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赢得财富的8个观念
19312900000061

第61章 "联想"成功的第一步——大胆用人

我国有句古话:"打江山容易,保江山难",经商也是这个道理,创业固然艰难,管理企业更是不易。对于企业的管理,对人才的管理是个关键。联想集团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的一支劲旅,这与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敢于大胆启用新人、能人有很大关系。

择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选择从事行业,一种则是选择企业。初入社会的青年,对后者会更重视,身为一个有名气的企业之人,是一种骄傲!

1988年,杨元庆走出校门,身为一个热血男儿,他有学生的稚嫩,与许多青年择业一样,他首先选中的是名气很大的信通公司。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并不为别人所看中。于是他找到了联想公司,庆幸的是联想公司立即聘用了他。杨元庆当时把自己定位于一名科研人员,并且一门心思想出国,他认为"出国才是青年人最有出息的道路"。

在联想最吸引人的并不是事业和舞台,而是"老一辈创业者为人都很好,待人都很客气"。杨元庆开始做销售工作时,每天骑一辆破车在中关村大街上跑客户,但他并没有屈才的感觉,或许还有一层不特别重要的原因,杨元庆在选择的第一个单位信通,没有受到人们的看中。两者对比,杨元庆更坚定地认为"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本来就是打基础的时候,专业对口当然更好,但不是非常重要,年轻人不应该背专业一定要对口的包袱"。他欣然接受了一名普通推销员的工作,受到了市场最初的锻炼。

杨元庆在推销工作上表现得很出色,而且很有上进心。于是,幸运很快地降临在了他的身上。1991年,杨元庆第一次做了管理干部,但他在第一次自己组织的会上不知道该讲什么,急得脸红脖子粗。不过,他悟性很好,很快就适应了自己的业务工作,同时他也很努力地做工作。不久,他就发现自己再拼命干,能干的事还是很有限,他意识到"指导下面的人干更重要",他推出了"不怕别人超过自己,而是让别人逼着自己不断攀升"的企业管理方式,杨元庆自己的能力在一直不断攀升的同时,他所负责的CAD业绩也不断提升,从而产生了前进的动力。

柳传志十分关注杨元庆。或许是年轻人的冲动吧,杨元庆一直都梦想出国发展。1991年,杨元庆就提出要离开联想出国。柳传志一面给杨元庆讲联想的远景,一面承诺杨元庆再干两年就公派他出国,同时给杨元庆身上压担子,不断用新的挑战吸引杨元庆留下来。

两年后,杨元庆在CAD工作上再也找不到激情时,再次找到柳传志,希望他兑现1991年挽留他时许下的公派出国的诺言。1993年正逢洋电脑大举进入,整个中关村"地震",联想自成立以来第一次没有完成预定的任务,总裁柳传志在医院的病房里,告诉杨元庆联想将有重大的改变,希望他以公司为重,放弃出国念头。这次谈话对于杨元庆而言,可以说终身难忘。令他第一次真正感到民族这两个字的分量,是从柳总焦虑的意识深处传递出来,与杨元庆的血脉接通。

对于企业成功的管理,是不会出现内部的高层人员之间产生矛盾的。柳传志对其陷入了困难之中,他在考虑着:启用年轻人势必影响老一辈创业者的工作积极性,该怎么办?但为了联想的事业后继有人,柳传志横下一条心,准备再一次冒巨大风险,他要把重担交给杨元庆。这的确要有很大的胆识,并要很费一番权衡思量的。杨元庆究竟能不能将联想PC搞上去,柳传志并没有十分的把握。

杨元庆看准目标后,就"拼命"去做,义无反顾,他克服千难万险,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把去夏威夷的机会让给了同事。这些表现柳传志都看在了眼里,他对杨元庆很关注,认为杨元庆具备以工作为重,较少私心的品格。杨元庆在工作中总是承担责任,很少把功劳归于自己。对这样的人,柳传志决心说服老一辈创业者,让杨元庆出任集团销售领导小组的常务副组长,主管联想PC市场战略。

从柳传志说服杨元庆放弃出国念头起,杨元庆就更加卖命地工作,这次他更是接受挑战,从出任销售部经理时起就决心对体制进行大胆改革,将300多人的队伍一下子精简到125人,销售由原来的100多人精简到18人,一下子触犯了许多人的利益。然而,杨元庆觉得自己不能辜负总裁的期望,认定这样做对联想有利,是对的,也就不能顾及别人的不满,坚持改革。

杨元庆只管在业务上冲锋陷阵,柳传志在后面给他顶住了来自老同志的压力,为杨元庆的工作铺平道路。

1995年,杨元庆打了一个大胜仗,联想PC跃居中国市场三强之一。

2001年,联想公司更名为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意气风发的杨元庆当选为新任总裁。新官上任三把火,杨元庆借着大家的新劲儿,接连为公司推出"三大取向原则"、"六大业务群组"、"七大战略路线"等经营战略。

联想集团发展成为中国高科技产业之一,这其中柳传志的管理可以称得上功勋卓著。当联想步入了辉煌之时,人们不会忘记柳传志发现人才,大胆启用人才的英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