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细说汉初三杰
1935900000023

第23章 张良篇

在西汉“开国三杰”中,张良是介于萧何和韩信之间的人物。他和萧何一样不带兵,但不像萧何那样不知兵法,相反他胸藏韬略,腹有奇谋,眼光高远,正如刘邦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在西汉“开国三杰”中,张良是介于萧何和韩信之间的人物。他和萧何一样不带兵,但不像萧何那样不知兵法,相反他胸藏韬略,腹有奇谋,眼光高远,正如刘邦所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但是,深谙兵法的张良并没有带兵,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体弱多病,另一方面大概是因为他善奇谋而拙于战术,适合做高参,而不能像韩信那样背水列阵或者“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不取”,也正因为如此,手中没有兵权的他没有被刘邦视为“眼中钉”,得以终其天年,生前有“令名”,死后也光耀千载。他是中国历史上功成名就、名利双收和善于明哲保身的典型人物。自始至终,刘邦都没有猜忌过张良,对他一直是言听计从(除立太子一事外,不过太子也是因为张良得以保全)。如果说韩信武功高强,长于攻城略地,萧何不懂武术套路,但内功深厚,那么张良则是内外兼修,堪称太极高手,别看他平常不怎么显山露水,但关键时刻总能给人以致命一击。要读懂张良,就必须要纵观他的一生。

为韩国复仇的“愤青”张良,字子房,出生于战国末期,是韩国贵族后裔,其出生年份大概与韩信相当,也是在秦始皇亲政前、秦相吕不韦当政的时期。

那个时候,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大势,只是看由谁来完成这最后一道统一的程序而已。当然,吕不韦希望由他亲自来完成这道程序,不过,那位据说是他的儿子的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没有给他这个机会。秦王政亲政后,不但罢免了他的相位,随后还赐书对他说:“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意思是说,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凭什么先王要把洛阳封给你,并且食邑超过了十万户?你跟大秦的王室有什么亲戚关系,凭什么要叫你“仲父”?你们全家滚到蜀国去居住吧!如果秦王政真的是吕不韦的儿子,那么他的此举也堪称是大义灭亲。吕不韦收到这封谴责书后,不久就服毒自杀了。秦王政扫除了他亲政后最大的一块绊脚石,从此,他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剪灭六国的军事行动。

在战国七雄中,韩国的地位是非常尴尬的,把它列为“七雄”之一,其实很勉强。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一直到韩国灭亡,韩国在群雄逐鹿的过程中几乎很少有扬眉吐气的时候,其他六国都曾称霸一时,而韩国总是受气的时候多,出气的机会少。在整个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的态势主要是“合纵”对“连横”,一方面东方六国不时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秦国,另一方面秦国又在不断地瓦解东方六国的同盟关系,予以各个击破。但是,无论是东方六国攻秦,还是秦出兵攻打东方六国,韩国都是必经之地,人家要“借道”不说,有时关系好了还得给人家提供方便,提供方便要是人家不满意,恐怕还会来个顺手牵羊,趁势捞一把。虽然韩国是个大国,不可能像当年晋文公借道虞国去灭虢国那样,在回军的途中灭掉虞国,演出一出“假途灭虢”的大戏来,但是连年攻伐,年年借道,韩国也禁不起这样的折腾,所以,在整个战国时期,韩国的国力是比较弱的,而且一直在夹缝中生存。

张良所在的家庭在韩国堪称显赫之家,当然也是贵族世家。他的祖父名叫张开地,这名字不错,有拓荒的意味,硬是给他们张家在韩国政界开拓出一片天地来,他是韩国三朝元老,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三朝的丞相,德高望重,在韩国朝野上下深得众望。他的父亲张平,虽然正如他的名字一样,没有经过什么大风大浪,却也平步青云,官运亨通,做过韩釐王、桓惠王的丞相,父子两人历相五朝,这在整个战国时代恐怕是个奇迹,由此也可以看出,韩王对张家的恩宠确实非同寻常,这大概也是后来张良要誓死报效韩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不过,张良没有能承续这种好运,当然以他的资质,如果他的父亲还能再活二十年,或者说秦王政把统一的步伐再往后延二十年,张良很有可能子承父业,继续相韩。可是,在桓惠王二十三年的时候,张平就去世了。这个时候的张良还很小,大概只有几岁,尽管韩王念及张家对王室的功劳,对张良兄弟比较照顾,但对一个几岁的娃娃,韩王又怎么可能对他委以重任呢?

而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加快了对东方六国的军事行动,特别是秦王政亲政以后,这种军事行动不但变得频繁起来,而且规模空前。秦国为了尽快剪灭东方六国,它已经不满足于向韩国借道了,因为这从外交程序上讲很麻烦,秦王政决定永久省却这道外交程序,将韩国直接纳入秦国的版图。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军大举攻韩,韩军当然不是这支虎狼之师的对手,一番交战之后,韩军大败,秦军攻占了韩国都城,俘虏了韩王安,随后尽取韩国领土,将其纳入秦国版图,置为颖川郡,韩国宣告灭亡。而这一年,距张良的父亲张平去世恰恰20年。韩国灭亡后,秦王政又陆续灭掉了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到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对天下的统一。随后,秦王政在咸阳建号称帝,自称为“始皇帝”,他就是历史上号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

韩国灭亡了,张家的显赫地位也就不复存在了。秦始皇灭掉韩国后,要把韩国的贵族迁往咸阳。张良因为年少,又是长子,当然不愿意。这个时候的他一身血气方刚,他认为韩国是最没有野心的国家,也没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地方,但秦始皇却发兵率先灭掉了韩国,俘虏了韩王安,这是对韩国的犯罪。他认为,他的祖父、父亲做过五代韩王的丞相,蒙受韩王厚恩,在国家破亡之际,他对国家理应有所报效,于是,他发誓要找机会报复秦始皇,为韩国雪耻。

此时,张良的父亲虽然已经死去了二十年,但是他们家的家财仍然非常丰厚,家里有僮仆三百余人,为了报仇,他遣散了所有的家僮。虽然他的弟弟恰巧在这时死去,但他舍不得对弟弟进行厚葬,丧事从简,在草草安葬弟弟之后,他便拿出全部家财四处访求刺客,伺机行刺秦始皇,他要导演一出新版的荆轲刺秦王。

张良喜欢交游,早些时候他曾经在淮阳一带学习礼制,他听说在东方靠近大海的地方有一位道行高深的隐者,名叫沧海君,他决定前往结交这位神秘人物。在沧海君那里,他结识了一个大力士。这位大力士非常讲义气,和张良一见如故,许下诺言,只要张良有用得着他的地方,打一声招呼,他立马就会赶到,哪怕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如今张良要采取恐怖行动行刺秦始皇,于是,他想起了这位大力士朋友。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一听说张良相招,这位大力士立即从大老远赶来。一听说张良要他去行刺秦始皇,他也毫不犹豫,慨然应允。张良为他打制了一只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铁锤,让他用这只铁锤去结果秦始皇的性命。

不过,秦始皇贵为天下之主,皇宫里禁卫森严,咸阳城里的守备更是滴水不漏,要行刺这样一位人物谈何容易。当然,机会也是有的。秦始皇有一大嗜好,这一嗜好大概也是历代有作为的开国帝王所共有的。想一想,他在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这么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帝国,又怎么会长年呆在咸阳城里安享晚年呢?他坐不住,他要到各地去看一看,尤其是那些被他新征服的地区,他想看一看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与原来的秦国有什么不同,当然,他更想知道,天下初定,社会是否安定?原东方六国地区的反秦复仇情绪是否还那么浓烈,秦始皇始终放心不下,想亲自走一走,看一看,以便采取一些应对措施,同时,也可以在巡游过程中炫耀皇帝的功德和威风,到处刻石纪功,大造舆论,歌颂自己的功德,宣扬结束战争、统一天下、制定国策以及革除旧俗的正义性和优越性。

当然,秦始皇之所以频繁巡游,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这主要是基于他个人的考虑。秦始皇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对神仙世界的存在深信不疑,梦想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长生不老的仙人。于是精通神仙术的方士蜂拥而至,方士们更撒出弥天大谎,说海外有蓬莱仙山。于是,那奇妙的大海便成了秦始皇心驰神往的追求所在。他总以为神仙就在东海,要见神仙,只有多去沿海之滨,所以,他四次大巡游都是到沿海地区,一临碣石(今河北昌黎),两登成山(今山东成山角),三次来到琅邪和芝罘,这些地方都是传说中的神仙登陆的地点。但是,他每次巡游都没有碰到所谓的神仙。

不过,不管秦始皇出巡是否能达到他的目的,有一个人总是非常兴奋的,那就是张良。因为他可以从中寻找机会,对秦始皇下手。当然,兴奋的人不止张良一个,当时,想以恐怖行动报复秦始皇的人很多,事实上,秦始皇在巡游途中不止一次遇刺,并且还有很多人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带领庞大的仪仗队和卫队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巡行天下。张良探知了他的巡行路线,料想他必然要经过博浪沙一带,于是便和那位大力士在博浪沙一带埋伏。

不过,秦始皇确实不是一位等闲之辈,他对沿途的风险早已作了充分的估计。因为在此前他曾多次遇刺,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那次荆轲在咸阳殿上的刺杀行动,不仅让他差点性命难保,而且让他在众文武大臣面前丢尽了颜面。这次出巡,他当然不会掉以轻心,不仅带了庞大的卫队,而且还玩了一把偷梁换柱的游戏,也就是说他为自己找了个替身,他让这个替身乘坐那辆最豪华的轿车(当然,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轿车,没有发动机,是用马拉的)里,而他自己则坐在一辆并不显眼的车里。你甭说,这一招还真瞒过了张良,此时的张良还不是后来那位足智多谋的张良,主要还是一位血气方刚的“愤青”。

当庞大的仪仗队和卫队经过博浪沙时,张良一阵欣喜,心想机会终于来了,他替他的祖父和父亲报答韩王、为韩国报仇的时刻到了。在庞大的车队当中,他盘算着哪一辆是秦始皇坐的车。大队人马在迤逦前进,张良突然看见了那辆规格和气派远在其它车辆之上的车,而且这辆车的护卫规格也远远高于其他车辆,他认定这就是秦始皇坐的那辆车。于是,他向身边的大力士示意,让他立即向那辆车动手。

皇帝出巡是大事,各地接驾的人自然不在少数,而且很多老百姓也想目睹这位千古一帝的风采,在庞大的仪仗队和卫队的两旁,围观的人群很多,张良和那位大力士混在人群中,等待那辆车从面前经过。那辆车终于来了,张良示意大力士赶紧动手,那位大力士一跃而前,取出铁锤向车中砸去,只听得一声惨叫,那车也咔嚓一声倒在了路旁。张良心想,这一下秦始皇死定了,于是,趁着人群混乱之机跑了。当然,那位大力士被抓住了,他的结局只有一个:死。

张良有些暗自庆幸,这下总算给韩国报了仇,秦始皇一死,天下肯定会大乱,这下光复韩国有指望了。但是没过几天,不好的消息传来了,秦始皇并没有死,被铁锤砸死的是他的替身,并且他已查清楚这事就是张良干的,已下令悬赏干金,在全国范围内搜捕张良。

看来,韩国是呆不下去了,张良只好外出逃命。好在张良出道不久,真正见过他的人并不多,更难想像其外形。因此,尽管秦始皇“大索天下,求贼甚急”,张良仍然得以脱险而出。

张良的确是绝顶聪明的人,他认为如果藏在荒山郊野,反而容易被怀疑,最危险的地方往往也最安全。于是,他变更姓名藏匿在人口众多、来往人员比较复杂的商业城市——下邳城。这个地方原属楚国,楚国人恨透了秦始皇,民间广泛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意思是即使楚国最后只剩下几户人家,最后灭掉秦国的必然是楚国人。所以,楚国民众根本不理睬秦始皇的什么搜捕令,也不关心哪一位是张良。因此,张良得以在下邳城(今江苏邳县西南)安下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