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要顾及场合,否则,再好的话题,再优美的话语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这不仅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艺术。因此,在任何时候,切忌不分场合,随心所欲,想说什么说什么,否则,再好的话题,再优美的话语也收不到好的效果。
说话要看场合
说话要顾及场合。否则,再好的话题,再优美的话语也收不到好的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试想,在跟朋友谈心时,像作报告那样拿腔拿调,在悲哀、肃穆的葬礼仪式上讲话,像相声演员那样通篇幽默之语,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所以话随境迁的艺术首先强调的就是说话的场合。
所谓境,有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说话的具体场境。这里指的主要是说话的具体场境,即由一定的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和交际情景有机组合成为的言语交际场合。交谈时,说和听双方对话语的采用或理解,都要受特定场合的影响和制约。就说的一方来说,无论是话题的选择,还是话语形式的采用等,都要根据特定场合的需要来确定。
例如在说话话题上,在人家办喜事的场合,就不要谈使人丧气的话题;在人家悲痛的时候,一般忌谈逗乐的话题;在大庭广众中作演说、作报告,应当讲严肃的话题,而且话题要求集中。如果是聊天,则可以不断转换话题,甚至离题也有离题的乐趣。
从话语形式来说,一般需要按照常规形式说话,而在特定场合,又可灵活变通,组成特殊的话语形式,这样反而能够收到更为理想的效果。
首先说话一般要求语句完善,符合语法规范,但在特定场合,却允许而且需要组织结构特殊的话语来传递信息。
例如,当汽车快到十字路口而司机仍未减速时,旁边的人只需提醒:“红灯?”司机便会立即作出减速、刹车的反应。此时若旁边的人说出这样结构完整的复句:“前面遇上红灯,这是不准前行的讯号,你应当减速停车,以遵守交通规则,保障安全。”人家不说你有精神病,至少也会认为你这人愚得可以了。
因为司机头脑里早已储存有途中可能遇到那些情况和应该作如何处理的信息,因此,只需用极简短的话语提示,他就立即会调动大脑中储存的有关信息去补充。这时的话语要特别简明,语气要特别急促。
虽然说话一般要求前后连接,语意明晰,但在特定场合又不得不采用断续跳落,甚至话题飞转的话语形式。
例如,当汽车停站后又启动时,忽听得一声急促的叫喊:“车,车,车?——我还没下哩?”原来是一位妇女由于抱小孩,东西又多,来不及下车。妇女这话孤立起来看,意思不连贯,也不明确,但由于环境的参与,意思又是很明确的,加上词句的简明,语气的急促,效果十分强烈。还有,比如语音的纯、杂也可以依具体场合加以调整。一位老学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讲学,在适当的时候忽然冒出一两句地道的故乡方言,又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是人们在长期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谈话双方对于话题的选择与理解、某个观念的形成与改变、谈话的心理反应以及交谈结果,无不与场合有直接联系。这就要求谈话者必须估计场合影响,并有意识地巧妙利用场合效应。
有一年轻人眉清目秀,长相不俗,就是不会说话。岳父去世,家人大恸,他以酒相慰,对内弟说:“好事成双,再饮一杯。”朋友结婚,他前去祝贺,喜宴上他慷慨陈词:“凭咱哥们交情,下次你再结婚我还来喝酒。”满座人面面相觑,朋友哭笑不得,他却山吃海喝,浑然不觉。因为他说话不合时宜,所以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的事情都不欢迎他。有好心人背后开导他说话要注意场合,多说主人爱听的吉利话,别说人家忌讳的话,他才幡然省悟,牢记在心。
可见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人、不同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在面试中言语表达很关键
只有恰当、准确、诚恳地用语言表达出你的思想、才智、修养,才能最终让主考入确信你是本职位的合适人选。说是表现自我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说话才能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呢?
(1)说好第一句话。
据不完全统计,有70%的应试者参加面试时,不主动说第一句话,沉默地等待主考人发问,或虽然主动说话但不得体。只有30%的人能有礼貌、得体地说好第一句话。一般来说,第一句话可以是问候、请示或自我介绍,如“您好,我是王二,来参加面试”等,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不能弄巧成拙。创造良好的开端,可以给主考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2)积极参与。
大多数主考人都喜欢积极参与、开朗的人。因此,应试者不能消极被动地坐在那里等着回答问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交谈,适时调控面谈的进程,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当然,交谈要掌握分寸,不能喧宾夺主。讲话在精而不在多,说话过多就难免失之轻率。说话要力求把握要点,说一些无关的事于己不利。
(3)采用呼应式交谈。
面试既不同于当众演讲,又不同于自言自语,而是相互之间的呼应。成功的对话是一个相互应答的过程,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应该是对方上一句话的继续,并给对方提供发言的余地。
(4)弄清提问的内容。
面试中,主考人提出的问题过大,以致不知从何答起,或对问题的意思不明白,是常有的事。这时不能想当然地理解,答非所问。如果对方问的问题过大,你最好婉转一点表示自己不太明白对方要求哪一方面的答案。
(5)重视最后的道别。
这是给人好印象的要点之一。虽然最后的动作并不能代表所有的表现都很好,但不可讳言的是,最后的道别的确会使对方留下的印象不同。
(6)恰当处理说错话。
应试者在面试时由于紧张,容易脱口而说出错话。这时,不应该懊悔万分,心慌意乱,这样只能越发紧张,接下去的表现更糟糕。最好的办法是保持镇静。若说错的话无关紧要,可以若无其事,继续专心应答。因为主考人不会因一点小错误而放过合适的人才,且主考人也会理解你因为心情紧张而说错。若说错的话比较重要,应该在合适的时间更正并道歉。
(7)语言表达方式。
在语言沟通方面,说话的内容往往没有说话的方式重要。主考人对应试者的印象与评价,来自“他讲了什么话”的方面较少,而对应试者怎样讲这些话反而印象较深。因此,在面试过程中,回答问题的内容固然重要,而说话的方式更不容忽视。
应试者在介绍情况、回答问题时,既不能冗长繁琐,又不要混乱晦涩。繁琐混乱会使对方感觉你思路不清,长篇大论也会使人心生不快,都会产生不良效果。应该尽量做到:一是把自己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二是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合乎逻辑;三是语言简练,没有废话;四是语速适中,不急不缓,平时说话快的要尽量把语速减慢;五是声音大小适中,太小显得信心不足,太大会使主考人员感到很不自在,说话的声音只要让主考人员听清就行了。
了解酒文化
“酒文化”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现代人在交际过程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发现了酒的作用。
的确,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在迎宾送客,聚朋会友,彼此沟通,传递友情时,发挥了独到的作用。探索酒桌上的奥妙,有助于你交际求人的成功。
大多数酒宴宾客都较多,所以应尽量多谈论一些大部分人能够参与的话题,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知识面不同,所以话题尽量不要太偏,避免唯我独尊、天南海北、神侃无边而忽略了众人的情况。
尽量不要与人贴耳小声私语,给别人一种神秘感,使之产生“就你俩好”的嫉妒心理,影响喝酒的效果。
大多数酒宴都有一个主题,也就是喝酒的目的。赴宴时首先应环视一下在座各位的神态表情,分清主次,不要单纯地为了喝酒而喝酒,而失去交友的好机会,更不要让某些哗众取宠的酒徒搅乱酒席。
酒桌上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才华、修养和交际风度,有时一句诙谐幽默的语言,会给客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使人无形中对你产生好感。所以,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语言得当,诙谐幽默。
在酒桌上往往会遇到劝酒的现象,有的人总喜欢把酒场当战场,想方设法劝别人多喝几杯,认为不喝多就是不实在。
“以酒论英雄”,对酒量大的人还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难了,有时过分地劝酒,会将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坏掉。
要想在酒桌上得到大家的赞赏,就必须学会察言观色。与人交际,要了解人心,左右逢源,才能演好酒桌上的角色。
敬酒也是一门学问。一般情况下敬酒应以年龄大小、职位高低、宾主身份为序,敬酒前一定要充分考虑好敬酒的顺序,分明主次。与不熟悉的人在一起喝酒,也要先打听一下他们的身份或是留意别人如何称呼,这一点心中要有数,避免出现尴尬或伤感情的局面。
敬酒时一定要把握好敬酒的顺序。有求于在席上的某位客人时,对他要倍加恭敬,但是要注意,如果在场有更高身份或年长的人,则不应只对能帮你忙的人毕恭毕敬,也要先给尊者长者敬酒,不然会使大家都很难为情。酒席上要看清场合,正确估价自己的实力,不要太冲动,尽量保留一些酒量和说话的分寸,既不让别人小看自己又不要过分地表露自身,选择适当的机会,逐渐放射自己的锋芒,才能稳坐泰山,不致给别人产生“就这点能力”的想法,使大家不低估你的实力。
通常在喜庆佳节的时候,宾朋好友聚会,以酒祝兴,并以健康有益的祝酒辞来表达良好的祝愿。碰杯时,先与主宾碰杯,以后,虽不必一一碰击,也要举杯示意。让菜,应以主宾为先,然后依次恭让。说话时嘴里不要嚼菜,要等嘴里空时再说。主人、客人都不能只同一两个人交谈,要尽量照顾全面。吃东西时要文雅些,少夹慢吃,不要发出声响。
酒桌上还有些禁忌要注意:①忌酒后失言,祸从口出;②忌酒后失态,有失大雅;③忌酒后近色,招惹闲言;④不要长篇大论地谈论工作,这会使在场的人感到紧张和压抑;⑤不要说教,不要损害了酒席上应有的气氛;⑥切忌谈论某人的缺点和弱点,使别人下不了台。
怎样做到说话分场合
当众讲话必须注意言语行为的特定场合。不同的交际场合,有不同的言语表达,不可将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变成僵死的程式。
有这样一个反例: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发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妥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快怏不悦的尴尬气氛。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而在看场合说话这一点上,大将军王震同志显然就做得很好。
有篇报告文学记载了王震同志帮助诗人艾青的感人故事,其间王震与艾青的几次谈话,很可说明特定的交际场合需要有特定的话语形式来表达。1957年,王震找到被错划为右派的艾青,一见面就说:“老艾,我又爱你又恨你?你是不反对社会主义的,你是拥护真理的嘛?离开文艺界,你到我们那里去吧?”艾青到了王震兵团所在的密山安定下来后,王震诚恳而严肃地对艾青说:“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骂你的。等我死了你再写文章骂我?”这些都是在背地里谈的话。在大庭广众之中说法又不一样了。艾青刚到密山,参加向荒原进军的动员大会,王震站在卡车上对大家说:“有个大诗人,艾青,你们知道不知道?他也来了,他是我的朋友。他要歌颂你们,欢迎不欢迎呀?”还有一次,艾青不在身边时,王震对农场领导说:“政治上要帮助老艾,赶快让他摘掉帽子,回到党内来。要让他接近群众,了解战士。”前两次讲话,均为个别交谈的场合,王震的话语既有信任,亦有批评,既有鼓励,也有严格要求,也不乏朋友间的坦诚直率。后两例,交际场合为当事人不在场或大庭广众中,话语包含更多热情、爱护与帮助,这对当时的艾青来说,真可谓久旱逢甘霖,使他一直半吊着的心安稳了,他觉得自己开始了生命的新旅程。没有老将军这些恰如其分的讲话,或许就不会有艾青的新生,可见根据场合讲话是多么的重要。
在特定场合讲话可利用以下几种技巧和原则,以达到理想的当众讲话的效果。
(1)多角度。
某些场合的变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应对不好,会使自己陷于某种困境。这就要求说话者必须善于变换切入角度,灵活地应对和驾驭各种局面和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