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心理学
19379100000001

第1章 读懂孩子13岁前的心理成长蓝图(1)

作为妈妈,我们是否是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呢?实际上,我们越来越发现孩子是那么多变,让我们难以捉摸。因为,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在那里,有着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小秘密。然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读懂孩子的心理成长蓝图,采取更好的教育方式,引领他走向美好的未来。

1. 0-3岁依恋期:孩子在心理上需要妈妈的爱抚、拥抱等

在亲子交往中,依恋是一种充满感情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这种依恋心理会贯穿人的一生,但是在不同的年龄段,其依恋的对象和方式却有所不同。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0-3岁之间,其依恋的对象主要是妈妈,此时他对妈妈的情感需求超过任何一个年龄段。可见,在这个关键的时期,我们做妈妈的起着重要的作用。

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依恋的倾向。但是,到了6个月的时候,孩子开始关注周围的人,尤其是妈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接触最多的人就是妈妈,所以他对妈妈的依恋成为他最基本的需要,是任何人所无法替代的。

这一时期的孩子,会以微笑、大叫、哭泣等信号来呼唤周围的人。当孩子发出的这些信号得到周围人的回应,他的心理需求就会相应得到满足。我们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经历,当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他就会发出特有的哭声来呼唤,当我们来到孩子身边时,他就会停止哭泣,晃动着小手,对着我们微笑。

这就是孩子依恋我们的一个表现,他时刻都需要我们的关怀和照顾。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还会产生最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如果我们总能爱抚孩子,满足他生理和心理的需求,那么他就会感到周围的人是可靠的,他的内心就会是安全的。

海静2岁半了,由于父母工作很忙,于是把她送到了幼儿园。但是,最让妈妈头疼的是,海静不愿意上幼儿园,到了幼儿园,她就会抓着妈妈的手不放,又哭又闹。在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的努力下,海静虽然乖乖待在了幼儿园,但是她却表现得不快乐。

一开始,妈妈认为海静不愿意上幼儿园,是因为她还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也许过段时间就会好了。但是,两周过去了,海静依旧如此。一天,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了,对海静说“我还有自己的事情需要做,你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如果你再这样下去的话,妈妈可就不喜欢你了。”

海静哭着说:“我想要妈妈陪,我想要妈妈陪。”

听到海静这样说,妈妈的心软了,说:“你现在长大了,需要上学,妈妈也需要上班,我们回家还可以在一起啊?”

海静撅着小嘴,说:“哪有,每天都是我自己玩,你没时间陪……”

妈妈这下才明白,原来海静之所以“不听话”是因为她缺少关爱。从此之后,妈妈只要有时间,都会陪在海静身边,给她最大的安全感。

当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新奇和不安,他最需要向亲近的人寻求关爱。有时候,孩子可能会动不动就哭,我们不要一味地以为这是他不听话的表现,也许这是他最直接表达自己需要关怀的方式。

我们很多妈妈认为孩子天性爱玩,只要让他玩玩具、看动画片,他就会听话了。其实不然,孩子在0-3岁期间,更需要的是我们时时刻刻在他身边陪着他。他喜欢我们陪他一起玩,喜欢我们抱着他,喜欢我们爱抚他……因为,孩子的情感是脆弱的,而妈妈能给他最大的抚慰,满足他内心的需求。

在孩子形成依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养育方式,付出更多的关怀和照料,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在早期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不仅会影响他以后的人际关系,而且还会为他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一般情况下,孩子与我们形成了良好的依恋关系,他会表现出自信、友好、善良、宽容等良好的品质,他知道如何爱别人,如何和别人友好相处。而且,这样的孩子很有安全感,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恐慌和焦虑。

孩子到了3岁之后,他开始进入幼儿园,与我们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他的认知范围也越来越大,这时候,他将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他的依恋对象和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曾经依恋我们的孩子终将长大,这种依恋的情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减弱。

因此,在孩子形成依恋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给他无条件的关爱,多陪在孩子身边,抓住每次和他说话的机会,多给他爱抚、拥抱、亲吻等。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慢慢投入我们的怀抱,会和我们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这会影响他的一生。

2. 2-6岁敏感期:解读孩子敏感背后的心理成因

对于2-6岁的孩子,他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会对捉迷藏游戏有特殊的兴趣;他会特别喜欢关注微小的事物;他会突然表现得特别执拗;他会“爱”上同龄的小朋友;他会把自己当做超人、白雪公主;他会喜欢在所有能想到的地方留下笔迹;他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

在我们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不可思议,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事实上,这源自于一个特殊且关键的阶段--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孩子在2-6岁这个年龄段,出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面对他所感兴趣的某种特定事物,表现出的一种学习的热情。直至他内心的需求得到满足或敏感力减弱,这个阶段才正式宣告结束。

教育研究和实践表明,孩子的敏感期是他心智发展的关键时期,把握好这一时期,他的心智发展会有一个巨大的飞跃。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如果我们教育得当,他就会顺利通过敏感期;如果我们教育不得当,他的敏感期就得不到发展。

敏感期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一种神奇的能力,驱使他满怀热情地看待周围的一切,并能轻松地学会每件事情。但是,我们很多妈妈却不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反而把他在敏感期里的正常表现认为是他“不听话”,于是采取某些措施“教育”他,结果就会阻止敏感期的发展,进而影响他心智的发展。

敏感期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千万不要错过这样好的教育时机。虽然几乎每个孩子都会经历敏感期,但是他们的具体表现却不尽相同,出现的时间也不一致。因此,我们需要耐心观察,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捕捉他的敏感期。

我们很多妈妈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把握孩子的敏感期实在是不容易,如果发现不了或教育不得当,那该怎么办呢?其实,我们也不必这样担心,如果没有足够的信心把握孩子的敏感期,那么就不要去打扰他,给他自由成长的空间,任由他去发展。

▲ 秩序敏感期:不合孩子心意的事,他就要“重来”

3岁的轩轩每天回家都要做同一件事情,当妈妈打开家门的时候,他就要求妈妈抱着他去按亮家里的灯。如果轩轩忘了这个程序,或者是妈妈替他做了,他就会哭闹,然后一定要让妈妈把灯关了,然后由他重新按亮。

显而易见,这个3岁的孩子进入了秩序敏感期。这时候,孩子喜欢给物品找“主人”;喜欢将所有物品“归位”;不合孩子心意的事,他就要“重来”……如果我们阻碍了这种敏感性的正常发展,孩子就会感到极度不安,就会出现哭闹的行为,不利于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因此,我们需要读懂孩子在秩序敏感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理解并帮助他建立内心的秩序感。

▲ 关注细小事物敏感期:对细小的事物非常敏感

一天,妈妈带着2岁的儿子来到公园玩。当儿子吃饼干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块饼干掉在了地上,他没有捡起来,而是淘气地把饼干踩碎了。

过了一会儿,儿子发现,地上的饼干碎屑竟引来了很多小蚂蚁,于是,他专心致志地看起了小蚂蚁。从此之后,妈妈每次带儿子出去玩,他都会要求观察小蚂蚁。

孩子之所以对小蚂蚁感兴趣,是因为他已经进入了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这时候,孩子会突然对地上的头发丝、衣服上的小线头、角落里的小虫子、路边的小石子等细小事物感兴趣。而且,当孩子正在关注细小事物时,他会把全身心沉浸其中,这种专注的程度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

因此,我们不要随意打扰孩子关注细小事物。另外,当孩子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到来时,我们还可以多带他去观察大自然,提高他的观察能力。

▲ 执拗敏感期:孩子的第一反抗期,就爱对着干

美玲3岁了,她每天晚上都要抱着她喜欢的洋娃娃睡觉。一天,妈妈把美玲喜欢的洋娃娃拿去洗了。临睡前,美玲焦急地寻找她的洋娃娃,妈妈告诉她:“我把你的洋娃娃洗了,现在还没干呢,今天就先不要用了。”结果,美玲边哭边说:“我要我的洋娃娃,你还给我……”

也许,我们会认为美玲非常任性,其实是因为他进入了人生的第一反抗期--执拗敏感期。通常来说,孩子从两岁开始,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和不断加强,他常常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就爱与我们对着干。

面对孩子的执拗行为,我们既不能过多地限制,也不能一味地满足。过多的限制会打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尊心,一味地满足容易促使孩子任性妄为。因此,我们需要用心体会孩子的心理,用爱与理解来减轻他内心的不安和焦躁,这样才能缓解他的执拗行为。

▲ 完美与审美敏感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在生活中,我们做妈妈的可能会发现,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会出现一种追求完美与审美的心理倾向,比如,他喜欢吃完整的食物,喜欢用干净的纸张,喜欢挑选漂亮的衣服……当孩子出现类似的表现时,这说明他进入了完美与审美敏感期。

孩子进入完美与审美敏感期,说明他的内心世界正在走向丰富。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完美与审美敏感期的发展,孩子的审美对象也在发生着变化,一开始,他的审美对象表现在食物上,慢慢会转移到其他物品上,然后转移到自我的形象上,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内在气质等方面。

孩子在这一敏感期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仅是在追求完美,更是为他将来形成审美观奠定基础。而且,这对孩子将来的形象气质与个人魅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不要批评、阻止孩子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而是要满足他的心理需求,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 身份确认敏感期:崇拜偶像--超人、白雪公主

“我是超人”、“我是白雪公主”、“我是奥特曼”、“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当孩子经常和我们这样说时,就说明他进入了身份确认敏感期。在这一时期,孩子会崇拜某个或某几个偶像,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偶像,并会全身心地模仿偶像的行为。

在身份确认敏感期,孩子会乐此不疲地模仿自己的偶像,这时候,我们不要认为他的行为是怪异的,而是要理解他,给他自由的空间。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在塑造自我。例如,一个崇拜白雪公主的孩子,如果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模仿白雪公主的善良行为方面,慢慢地,他就会养成善良的品质。

另外,偶像的力量是神奇的,在偶像的引导下,孩子愿意去改正不好的习惯。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孩子偶像的力量,促使他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孩子平时不喜欢吃菠菜,我们就可以告诉他,奥特曼吃了菠菜才有力量去对付坏人,这样一来,他就会尝试吃菠菜。另外,由于孩子没有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我们需要给他把关,为他挑选一些利于成长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