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细说汉初三杰
1935900000051

第51章 功居列侯之首

楚汉战争足足打了五年,最后,各路大军会师垓下,在韩信的统一指挥下,彻底打败了项羽,刘邦终于赢得了天下。

天下平定以后,对那些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将士总得有所表示,于是,刘邦开始封赏功臣。当然,韩信、彭越、英布这几个独当一面的方面军统帅,其赫赫战功是无可争议的,他们分别被封了“王”,爵位在其他功臣之上,张良、萧何等被封为“侯”。由于不少将领的功劳大小一时难以确定,所以,刘邦首批封赏功臣只封了二十多人,并且迟迟没有进行第二次封赏。于是,那些没有被封赏的将领心里就着急了,他们彼此争功,吵吵嚷嚷,甚至说萧何无尺寸战功都被封为酂侯,而他们却迟迟得不到封赏。后来,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封自己最痛恨的雍齿为什方侯,暂时平息了将士们的争功风波。但是在接下来的封赏中,很多将领还是不服,他们认为刘邦分封不公平,因为他们所得到的封赏跟萧何相比太悬殊,萧何是所有被封侯的功臣中食邑最多的(当然,他不能跟封王的韩信、荚布、彭越比),于是,纷纷找到刘邦说:“陛下,臣等身披坚甲、手执锐器,出生入死,大小战斗多的经过了一百多次,少的至少也经历过了几十次,每个人的功劳可以从攻城略地的数量看出来。萧何从来没有上过战场,冲锋陷阵的事跟他毫不沾边,更没有立过什么汗马之劳,他不过是舞文弄墨、发表些口头议论而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血雨腥风的战争,没有想到他现在所得到的封赏反而在我们这些人之上,这是为什么?”

这刘邦不愧是枭雄,而且颇有些无赖本色,驾驭这帮有勇无谋的莽夫自有他的一套。他先不回答这些将领提出的问题,而是反问道:“想必诸位都知道打猎是怎么一回事吧?”

诸将回答说:“知道。”

刘邦又问道:“那你们知道猎狗吗?”

诸将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知道。”

于是,刘邦借题发挥说:“大凡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兔子的都是猎狗,而发现野兽踪迹、指出野兽所在位置的则是猎人。由此看来,如今在座诸位的功劳也只是能捕获走兽而已,其功劳如同打猎中的猎狗。至于萧何,他就是那个发现野兽踪迹、指出其所在位置的猎人,猎狗怎么能去和猎人争功呢?诸位不妨想一想,在萧何向朕推荐韩信之前,凭诸位当时的战功,能得到现在这样的封赏吗?况且诸位基本上是自己一个人追随朕,多的也不过是一家两三个人追随朕,而在朕最困难的时候,萧何是举整个宗族的几十个人追随朕,你们能说他的功劳不大吗?朕又怎么能不对他的大功进行隆重的表彰呢?”

群臣见刘邦这么一说,也再也不敢说什么了。分封功臣的风波就这样告一段落。

不过,风波还没有完全平息。原来,除了韩信、英布、彭越这三个王以外,其他所有被封为侯的功臣,还涉及到排位次的问题。这就像我们共和国建立后首次授军衔时,虽然封了十个大将,入选的人都是大将,但是,这十大将军也有个位次排列,而且这个位次排列是很有讲究的。刘邦当时封侯时更是如此,而且他那帮人的素质远远没有共和国大将们高,共和国大将们对于名利并不那么看重,所以并没有出现什么位次排列的风波,而刘邦手下的那帮“侯爷”们可就没有这样的高风亮节了。一到排位的时候,大家又开始争吵不休,甚至还结成了帮派,互相推举谁应该排在第一。

当时,平阳侯曹参跟随韩信作战,打的大仗最多,战功最显赫,而且这个人也是刘邦在沛县起兵时的嫡系,深受刘邦器重。于是大家公推:“平阳侯曹参负伤七十余处,攻城略地不可胜数,功劳最多,应该排第一。”

刘邦心里很清楚,曹参的战功再高,那也是因为他自始至终跟着韩信作战,是韩信成全了他,相反,如果让樊哙一直跟随韩信,樊哙也会有那么多的战功,不过,总不能当着群臣的面说这是韩信成全了曹参的功劳吧!况且曹参这个人为人也比较稳重,对自己忠心耿耿,并未主动争功,也不忍心那样说他。再加上此前自己已经力排功臣之议,多封了萧何土地食邑,现在排位次时再找理由反驳功臣,恐怕会让功臣们认为自己是有意偏袒萧何,不过,刘邦内心里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

正在刘邦犯难时,关内侯鄂君进言说:“启奏陛下,微臣以为功臣们的建议并不正确。曹参虽然打了很多硬仗恶仗,有攻城略地的功劳,但这也只是一时的事情而已,属于一城一地的得失。大家试想一想,陛下和项王相持五年,战况激烈,屡败屡战,经常丧失兵众,仅只身逃亡就有好几次。然而,丞相萧何常常从关中征发士卒补充前线的缺额,这并非是陛下诏令他这么做的,但丞相萧何却多次在陛下陷于困顿绝望之时,将数以万计的士卒送到前线,使汉军得以重振士气。汉、楚在荥阳对峙了好几年,军中没有现成的粮食,丞相萧何历尽艰辛从关中漕运粮食,供应前方将士,从来不曾缺乏过,因此前方军心稳定,将士们能够一心杀敌。在与项王的角逐中,陛下虽然多次丢掉崤山以东地区,但丞相萧何却能始终保全关中以待陛下,陛下也得以重振旗鼓,继续挥师东下与项王争雄天下。由此可见,丞相萧何不仅为大汉立下了功劳,而且立下的是千秋万世的功劳!现在,像曹参这样的人即使缺了一百个,对于汉朝的江山又有什么影响呢?汉朝的江山有了曹参未必就能够靠他来保全,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要让只立下一时之功的他凌驾于立下万世功劳的萧何之上呢!所以,微臣认为,丞相萧何应当排在第一,曹参排第二。”

刘邦正愁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去说服列侯,如今有了鄂君这番高论,当然是求之不得,听了鄂君的一席话,他几乎想都没有想,就连声说:“好!就这么办。”

于是,在列侯位次的排列中,刘邦将萧何排在了第一位,并恩准他带剑穿鞋上殿,上朝时不必按常礼小步快走。

这一天,刘邦还封赏了萧何父子、兄弟共十多人,他们都拥有自己的食邑。刘邦还特意为萧何加封二千户食邑,理由是当年他在沛县做泗水亭长时,去咸阳出公差,手头缺钱花,大家都资助他,县衙中几乎所有的人资助刘邦的都是三百钱,惟独萧何比别人多资助了二百钱。刘邦的这个理由虽然很牵强,但显然是有针对性的,针对的就是那帮争功争位的人,你们不是说曹参该排第一吗?那我告诉你们,当初我做泗水亭长去咸阳出公差时,曹参和萧何一道在沛县县衙做官,我手头紧时,曹参资助了我三百钱,而萧何却资助了我五百钱,从一开始,萧何就是全力帮我。不知此时曹参听到了这话有何感想,不过,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当然,刘邦的这一席话,也让曹参和萧何这两个以前在沛县时的友好同事从此关系不再和睦。不过,萧何在临死之前,还是推荐了曹参接替自己的相位,这是后话,也足见萧何这个人处事确实有君子之风,为国举贤不避仇隙。

当然,在这次列侯排位的事件中,关内侯鄂君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他帮刘邦解围之后,刘邦很感慨地对群臣说:“朕听说在古时候,推荐贤人的人应该得到上等封赏。丞相萧何的功劳虽然很大,但也是因为有了鄂君才得以彰显。”于是针对鄂君原来所领有的关内侯的食邑,又给他增加了食邑,加封他为安平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