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虚心:山外青山楼外楼
19313700000025

第25章 人要有自知之明

古人说:“知人之难,尧舜所病。”是啊,知人难,知己更难。人自以为最了解自己,其实,许多事实说明,人往往最不了解的是自己。

如果我们平庸而不自知,则如同困在水族馆里的深海鱼类,在特制的虚拟深海中自由游弋,浑然不觉外界的变化,不再向往海阔凭鱼跃的大海,只知在这狭小范围内乐不思蜀。如果我们平庸而不自知,只会在平庸的生活中失去自我的棱角。

有自知之明的人既能够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也不会刻意掩盖自己的欠缺。坦诚自己的不足而向他人求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反而可以表示自己的虚心和自信,赢得他人的青睐。

一个人走来走去却从未感到自己躯体的重量,但是,倘若他想挪动别人的身子则会立刻感到沉甸甸的。一个人的眼睛天生只能看到周围的环境和人,只有借助镜子、水等媒介才能看到自己。同样,我们能够清楚地看清别人的弱点和缺陷,却对自己的不足之处熟视无睹。

据说在古希腊一座神庙入口处,就写着“认识你自己”这样一句警语,让人们永远记住这句话。因为只有认识了你自己,才能变得睿智,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踏踏实实过好自己的人生。

明朝有个浅薄的书生,刚刚学会写几句歪诗,就不知天高地厚,居然夸口自己要比当时的大学者解缙的学问还要深。他给解缙出了个对联:“牛跑驴跑跑不过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雁。”解缙并没有对他说什么,只是回了一副对联给他:“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书生见罢,羞得满脸通红,灰溜溜地走了。

书生的尴尬,就在于他没有自知之明。只因为自己有了一点点成就,就开始骄傲自满,目中无人,这无疑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人不能自视其睫。拿着手电筒夜里走路,也往往只照前方,而照不到自己;人在宇宙中,也往往只注重认识外界,而忽视了认识自我。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以周围人为参照物才能看清自己身上的优点和短处。真正的聪明人必须具备自知之明,因为他们都留着一只眼睛审视着自己。

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被认为是最聪明的人。于是有人去特尔斐神庙求神谕,询问是不是有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传达神谕的女祭司回答说;“苏格拉底确实是最聪明的人,没有再比苏格拉底更聪明的人了。”

此神谕传到苏格拉底的耳中后,他感到大惑不解,因为他认为自己连最小的智慧都没有,又何来大智慧呢?为了证明神谕是错的,他走访了不少自认为是很有智慧的人。结果他发现这些人都有某些方面的知识,但是他们却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即以为自己有了某一方面的知识,便就以为自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他认识到自己和这些人真正的区别在于,他意识到自己是无知的,而那些人却不承认自己是无知的。

于是苏格拉底从中悟出了神谕的真正意义:人类中最聪明的人就是,认识到自己在智慧方面实际上是不足道的人。

人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才能发掘自己的智慧,由无知变成有知,人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接受自己的弱点,不断地改进;人只有承认自己的无知,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吸取别人的经验。

一天,阳光明媚,年轻的黑格尔与父亲一起在林中散步,走到一处僻静的地方,父亲问黑格尔:“除了小鸟的叫声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黑格尔说:“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黑格尔很奇怪,就问父亲:“你又没有看到,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呢?”

父亲回答:“从声音就能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声就越大。”就这么一句看似平淡无奇的话,让黑格尔铭记一生,也使他远离平庸。

马车之所以有噪声,是因为它的空洞;做人之所以贫乏,是因为缺少智慧的填充。在这个世界上,金钱不会让你变得充实,地位不会让你远离无知,只有给你光明与力量的知识宝藏,才会让你变得厚实与凝重,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你生命的砝码。人生于俗世之间,相对于浩如烟海的知识宝藏而言,全知全能是神话,无知在所难免,但是它并不可怕,只要你有一双愿意倾听的耳朵,一双渴望智慧的眼睛,一个渴求高尚的灵魂,相信休同样可以获得许多。“马车越空,噪声就越大”,就是告诫我们不要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要心怀虔诚,虚怀若谷。

“气就怕盛,心就怕满,才就怕露。”盛气就会凌人,心满就不求上进,露才就流于肤浅。这三条都是人们修身的大敌。所以,只要是事业成功的人,都极力做到虚怀若谷,谦恭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