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9379100000013

第13章 学点心理学,让孩子轻松爱上学习(1)

相信天下每一位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热爱学习,于是想尽各种办法给他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报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可遗憾的是,很多孩子一提起学习就头疼,成绩也大多不尽如人意,结果令很多妈妈很失望。其实,如果我们能够掌握一点心理学知识,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孩子,就能使他慢慢地爱上学习。

35.帮孩子订立一个合适的学习目标--篮球架效应

我们都知道,篮球是一项受很多人欢迎的体育项目,那么它受人欢迎之处在哪呢?想象一下,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么高,对着这个两层楼高的篮球架,相信无论谁看了都会望而却步,也就别想把球投进篮筐内了。相反,如果篮球架和一个人的高度差不多,让人不费力气地就能“百发百中”,相信对于这么没有挑战性的运动,人们早就失去了对它的兴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篮球运动之所以这么受人欢迎,其原因就在于它的篮球架是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设计的,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愿意去挑战这项运动。

这就是“篮球架效应”,这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对人是最有吸引力的,这样的目标才能使人们怀着高度的热情去追求它。否则,太高了会令人失去挑战的勇气,而太低了则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我们把这个原理用在指导孩子的学习上,同样适用。

8岁的文文学习成绩不太好,每次考试成绩几乎都排在中下等的位置。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她的成绩竟然一下前进了7名。爸爸妈妈知道后非常兴奋,鼓励他说:“女儿,你这次进步很大,我们以你为傲,下次期末考试的时候,怎么也要争取考到班里前10名。”

听了爸爸妈妈鼓励的话,文文没有半点喜悦的心情,而是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她整天拼命地学,也整天都唉声叹气的。因为她知道,无论她怎么努力,一下就跳到班里前10名是不可能的事情。结果半个学期过后,她的成绩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在原来的基础上退步了。

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很明显爸爸妈妈给他制订的目标太高了,使他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而带着这么沉重的思想包袱学习,可想而知,其结果一定不会很理想。这足以说明,我们为了激励孩子学习所设定的目标,既不能太低,也不能过高,只有合适的目标才对孩子更有吸引力。

那么,什么样的目标才是合理的呢?我们怎样做才能符合“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呢?

▲ 不给孩子设定过高的期望值

有很多妈妈动辄就给孩子设定“你必须考上重点中学”、“你得考个双百回来”、“班里第一非你莫属”的目标,结果使得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实际上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因为当他达不到这个目标的时候,他会渐渐产生“我很没用”这种的想法。因此,我们一定要给孩子设立积极恰当的期待,如果孩子基础比较差,我们就不要给他制订过高的目标,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

▲ 采用目标分割法

根据“篮球架效应”的启示,我们可以采用分割目标的方法,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几个小目标,然后让他慢慢执行。比如,最初拟定的目标一定是最容易达到的目标,达到之后再让他实现下一个更高的目标。比如,我们要求孩子一个学期记忆500个生单词,那么最初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每天记忆3个单词,然后鼓励他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当他觉得每天记忆3个单词不成问题的时候,再一点点提高难度,让他记忆4个、5个。渐渐地,一个学期下来,记忆500个生单词对他来说就不成问题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目标的难度是一点一点增加的,这样孩子才会有实现目标的兴趣。

▲ 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

当我们总是对孩子的期望太高,或者要求他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的话,那么我们一定总是以一个挑剔的眼光去看待他身上的问题,而这种挑剔只会令他渐渐失去奋斗的勇气。相反,如果我们带着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给予他鼓励和表扬的话,那么他一定会产生“我要做得更好”的愿望。因此,在孩子每实现一个小目标或者有良好表现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肯定他这一阶段的努力的同时,再给他设定一个稍微高一点的目标。

36.教孩子及时复习所学的知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对人的记忆进行了研究。他发现,一些信息在进入人的大脑后,便成了短时的记忆,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这些记住的东西就会被遗忘。如果及时复习了,那么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而且他发现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最快,然后逐渐变缓。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人的遗忘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这就是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通过这条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一条结论,孩子对所学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也遵循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只有多次复习才能把一个知识点牢牢地掌握住。可见,复习是孩子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不容忽视。

然而复习这个环节并没有引起很多孩子的注意,他们大多认为学习只要完成家庭作业就可以了。有些孩子则因为作业多的缘故,就直接把复习给省略掉了。实际上,这是非常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复习不仅能加深他对知识点的印象,还能帮他把所学的知识概括化、条理化。只有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他才算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了。尤其是13岁以前的孩子,他们处在记忆的黄金阶段,如果他们重视复习这个环节,那么他的学习一定会因此而更上一层楼。

一位妈妈每隔三四天就会给女儿听写一下生词,以此检验她是否把生字、生词都牢牢地掌握住了。每次听写时,女儿总会遇到一两个不会写的。待完全听写完后,妈妈会要求她自己翻书查看正确的写法。为了让女儿把没有写对的生字、生词牢牢掌握住,妈妈会要求她把字词多抄写几遍。然后下一次再听写的时候,她会把女儿上次没有掌握的字、词再听写一遍,以加深她的印象。在妈妈这种教育方法的培养下,女儿很快就把生字、词都掌握了,而且记忆非常深刻。

妈妈帮女儿听写生字的复习方法有效地加深了女儿对生字的掌握程度,这种方法非常值得借鉴。我们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帮助孩子复习。那么除了这种方法之外,有没有根本的方法能使孩子重视起复习这个环节,并使他养成及时复习的好习惯呢?

▲ 让孩子养成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

按照正常的学习次序,孩子应该养成每天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这样不仅不会耽误时间,相反会节省时间,因为复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孩子写作业的效率。最初的时候,为了培养孩子这个习惯,我们可以先帮他复习,比如,帮他回忆老师在课堂上都讲了哪些内容,有哪些数学公式和原理,学到了哪些生字、生词,以及老师是否强调了哪些是学习的重点内容。当孩子复习完这些内容后,再让他做作业。渐渐地,孩子会养成复习的习惯,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慢慢放手,让他自己看书复习了。

此外,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孩子会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以前的某个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这时,我们就应该抓住机会,让他及时复习以前学过的内容。

▲ 教孩子复习的方法

复习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做课后练习都是复习的好方法。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教孩子主要围绕课后练习进行复习。因为有时课后练习中会明确地提出要求,是否要背诵这篇课文,或者要掌握哪些字和词。同时,课后练习中的习题可以有效地检验孩子对这篇课文的掌握程度。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孩子读诵课文,还要鼓励他做课后练习,以此帮助他复习。

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来说,复习的形式可以灵活些,比如,散步时或者晚饭后等时间,我们可以以聊天的形式问一问他:“老师在课上讲了哪些知识啊?”以此帮他回忆当天所学过的知识。

▲ 合理地安排好复习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的注意力能够维持的时间基本在15-25分钟内。这就要求我们在帮孩子复习的时候,把握好时间的长度,否则太长了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疲累的状态。同时,在帮孩子复习的时候,我们也要灵活一些,不要让复习占用了太多的时间。比如,当天孩子的作业很多,我们就可以让他重点复习薄弱科目,对于已经学得很好的科目或者掌握得很牢固的知识,就可以让他暂时跳过,以留出更多的时间来做作业。

37.帮孩子提升学习的效率--感官协同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格斯塔做过一个实验,他把智商相近的10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在两个屋子里。第一屋子里只有5把椅子和5本《圣经》,第二个屋子里除了椅子和5本《圣经》外,还有几本宗教故事画集,同时,屋子里还播放了曲调优美的宗教音乐。然后,格斯塔交给他们一个共同的任务,即,背诵《圣经》。最后,他发现第二个屋子里的孩子明显比第一个屋子里的孩子背得更好。

最后格斯塔得到这样一条结论:人们在收集信息的时候,参与的感官越多,信息就越丰富,所学的知识也就越扎实。简单来讲,很多感觉器官一同使用,就可以提高感知的能力,这就是“感官协同效应”。

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又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如果把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就能记住65%。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如果多种感觉器官一同使用的话,能大幅度地提高记忆的效率。如果我们鼓励孩子把这种方法运用在学习中,相信他的学习效率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11岁的玉洁从上1年级开始就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每天做完作业后,她都会主动预习第二天要学习的内容。预习语文的时候,她会先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然后把不会的生字和生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把读音标注在书上。预习数学的时候,她会把公式和例题多看几遍,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她会画上记号,第二天听讲的时候有目的地听老师的讲解。由于玉洁从小就养成了这样的好习惯,所以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玉洁在预习环节中,看书、大声朗读、在书本上注上标注分别用到了眼睛、口、手、耳朵四种感觉器官,可以说做到了多种感官一同使用,不失为一个好的预习方法。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妨鼓励他也借鉴这个方法,以此提高他的学习效率。

▲ 让孩子读书时做到“三到”

《弟子规》说:“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意思是说,读书的时候要用心去想,用眼睛仔细地看,还要大声朗读出声音来。如果孩子能做到这一点,可能一篇文章读几遍后,很快就能背诵下来了,而且生字的写法也很容易记住了。但是如果心不在焉,眼睛不仔细看,心眼不专一,只是很随便地读诵,这样就很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孩子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求他做到“心、眼、口”这三到。

▲ 鼓励孩子动手尝试

13岁以前的孩子记忆力虽然很好,但是理解能力会稍微差一些,比较明显的表现是对于一些多位数除法、应用题、几何题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对于多位数除法题,我们不妨鼓励孩子拿出小棒来分一分,边想,边看,边说。对于应用题,我们可以鼓励孩子画图、画线段,帮助他理解题目的意思;至于几何题目,我们要多培养孩子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多亲自动手操作,比如,鼓励他用纸张折、剪、拼、搭成平面或者立体的几何图形,然后再与题目相结合,以此提高他的解题能力,也培养他的空间想象力。

▲ 鼓励孩子圈点重点内容

在孩子预习或者复习功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教他动手摘出要点,编写提纲,或者把一些重点的习题再解一遍。对于一些重点的公式,可以再动手推导一遍。在预习的过程中,把不懂的内容圈点出来,上课时有意识地倾听老师的讲解。对于一些难点知识,可以用笔抄写下来,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 鼓励孩子上课做到“四到”

课堂上孩子的听讲效率往往是决定其学习好坏的关键,如果孩子能够把握住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他课下的学习会非常轻松。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帮孩子提高课堂效率呢?鼓励他做到“四到”,即,耳到、眼到、口到、手到。

耳到--要求孩子注意听老师的讲授,听同学的提问和回答,尤其是同学提出不同的见解,老师作出回答时,一定要认真倾听;眼到--认真看教材、参考资料,看黑板上的板书、老师的表情及手势;口到--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大声朗读,如果有问题,也要大胆提问;手到--对于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要在书中标注出来。

当孩子充分利用耳、眼、口、手、心这五种器官的时候,就自然能提高上课听讲的效率,也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了。

38.如何应对孩子学习止步不前--走出“高原现象”

在学习过程中,很多孩子都会经历这样一个阶段,努力学习到一定程度后,成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这就是学习中常见的“高原现象”。一般在这段期间内,很多孩子都不知所措,自信心大受打击。我们做妈妈的更是在一旁干着急,却一点忙也帮不上,有时甚至还责怪孩子不用功。

其实,这种停滞不前的状态是正常现象,在每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都会出现,尤其在他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如果我们了解孩子学习知识的过程,就会对“高原现象”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了。

一般来说,孩子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会经历开始、进步、高原、再进步4个阶段。在开始阶段,因为刚接触新的知识,所以学习起来比较费力,进步缓慢,效率也不高;在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规律和方法后,学习兴趣渐渐浓厚起来,变得更有信心,成绩也有明显的提高,这是进步阶段;随着学习进一步深入,逐渐遇到了瓶颈,进步也变得缓慢,即使很努力,但是成绩提高得还是不明显,甚至出现停滞不前或者倒退的现象,这是进入了“高原”阶段;通过不断努力,孩子会逐渐克服困难,掌握新的学习规律和方法,成绩会再次有提高,这就是再进步阶段。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状态,所以我们不必过于忧虑孩子学习中止步不前的状态。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帮他克服这个“高原现象”。当然,前提是我们要找到孩子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

童童从小学习成绩就非常好,总是名列前茅。可是自从升入6年级以后,她的成绩就变得不稳定起来,总是忽上忽下的。再过两个月,她就要参加小升初的考试了,她非常紧张,每天脑子里都是一片混乱,想学习却静不下心来,连上课的时候也不能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