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仿吾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者。
在成仿吾数十年生涯,图书馆也是他留下过光辉足迹的地方。或因他在文学创作与批评的研究、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就是那样的辉煌,故而留给后人关于他与图书馆的记载反而十分罕见。惟其稀少,便又显得尤为宝贵。
留学东洋,刻苦攻读成一代英才
1910年,年方十三岁的成仿吾随其大哥前往日本。
留学日本一年余,成仿吾已经基本掌握了日语,他还协助长兄翻译一部英语词典,在参与誊写与校对的同时奠定了英语的基础。
1915年7月,成仿吾在冈山第六高等学校结识了郭沫若。原来郭沫若选择的是医学,成仿吾选择的是工科,但两人又都是文学爱好者。因热衷外语学习,他们就常往图书馆,在那里,大量阅读一切能获得的书籍。除了文学作品外,哲学与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也是重点阅读的对象。一边读书,一边与志同道合者研究讨论,或是谈论诗歌,吟诗作对,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五四前夕,成仿吾对过去一直信奉的“科学救国”观念发生了魂摇。他觉得需要调整自己的思路,重新安排自己的位置。“在这时期内,除了学校的教室与实验室之外,我的足迹最繁的地方,是东京市外的几处园林与市区几个图书馆。”显然这时的成仿吾的志向已经开始向中国的新文化事业转移了。
筚路蓝缕创建党校图书馆
1931年,成仿吾到达鄂豫皖根据地,担任省委宣传部长、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主席,开始了伴随他以后全部生涯的教育事业。
1934年,成仿吾来到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席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分工管教育。
同年4月,成仿吾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工作。校址设在瑞金城东北的洋溪村,一座两层楼房里,楼上是教员宿舍,楼下即是教室。当时图书资料及其缺乏,成仿吾把自己的住房兼做图书馆,尽可能地把所有能收集到的书刊资料集中起来,甚至在开设社会发展史课程时,竟能利用这极少数书籍中的插图等,成功地举办了一次人类社会进化发展历史的图片资料展览,帮助文化水平较差的工农干部加深马列主义理论的理解。
红军长征途中,成仿吾宁肯抛弃生活必需品,而却把从江西苏区的《红色中华》、《布尔塞维克》、《红旗》、《实话》等带在身边,在到陕北后,中央党校住在瓦窑堡(子长)第二完小,就凭这些保存下来的书刊,办起了图书馆。在这个文化贫乏地区,要扩充图书真是不易啊!可他是个有心人。一天,成仿吾在一个地主家里偶然看到一本书,仔细一翻,竟是在上海出版的列宁的名著《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长期苦于文献资料短缺的党校师生如获至宝,顿时轰动起来,遂即决定拿到当地的石印铺去全文翻印。校长董必武亲自担任校对,一个字一个字地仔细核对完才放心交付印刷。成仿吾为党校图书馆增添了一本革命导师的著作深感欣慰。
呕心沥血办起华北联大图书馆
1939年,成仿吾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校长。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以迅速培养大批革命干部的形式,支持华北抗战。
成仿吾对华北联大的建制作了精心的设计,其中重要的一条,即搞好图书馆建设。他指出,图书室是“精神食堂”,要求学校各部门各级都要花大力气将图书室办好。经他指导和安排,华北联合大学校总部设置有图书馆,学校的四个教学部,及至各部所属的专业课系也都一一配置了图书室。图书馆的藏书,有相当一部分是师生从延安历尽千辛万苦背在身上带来的。当时在突破日伪封锁线时,需要轻装跑步前进,成仿吾命令扔下了许多生活必需品,而必须把一批马列主义著作和文学名著运到了晋察冀边区,以后又通过运输队陆续从陕北搬来部分书籍,使华北联大的图书馆一开始就有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过了一段时间,成仿吾觉得仅靠延安带来的书籍,已不能满足学校师生的需求了。他又专门派遣图书馆又工作人员到民间去寻访、收购各种有价值的书籍,经过努力,图书馆又逐步添置了《史记》、《通鉴辑览》、《通鉴纪事本末》。等一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有效地保障了学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在敌后根据地,学校生活很不安宁,随着战场情势的变化,学校也经常要转移校址。成仿吾对于各个图书室的图书资料十分重视,只要有可能,就让这些书籍跟随学校师生一起行动。师生们是“背起背包行军,放下背包上课。”学校的各图书馆、室为随时保障教学的需要,不到万不得已时,绝不将书籍“坚壁”起来。
(上海图书馆王宗义)
链接成仿吾抗战时来到苏北,致函新四军首长陈毅、张云逸,要求发给手枪、提琴。成说:“手枪以自卫,提琴以教学”。陈毅阅后致函与张:“文人操戈,抗战必胜”。张当即批示:剑胆琴心,精神可嘉,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