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导言
外溢(Spillover)乃是古典微观经济学中“经济外部性”的经典内容。1998年,Blomstrom和Kokko两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于《跨国公司和外溢》一文中系统阐述了技术外溢效应的概念和发生途径。其对跨国公司FDI技术外溢效应的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外部效应。
FDI的外部性包括两个方面:生产力外溢,指的是通过东道国企业对新产品的模仿、与跨国公司的产业联系以及人力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国内产业生产力的提高;市场进入外溢,指的是跨国公司可能拥有更完善的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有更丰富的经验和较强的竞争优势,为东道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必要的市场信息和营销渠道,甚至与国外市场的贸易壁垒的降低也同样有助于东道国企业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
本章主要分析FDI外部性的第一个效应,即生产力外溢效应,并主要集中在技术转移的领域解释决定这一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
9.2跨国公司与技术转移
9.2.1技术转移的外溢效应
我们采用一个标准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Y=ALαKβ0<α,β<1(1)按照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技术进步表现为生产函数中技术因子数值的增加。
A=A(ΣFDI)=A(Kf)dA/dKf=Af>0(2)式中相关变量中的下标代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
将(2)式代入(1)式,可得Y=ALαKβ=A(Kf)Lα(Kf+Kd)β(3)
由此可得技术转移外溢的条件:
MPKf=dY/dKf>MPK=dY/dK
即:ε=Af(Kf)Lα(Kf+Kd)β>0
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就体现在右边第一项上。如果其系数>0,则FDI对产出增长存在正向的外溢效应。
等式右边的另外两项分别衡量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对产出的贡献。其中:dL/L为就业增长率,dL/L的系数α表示劳动的边际生产弹性;I/Y表示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MPK为总体资本的边际产出。
9.2.2技术转移的方式
技术转移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由出口造成的技术转移(简称出口);在海外建立分公司造成的技术转移(简称FDI);以及由许可证贸易带来的技术转移(简称许可证)。
对于接受技术转移的东道国来说,三种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所能带来的技术外溢是不同的:出口由于将知识同时控制在公司内部和母国内部,所以可能发生的知识外溢较少;FDI虽然将知识控制在公司内部,但是由于在国外生产,技术转移的外溢效应就会大大提高;许可证贸易是一种具有授权性质的技术转移,所以它的外溢效应是最小的。据此,我们可以对技术转移之外溢效应的大小做出以下的排序:在国家与国家的双边交易模式中,FDI带来的技术转移效应最大,出口其次,许可证最小。
根据这样的排序,人们不难发现:当跨国公司拥有可以垄断的技术、而其贸易伙伴国市场规模较大时,其在国际经营中的最优选择必定是发放许可证。当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但并不能长期垄断的技术,而贸易伙伴国家又恰好处在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较低的状态时,跨国公司在国际经营过程中的最优选择是出口商品。只有当满足以下条件时,跨国公司才有可能在其国际经营中选择FDI的方式——一是跨国公司具有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二是东道国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三是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比较优越。
9.2.3技术外溢的途径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技术转移的外溢效应大致上是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实现的。
第一,模仿。其基本的做法就是通过逆向的程序来研发新产品,这样就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来学习和获取先进的技术、生产方法和管理技能。
第二,竞争。竞争首先可以有效地克服企业内部的X非效率。此外还可以加快研发和采用新技术的速度。
第三,联系。通过加入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来获得更高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水平。
第四,人力资本流动。尽可能吸引来自跨国公司的技术人才,借以达到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和知识技能的目标。
9.3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选择
9.3.1提升还是转移
跨国公司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经常会面临这样两个选择:要么在R&D上继续投资,进行产品质量升级(我们把这定义为“提升策略”);要么把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成本降低(我们把这定义为“转移策略”)。跨国公司将根据什么理由在这两种不同的策略之间进行选择呢?
这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跨国公司所在行业的研发生产力;第二,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东道国的生产成本。在研发生产力相对高的产业,创新带来实质性的质量改进,于是提升策略就将成为跨国公司的首要选择;在研发生产力中等或微弱的产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的成本优势显着,所以跨国公司就会采用转移策略来增加它们的国际竞争力。
由此,就可以得到跨国公司的三种选择策略解:
第一,在高研发生产力的行业中采取混合策略,即分离均衡。其方法是:在发达国家进行研发,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实际制造、加工生产。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双赢的:跨国公司可以实现最大化的利润;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则可以获得持续的技术外溢效应。
第二,在中等研发生产力的行业中,先采取转移投资的方式,即到发展中国家投资以发掘更低的生产成本。通过这样的战略部署,采取该战略行动的跨国公司便可以将其母国所在行业中的领导者逐出市场,使自己成为母国的主要出口商。毫无疑问,这样的转移行为会激励发达国家中被替代的行业领导者进行新的研发,以便提升它们的质量领导能力来对付发展中的竞争者,进而夺回已经失去的市场。结果在这些行业里,生产是阶段性地在南北国家之间轮换,贸易则显示出典型的弗农式产品周期模式。
第三,在研发生产力较弱的行业中,投资转移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的出口商,被取代的北方企业企图通过寻求创新来夺回市场份额,但它们会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上被其他具有更高研发生产力的部门挤出。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这些经过转移而重新配置的低技术企业最后只能在发展中国家中走向衰退。
经验表明:航空器制造、制药等高技术产业显示出极少的转移倾向和产品周期贸易的现象,并且倾向于更高的研发集中度和向较低的到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制鞋、家具等低技术行业倾向于更高的对外直接投资以及较少的研发投入,从而也较少产生产品周期贸易的现象;而中等技术行业中则存在着显着的产品周期贸易现象,因此这些行业中提升与转移的力量是大致平衡的。
由此可以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跨国公司选择什么样水平的技术主要取决于国际竞争激烈程度。跨国公司所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是激烈,就越是需要增加研发投入以便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技术优势。跨国公司高研发投入的技术通常不会被应用于海外生产,这可从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第一,高研发投入需要较高的收益来予以补偿,将高研发投入的技术用于海外投资会因为较大的技术外溢而降低该项技术创新的收益;第二,除了外溢效应,高研发投入产品在海外生产的技术转移费用也会很高,特别是当跨国公司把高研发投入的产品配置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国家生产时,会因为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匮乏而产生很高的转移成本。由此可以得到的推理是,跨国公司的研发和技术创新活动与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负相关。
9.3.2独资还是合资
假定有一个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其简化的利润函数可以表达如下:π=pq-d-vq(1)其中,π为企业的利润;p为产品的价格;q为售出产品的数量;d为固定成本;v为可变成本。为使利润最大化,只需将π对q求导,可得πq=p-v=0(2)
(2)式就是一般情况下企业的最优化决策条件。
当此公司拥有技术优势而决定对外投资并采取合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时,我们便可以用一个新的函数来刻画跨国公司的利润情况:
π=α(pq-d-vq+B)-L(3)其中,α为跨国公司在合资公司中的股份;B为合资公司通过东道国的优惠政策而得到的福利(注意此福利只有采取合资形式才可获得);L为合资公司由于技术外溢而造成的损失。由于在此合资公司中,东道国企业没有技术贡献,所以我们认为所有的损失都将由跨国公司承担。然后按照上述同样的做法,将利润π对数量q求导,可得πq=α(p-v)+αBq-Lq=0(4)在存在技术外溢的情况下,厂商的决策会更加复杂。如果其损失L很大,就必须由较大的福利B来补偿。此外,如果东道国可以给跨国公司提供较大的B时,跨国公司将有能力承担较大的L,从而会选择合资的形式在东道国经营,并根据其所承担的损失及所获得的收益之间的关系来决定其合资的比例。简单地讲,如果L很大而B相对较小时,那么跨国公司就会要求一个较大的α,这意味着跨国公司会要求一个较大股份的投资合约。当跨国公司面临巨大技术损失(即L持续增大)和较少政策优惠(B较小)时,跨国公司便会倾向于独资的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9.3.3绿地投资还是并购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生产函数写成以下的关系式:
πh=(Ph-Ch)Qh-γ/2(Xh)2-Th-Gh式中的下标h表示的是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属性。其中,πh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利润;Ph为跨国公司在外国销售的价格;Ch为跨国公司在外国生产的成本;Qh为跨国公司在外国生产的产量;γ为贴现系数;X2h为跨国公司非线性的研发支出;Th为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成本;Gh为跨国公司在外国生产的固定投资。
由上式可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跨国公司的利润与其在外国生产的固定投资负相关:跨国公司在国外的固定投资量越大,其利润就越低;反之则反是。
显然,跨国公司在外国开展生产活动所需的固定投资支出是东道国既定的投资环境的一个函数。在这个函数中,大致上有这样几个决定性的自变量:土地价格、各种投资品的可得性、现有的产业组织结构(东道国现有的企业规模越大、市场占有率越高,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其竞争优势所需要的初始投资规模也就越大)以及政府的优惠政策(如土地价格补贴以及从母国进口设备的关税减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