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握别人的观点,才会得到最好的沟通。不论你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是回复别人提出的建议,你首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仔细想想,你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换位思考——避免矛盾和误会
说任何话之前,我们要在脑海中替别人想一想。这样说出的话才不会引起矛盾和误会,也大体上不会犯错误了。
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犯的错误往往来自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方式。换位思考就是完全转换到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更理解人、宽容人,就是要求在观察处理问题,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从而才能把握真正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大家要砸死一个妓女。耶稣说:“可以,可是你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谁没有犯过错误,那他就可以动手。”在场的每个人都自觉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为何所有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原来也有可能犯错,就能同情这位妓女了。
即使是最没本事的人,在责备别人时往往也能够大发议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对待自己缺陷时也往往糊涂。我们只要经常用指责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对待别人,怎么不可能有大进步呢?
儿时常做一种游戏:两腿叉开,头向下从两腿之间往后看过去。本来习以为常的乡间景色便有了新意,让人百玩不厌,常玩常新。成年后多了些社会生活经验,又读了些书,知道那种看似简单的游戏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仔细想来,生活中诸多不快、诸多矛盾的引发,未必都有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理由,如果能够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许就根本不会发生。而换位思考就是达到互相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
有的人认为自己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只有满足自己的利益之后再去考虑别人的利益,以为只有这样才是赚,岂不知别人早就看穿了你的为人,而不愿意与你合作了。所以不论从事任何职业,不论面对任何人,我们都不要急着考虑自己的得失,而要先考虑一下对方的利益,有的时候帮助了别人就是帮助了自己,机会往往就藏在我们看不到却又触手可及的地方。
万先生到一家具商场去推销一项产品,一开口就吃了“闭门羹”。商场经理拒绝推销,使万先生十分尴尬,但万先生只是苦笑了一下,说:“没关系,那我就当您的一个顾客吧。”经理对此不能不表示欢迎。
看过商品之后,万先生指着一种优质进口床褥问商场经理销路如何,经理不由叹气道:“一般,顾客对一种新品牌总有个认识过程。”
万先生给他出了个“点子”:在楼梯口放张床褥,再在旁边迎门立一块告示牌,上书:“踩断一根簧,送您一张床。”经理将信将疑地照办了。结果,顾客进店先蹦床成为该商场的一道风景,人们闻风而来,争相蹦踏,笑声不断,接下来的经济效益可想而知了。
后来,商场经理专门宴请万先生并主动表示愿意加入那项营销计划。
人际交往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先替对方着想,再为自己打算。一个人如果事事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常常会说这个人自私,因此鄙视其为人,自然就会很少与之来往。相反,如果一个人事事都为他人着想,那么我们就会敬佩他的为人,乐意与他来往。思己及人,为了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为对方着想。
处理人际关系就像钓鱼一样,你希望得到一个朋友,或者一个客户,你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喜欢什么?你有什么可以满足他们?靠什么把他们吸引到你身边来?想要钓到不同的鱼,就要投放不同的饵。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高级将领依特·乔奇曾经说过:“如果希望身居高位,那么就应该明白钓鱼的原理。从鱼儿的愿望出发,放对了鱼饵,鱼儿才能上钩,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不同的鱼要使用不同的鱼饵,如果你一厢情愿,长期使用一种鱼饵去钓不同的鱼,你一定是会劳而无功的。”
这的确是经验之谈,是智慧的总结。有些人只想着自己,不顾对方的感受。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喜欢“我”字当头呢?这是种孩子的想法,不近情理的作为,是长不大的表现。当然全然不顾自己的感受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除非是佛祖。满足自己的需要,达成自己的目的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你事事都抱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信念,变成一个十足的利己主义者.那么你就会对他人漠不关心,那就不要奢望别人对你关怀备至了。
卡耐基说,世界上唯一能够影响对方的方法,就是时刻关心对方的需要,并且还要想方设法满足对方的这种需要:
其实满是对方的需要并不需要你付出很多,有时候只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就可以了。比如说你不希望别人做某件事的时候,不一定非要义正严词地正面拒绝,可以从另外的方面进行禁止。如果你不想让你的孩子吸烟,你不需要对他进行苦口婆心地教育,你只要说“如果你吸烟,你就不能进篮球队”之类的话。而这些正是你的孩子希望获得成功的,因此他会很自觉地放弃吸烟的念头了。
有一次,爱默生和他的儿子想把一头小牛赶进牛棚,可是父子俩都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只想到自己想要的,却没有想到那头小牛想要的。爱默生在后面推,儿子在前面拽,可是那头小牛也只想自己想要的,所以怎么拉都不肯离开草地。
这一幕被女佣看见了。这个女佣不会写书,也不会做文章,可是她却知道小牛想要的。
只见这个女佣把拇指放进了小牛的嘴里,让小牛吸允她的拇指,女佣使用很温和的方法就把这头倔强的小牛引进了牛棚。
这些道理都是最浅显的,但是人们往往看不到自己,常常“只想自己”的行为,这种习惯也是很难改变的。因为从你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你做所有的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都是因为你需要些什么。
也许有些人会产生质疑:“不一定吧,比如我们捐献钱款、衣物之类的行为难道也是为了自己吗?”其实这也不例外,捐献是因为你要行善积德,是你要行一桩善举……也可能是你不好意思拒绝,所以才捐的。但是有一件事是确定的:你捐款是因为你需要些什么。
在《膨响人类行为》一书中,哈雷教授说:“任何行动都是由基本欲望所产生的……对于想要说服人家的人,最好的建议,是无论在商业中、家庭中、学校中、政治中,都要先激起对方某种迫切的需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左右逢源,否则就有可能到处碰壁。”
钢铁大王恩地·卡耐基,在他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当他参加工作时,他的工资是每小时两分钱。后来他发迹了,捐给别人的钱多达3.65亿元。在他很穷苦的时候他就明白,影响人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满足对方的需要。虽然他只受过4年的学校教育,但是他很早就掌握了如何与人交往的技巧。
恩地·卡耐基曾经做过一件令人深省的事情:他的两个侄子都在耶鲁大学念书,可能是由于学业太忙就疏忽了写家信,完全没有想到家里牵挂他们的母亲。
卡耐基听说这件事情以后,就给两个侄子写了一封闲谈的信。在信的末尾,他附上一句,说是给他们每个人寄上5美元。可是他并没把钱装进信封。
两个侄子很快往家里回信了,他们很感谢叔父的关心,而他们也轻描淡写地提到没有看见钱。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卡耐基与人打交道的智慧所在。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你希望对方去做一件事情,在没有开口之前,先问问自己如何使对方渴望做这件事情。”
如果这个问题困扰了你,你就应该想清楚再找对方谈。如果匆匆忙忙找对方谈,不会得到令你满意的结果。
怎样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需要技巧。在这里,我们引用一段很著名的话给你一些很好的建议。
亨利·福特说:“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永远成功的秘诀,那么这个秘诀就肯定是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个立场是对方感觉到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
能够掌握这个秘诀并且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你获得成功的技巧。
现在你可以试着从别人的观点出发,看看在你的意识中有没有这种想法。如果没有你就应该检讨自己,在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如果你的观点和别人的基本相同,那么你可以开始考虑怎样提高自己的这种能力了。
最后,有必要再把福特的话重复一遍,以加深你的印象。这就是:“如果有一个永远成功的秘诀,那么这个秘诀就肯定是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换位思考要有效地倾听
换位思考要求我们从说话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说话者需要的是什么?他所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他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下面来看几个换位思考的例子:
李扬是一支篮球队的资深经纪人,他曾带领这支队伍在世界职业篮球大赛上四度赢得冠军。他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喜欢在俱乐部大声呵斥或者乱发脾气,而是由于他的人际交往技巧。他说:“我不会和队员们对着吵,他们常常会因为受到挫折而口出恶言,我想知道的就是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毫无疑问地,换位思考在商业领域也相当重要,只要你能站在客户、竞争对手以及供应商的角度思考问题,那么你就能成功。
著名服装设计师利兹·克莱本是世界最成功的女装设计师之一,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她能够为客户着想。“我经常去倾听客户的意见。我会去卖场做一名售货员,也会去试衣间,去这些地方倾听哪些是他们感到满意的、哪些是他们不喜欢的。你所做的并不一定就是他们想要的,而你所要做的就是将这些听来的信息进行融会贯通,然后向客户呈现出你认为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克莱本不是单纯地听,而是注重把握客户谈话的深层含义。她能很敏锐地感知到客户的需要和他们内心的期望,这一点就成为她打败竞争者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换位思考,不只是倾听别人谈话的表面内容,还需要从更深层次上领会其内涵,并能对此作出回应。如果你听到的不只是别人在说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吼叫”),还包括这些语言背后的深层含义,那么你就能作出适当的回应,这对自己和说话者都是有好处的。
美国心理学家P.F.古德曾经说过:“当我与别人接洽事情时,一先仔细考虑该如何说明,并考虑对方会如何作答。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想通,即使在人行道上踱三个小时,也不会走进他的办公室。”
换位思考要求倾听的一方不要被情绪控制,在别人冒犯了你时,不是马上还击对方,而是退后一步,仔细思量别人言语背后的含义,然后就此采取相应的行动。例如,当你感觉受到冒犯时,你可能会问:“我能听出来你情绪不好,你怎么了?”或者“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能帮你做点什么吗?”当你站在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时候,你就能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对别人的话仅有下意识的反应只会进一步激化矛盾;通过运用换位思考的技巧对别人的行为作出恰当回应,则能够使矛盾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妥善解决。
当你和别人发生冲突时,试着退后一步,从一个更宽广的角度看待你们之间的关系,试着对自己说:“将来的几十年里我们可能会在一起共事,而我怎样才能从现在起就为将来建立一个更好的合作关系呢?”从一个更广阔的视角看问题,你就不至于成为自己下意识行为的牺牲品,同时你也会将谈话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这并不是建议你提高你的嗓门,有一些场合你的确需要大声说话,比如要求消除不公平的时候,重点在于你要有意识地这么做,要有选择性,而不要受情绪控制或者作出本能反应。
一次,有两个基督教徒一同去问牧师在他们祈祷时是否可以吸烟。其中一个教徒首先问道:“在祈祷时能否吸烟?”牧师生气地回答他说:“当然不可以!”于是,这个教徒闷闷不乐地走开了。另一个教徒上前问道:“在吸烟时,是否能够做祈祷?”牧师非常愉快地回答说:“当然可以了!”
这是一个换位思考的简单事例。作为一个管理人员来说,如果总是想站在自己的立场来说服你的下属,或是来阐明自己的高见,并期望对方能依此行事,那么,许多时候,你付出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所以,在与下属,或是其他人员进行沟通前,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
思考一些问题,只有把握别人的观点,才会得到最好的沟通。不论你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还是回复别人提出的建议,你首先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仔细想想,你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方式表述自己的观点。
让人对自己感兴趣的窍门
每个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话题,我们不妨去迎合他的兴趣,积极主动地为他人送上“一顿美味大餐”,相信总比你漫无目的地乱说一通强上100倍。
凡到过牡蛎湾拜访过罗斯福的人,对他广博的知识无不感到惊奇。“无论是一个牧童、猎骑者、纽约政客,还是一位外交家,”勃莱特福写道,“罗斯福都知道同他谈些什么。”那么罗斯福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无论什么时候,罗斯福每接见一位来访者,他都会在这之前的一个晚上阅读有关这一客人所特别感兴趣的东西,以便找到令人感兴趣的话题。罗斯福同所有的领袖一样,懂得与人沟通的诀窍。这就是:谈论他人最以为贵的事情。
前耶鲁大学教授、和蔼的费尔普早年就有过这种教训。
“我8岁那年,有一个周末,我去拜望我的姑母,并在她家度假。”费尔普在他的一篇关于人性的文章中写道,“有一天晚上,一个中年人来访,他与姑母寒暄之后,便将注意力集中于我。当时,我正巧对船很感兴趣,而这位客人谈论的话题似乎特别有趣。他走后,我向姑母热烈地称赞他,说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对船是多么感兴趣!而我的姑母告诉我说,他是一位纽约的律师,其实他对有关船的知识毫无兴趣。但他为什么始终与我谈论船的事情呢?”
“姑母告诉我:因为他是一位高尚的人。他见你对船感兴趣,所以就谈论船舶,这是你喜欢并感到愉悦的事情,同时也使他自己受人欢迎。”
费尔普说:“我永远记住了我姑母的话。”
查利夫是卡耐基的朋友,他是一位在童子军中极为活跃的人物,他给卡耐基写了一封信。
“有一天,我觉得我需要有人帮忙,欧洲将举行童子军大露营,我要请美国一家大公司的经理资助我的一个童子军的旅费。
“幸而在我去见这人以前,我听说他曾开了一张百万美元的支票,而这张支票退回之后,他把它置于镜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