的实际产出与实际收入增加以后,国内的需求可能会小于国内的供给。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整个经济的平衡,就需要通过贬值来引进外国的需求,以弥补国内需求与产出之间所出现的缺口。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基本现象是,实际收入的上升需要汇率的贬值来配合。它们之间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决定了X线只能是一条斜率为正,从而向上倾斜的线。
F线的斜率之决定亦可推导如下:当本国实际产出与实际收入增加以后,受开放经济下乘数效应的影响,本国的进口必定会相应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为保持外部经济的平衡,就必须相应地增加本国的出口。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唯一能够促使出口增加的政策措施就是本国货币的贬值。因此,在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过程中,我们再次看到了实际收入与汇率同时上升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表明F曲线的斜率必定为正,从而也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尽管这两条线的斜率方向是一样的,但它们的斜率之大小显然是不一样的。其原因在于:国际收支的调节只涉及进出口项目,因而只需较小幅度的汇率变动就可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但是对于商品市场的平衡来说,情况就不同了,由于商品市场的平衡不仅涉及进出口,而且在实际收入增加时,还会有储蓄与税收等支出流量的漏出,所以由此而引起的国内需求的下降幅度可能比较大,因此也就需要有较大幅度的货币贬值来保持其平衡的实现,正因为如此,X线的斜率就要比F线的斜率大得多。
最后,由于X线之斜率与F线之斜率是不相同的,因而这两条线就有可能相交。只要这两条线存在交点,那么这个模型就会有解。
下面,就利用以上这个分析工具来证实经常项目差额模型的第二定理。
先分析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在浮动汇率下是否比固定汇率下要大。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将使中的X线往右移动。在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汇率不变,产出将扩大到Y1。
这时,经济处于国内产出供给过剩的区域内,同时,由于均衡点已经离开了F线,因而其外部经济也是不平衡的,即存在贸易的逆差,因此这样的扩张政策事实上是不能维持下去的。
假如,现在汇率是可变的,并且,经常性项目必须保持平衡,那么在有关当局采取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引起X线右移后,汇率就必须上升(即本国货币必须贬值),结果经济的均衡就应出现在X′线与F线的交点上。毫无疑问,由这一均衡点所决定的Y2要高于固定汇率下的Y1。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在没有资本流动的情况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在浮动汇率下的调节作用要大于固定汇率下的调节作用。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后果,直观地说,就是因为浮动汇率堵住了以经常项目逆差增加所表示的支出流的漏出,从而扩大了扩张性经济政策的乘数。
现在再进一步分析限制性的商业政策,如提高关税的政策,在不同汇率制度下的政策效应之大小。提高关税,同样具有使X线右移的作用,因为这一政策减少了进口的漏出。但是,这一政策也将同时导致外部经济出现顺差而使F线向下移动。在固定汇率下,该经济的均衡点将出现在汇率不变的E2点上。由于F线已经下移,因而这一新的均衡点位于F′线之上,表明是存在国际收支顺差的。
同样,假定现在的汇率也从固定的转变成为浮动的,那么由限制性的商业政策所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必然要求本国的货币升值,即汇率必须下降。
这样,经济的均衡点将随着汇率的升值而从E2点移动到E1点,结果本国的产出与收入均将恢复到原先的水平。这一结果表明,在浮动汇率下,限制性的商业政策在影响收入方面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浮动汇率下,由限制性商业政策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顺差将导致本国货币升值,进而引起本国出口的下降,两者抵消的结果,收入Y保持不变。
13.3购买力平价
13.3.1购买力平价的基本观点
与浮动汇率相联系的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在经常项目差额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由各国的生产率的增长率之差异而引起的汇率变化。
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汇率(e)将被调整到保证一单位外国货币在我们国家能够买到的东西与在它本国买一样多的东西这样的水平。
尽管所有赞同购买力平价的人都接受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但在对于购买力平价的形成机制与表现形式上却有不同的看法。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购买力平价是由经济的内在力量自发形成的,其基本的表现形式就是:e=P/P。
第二种看法认为,购买力平价是由商品套利而形成的。按照这种看法,如果P>eP,那么我国市场上就会充斥企图赚取高价之利的外国商品,从而在价格均等化条件下形成购买力平价。但是,这个解释至少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它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在P>eP时,要进行调整的是e,而不是P;第二,商品套利是不完全的,因而它并不足以保证P始终接近于eP。
第三种看法认为,购买力平价是经济均衡的一个条件,但是,由于各国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差异,将使各国处于国际收支均衡状态的购买力平价往往是一个包含有常数π在内的弱购买力平价,即:e=πP/P。
在以上三种有关购买力平价的看法中,最具有解释能力,且最符合实际情况的当然是第三种看法,所以,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