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细说汉初三杰
1935900000054

第54章 位极人臣,寿终正寝

刘邦死后,萧何继续为相,辅佐惠帝刘盈,与民休养生息,汉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安定,人民和睦,汉王朝逐渐向盛时王朝迈进。

惠帝刘盈生性懦弱,比较仁孝,为人厚道,所以对德高望重的萧何也是宠遇有嘉。他从不猜忌萧何,这大概是因为当年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时,他以太子的身份与萧何一起镇守大后方,后来刘邦要废立太子时,萧何也是坚定地站在他这一方,因此,他对萧何的人品和处事风格是非常了解了,猜忌他是多余的。也正因为如此,晚年的萧何也得以一面为国操劳,一面安享天伦之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太平宰相。

萧何生前为自己的子孙购置了不少田宅,不过这些田宅全在偏僻贫困的地方,所有的房宅外面都不修建高大的围墙。萧何之所以要这样做,一则因为他这个人处事一向比较低调,二则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倚仗他的功劳作威作福。他说:“如果我的后代子孙们比较贤明,那么就让他们记住和学习我的节俭吧!如果他们不成器,那么就让他们守着这些田宅将就过吧,省得让大好的田宅都被有权有势的人家夺去。”

前面讲了,因为刘邦在分封功臣的时候,把萧何排在了第一位,封给他的食邑也最多,这在无形中使原本彼此关系较好的萧何和曹参走向了对立,互不服气。曹参有攻城野战之大功,在开国将领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在他的眼里,萧何不过是舞文弄墨之辈,却功居群臣之首,位列群臣之冠,心里当然不服。而萧何则认为曹参等人自恃功高,目中无人,显然也太不厚道,心里也很瞧不起曹参。不过,看不起归看不起,不服气归不服气,在国家大事上,两人还是比较配合,知己知彼。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年事已高的萧何一病不起,惠帝深知萧何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亲往探视,并征求他对身后的人事安排意见。他对萧何说:“相国为国操劳,致使积劳成疾,朕深感不安!”

萧何说:“臣蒙高皇帝和陛下厚爱,得以位极人臣、惠及子孙,惟恐不能尽职于国家。怎奈生死有命,天不假年,臣不能再侍奉陛下了,望陛下保重。”说完泪如泉涌。

惠帝见此情景,备感伤心。他知道萧何的时日不多,于是忍痛问道:“请问相国百年之后,谁可以接替相位?”

萧何回答说:“最了解微臣的莫过于陛下,臣心目中的人选陛下心知肚明。”

接着,惠帝又问道:“相国以为曹参这个人怎么样?”

萧何强撑病体想坐起来,惠帝阻止了他。萧何继而说道:“恭喜陛下得到了最好的人选!萧何死而无憾了!”

这一年,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

萧何去世时,曹参正在齐国为相,当他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立即告诉舍人赶快收拾行装,舍人们对曹参的行为感到非常不解,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收拾行装呢?曹参说:“不用不多问了,赶快收拾吧,我马上就要进京做相国了。”果然没过多久,惠帝的使者到来,宣读诏书,任命曹参为相国,让他赶快上京赴任。

曹参接替萧何担任了汉朝的相国后,一切按萧何制定的既定规则办事,丝毫不作变更,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萧规曹随”。

总之,萧何去世了,他不但是汉初“开国三杰”中宠遇最显赫的一位,而且在他死后,人们还念着他的好,就连他制定的政策也得到了一成不变的贯彻执行。政策的连贯性确保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连续性,这是造就后来“文景之治”的基础,因此,对于后来的“文景之治”来说,萧何也是“功莫大焉”!

纵观萧何的一生,他之所以高居相位14多年而能得到善终,不仅是因为他不掌兵权,没有野心,惟刘邦马首是瞻,也是因为他为人忠厚,处事稳重,执法不避亲,举贤不避仇。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不管做多大的官,做人一定要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