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见状,立即按着宝剑直起身子,厉声喝道:“你是什么人?谁叫你进来的。”项羽就是这么个人,你要是跟他好言相说,他会心软,拿你没辙,如果你要和他怒目相向、大动干戈什么的,那他绝不吃这一套,这是他的长处,这在当时天下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正因为他把这一点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战场上,所以他能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战场上,项羽一生只打过一次败仗,那就是他的最后一仗:垓下之战。那时的项羽已经处于穷途末路,但即使是这样,韩信的十面埋伏也被他冲破了九面,只是最后一面没有能冲破。他甚至在临时之前还演绎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善战”一幕,那一幕堪称是中国战争史上为将者单打独斗之绝唱。当然,这是后话,也是题外话。
张良见项羽起身握剑在手,生怕项羽此时失去了控制,要是项羽失去了控制,那么今天刘邦就是插翅也难逃了。于是他赶紧上前说:“请项王息怒,这位是为沛公驾车的御手樊哙。没有得到项王的指示就冒冒失失地闯进来,还请项王恕罪!”
项羽是个听得进好话的人,听张良这么一说,他立刻明白了樊哙为什么要强行闯进来了,甚至对樊哙的奋不顾身还有几分敬佩,他一向敬重忠心护主的人,于是对樊哙说:“看来你也是位壮士!来人啦,赐给他酒一杯。”
于是,掌酒的就给樊哙递上了一大杯酒。
樊哙接酒后跪地拜谢,并无半点失礼,然后起身站着把酒喝干。
项王又吩咐说:“赐给他一只猪肘。”
于是,侍宴者又给他端来一只猪肘,但是这不是煮熟的猪肘,而是一只生的。吃生猪肘是需要勇气的,在项羽看来你既然死都不怕,我就看你能不能把这只生猪肘吃下去。好个樊哙,他二话没有说,脸上并无半点畏难之色,接过生猪肘,把盾牌平放在地上,然后把生猪肘搁在盾牌上,拔出剑来边切边吃,吃得津津有味。项王见状,暗生几分敬佩,接着问道:“这位壮士,还能再喝几杯酒吗?”
此时的樊哙是来和刘邦同生死共患难的,早已置生死于度外,一副豁出去的样子,他大声回答说:“臣死都不怕,几杯酒哪里还值得推辞呢!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惟恐不尽,刑罚惟恐不重,结果天下人都背叛了他。当初怀王与诸将相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如今沛公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对秦王朝国库里的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已有,并封闭官室,退兵驻守霸上,日夜等待大王您的到来。先前他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完全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来捣乱和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如此劳苦功高,不但没有得到怀王所说的封侯奖赏,没想到大王反而听信谗言,要诛杀有功之人,这样做简直就是亡秦第二呀,我虽然是个粗人,但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这样做。”
我们简直有些佩服樊哙,不知事前刘邦或张良是否给他准备了这么一段台词,但如果是事先准备的台词,他怎么能说得如此自然,如此理直气壮呢?项羽听了樊哙的这席话,思绪又回到了先前的状态,先前的那股傲气已荡然无存。平心而论,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他都不会把樊哙放在眼里,但樊哙的一席话确实让他无话可说,于是他只好向樊哙说了声:“请坐。”樊哙一声道谢之后,便挨着张良坐下。
樊哙刚坐下一会儿,刘邦便起身借口要上厕所,并顺便把樊哙叫了出来。
沛公出来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前去召沛公,但许久不见回来。张良起身对项羽说:“大王,让我出去看一看。”张良说完也出去了,并找到了刘邦。刘邦说:“现在我出来了想就此离去,但还没有向项王告辞,怎么办?”
樊哙说:“不要想那么多,既然是做大事,那么就不应拘泥小节,大凡推崇大礼的人,是不必在意别人那些小小的责难的。如今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人家砧板上的鱼肉,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还去告辞干什么?”
估计此时刘邦也对宴会上的情形心有余悸,生怕回去再生不测,于是决定就此离开,同时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谢。
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了些什么礼物?”
刘邦回答说:“我带来了白璧一双想献给项王,玉斗一对想送给亚父。正逢他们生气,所以不敢献,请你替我献上。”
张良说:“遵命。”
当时,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一带,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从大路走,两地相距四十里。刘邦决定放弃车骑赶紧脱身,他一个人骑马,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个人手持利剑、拥着盾牌跟在他的身后,徒步而行。这几个人大概都是练过中长跑的,居然跟得上刘邦的那匹马。他们从郦山而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行走。临去时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的营垒不过二十里地,你估计我已回到军中时,再进去向项王告辞。”
刘邦已经离去有一会儿了,张良估计他们走小路应该到了军中,于是回到宴会席向项羽辞谢说:“沛公酒喝多了有些失态,所以不能亲自来向项王告辞,特地委托臣下谨奉白璧一双,再拜献给大王;玉斗一双,再拜送给大将军(指范增,当初北上救赵时,怀王封他为末将)。”
项羽此时大概也有些醉意了,漫不经心地问道:“沛公在哪里呢?”
张良回答说:“听说大王有意责怪他的过错,所以脱身独自离去,已经回到军中了。”
人都走了,还说什么呢?大概此时的项羽压根儿也没有把刘邦放在眼里,章邯的几十万秦军号称虎狼之师,只花两三个月的时间就把陈胜、吴广的几十万起义大军镇压下去,然而就是这支虎狼之师却在一个月之内被只有几万人马的项羽打得惨败,不得不向项羽投降,因此,项羽怎么会把刘邦放在眼里,况且以前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候,刘邦的作战能力他是了解的,也就是个“很一般”的水平。既然人都走了,看来这刘邦也是个怕死鬼,犯不着与怕死鬼去计较,于是项羽坦然接受了张良代刘邦奉献的白璧,顺手将其放在座位上。
然而,此时有一个人的心里是最难受的,那就是范增。在项羽集团中,他是主张对刘邦采取军事行动最积极的人,在宴会上为了就地解决刘邦,他可谓绞尽脑汁,一会儿“数目项王”,一会儿“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一会儿又去找项庄来舞剑,但项王及他那位忠厚的叔叔项伯就是不予以配合,让刘邦这只差点已经被煮熟的鸭子飞了。这范增也算是个性情中人,都七十多岁了,还那么大的脾气,他接过张良代刘邦奉献的玉斗,气呼呼地扔在了地上,随即拔剑击碎了玉斗,冲着项羽说:“唉!你这无知的小子,不值得与你共谋大事。将来夺取你天下的人,一定是刘邦!绝望啊,我们这些人都将会成为他的俘虏。”
范增这一怒不要紧,可是设鸿门宴的意图就因为他的这一怒而昭然若揭。如果说宴会上的一切还有些遮遮掩掩的话,那么范增这一句总结性的话等于告诉了天下人这样一个事实:项羽设鸿门宴就是为了杀刘邦。尽管项羽在宴会上“为人不忍”,并没有对刘邦下手,但天下人不会这么看,更何况还有张良这个见证人。由此看来,如果刘邦派兵去镇守函谷关,“距关,毋内诸侯”是得不偿失的话,那么项羽大宴鸿门同样是得不偿失,他是好心放了刘邦,却背上了要杀刘邦的不义之名。这一切都应该归咎于他优柔寡断的这一性格弱点。
相反,刘邦则是一个行事果断的人,他不做则已,要做就做绝。他一回到军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诛杀曹无伤。
在整个鸿门宴中,张良虽然不是主角,但是他很好地扮演了绿叶的角色,就像有首歌所唱的那样:“这就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在鸿门宴上,如果不是张良随机应变,如果不是他在关键时刻出去召来樊哙,那么就是有十个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刘邦也难逃一死;如果不是他留下来辞谢,刘邦的不告而辞同样会给范增等人以发兵攻击的借口。总之,在鸿门宴上,张良这位配角在刘邦生死攸关的时刻,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这也难怪刘邦事事对张良有一种依赖性的期待,每到关键时刻,张良总能将天大的事情化小。这样的事情在以后还多次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