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倾听胜于言谈
19354100000017

第17章 表达方式比表现内容更重要(3)

在社交场合,有时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抢白你,奚落、挖苦、讥讽你,你该怎么办?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

若判明来者不善,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理、有利、有节、有礼貌而巧妙地回敬对手,针锋相对。

如果有人用过于唐突的言辞使你受到伤害,或叫你难堪,你应该含蓄以对,或装聋作哑、拐弯抹角、闪烁其辞,或顺水推舟、转移视线、答非所问,谈一些完全与其问话“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用这种委婉曲折的方法反驳对手,定会取得奇特的功效。

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若以幽默谐趣的方式回答,往往会化险为夷,改变窘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尴尬局面消失在谈笑之中。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练就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力很重要,但切不可主动进攻、出口伤人。而且防卫要注意有礼貌。

在美国第35任总统候选人的提名过程中,肯尼迪的年轻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利条件。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攻击肯尼迪是乳臭未干的几个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问题抛到一边:“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一位已是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可是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肯尼迪。哈里·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向肯尼迪挑战。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这位前总统说。肯尼迪用逻辑和机智回敬了他的挑战。他说,如果年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佛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成为起草宪法的先驱,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

肯尼迪在遭到突如其来的诘难时以非常机敏的方式巧妙地回答对方并予以有力的反击。机敏是机智、敏捷,体现的是人们对矛盾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变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判定相应的对策,而且还要随着事情变化不断调整应变策略。

机敏者一般都是成熟稳重的,特别是身处窘境时,沉着稳重更有助于提供化解尴尬的妙法。巩俐有一次在香港接受访问,有个记者问道:“您觉得自己漂亮吗?”这时候回答“是”或者“不是”似乎都不够妥当,巩俐想了一下说:“我觉得我的牙齿是漂亮的,虽然不整齐却与众不同。”这样的回答博得了全场的掌声。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 “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那是一个谁也无法解开的谜,然而,我们的作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然后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有诈,欣然答应。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文化大革命,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化大革命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在这里,梁晓声也是巧妙地应用了“反弹”的应答技巧。

在你面对尴尬,一般是对方故意为难你的时候,很好的办法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找到对方的思考逻辑,用同样的方式请对方予以解释,从而化解难题。

理解是表达的前提

《周易·家人》警示后来人说:“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听别人做讲座,领导做报告,还是和周围的人聊天,都会碰到言之无物、空洞乏味的时候,上面讲得很热闹,下面听众却觉得困顿乏味,嫌内容假大空,虚无缥缈,不知所云。听众最怕听到的演讲就是言之无物,抓不到重点的。

为什么会出现言之无物的情况呢?究其根本问题在于谈话者、演讲者没有很好地理解自己的演讲内容。自己都不明白为什么要说话,怎么能期待给听众一个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的演讲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困难,简单地说就是要很充分地精心准备自己的演讲内容,在演讲、讲话之前比较透彻地理解问题,才能在演讲时做到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有一次,美国一个内阁成员对伍修罗·威尔逊总统简短的演讲表示赞赏,并问他需要花多长时间去准备。威尔逊告诉他说:“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假如我讲10分钟的话,那么我要准备一个星期。”

从这个实例上我们可以看到,重要场合说话前的事先准备是何等重要,要避免重要场合说话时出丑,就要事前充分准备。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年龄小的时候,总有父母、师长对我们的教导,长大一些又有朋友之间的交流,这都是谈心。谈心就是打开双方的心房,通过良好的沟通促进彼此的理解,让事情朝好的方向发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谈心呢?不见得。你也许可以高谈阔论三两个小时而面不改色,却不一定会轻声细语地谈心,而这种方法有时候更适合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些谈心的原则。首先,融洽关系,制造谈话的气氛。制造一种和谐的气氛,说句笑话,讲点让人高兴的事情,拉近了感情距离,效果就会好得多,哪怕煽情些也不伤大雅。其次,要注意谈话的态度,要亲切自然,消除对方谈话的戒心。如果对立情绪较大,可采取冷处理的方法,暂时延缓谈话,或者曲线交谈,从另外的事人手。在亲切之余,要注意诚恳。其三,谈话要有的放矢,目标明确,不能让对方感到无所适从。最后,要注意选择方法,增强谈话的效果。一位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根据谈话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直接奔向主题,也可以迂回进行。

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核心在于清楚地认识谈话对象,从谈话对象的角度去决定沟通的方式和内容,所谓谈心要抓心。

此外.说话还要动听入耳。因为,交流总是双向的,不论是在公共场合发表演讲,还是和别人随意交谈,除了自己(说话人)以外,还有对象(听话人)。为此,说话人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要看对象,从对象的不同特点出发,说不同的话,从而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达到说话的目的。

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他从前的一位苦朋友从乡下赶来找他:“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庐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他说得好听,心里很高兴。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这个消息让另外一个苦朋友听见了,就也去了。和朱元璋一见面,他就直通通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地抓豆子吃,却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嘴里一口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朱元璋嫌他太不会顾全体面,等不得听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两个人说的是同一件事,可是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同,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人们在社交生活的实践中,道理也是相同的。如何取悦你的谈话对象是很重要的原则,取悦你的谈话对象并不意味着一味趋附对方,而只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达到交流的目的。

说话要经头脑过滤

世界上的麻烦有一半是因为说话不当造成的,另一半是愚蠢所致。所以,说话不当的危害跟愚蠢是一样的。说话不当者未必都是愚蠢的人,但的确做了一件愚蠢的事。

说蠢话和做蠢事,有时是紧密相连的,比如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杀人案件,就是一个蠢话导致蠢事的大悲剧。

当马加爵在三亚落网后,他杀人的原因终于真相大白。事情的经过是:马加爵和几位同学打牌时,有人说马加爵作弊,然后发生了口角,大家把马加爵曾经的种种“劣迹”抖出来,对他冷嘲热讽,比如“吃饭时,连你广西老乡都不愿叫你了”之类。这句话刺激了马加爵,使偏激狭隘的他产生了杀人念头。据马加爵交代,刚开始时,他只想把“不愿再叫他吃饭的老乡”杀掉,后来因为要杀人灭口,才又杀了其他3人。当他在宿舍处理血迹时,又有一名广西老乡来叫他打牌,当时他曾产生过把此人也杀了灭口的念头,但想到此人对他不错,还打过饭给他吃,才放弃了“再添一条人命”的想法。

当然,马加爵愤而杀人,可能不止因一次口角这么简单,在乎日的相处中,同学们的说话不当,早已在他心中留下了积怨。

在审讯中,警察问他为什么杀人,马加爵说:“我觉得我太失败了……他们老在背后说我……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是一些隐私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眼里,别人都在嘲笑我。”

这场凶杀案件,主要原因固然在于马加爵的凶暴残忍,但如果他的同学在说话时留意一点,他也许不会这么容易凶性大发吧!

几乎所有谈话中的失误或错误都是由于没有认真考虑后果造成的。所以,有家教的父母总要告诉自己的孩子两句老辈子流传下来的话,一句是:紧急言语慢开口。一句是:话到嘴边留半句。

哪些话属于紧急言语,话到嘴边,应该留下哪半句呢?

第一,隐私或秘密不可轻易泄露。这两样东西,将暴露自己的意图和弱点。对方也许是朋友不是敌人,不过就怕他竟然是敌人或受敌人利用。

第二,留住自以为是的见解。人们都是根据有限信息进行思考并形成想法,在信息残缺不全时,会形成偏见。加上感情倾向与情绪作用,会使自己的见解偏得更厉害。正如索罗斯说:“我们对世界的所有认知都有缺陷,因为我们无法透过没有折射作用的棱镜看待这个世界。”

虽然每个人的想法都带有偏见,但掌握信息较多,比较理智,能有效克服情绪的人往往意见更正确,至少更令人信服。因为在一些人中,大家的见解都超不过他的见解。你看那些经验丰富的领导人,当别人进行热烈的讨论时,他却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等别人把想说的话都说完了,他再发表意见,一开口就语惊四座,让大家都觉得自愧弗如。其实,他在保持沉默时,并非没有想法,只不过能隐忍不言而已。当他听完所有人的讨论后,掌握的信息已经比别人多了,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想法,自然胜过所有人。

第三,避免对别人不恰当的批评和指责。所谓不恰当,有多种含义:如果你看错了现象,误会了人家,批评和指责无疑是不恰当的。假如对方确有挨批的理由,是否批他,还得看风向。

比如,你这样做,是否对他确有帮助?是否会加深误会,激化矛盾?另外,如果对方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有改正的倾向,就没有必要对他说三道四了。

当你确定批评他是必须而且有用的,点到为止即可,把多余的废话咽回去。

第四,不发毫无价值的牢骚。毛主席曾告诫那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同志,尤其是知识分子:牢骚太盛防肠断。生活本来就是不如意的事要占很大比例,你到哪里去找一个圆满的世界?已经吃到肚子里的东西,无论米谷糟糠,总是要自行消化的,岂能吐出来让别人心情难受?

第五,抛弃不着边际的废话。为说话而说话,把东家的长西家的短都搬出来当谈资,讲完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这无疑是废话。那又何必要说?那又何必说太多?

古语云:君子三缄其口。又云:不得其而言,谓之失言。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说的话对人对事有益无害,或者利多害少,那么不如不说。

另外,在生活中,有一种人真让人痛苦,他们从来不能简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来不知道什么该说和不该说,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他一开口,别人就没有什么插嘴的机会了,喋喋不休到对方失去耐心,仍不肯闭上自己的嘴巴。

更让人痛苦的是,这种人为数还不少。有一则笑话:

电台台长为了调查电台的收听率,决定在星期天晚上打电话给1000个男人:“请问您现在在听什么?”

“正在听老婆唠叨。”在这1000个男人中,有934人这样回答。

如果认为唠叨是女人独有的毛病,未免冤枉。某些男人喋喋不休的本领跟女人相比也不差上下,而且比女人的唠叨更有杀伤力。女人的唠叨缺乏逻辑,东拉西扯,强词夺理,可听可不听。男人的喋喋不休通常逻辑严密,言之成理,不听简直就像不懂道理。所以,哪怕你已极不耐烦,还是只能耐着性子听着,直到忍无可忍。

一般来说,唠叨有三种类型:

一是强调型。对别人做事不放心,反复叮咛,将所谓要点及注意事项一遍又一遍重复,还担心对方听不懂记不住,一有机会就将自己的老意见与新主意再次发表一遍,以保证对方的所作所为绝无差错。殊不知,由于说得太多太泛,反而忽略了要点;由于重复的次数太多,对方习以为常,反而不会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