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虚心:山外青山楼外楼
19313700000054

第54章 凡事多向智者请教

《论语·卫灵公》有这样一句话:“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的这一段话乍读之下有点莫名其妙,把几个相同的句子堆在一起,让人觉得奇怪,其实这番话文字虽很简单,思想却很深刻。孔子认为,一个人处理任何事情,都要有头脑,都要善于提问题,富有研究性。若只是糊里糊涂地过,就真不晓得这样的人该怎么办了。

这个道理在古今都很实用,比如,做哲学家要提问题,科学家要提问题,学生要提问题,处理公文,拿到手上真正用心处理,也要“如之何?如之何?”,究竟这个内容对不对?有没有虚报?实情是这样吗?尤其像执法的人,更要鸡蛋里挑骨头,看有没有冤枉的?有没有放纵的……

千古以来,人们都知道《隆中对》是诸葛亮的杰作,却没有人从另一方面看待这个问题——隆中对是遇事善问的刘备问出来的,如果刘备遇事不肯去问,不善于问,那么诸葛亮的这篇杰作是不会诞生的。也正是因为刘备的这一问,才给自己问出了一个辅政重臣,才给中国问出了千古以来的第一智者,否则诸葛亮会一直在隆中种地——不是隆中对,而是隆中对牛。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且让我们来研究一番。

没出山的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颍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

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

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开始了他的千载一问——

“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一听刘备如此诚心相问,如此智慧善问,自然不肯藏智缄言,于是说出了千古名篇——

“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

“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

“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益州牧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

“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一听大声叫“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历史证明,事后局势的发展完全是按诸葛亮预先画出的这张政治地图进行的,刘备也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西蜀基业,这就是肯问、善问的好处。

提问不仅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有用,在学习时也大有其用。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学问,俗话说:“学问,学问,勤学好问”。其实好的问题,就是学问的一半,所以中国人在学习过程中强调提问。

我国宋朝时的教育家朱熹,对于读书学习的整个过程,做过非常精辟的描述。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说法,颇有道理,读书学习的过程,是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自始至终贯穿着知与不知的矛盾。从不知到知,是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因此,我国古代许多学问家都极力提倡“勤学好问”,“学则需疑”。不会的,就要勤学多问,虚心求教,切不可不懂还要装懂。

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能不能提出问题来,反映学生是不是认真学了;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可以判断学生学得是深是浅。我国科学家茅以升新中国成立前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教书时,一反中外教育史上传统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的考试方法,别出心裁地采用“学生出题,由老师回答”的考试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以考查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来判断学生学习好坏的方法,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总之,只有善于学习,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只有不断发现问题,才能推动学习的深入。正如我国清代学者刘开说的那样:“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正好学者也。”

提问题时要尽量从多侧面来提,这有利于变换思维方式,从多种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不仅要看事物积极的方面,而且要看它的负面影响;要从现象到本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做一番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得出与客观实际相近或相符的结论,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凡事多问必有益处,因为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揭示事物真相的开始,如果连问题都提不出来,问题也就无从解决了,我们无论处理什么疑难问题都应该这样。凡事多问必多益,因为任何疑难问题都招架不住三个以上问号的敲打,只要打破沙锅问(纹)到底,问题的症结必定会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