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走出心理的误区大全集
19278800000012

第12章 最危险的心理——愤怒与仇恨(3)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会碰到很多受情绪困扰的来访者。这些来访者习惯为自己的愤怒找理由、找借口。对待这些来访者,咨询师常常鼓励他们宣泄愤怒、不满的负性情绪,不论他们的愤怒有多么的不合理,有多么的离谱,咨询师都会接纳他们的控诉。咨询师认为愤怒情绪的存在从某个角度来说是维护一个人自尊的手段,是一个人心中挫折的发泄,愤怒使他在自认为不合理的情境中,找到了情绪表达的自由。

有人把愤怒比作外科手术中的流血,在流血中医生要迅速修补好身体的缺损,但流血不是源头,只是警讯而已。它提醒医生要迅速采取行动修补漏洞,而不可面对流血时大惊失色,手脚慌乱。咨询师懂得这个道理,所以面对情绪困扰的来访者,咨询师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与发泄空间,之后才是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这样有助于来访者真正地看清楚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学会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

在受到伤害或者心情不好时,人都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人都有愤怒的时候,关键是愤怒时我们应该怎么做?是控制愤怒冷静思考,还是冲动而为洒向他人?一般而言,控制能力比较差的愤怒的人们,总是向无辜的弱小个体或群体发泄自己的愤怒情绪,而往往不自知。文章一开始提出的愤怒连锁事件不就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吗?愤怒容易使人丧失理智,失去正常思考的能力。

平日里,妻子也会在丈夫下班的时候外出打麻将,但丈夫并没有对此大发脾气,儿子也会在这个时间玩电子游戏,妻子也没有严厉指责,一切都是周而复始地运转着,没有什么不对。为什么丈夫的受挫让一切都变得如此混乱不堪?愤怒的情绪让原本看上去异常合理的事情一下子变得异常不合理。在某些时候,愤怒甚至能够毁掉正常美好的事物。

台湾著名高僧正严法师曾说过:“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可见,在愤怒的情绪下,冲动行事是多么要不得。那么,在愤怒时,在遇到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时,在自己坚持的理念受到他人的质疑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如何提高自己面对愤怒时的控制能力呢?

心理学家认为避免陷入怒火中烧的最好办法就是屏住呼吸,“叫停、想一想、再去做”。想一想“愤怒能解决问题吗?为什么会如此愤怒?该如何处理令我愤怒的事情?”事实上,当你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你的理智已经战胜了你的愤怒,想要揍人的冲动已经慢慢地缓和了下来。有一些自控能力还不错的人,在遇到不顺心事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常常深呼吸几次,然后让自己慢慢放松,放松,再放松,这实际上正是采用了心理学家给予的应对愤怒时人们应该采用的策略。

或者是当人们想要发怒时,不妨拿出自己常用的小镜子,看看镜子里面的人此时此刻是不是鼻孔冒烟、怒发冲冠、咬牙切齿?如果是的话,那镜子里面的人该是多么的不美丽,多么的不讨人喜欢啊!看到这样不美丽的自己,你是否还有继续生气的欲望?有一些老师每天在上课之前总要先在镜子前站立片刻,整理好仪容然后再去教室。这里边整理仪容就包含了表情的整理,看看自己有没有把不该有的情绪放到脸上,看看自己有没有受到之前不好情绪的影响。这是一种情绪的整理,是人际交往最基本的一种仪态表现。

控制好自己愤怒的情绪。当愤怒的情绪平息了之后,再想想如何合理地化解让你火冒三丈的事情。如开诚布公地与让你愤怒的对象交谈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不要一听到让你生气的事情就回击对方。不妨在冷静之后,找个合适的时间心平气和地与对方沟通。如果结怨很深的话,也不要放弃对方,放弃解决问题的努力,你可以找双方都认识的朋友充当裁判,来避免情况的恶化。

美国作家贝弗莉·恩格尔在《尊重你的愤怒》中提出了两种积极的愤怒方式:沉思型愤怒和自信型愤怒。沉思型愤怒首先考虑触发愤怒的潜在情感,自信型愤怒是直接提出了愤怒所传达的问题。两种方式都可以让你超越你的愤怒,有利于顺利解决令你愤怒的问题。

至于选择哪种方式愤怒,这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外向的人往往会选择自信型愤怒方式,而内敛型的人常常选择沉思型的愤怒方式。具体来讲,自信型愤怒的人会直截了当地与惹烦他的人说出他的苦恼与心情,就是所谓的开诚布公。这种人通常不会责备他人,也不会以挖苦或蔑视他人的方法对他人进行感情虐待,他不会在一件事情上没完没了地纠缠。这种人容易树立自己的立场,让他人明白他的底线、准则尺度,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沉思型愤怒的人首先考虑的是他能从愤怒中以及引发愤怒的这件事中学到什么,以后要如何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沉思型愤怒类型的人喜欢问自己:“我的愤怒想要告诉我什么?是太大的压力,还是触动了曾经受伤的记忆?抑或者是我对别人的言辞或行为感到恐惧?”这种类型的人不会像外向型的人那样,直白地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愤怒,抑或是把自己的不满情绪直接发泄出来。但是这种类型的人也不会把愤怒埋藏于心底,不会把之前受到的不满情绪不断地压抑与累积。沉思型的人习惯反思,习惯从不愉悦的经验中反思自己的问题,反思自己从不愉悦的经验中能够习得什么,等等。总之,不管是自信型的愤怒还是沉思型的愤怒,都有助于人们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愤怒情绪体验。

更多时候,纯外向型的人与纯内向型的人在人群中占很少的比例,混合型的人占多数。因此,不是每个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都可以向对方大声地表达自己的愤怒,或者理智沉思让自己情绪不佳的整件事情。很多人,都需要学习应对愤怒的策略与方法,都需要克制自己的冲动与盲目,需要不断地学习怎样合理地抛弃自己的不良习惯。这个修正的过程,不是轻轻松松地就能练成,需要一个人坚强的克制能力、持之以恒的坚持能力,其结果却是因人而异、显而易见的。

合理的转化自己的仇恨

电影《伤城》不是把自我毁灭看成是解决仇恨的唯一途径,而是通过对比两个同样怀有仇恨的灵魂如何终结仇恨的故事,深刻细腻地表达了仇恨的对面有宽恕,有爱。只有宽恕才能让怀有仇恨的人放下心中的怨恨,只有心中的良善才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化为乌有,只有爱才能让人真正地敞开心怀大声欢笑。

金城武饰演的阿邦是一位智谋兼备却又嗜酒成性的私家侦探。与刘正熙一样,阿邦也是突然间被丢进了命运的“伤城”中。女友的背叛让他深受打击,终日沉迷徘徊,借酒消愁。原来他深爱的女子怀着别的男人的孩子并为这个男人割腕自杀了。女友的死让他无法轻松自如地继续从前的生活,痛与恨成为了阿邦存活下去的精神食粮与前进动力。

对这个未知男人的恨让阿邦同样走上了复仇的道路。女友死后,揪出这个害死他女友的男人成为了他必须要完成的使命,也是为女友报仇的唯一方式。他想亲手把他杀死来祭奠死去的亡魂,于是,他颓废、努力地寻找着关于他的点点滴滴。

找着了,看到了,却想放弃了。在阿邦想要杀死对方的一瞬间,在他想要一拳捶下去的瞬间,他心软了。原来阿邦的女友死前曾在酒吧里痴情等过他,但他却在赴约的途中遭遇车祸变成了一个植物人。于是,一对有情人从此阴阳两隔,留下的只是他这个局外人混沌地挣扎着。看看躺在病床上一动也不动的这个男人,原来也曾如他一样,深深地爱着她。阿邦恨了三年,却也是枉然一场。在那一瞬间,阿邦了然了,仇恨掌控了他让他差点失去随身的另一份幸福,所以在最后的一刻,阿邦痛苦却也轻松地放手了。

阿邦选择了宽恕,选择了心中的良善。面对病床上的植物人,阿邦女友昔日的恋人,阿邦不仅没有杀他,反而每周去照顾这个男人。多年的追逐其实是不断延长受伤的记忆,不断伤害自身的过程。杀了他能够偿还什么,杀了他能够得到什么。一切皆是因误会而引起。在《伤城》中,同样身怀仇恨,同样“哀莫如心死”的两个人,命运却是截然不同。刘正熙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阿邦得到了灵魂的救赎。阿邦瞬间的良心苏醒让他脱离了仇恨的煎熬,走出了自己建筑的伤心围城,也获得了新的生命。

刘正熙和阿邦心中都有一座伤城,不同的是,刘正熙选择了铭记伤痛,而阿邦逐渐在痛苦中学会了理解与宽容。背负受伤记忆的枷锁,心中的仇恨只会越积越多。刘正熙虽然得偿所愿,报了灭门之仇,但同时也失去了一切。阿邦虽然没有得偿所愿,但他挽救的不仅是自己,还有爱他的人,他爱的人。曾经他以为可以毫不在意的,在他将要失去的时候才发现无法割舍。仇恨一步步将他推向深海边缘。阿邦在痛苦的挣扎中,选择了淡忘仇恨。他说:“以前想当警察,总想改变世界,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改变,都不晓得自己在干些什么,后来渐渐发现是世界改变了自己。”

在痛苦中缅怀仇恨,是一种成熟,也是一种进步。用宽容的心化解心中的伤,是理智的上升,也是人性的回归。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宽容的故事。

两个朋友结伴穿越沙漠,在旅途中因为一些小事他们突然吵了起来,其中一个朋友掴了对方一记耳光。被打的人感觉很受伤害,但他选择什么也不说,只是在沙地上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掴了我耳光。”之后,他们继续前行。当他们穿越绿洲时,被打的人不小心陷入了泥潭,并开始深陷,之前打他的朋友伸手救了他。在他从几近淹死的边缘中苏醒过来后,他在石头下刻下:“今天我最好的朋友救了我的命。”他的朋友很是不解,问他:“为什么我伤你之后,你在沙子上写字,现在却把字刻在石头上?”他回答道:“当有人伤害了我们,我们应该把它写进沙里,宽恕的风会把仇恨抹去;而当有人为我们做了好事,我们应该把它刻在石头上,没有风可以将它抹去。”

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人与人之间的恨主要是指人们之间的恩怨情仇,是属于个人精神感情领域的范畴。要化解恨首先要明白是哪种性质的仇恨,是情仇还是物仇。如现代社会中的婚变,即可在爱情失败或爱情抢夺中因感情失落而产生极度仇视的心理带来的仇恨。所谓“爱情可以拯救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讲的就是爱情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的时候带来的是幸福,而在非正确的轨道上进行的时候带来的可能就是毁灭与仇恨。还如当一个人的自我得不到他人的认可,或者一个人的心爱之物被他人无理占有,或者一个人无力超越想要超越的人,或者嫉妒比自己强大的人时等都会产生不可名状的愤怒、仇恨心理。

在法治社会中,不管是哪种性质的仇恨,都不要去恨,要学会谅解。恨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恨只会导致更恨,即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面对恨,要学会谅解。谅解是一种宽容的表现,它不仅能够让我们富有同情心,让我们变得仁慈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减轻由伤害而造成的痛苦,有助于治疗伤痛,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懂得谅解是一回事,真正做到谅解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是艰难不易的过程。但是请不要忘记,要想摆脱过去痛苦的记忆,过崭新的生活,就必须放弃阻碍我们宽容的因素,如面子问题、虚荣因素等,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想问题,对人生要有合理的期望,对他人也要有合理的要求。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地学会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