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19278800000028

第28章 最难转变的心理—固执(1)

在遇到与人争执的时候,我们是适时地采取放弃的政策还是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观点?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合理的有时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它会被对方解读为冥顽不灵,也会被对方解读为坚持不懈。两种解读,两种朝向。一种是误区,一种是精神。当然,本书探讨的是心理误区,难免要对第一种解读多下笔墨。走入误区的固执是一种执迷不悟,是一种主观感受大于客观事实的过分固化,是要不得的一种心理状态。固执地想要维持自我的不合理的状态,试图改变难以改变的世界,最后受挫的绝对不会是自我生存的客观世界,而是主观自我。

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固执?

固执是一种心理现象,从本质上来讲它暗含两个意思。一个是坚持己见,不懂变通,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执迷不悟、冥顽不灵;另一个意思是坚持不懈,不屈不挠,即坚持我们认为是正确的事情或观点,也就是人们常常讲的择善固执的意思。两个意思,两种性质。

执迷不悟的固执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无法将客观和主观、现实与假设很好地区分开来。心理咨询师认为,人本身对事物是有自己认知的,对事件的态度是由自己的评价来决定的,而且这种评价依赖于其自身的经验。如果一个人缺乏客观的认知态度,或者因自尊心太强而放不下面子,一味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行事,并过分地固化,就会产生执迷不悟。

读读这个小故事,感受下它富含的内在哲理,你会发现只需往后退一步,事实的真相竟是如此简单。

有个寺庙,寺庙的后院有个杂物间,杂物间里除了放置一些平常很少用到的物品外,也没有什么其他贵重的物品。杂物间平时的都是用插销插着的,一般人很少进去。

寺庙里来了个小和尚,也住在后院。小和尚每天从住处去佛堂的时候,都会经过这个杂物间。某天早上,小和尚和往常一样去佛堂,路过杂物间的时候,发现杂物间的门被人打开了。小和尚望望屋内,没什么异常,于是顺手就把房门关上了。第二天早上小和尚路过杂物间的时候,发现杂物间的房门又被打开了,小和尚很是奇怪,看了下屋内,也没缺少什么东西,于是顺手又把门给关上了。然而,一连好几天,小和尚关上的房门总会被人打开。小和尚怀疑是寺庙内的其他师兄弟欺负他这个新来的和尚,可是小和尚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太可能。平日里其他师兄弟与他相处都很和睦,对他很是照顾,而且每天早上也是他去佛堂最早,其他师兄弟总是在最后一刻钟的时候才会赶到佛堂。

小和尚很是好奇,究竟是谁故意捣乱,反反复复把杂物间的房门打开呢?这天,小和尚比平时早起了一个小时,等他快要走到杂物间的时候,他看见师父从住处走了过来。师父问小和尚,今天怎么起得这么早啊?小和尚还没有想好应该怎么回答师父的问话,只是傻傻地笑,没有做声。师父也没多问,就自顾往前走了。师父走过杂物间,顺手把插销拔了出来,把门推开。但师父并没有进杂物间,只是自顾往佛堂的方向走去。小和尚这才明白,原来这些天都是师傅打开杂物间的房门的。可是师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小和尚怀着好奇的心走进杂物间,突然闻到一股怪怪的味道,原来关了太久的杂物间会潮湿,会产生一股严重的霉味,并且会腐蚀屋内放置的物品。师父打开房门,就是为了散除这股霉味。想想看,我们是不是常常犯小和尚犯的错误,站在门外主观判断,主观猜疑,却不去从问题的内在本质探讨原因呢?每天关上房门的时候,小和尚总以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于是天天重复着自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却不知道真正执迷不悟的人正是小和尚自己呀!

缺乏客观的认知态度,会导致对事物的偏差理解。如果能够站在事物自身以外的角度理性地看问题,你会发现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理解就会不同。想象一下,当有人事先在你几个口袋里各装一个微型摄像头,拍摄你一天甚至几天的行程。之后再请你观看拍摄的影片,你会发现同样的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来拍摄,你所看到的,你所听见的完全不同。当你认识到这点之后,你还会固执地坚持自己的看法吗?事实上,真正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如果放开自己的束缚,勇敢地去尝试,你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很多时候,要多做换位思考: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会做何猜想?有了这样的思考意识,执迷不悟将不会与你靠得太近。客观的认知态度完全可以习得,由这样的原因导致的固执的心理现象也可以不费劲地摆脱。

执迷不悟的固执最怕撞见的是那种明知是错误的还死不悔改的人。这种人自尊心太强,或许是因为自我安全感太过缺乏,因此他们往往比一般人的自我防护欲要高;或许是因为虚荣心太强,他们需要从这种执拗的状态中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管是哪种方式,固执都从中得到了发展与巩固,进而妨碍到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这种人往往自以为是,听不见别人的意见,只想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此外,自尊心强的人本身具有一种盲目的自我崇拜心理,有种高估自己的优越感,但这种被高估的能力又不具有坚实的基底,或者从骨子里头固执的人就有自卑的情结。只不过自卑心理导致的寻求超越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自尊需求。固执地坚持自我就成了维持自尊需求的一种手段,即使坚持的东西是错误的,他们也在所不惜。这种类型的人很难从执迷不悟的漩涡中解脱出来,除非他们选择放弃高傲的姿态,虚心地接受现实中发生的一切。

《论语》有语: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不悬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老子也告诉人们,“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就是说自以为清楚者不明白,自以为是者不正确,自己夸耀者必然无功,自高自傲者不会长进。所以,在我们生活中,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清楚或什么都正确,只有这样才能认识清楚,判断正确;也不要夸耀自己了不起或自高自傲,如此,才会有功,才能有所长进。

择善固执

除了上文中提到过的盲目坚持的固执外,固执还表现出另外的特质,即不屈不挠的固执,这是一种恒心与毅力的完美展现,不过前提是你所坚持的事情或原则是正确、可行的,坚持的标准也能为大众所接受,否则你的固执就会转化成死脑筋的固执,不懂变通的固执。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固执是择善固执,是一种精致的品质。

蔡康永,中国台湾地区“金钟奖”的获得者,被人尊称为华人世界里最能做访问的主持人,“总统”、知名作家、诺贝尔奖得主、演艺红星等,没有什么是蔡康永做不到的,也没有什么风雨是他所不能坦然经历的。蔡康永兼具多重身份,大学教师、电影编剧、电影评论员、专栏作家、时尚杂志编辑、电视台导演兼顾问,此外他还是资深广播人,他还给电脑游戏写过脚本和对白,当然,最为内地观众所熟知的蔡康永是一个非常红的主持人。有着这么多身份的蔡康永,被娱乐界内外的人视为“文化人”与“读书人”。这不是给他“戴高帽子”,而是他值得拥有这样的赞誉,他是一个固执的人,一个不屈不挠、坚持读书的人。

作为电视界内的红人,蔡康永却认为电视界内的一切对他来说没有多大的意义,追寻人生的意义在于阅读。他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放弃阅读,就等于自愿走在一条黑暗的隧道里,既错过了无数的风景,也错过了无数可以转弯的地方。”其实,蔡康永的固执不仅表现在阅读上,也表现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每个人选择生活的方式不同,但始终坚持如一的人并不多,而蔡康永就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一个。他常说,他的阅读不是很有水准,只是因为他不甘心,他老想多知道一点,每多知道一点他就会赞叹,那个人过得比他有意思多了。他用了个比喻,很恰当很形象的刻画了他对阅读的固执,即对人生意义追求的固执。他说:“有一个数学家得了全世界最大的数学天才奖,我要采访这个人。我很想看这个数学家是怎么一个人。他怎么活得下去,他做什么事情别人都不懂。我很想在我的人生中花两个钟头跟这样的人相处,然后看看我错过了什么,我一直相信我错过了一大堆东西。”

读书,在一些人看来就是该去履行的义务,当然如果你对她很有兴趣,很有激情,那么这个过程将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当然,对很多人来说,读书确实是一件苦差事,不得已只能在枯燥的心境下勉强为之。可在蔡康永看来,读书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意义。要完美地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就要不断地读书,不断地阅读。蔡康永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如果有小鸟在森林里面唱了一段生命里面最好听的歌,可是当时没有半个人听见,然后这只小鸟死掉了,那它到底有没有唱过这段歌?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问题:没有人见证的情况下,这件事情到底存不存在?”

这个问题在娱乐圈是很好解决的。他说:“教授肯定跟你讲,拍了没人看,那等于没拍,你不但没拍,还浪费别人的钱。在哲学里面就很难讲,唱过,就是存在的,只是没人听见而已。”“这个时代,小鸟的歌声更不容易被听见,因为森林里大象拉一坨屎,犀牛也拉一坨屎,屎味满天,没有人管小鸟在唱什么歌。我不认为费里尼、黑泽明在电影圈还能像当年一样被珍惜。我跟自己说,需要出现在众人面前的东西,我在这个年纪把它玩掉。等到我已经厌倦出现在众人面前,厌倦了五光十色的热闹的时候,还留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可以玩——比方说写东西,或拍一部自娱娱人并且不太浪费别人钱的电影。这是支撑我活下去的一个力量。”

讲这个故事,蔡康永有着谦虚的态度,却也赤裸地展现了现实的残酷。不过这个执着的男人并不惧怕现实的残酷,他有认真坚持下去的东西,他人生的意义并不会只停留在某个瞬间。

五光十色、星光璀璨却也是昙花一现的娱乐圈舞台上,坚持自己认为该坚持的东西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也正因为如此,蔡康永才被看成是一个怪才,一个叛逆者。

择善固执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应该受到人们的赞扬。看看我们身边吧。那些整天埋头做研究的人,追求科学的真理不放弃。在枯燥的实验室中,他们忍受着孤独与寂寞,不断地设计,不断地验证,不断地失败,不断地改写,这样地执着,只为两个字,科学。这些人,这些不屈不挠的固执的人,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科学的真理。他们对实验与数据充满了热情,却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孜孜不倦、固执地验证着世间的一切神奇之所在。

坚持自己正确的观念未必会被别人坦然接受。毕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利益的冲突这些都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关键因素。所以,在与他人交往时,如何正确地坚持自己的固执己见,这是一种沟通技巧。运用得好将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

一个叫亚力森的推销员,他使了很大的劲,才卖了两台发动机给一家大工厂的工程师。他决心要卖给他几百台发动机,因此几天后又去找他,没想到那位工程师说:“亚力森,你们公司的发动机太不理想了。虽然我需要几百台,但我不打算要你们的。你们的发动机太热了,热得我的手都不能放上去。”

亚力森知道,跟他争辩是不会有好处的,急忙采用另一种策略。他说:“史密斯先生,我想你说得是对的,发动机太热了,谁都不愿意再买。你要的发动机的热度,不应该超过有关标准,是吗?”“是的。”亚力森得到了第一个“是”。“电器制造公会的规定是:设计适当的发动机可以比室内温度高出华氏72度,是吗?”“是的。”亚力森又得到了的二个“是”。“那天你的厂房有多热呢?”“大约华氏75度。”“这么说来,72度加75度一共是147度。把手放在华氏147度的热水塞门下面,想必一定很烫手,是吗?”亚力森得到了第三个“是”。紧接着他提议说:“那么,不把手放在发动机上行吗?”“嗯,我想你说得不错。”工程师赞赏地笑起来。他马上把秘书叫来,开了一张价值3.5万美元的订单。

一个出色的推销员一定要有固执的特质,但这份固执在商业中如何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呢。这需要一种机智。就像亚力森一样,当工程师拒绝买他的几百台发动机的时候,他冷静的机智为他赢得了最大的商机。亚力森非常清楚他们的发动机没有任何问题,绝对符合电器制造工会的标准。但他选择不去争辩,而是用一种提高对方自尊心,让对方感觉到自己很重要的策略,最后成功地化解了危机。所以,在特定情况下,坚持很重要,但坚持的方式更重要。

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

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做出很多的改变,有时候是一个小小的决定,有时候却是艰难的抉择。不管大与小,改变总归是个较为痛苦的过程。然而,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很落俗的老话,却又是那么的经典。在成长的道路上,不见得都是一帆风顺,风平浪静的。就好像我们在黑板上写字,不管如何努力,写出的每一行字不会是绝对的平行。人生就是这样,两条腿走路,就算是最好的模特,T台上成功的“一字步”也是不断超越自己才获得的。超越自己,改变自己,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很多时候,在面临改变、面临艰难选择的时候,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从自己本身的角度来寻求突破。人们习惯把目光转向身边的环境,身边的人,面对挫折困境时,人们总是抱怨,哀叹命运的不公,世界的黑暗。他们总是希望改变周围“混沌不堪的世界”,希望“改变后的世界”来容纳、接受自己,却忘了最容易使“世界”发生变化的是自己先改变,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世界太难。

感受一下下面的两则小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都是赤着双脚走路。有一次国王到某个偏远的国家旅行,因为路面崎岖不平,有很多碎石头,刺得他的脚又痛又麻。回到王宫后,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将国内的所有道路都铺上一层牛皮。他认为这样做,不只是为自己,还可造福他的人民,让大家走路时不再受到刺痛之苦。但是国内的皮革远远不够铺满全部的路面,即使杀尽国内所有的牛,耗费大量的金钱与人力、物力,筹到的皮革还是不够。铺路的人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做法,甚至是愚蠢的行为,可是因为是国王下的命令,大家除了执行也只能摇头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