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导言
前几章的每一个定理或模型都说明了各国怎样通过参加贸易来获得利益。
亚当·斯密的贸易原理表明,各国拥有绝对利益时便能通过贸易而获利。
李嘉图则进一步证明,只要有比较利益的存在,各国就可以通过贸易而增加国民财富,而比较利益的可得性远远要大于绝对利益的可得性。
新古典贸易理论则揭示了比较利益的源泉,即比较利益主要来自要素禀赋的差异,各国利用这种要素禀赋的差异,出口其要素密集的产品便可以实现其利益的增进。
制成品贸易理论则告诉我们,在贸易双方的要素禀赋完全相同时,只要有规模经济与差别产品需求,甚至市场为垄断竞争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产业是垄断的情况下,仍然能够通过分工与自由的贸易而使双方获利。
产品内贸易理论和经济地理贸易论更是强调了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因为只有更为自由的贸易政策才能导致贸易的交易成本的下降,从而导致市场的扩大与分工的细化与引力的增加。
所有以上这些理论不管它们有着多么大的差别,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贸易必须是自由的。如果不满足自由贸易这个最为紧要的条件,那么所有这些理论所预期的结果都不会发生。这似乎在告诉人们,只有自由贸易才是最好的。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贸易保护主义却并没有随着重商主义的远去而销声匿迹。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是自由贸易的主张有其局限性呢?还是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人过于无知了呢?而这就是本章所要回答的问题。
6.2贸易保护的形式
6.2.1贸易保护的概念
贸易保护的狭义概念是:一国政府通过制定某种保护性的贸易措施,而使本国的生产者在其国内市场上获得足以同来自外国的进口商品进行竞争的优势。
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贸易保护这个概念可能还应包括出口促进。
6.2.2贸易保护的形式
从贸易保护的这个定义出发,其主要的形式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1)进口关税。进口关税是各种保护措施中最为基本与典型的一种。其做法是在外国商品进入本国时,对它们征税。这种税收可以采取从价税的形式,也可以采取从量税的形式。
(2)进口限额。进口限额通常是通过签发进口许可证来实施的。签发许可证的总额就等于是进口总量的限制。
(3)国家垄断贸易。其做法是由国家授予国营(或国有)企业垄断某些商品进口的权利来达到限制进口商品数量的目的。
(4)外汇管制。如果一国政府对涉及进口的外汇支付实施管制,那么这就意味着只有那些获准从中央银行购买外汇以支付进口的单位才有能力进口商品,这样,即使没有其他别的什么保护措施,也能起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5)禁止进口。这是最严厉,也是最有力的限制进口的措施,一般只是针对对本国利益或经济发展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商品,如低收入国家对奢侈品进口的禁止等。
(6)本地购买法。当一种进口商品在本国也能生产时,为了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政府可以颁布法令,要求进口商优先购买本国企业生产的商品,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进口资本品的场合。
(7)非关税壁垒。如繁琐的报关手续、卫生检疫以及其他各种可能导致进口之交易费用增加的进口障碍。
考虑到关税是最为典型,也是最基本的一种保护贸易措施,所以本章的重点将放在关税的分析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其他的保护贸易措施不重要。
6.3关税理论
6.3.1局部均衡
假如一国的M商品的国内市场是竞争性的,同时还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这意味着M商品的进口是连续性的。这时,该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的发展,决定对M商品的进口征收税率为t的关税,这一结果无疑将导致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高于其由世界市场竞争而形成的国际价格。
那么这一变化会对该国的经济与福利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需要从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两个层次上来进行。在这里,我们首先借助于作局部均衡的分析。然后,再以局部均衡分析为基础进行一般均衡的分析。
当政府征收关税以后,M商品的国内价格将上升为Pm=(1+t)Pm,这一变化首先会导致国内需求的下降,于是国内的总需求将从Q4减少到Q3。与此同时,价格上涨又会对本国厂商增加其供给数量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使该商品的国内供给量增加到Q2。然而,进口则将从(Q4-Q1)减少到(Q3-Q2)。进口减少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一是总需求的减少;二是本国厂商对外国厂商的进口替代。
6.3.2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分析自然需要借助于新古典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关于新古典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的性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作过详细的分析,因此没有必要再作具体的介绍,只要把它作为现成的工具来使用就是了。
现在,让我们来讨论征收关税时的一般均衡。征收关税以后的贸易条件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Pm/Px=(1+t)(Pm/Px)=(1+t)[1/(Px/Pm)]式中的Px/Pm为贸易条件。从这一等式来看,即使Px保持不变(事实上,当一国实施关税保护政策时,另一个国家必然会采取报复性的措施而使Px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个国家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即Pm会上升,从而Px则相对下降,这等于该国贸易条件的恶化。于是,其贸易比价线的斜率也将随之变小(相对于自由贸易状态而言)。但是,与封闭经济相比,由于Px未变,且仍然大于Px,故仍有比较利益存在,所以,其斜率又要大于封闭经济下的两种商品的比价线的斜率。结果,在征收关税时,生产的均衡点将为PP点,而消费的均衡点则会出现在CP点。最后,与此相对应的消费偏好线也将从ZF向右下方旋转为ZP。
6.3.3关税的效应
(1)关税的生产效应。从以上对关税的局部均衡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到,在一国对进口商品征收关税的情况下,本国受到关税保护的商品的产量会增加,而未受到保护的商品的产量则会下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关税造成了价格扭曲,并由此导致资源在M商品生产与X商品生产之间的重新配置。
关税的这种生产效应会导致这个国家的经济福利下降。对此,只要比较一下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消费的均衡点,就可以发现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关税保护下的消费水平要低于自由贸易下的消费水平。
由关税之生产效应所造成的福利损失(WL)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WL=1/2·t·P
m(Q2-Q1)
式中的Q1与Q2分别为征收关税前后的由国内厂商所生产的M商品的数量。
就是由abc三点所围成的一个“福利三角”。若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表述,这个三角形面积的福利损失,其实就是在关税保护下以本国生产来替代进口而产生的额外的机会成本。
既然关税保护会造成一国的福利损失,那么这个国家为何还要推行这种不仅对他人不利,而且也对自己不利的保护政策呢?答案可能有这样几个:
①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面对来自发达工业化国家制成品出口的猛烈冲击下,为保护本国新生的制成品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对制成品进口征收关税也许是必要的。这是因为,由关税保护所造成的可能只是一种短期的损失,假如本国的新生产业能够因此而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得到迅速的发展,那么以这种短期损失来换取长期的利益还是值得的。即便如此,发展中国家在推行这一政策时,仍然要时刻注意这样两个问题:第一,所保护的是不是真正的幼稚工业,它们的成长性又究竟如何?第二,有没有比关税更好的,也就是说成本更低的保护方法?如给其以税收补贴,或通过与跨国公司合作等方式来促进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有关诸如此类的问题,将在以后的章节中加以讨论。
②保护本国的战略产业。不仅是发展中国家,就连许多发达工业化国家也常常以此为理由来推行关税保护政策。对战略产业进行保护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们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安全也是一种国民福利,因此,只要由国家安全要求所产生的国民福利超过由关税保护所造成的福利损失,那么这种保护就应当被认为是合理的。涉及国家安全的首先是军事工业,其次还有农业等产业。但是,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担心的问题是,有许多低效率的产业,往往被贴上战略产业的标签而要求国家保护,而这将导致巨大的效率损失。
③实现本国制成品生产的规模经济。如前所述,制成品生产大多存在规模经济,当一国的制成品产业尚未达到实现规模经济所需的产量以前,对与其相似或可替代的产品的进口征收关税,以助其实现规模经济同样也是必要的。这一点对于保护幼稚工业论者来说也是一种支持,因为有许多幼稚工业之所以被称为幼稚工业,就是因为它们尚未达到大批量生产的成熟阶段,就是因为它们不能实现规模经济,以致不能与发达国家已进入大批量生产阶段且具有规模经济的同类产品进行强有力的竞争。从关税保护的这一理由中,我们也可以推出相反的结论,那就是:对于没有规模经济或已获得规模经济的产业加以保护可能是有损于国民福利的。
(2)关税的消费效应。与关税的生产效应刚好相反,关税保护的结果将使受到保护的那种商品的消费趋于减少。这是因为关税使得受到保护的商品的国内价格上涨,在消费者的预算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该商品价格的上涨会同时产生两种效应而使其需求趋于减少。这两种效应分别是:由M商品价格上涨而产生的收入效应,以及由M商品与X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化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其中,收入效应导致对M商品需求量的绝对减少,而替代效应则引起M商品需求的相对减少。
上述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关税税率的大小,而替代效应的大小则取决于X商品对M商品的替代弹性。更重要的一点是,当X商品是M商品的互补品时,关税不仅会导致M商品的需求下降,而且还会同时引起X商品消费量的减少,这一结果将加重由关税的消费效应所造成的福利损失。
那么,由关税的消费效应所造成的福利损失究竟有多大呢?对此可用消费者的机会成本来加以分析。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仍将以关税的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模型作为分析的工具。但是,与前面的模型所不同的是,这里对所要使用的一般均衡模型作了一些改造,即纵轴与横轴不是相交于原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放大图形中的关键部分,以便使得均衡点的变动能够得到清晰的显示。
先用一般均衡图形来分析由关税的消费效应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在经过改造以后的一般均衡图形中,ZF与ZP成为两条接近于平行的直线,征收关税以后的贸易比价线的斜率仍然要大于封闭经济中的比价线的斜率。假定征收关税后的生产均衡点是在PP点,那么沿着征收关税以后的贸易比价线,消费的均衡点显然是在该贸易比价线与ZP线相交的CP点。但是,这只在消费者所面临的国内价格为ZP时才是正确的。倘若没有关税,从而国内价格等于国际价格时,消费的均衡点则应出现在贸易比价线与ZF线相交的CF点(当然,在将均衡点作这样的变动时,贸易比价线其实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可以肯定,贸易比价线的斜率只会变大而不会变小。
这意味着新的均衡点只会出现在CF的上方,而不会出现在它的下方。因此,在这里是不是需要改变贸易比价线,对于问题的分析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