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梁拥立怀王后,自号为武信军,成为楚军集团的实际军事领袖。他带领楚军接连打了几次胜仗,渐渐变得有些骄傲起来,根本不把秦军放在眼里。然而,此时秦军主将章邯亲自率军来了,这个章邯是位能征善战之将,纵观整个秦末战争和楚汉战争,章邯的军事指挥和作战能力应该排在第三位,在韩信、项羽之后,在英布、彭越、龙且、钟离昧之前,更不用说和其他将领相比了。不过,此时的项梁已经被接二连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不仅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更在战术上藐视敌人,结果正中章邯下怀,在定陶一役,项梁大败,楚军伤亡惨重,他本人也为此送掉了性命。
项梁死后,怀王既感到非常震惊,又有几分欣慰。震惊的是项梁居然遭到了如此大的惨败,这说明秦军的力量还十分强大,丝毫不能掉以轻心。所以,一接到项梁的死讯,怀王便立即从盱眙赶到彭城,将项羽和吕臣的军队合为一处,亲自率领;欣慰的是项梁一死,他不再是个被人操纵的傀儡了,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对楚国上下发号施令了。死了一个项梁,天塌不下来,楚军集团中能力不在他之下的人还不少,比如宋义就是其中一个。
章邯击破项梁军后,也犯了和项梁一样的错误,开始低估对手,他认为楚军的战斗力一般,不必将楚军放在心上,于是渡过黄河北上攻打在他看来比楚军战斗力更强的赵国军队。这也难怪,早在战国时期,在秦国与东方六国的较量中,赵国始终是抵抗秦国的最强大军事力量,赵国军队的战斗力闻名天下,与秦军不分伯仲。章邯率军渡过黄河后,立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赵军发起猛攻,赵军大败,邯郸失守。赵王歇和相国张耳退走巨鹿城,秦军将领王离、涉间率军围住巨鹿城,章邯则率军驻扎在巨鹿城南,筑甬道输送粮草。赵国大将军陈余收集常山一带的兵马数万人前来救援,见秦军势大,根本不敢对秦军发起攻击,他的军队驻扎在巨鹿城北。巨鹿城里粮草将尽,形势非常危急,赵王遣使飞马向怀王求救。
怀王接到赵王求救的消息,随即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引兵北上救赵,诸将皆受宋义节制,称宋义为“卿子冠军”。同时令沛公刘邦率本部人马向西进攻,威逼武关,从战略上牵制秦军,为北上救赵的宋义等部创造有利条件。临行前,怀王与诸将约定说,既然你们同时出发,那么咱们有言在先,“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由于秦军主力被吸引在巨鹿一带,所以,刘邦在向西进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抵抗相对较弱,进展颇为顺利。他一路上攻占城池,收服降将,扩充人马,很快就攻到了开封。不过,开封的守军战斗力较强,刘邦没有能攻下,于是就向北移动,在黄河边上的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与杨熊率领的秦军相遇,经过激战,杨熊军败走曲遇(今河南中牟县)。刘邦追至曲遇东,又大败杨熊军,杨熊退守荥阳(今河南荥阳县)。秦二世认为杨熊军一败再败,有失军职,派使者在荥阳将他处死,并另派得力的将领率重兵镇守。
荥阳是秦在函谷关外的军事重镇,城池非常坚固,加上有重兵把守,刘邦认为攻下荥阳的把握并不大,于是绕开荥阳,突然南下进攻颍阳(今河南襄城县北)。
颍阳这一带是张良和韩王成的游击区,因为有张良的活动基础,所以,刘邦大军来到颍阳,在张良的配合下,很快就攻占了颍阳。
事实上,刘邦之所以绕开荥阳,南攻颍阳,其目的就要想和在这里进行游击战的张良会合,他的确舍不得张良。
刘邦与张良在颍阳会合后,便开始研究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张良向刘邦建议说,荥阳是秦王朝的军事重镇,不但有重兵把守,而且守军的作战能力较强,如果强攻荥阳,作战不利,那么事必要顿兵于坚城之下,形成旷日持久的对峙,这对于西进的总体战略十分不利。当务之急是想办法绕过重兵据守的荥阳,移军西北,攻占战略要地轘辕关(今河南偃师县南),然后再从那里西进入关。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移兵攻占了轘辕关。
这时赵国的将领司马卬奉赵王歇的命令,正率领一支军队准备渡过黄河,向西攻打函谷关。刘邦怕他先入关抢了自己的功劳,于是率先占领了黄河的渡口平阴(今河南孟津县),以阻止赵军从此处渡河。就这样,刘邦重新掌握了西进的主动权。
当然,从轘辕关西进并非是一片坦途,从这条线路进军面临的首要难题就是要越过秦军重兵把守的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刘邦当然想占领这座城池,然后挥师西进,长驱直入。他率军在洛阳东郊与秦军展开激战,结果遭到失败。此时,刘邦又想绕过洛阳西进,然而这一招是非常冒险的。因为如果绕过洛阳后在前方继续受阻,那么在他身后的荥阳、洛阳两地的秦军趁势发起攻击,他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相反,如果强攻洛阳,一旦战事拖延不决,那么又会延误西进的时间。
正在刘邦举棋不定的时刻,张良又向他建议,不如放弃从函谷关进入关中的计划,改而从敌军防守力量比较薄弱的武关(今河南西峡县西)进入关中。张良的这一建议对加快刘邦的西进步伐,促成刘邦率先进入关中、争取民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秦朝的时候,从当时的关东(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进入关中平原,主要有两条道路:一条经过函谷关,另一条经过武关。从函谷关进入关中,路途较短,路也比较好走,是当时的主要交通要道,所以,为了保证这条交通要道的畅通无阻,秦王朝在关内关外的几个重镇,比如函谷关、荥阳、洛阳都设有重兵。当初陈胜起义之后,先派吴广率主力西征,结果在荥阳城下受阻,未能进入函谷关;随后陈胜又派周文率第二支西征军攻击秦军,他绕过据守荥阳重镇的秦军主力,进入函谷关,但很快陷入腹背受地的境地。这两支军队都在这条西进的路线中遭到了失败,几十万大军不到三个月就被章邯消灭了。
而从武关进入关中地区,虽然路远难走,但是这一条线上的秦军防守力量相对较弱。当初,陈胜曾派宋留率领一支西征军拟从武关进入关中,军事进展非常顺利,很快就可以抵达武关大门,只可惜宋留中途动摇,投降了秦军,未能进入武关。
张良建议刘邦放弃从函谷关入关的计划,改由武关进入关中,无疑充分吸取了陈胜西征的惨痛教训,这是避实击虚的战法,对于兵力有限而时间又紧的刘邦来说,无疑是切实可行的。刘邦经过一番权衡,采纳了张良的建议,决定由武关进入关中。当然,这也正是刘邦的高明之处,虽然他的谋略不及韩信、张良、萧何等人,但是他听得进意见,只要意见切实可行他会及时采纳,并立即付诸行动。他是认准了就做,并彻底去做的人。
于是,刘邦和张良一道立即率军从洛阳东郊向南进至阳城(今河南方城县)。这里是韩国的故地,韩国的老百姓早就盼着复国的那一天,听说韩王成在刘邦和张良的帮助下率军打回来了,当然非常兴奋,纷纷响应,于是刘邦和张良很快就攻占了10余城池。
张良不仅善于奇谋,而且在游击战期间,由于敌强我弱,为了生存和发展,他认识到了民众的力量,非常重视发动群众,因此当地老百姓成了他的千里眼、顺风耳,他的行踪飘忽不定,强大的秦军拿他没有办法。有了这样的经历,他为刘邦总结出了这样一条道理:战争不能光靠军事手段解决问题,还要辅之以政治手段。
在取得了一系列战果后,刘邦决定让韩王成留守阳翟(今河南禹县),以牵制这一带的秦军,帮助自己稳定后方,然后请张良与自己一起西征,向武关进发。因为刘邦深知在他的部下当中,善战的武将多,懂兵法的高级参谋人员实在太少,而像张良这样工于奇谋的更是少之又少。更重要的是他和张良一见如故,张良所提出的一系列战略战术思想,总是很适合他的胃口。刘邦向韩王成提出这一要求时,韩王成当然不便反对,因为这次没有刘邦帮他夺回那么多城池,他还得继续在游击战中提心吊胆过日子。让张良和刘邦一起西征,也算是韩王成对刘邦为他复国的一种回报。
在西征途中,张良给刘邦出了很多高明的主意,对刘邦成功率先进入关中,抢得逐鹿天下的先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