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倾听胜于言谈
19354100000034

第34章 良言暖人,恶语伤人(1)

说话是一门艺术,这毋庸置疑。有很多人说的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说话时不尊重对方,因而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人都是有自尊的,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聪明的人懂得先理解和尊重别人。正是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处世真谛。

尊重他人是交流的前提

林肯有次批评他的女秘书:“你这件衣服很漂亮,你真是一个迷人的小姐。只是我希望你打印文件时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让你打的文件像你一样可爱。”女秘书对这次批评印象非常深刻,从此打印文件很少出错。

林肯身为美国总统,可算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了,说话如此委婉、客气,是他好修养、好气度的体现。假如他换一种盛气凌人的口吻呵斥:“你怎么工作的,连标点符号都搞不清楚,亏你还是大学生呢?”只能让对方反感,反而达不到纠正对方错误的目的。

说话是一门艺术,这毋庸置疑。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有很多人说的话,立足点和出发点本来是不错的,但由于说话时不尊重对方,因而导致无谓的误解和争端。

人都是有自尊的,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大而言之,在社会阶层中,小而言之,在一个团队中,只有收入高低、分工不同的区别,但绝对没有人格的贵贱之分。扪心自问,我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吗?同样,这’也正是别人都需要的。聪明的人就要先理解和尊重别人。

人的心灵就像花朵:开放时会承受柔润的露珠;闭合时会抵御狂风暴雨。假如我们在规劝别人,实际上就是让他的心灵开放。但是,被规劝的人往往用闭合来抵御我们的语言,因为他并不知道我们送的是雨露,而只知道怎样保护他的自尊心。所以,要想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一般来讲,我们规劝别人很容易使自己站在比别人高的位置上。而本质上,也确实比别人高,因为你自己觉得比别人的观点正确,这才能劝人;如果觉得比别人低,那就表明你观点不正确,或者对自己的观点不自信,那还去劝什么人呢?因此,劝人的人实际上的位置应该是高的,但这种高,在劝人时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只能摆在和被劝人平等的位置上,这不是虚伪,而是方法上的需要。只有当被劝人觉得你尊重他了,设身处地地在为他着想,他才能认真考虑你说的话,才能把心扉打开,才有可能达到劝说的目的。相反,你自恃自己有理,说得对,把位置摆得高高在上,甚至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一派批评人的口气,势必引起被批评人的反感,因为你没有尊重他,他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对付你,使你不但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还生一肚子气。如果他迫于某种压力或其他因素,而屈服于你的批评,口头上也许承认自己错了,内心深处还是不会听你的。我们来举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的例子。

老师:请张丽同学回答问题。

张丽:我不回答你。

老师:张丽同学,你既然不回答我的问题,必定有原因。你能告诉我是什么原因吗?既然你不肯说明,那让我分析一下:是不是我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不能为人师表,不能让同学们信服,甚至玷污了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才使你这样呢?

张丽:老师,没有,没有的事。

老师:既然我还称职,我想你也不是有意让我难堪。那么,让我猜测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吧。我认为,不外有三种情况:第一,可能是我的启发式教学搞得不得当,问题提得过于浅薄,引不起你的兴趣,你不屑于回答,是这样吗?

张丽:不,不是。

老师:第二,是你能回答这个问题,但不想回答。如果是这样,你现在回答也不迟。

张丽:我……我……

老师:第三种情况可能是你不会回答,但又碍于情面,不肯承认自己不会回答的现实,忽然一时糊涂,想以强硬的态度搪塞过去。但我为什么要这样认真呢?我实在不愿看到你交不上答卷呀?

张丽:老师,您,您别说了……请告诉我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这位老师尊重自己的学生,并心平气和地耐心引导,消除了学生反感的情绪,终于打开心扉。试想想如果这位老师居高临下,不管青红皂白地一通批评,学生的抵触情绪会更大,是不会轻易地认错的,因为她失了面子,老师势必没有达到规劝的目的,甚至可能连课也没法往下上了。

学会圆滑地说话

在日常交往中,最忌四面树敌,无端惹是生非。所以,即使陈述利害,为避祸免灾,也应刚柔并济,以退求进,装点糊涂,拐弯说话,免受陷害。要知时势有变化,命运有沉浮,少一点锋芒,便多一份平安。

早在公元961年,赵匡胤在扑灭了扬州李重进的叛乱之后,就以自己曾经担任过殿前都点检这一职务为由,说是出于避嫌或是避讳,解除了慕容延钊的这一职务,从此这一禁军中的最高职务就消失了。但赵匡胤仍不放心,他觉得禁军中的高级将领如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虽然曾经拥立过自己,但还谈不上是自己的心腹,况且他们在军中日久,根基益深,自己如果出征在外,实在很难保证他们不生异心。于是,他想出了一条解除他们兵权的计策。

就在这一年的7月,赵匡胤专门设宴,把石守信等人招来一起饮酒,在酒会之上,赵匡胤特意劝大家开怀畅饮,在酒酣耳热之际,赵匡胤忽然屏退左右,装出一副深有感慨而又推心置腹的样子,长叹一声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哪里能当皇帝?但你们不知道,当皇帝也真是太难了,倒不如当个节度使痛快些。我啊,晚上就从来没有睡过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一听,觉得大为不解,连问为什么,赵匡胤说:“这还不明白吗?我这个皇帝的位子谁不想坐呢?”

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赵匡胤话中有话,明摆着是怀疑将领们有谋权篡位之心了,慌忙跪下,边叩头边问道:“陛下怎么这么说呢?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赵匡胤一脸的真诚与无奈,慢悠悠地说:“是啊,你们是没有异心,但你们怎么知道你们手下的人不贪图富贵呢?一旦有人把黄袍加在你们的身上,你们就是不想当皇帝,也是推脱不掉啊!”

石守信等人一听,真是吓得汗流浃背,慌忙跪下,顿首哭道:“我们这些人愚昧得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请求陛下开恩,给我们指示一条生路。”

赵匡胤见火候已到,就缓和了一下紧张的气氛,劝他们说:“人生好比白驹过隙,飞逝而过,所好者也无非就是富贵,不过想多积钱财,厚自娱乐,遗福子孙。你们何不释去兵权,出外当个地方官,再多买些良田美宅,多置些歌儿舞女,日夜宴饮,以终天年。我再与你们结成儿女亲家,这样一来,臣君相安,两无猜忌,该是多好的事啊!”

赵匡胤的这一番话,说得石守信等人真是茅塞顿开,拨云见日。话说得如此明白,哪还有回旋的余地,而赵匡胤当时在禁军中的地位还不可动摇,他们只好在第二天上表称病,乞求解除兵权。赵匡胤一见大喜,当即批准了他们的请求。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一滴血没流,一句口角没发生,酒酣之间,赵匡胤假意诉苦了一番,兵权就这样得手了。赵匡胤真是会玩大糊涂。

口无遮拦是大忌

在交谈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给其他人造成不快。

除非是亲密的朋友,否则最好不要对个人的卫生状况妄加评论。如果某人的肩膀上有很多头皮屑或口中很难闻,或者钮扣没系好,请尽量忍耐不去想,并等他亲密一些的朋友告诉他。如果你直接告诉他,特别是在人比较多的场合,很容易让对方处于尴尬的境地。

许多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尤其对女性而言,年龄是她们的秘密,不愿被人提及。对钱等涉及到个人收入的一类私人问题的询问通常也是不合适的,可以置之不理。

在社交活动中,应以诚待人,宽以待人。要与人为善,而不要打听、于涉别人的隐私,评论他人的是是非非。不要无事生非,捕风捉影,也不要东家长,西家短,更不要传小道消息,把芝麻说成西瓜。说话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听风就是雨,随波逐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谓恶语是指那些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刻薄侮辱一类的语言。口出恶语不但伤人,而且有损自身形象。在社交活动中,应当尊重人,温文尔雅,讲究语言美,而不要自以为是,出言不逊,恶语伤人。

此外,如果两人相见,话不投机怎么办?不妨把话不投机的对方当做会话训练的对手。有一种人,当他和某人在一起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可是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时,却沉闷得不讲一句话。

俗语说:“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些朋友一旦感到与对方讲话不投机,自己虽有话题,也不愿提出,而且从心底里拒绝接受对方的意见,这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所应有的态度。培养自己的会话能力,除了会话的场合与次数要多以外,更要把握与各式各样的人交谈的机会。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对某个人有很深的成见,一见到他,就产生一股厌恶感。这时,你不要逃避,应该更积极地去跟他交谈,这是训练会话技巧的最佳方法。你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跟他谈,例如电影啦、音乐啦,通过这些交谈,可以促进两人之间的感情,增加彼此的了解。经过几次交谈后,或许你会发觉:“哦!原来他不是一个那么令人讨厌的人!”也可能你们会从此变成一对很谈得来的朋友。

日本影评家淀川长治曾说:“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令我讨厌的人。”这是一句了不起的名言,你如果能够去除不跟讨厌的人讲话的观念,一定会变得很有人缘,会话技巧也必然能够提高,这种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而如果一次话不投机就放弃了深入了解的机会,或许失去的要比得到的更多。记住,给对方一个机会,或许你就能收获一个知心的朋友。

没有人愿意被批评

没有多少人能够正视别人的批评,大人物不能,小人物更不能。

做错事的人只会责怪别人,而不会责怪自己——我们都是如此。这不是度量的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而使度量大到能接受批评的程度。

因此,当我们想说“你错了”的时候,我们要明白,哪怕我们费尽口舌,他的想法仍然是:“我看不出我怎样做,才能跟我以前所做的有所不同。”无论他是否辩解,他都不会真正接受我们的批评。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承认是“我错了”,也许对疏通关系和解决问题更有好处。

有一位汽车代理商,在处理顾客的抱怨时,绝不肯承认产品质量与服务的问题是自己这方面的问题,总想证明问题的根源是顾客在某些方面犯了错误。结果,他每天陷身于争吵和官司纠纷中,心情一天比一天坏,生意也急剧减少。

后来,他改变了处理办法。当顾客投诉时,他首先说:“我们确实犯了不少错误,真是不好意思。关于你的车子,我们有什么做得不合理的地方,请你告诉我。”

这个办法很快使顾客解除武装,由情绪对抗变成理智协商,于是事情就容易解决了。如此一来,这位代理商能轻松处理每一件事情,生意也越来越好。

当我们说对方错了时,他的反应常让我们头疼,而当我们承认自己也许错了时,就绝不会有这样的麻烦。这样做,不但会避免所有的争执,而且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地宽宏大度,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假如事情到了不得不说“你错了”的地步,应遵循一个原则,即对事情有好处又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如《菜根谭》云:“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应满足的第一个要素是:让对方明白你的好意。你指出对方的错误,到底是为了贬低他抬高自己,还是为他好?他也许并不明白。所以,你要设法让他感到你的好意。此外,讲话时态度一定要谦和诚恳,用语不能激烈,否则对方就会以为你在教训他;也不必过于委婉,否则他会认为你惺惺作态。

第二个要素是:选择适当的场合和时机。原则上讲,要在对方情绪比较稳定时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人在情绪不正常时,可能什么也听不进去。此外,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的方式进行,以免让他产生当众出丑的感觉。

第三个要素是,不要进行比较。指出对方的错误,要就此论事,不要拿他跟别人比较。人比人,气死人,这只会让对方产生强烈的反感。

此外,我们也不妨试着了解犯错的当事人,试着理解他为什么会犯错。这比批评更有益处,也更有意义得多;而这也孕育了同情、容忍以及仁慈。

哲人这样说:“全然了解,就是全然宽恕。”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是为了收获某些成果,也是为了收获好心情。

无论别人指责我们的错误,还是我们指责别人的错误,都对好心情没有好处。

既然如此,我们没有必要执著于对或错,不如圆滑一点,按照对事情和心情最有好处的方式来做。

4000年前,古埃及阿克图国王在一次酒宴中对他的儿子说:“圆滑一点。它可使你予求予取。”

换句话说,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着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

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应当牢记的一句话就是:“尊重别人的意见,永远别说你错了。”

在人际交往中,破坏力最强的莫过于这三个字:你错了。它通常不会造成任何好的效果,只会带来一场不快、一场争吵,甚至能使朋友变成对手,使情人变成怨偶。跟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要记住,和我们来往的不是度量不凡的超人,更不是修炼到家的圣人。和我们来往的都是感情丰富的常人,甚至是充满偏见、傲慢和虚荣的怪人。超人和圣人能够虚怀若谷地对待别人的批评,但常人不能,怪人更不能。所以,当我们想说“你错了”时,应该明白,对方十有八九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就像我们自己不会虚怀若谷地接受别人“你错了”的评价一样。

一个人说错话或做错事,总是有原因的,所以我们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会强调客观原因,认为错得有理。

当我们犯了错误时,并非意识不到犯了错误,只是顽固地不肯承认而已。所以,当你对一个人说“你错了”时,必然撞在他固执的墙上。

比如,有一位先生,请一位室内设计师为他的居所布置一些窗帘。当账单送来时,他大吃一惊,意识到在价钱上吃了很大的亏。

过了几天,一位朋友来看他,问起那些窗帘时,说:“什么?太过分了。我看他占了你的便宜。”

这位先生却不肯承认自己做了一桩错误的交易,他辩解说:“一分钱一分货,贵有贵的价值,你不可能用便宜的价钱买到高品质又有艺术品位的东西……”

结果,他们为此事争论了一个下午,最后不欢而散。

不论我们用什么方式说“你错了”,不论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种说话的声调,一个手势,只要让他听出或看出“你错了”的意思,他就绝不会有好脸色给你!因为你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只会使他想反击,但绝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孔子或柏拉图理论,也改变不了他的成见,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永远不要这样做:你的确错了,不信我证明给你看。

这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