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优秀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能力
19295700000026

第26章 记忆能力(1)

知识是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忆则是掌握知识的基本手段。通过记忆,我们才能 “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记忆,没有记忆能力的人甚至不能生存。对学生来说,正值集中学习知识阶段,没有记忆力,学习将难以想象,学习也就无所谓学习了。

比如学习英语。是不是在认识了英语字母之后,只要带着一本字典和语法书就可以看英语资料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遇到生词去查字典或许还找得着,但是字典里一个单词的释义很多,如何根据上下文选取合适的词义就要依靠脑子里的英语知识。遇到不懂得句子可以翻语法书,但是如果脑子里没有基本的语法知识,可能都不知道自己所需的语法句子在哪里。事实上,就是学习英语的开始阶段,26个字母都是需要记忆的。

如果智力是一座工厂,那么,记忆力就是积累原材料的仓库。只有记忆这个仓库里储存的东西丰富充足,智力这座工厂才能很好地进行加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理。前苏联心理学家曾说过:“假如没有记忆力,我们便会成为转瞬即逝之物。从将来看过去,所看到的便会是一片片死寂而已。而所谓现在,随着它一分一秒的流失,也会一去不复还地消失在过去之中。基于过去所产生的知识和技能都不可能存在,与个人意识汇成一体的心理生活也不可能存在,就连我们在一生中实际上不断地进行的、并且使我们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的学习生活也不可能存在。”

对中学生来说,记忆的重要性是无论怎么估价也不为过的。而且,学生时代又是人的记忆的黄金阶段。科学研究证明,人在12-13岁,机械记忆,即无意识记忆是最为发达的;15-16岁时,逻辑记忆,即理解记忆不断发展起来。而同样65岁的人比起25岁的人,他们对新的、不熟悉的经验的记忆能力平均要低35%。而80岁的人的理解能力只比20岁的人低20%左右。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发展,记忆力的减退要比理解力的减退显著。同时更说明,人的生命前期,记忆力相对较强,而到了后期,记忆新东西就会渐感吃力。

“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的学生时期就是人生的春天。年年岁岁可以周而复始,一个人却只有一个 “少年时”。因此,我们就要抓住记忆的黄金时代,勤奋学习,努力锻炼记忆力,不断积累新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记忆的三个阶段

记忆是一个从 “记”到 “忆”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整个以及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识记、保持、再现或回忆。识记是指对外部的信息进行识别,并把这些信息输入到大脑里去。保持是指把输入大脑里的信息加以保存,即将识记过的材料储存起来以备后用。再现就是恢复知识经验的过程,是指在需要用这些信息的时候能够会回忆起来。

记忆的这三个阶段就好比计算机的操作过程。识记阶段就相当于把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保持阶段就是把信息储存在存储器上;再现阶段就是把所需的信息从存储器中调用出来。与计算机不同的是,再现阶段还可以分为遗忘、再认和再现三种情况,毕竟人的大脑不是机器。遗忘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内容逐渐淡薄模糊,一直到最后记忆的内容怎样暗示也想不起来。遗忘的程度与记忆的时间有关。早在19世纪,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就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出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其结论是遗忘的发展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遗忘最快的时期是在识记之后一个小时之内,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即遗忘的规律是 “先快后慢”。再认是指当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人的大脑能够确认这是以前记过的东西。回忆是指当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也够重新回忆起来。一般情况下,再认比再现要简单,能再现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却不一定能再现。

在这里我们还要对遗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究竟遗忘的发展除了受时间的限制以外,还有哪些影响因素呢?首先,是识记材料的性质。一般而言,动作、技能等记忆的遗忘速度相对较慢。贝尔发现,一项技能,一年之后只遗忘 29%,而且稍加练习即可恢复。另外,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要慢得多。其次,是学习的程度。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学习超出一定的量,大脑难以接受,记忆效果就不会很好。再次,是材料的系统位置关系影响。识记系列材料,总是首尾部分遗忘得较少,而中间部分遗忘相对较多。如我们对某册书的学习,通常是首尾部分比中间部分遗忘得少。

此外,我们还要大概了解一下遗忘的原因。一般认为,遗忘的原因有一下两种。消退说。其基本观点是,记得的痕迹得不到及时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直至消失。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实验事实的支持,但是事物发生、发展、衰亡的规律的体现。干扰说。这种说法认为,遗忘是因为记忆痕迹的相互干扰或抑制造成的。这种理论得到了大量的事实证明。这种干扰或抑制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另一种是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先学过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因此,为了巩固记忆,在组织记忆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遗忘的规律、影响遗忘的因素和各种干扰作用,使学习活动的效率,学习的质量得到尽可能的提高。

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时间的长短,记忆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又称感觉记忆,是人们通过感观获取某些信息后在神经系统中保留下来,它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电影就是利用人的视觉的这种记忆特性,即视觉后像,把本来是分离的、静止的画面呈现在人们的脑海里,连成连续的动作。这种记忆往往是人们难以意识到的,它在脑子里只停留意1-2秒钟左右。它的内容一旦受到特别注意,就转化为短时记忆,如果没有受到注意,就会很快消失。这也是为什么电影的有些细节我们事后可以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有些却如过眼烟云,忘记得一干二净。

短时记忆是指在脑海里停留一分钟左右的记忆。这在日常生活中是经常碰到的。比如报务员抄报,一边听 “嘀嘀哒哒”的电码声音,一边在脑子里翻译成阿拉伯数字或拉丁文字母抄写下来,等电报全部抄下来后,电文的内容也忘记了。再像学生上课边听课边记笔记,医师边询问患者的病情边写病历,都是短时记忆。在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记忆是好事,否则一个报务员一天工作下来就不知道要装多少电码。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相对较长,从10分钟以上至数几十年的记忆。它是指对同一内容的不断反复记忆,从而把记忆的时间延长到一定程度。长时记忆是识记材料通过大脑进行短时记忆,然后再反复记忆把短时记忆升华到长时记忆。长时记忆具有备用性质,它所记忆的事物就是为了准备后用的。此外,由于事物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人们的记忆的内容也相对应的丰富多彩。根据记忆的不同内容和不同性质,我们可以把记忆分为表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表象记忆,就是形象记忆,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记忆内容的记忆。它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或者味觉的。比如,在考试中,很多学生就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遇到一道题目,绞尽脑汁力图回忆具体知识内容,慢慢想起这个知识点在哪本书上看到过,甚至是在哪一页,大概所在位置,然后把知识再现出来。

逻辑记忆又称词语记忆,是以概念、推理、判断等形式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记得内容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而是用词语形式标明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和意义。如数理化的各种公式定律,公理定理等。因此,这种记忆对我们学习文化知识是很重要的。课后一定时间过去,学生对老师讲课的声调、语气、姿势以及板书的样子就会忘记。但是老师所讲的内容却可以理解转化保留在脑海里。

情绪记忆是指以体验过的情感或情绪为内容的记忆。它的产生是因为某一情境与某种情绪之间的联系,于是以后一遇到类似的情况,这样情绪就会相应产生。而且纯粹的情绪记忆是说不清原因的。如有人天生怕血,一看到血就面色苍白,四肢无力;有人怕蛇,一看到蛇就毛骨悚然,惊恐万状。还有人喜欢不同的颜色,不同风格的服饰。这些都是情绪记忆的表现,其原因也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动作记忆是指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性行为为内容的记忆。就好比一个人如果学过弹钢琴,后来没有机会再练。成年之后重新练琴,虽然开始会感觉很生疏,但同没有弹过钢琴的人相比,肯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动作记忆的作用力。写字绘画、打球练拳、跳水游泳,诸如此类,都是依靠动作记忆的。怎样培养记忆能力

我们已经知道了记忆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我们的记忆力,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呢?

一、培养对记忆的兴趣。兴趣在学习生活中地位重要,同样在记忆活动中也很重要。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漫不经心,一件事情就算重复好几遍野不一定能记住。相反地,如果对这件事情有意思,充满好奇心,可能一次就记住了。比如,有些人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过目不忘,比如对有趣的电视情节,无论多么复杂,他们也能记得一清二楚。但对学习过程中应该记忆的,但是自己觉得枯燥无味的东西却没有办法进行完好的记忆。究其因,就是兴趣在作怪。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能够引起兴趣的事物就容易记忆;对不能引起兴趣的东西就容易忘记。

二、明确记忆对象,自觉进行记忆。明确记忆的对象就是记忆的对象要明确、清晰,而不能对记忆的东西隐隐约约、含糊不清,具体地说,是识记的目的和任务的明确。是否有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关系到记忆的效果好差。如果没有预定的目的和任务,即使多次见过的东西,也不易很好的记忆。只有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就能很好的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去识记,从而达到良好的记忆效果。记忆还要有主动性和自觉性。有长远的记忆目标和意图,有明确的记忆对象,还要主动自觉地制定学习和记忆的任务,不会把该记忆的知识一拖再拖,更不会出现考试到,“急抱佛脚”的现象。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理解是有效记忆的前提和基础,它比不理解对象的意义、单纯的机械的记忆效果要显著得多。因为这种理解性的记忆就是通过寻找和建立知识之间的广泛联系,深化对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记忆的目的。所以在进行记忆工作时,要可能地理解知识,通过理解形成广泛的知识联系,把新知识融入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去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就好比在已经耸立牢固的一排篱笆桩中,又加进一根新的木桩。由于新木桩与原有的木桩连在一起,就很稳固。而没有被理解的知识如果机械强制记忆,就犹如一根孤零零的木桩,很容易被时光消磨,乃至消失。

四、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记忆。听、说、读、写是学习活动的四种基本技巧,同样在记忆过程中,也要把这四种基本技能利用起来。在课堂记忆中,就可以边听边思边写边记。在课后复习记忆时,也可以边看边读边写边记。这样的记忆方式,比单一的看或听效果要好得多。

五、在记忆的时候集中注意力。人们常说盲人很聪明,记忆力好。其实是因为他们失明看不到了,相对而言分心的事情就少了,所以能集中注意力于听觉和触觉以及对听到、接触到的内容的加工整理方面,记忆力就比正常人相对要强。注意力不集中,再聪明的人也不一定能记住很多东西。很多人常抱怨自己记忆力差,很大因素就是没有用心去记。比如,我们每天上下楼梯,不知道走了多少遍,如果不用心,就不一定知道有多少级。而如果用心记忆,很可能走上一遍就能知道一共有多少级。

六、训练正确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正确的记忆方法,不仅能提高记忆能力,防止遗忘,还能训练思维,以思维促进记忆,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性,在记忆方法上也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比如,记忆英语单词。有些学生习惯边读边记忆;有些人习惯边写边记忆。记忆的方法很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就要在学习中不断摸索,且看下面是几种记忆的方法。常用的记忆方法

常见的记忆方法包括:

1、联想记忆

联想是记忆的基础,是有效记忆的秘诀。有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最基本的规律,就是把新的信息和已知的信息进行联想。有关研究也表明,任何一个事物都与平均十个地其他事物直接相联系。经过4-5次的 “中介”联想,则该事物可以与十万个左右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所以,任何两个看似互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若干个 “中介”以后都有可能联想在一起。联想记忆就是利用联想,把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形成的记忆。适当的联想能极大地提高记忆能力。常用的联想记忆法包括类比联想、对立联想、接近联想、因果联想等。

类比联想,是指对一个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在性质上与其相似的事物的回忆。在学习外语过程中,这种方法非常常用。比如记忆单词的意义、用法,我们就可以把近义词、同义词进行集中,然后一起记忆。

对立联想,就是对一个事物的感知回忆引起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的回忆。同样,在学习外语中,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反义词的记忆。同样,在数理化的学习中,可以把对立的定理、公式进行归结在一起有效记忆。

接近联想,是指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在人们的经验中形成联想达到记忆目的。比如,在历史学习中,对历史事件年代、日期的繁多,我们常常感到头疼。如果善于发现,善于归纳,其实有些年月也是可以灵活记忆的。如,1917年的苏联十月革命,1919年的我国五四运动,1921年的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三个事件的时间就很有接近,而且都相隔两年,记住一个就可以连锁记忆。

因果联想,就是利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必要的逻辑推理所进行的记忆。比如在地理方面,南部沿海地区纬度较低,海岸线长,因而气候高温多雨,河流流量大,汛期长,农作业生产以水稻为主。这些现象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只要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推理,把知识点连成片,就很容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