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智谋全解(超值金版)
1925600000050

第50章 孙子兵法火攻第十二(2)

赏罚分明,不但指对不同的人该赏则赏,该罚则罚,还指对同一个人的不同事件该赏则赏,该罚则罚,决不能功过相抵。理由是:

第一,任何人都有其功,也有其过,如果功过相抵,就容易导致功过混淆,毫无界限。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宋朝京师洛阳,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被金人掳走,北宋灭亡。在金兵的逼迫下,朝廷众官打算立张邦昌为国君,但遭到秦桧等人的坚决反对。秦桧因此也被金人俘虏。秦桧的这个举动称得上是大功,一时受到全国上下的赞誉,可是,秦桧到金国后,一反前态,除了替宋徽宗操刀写乞和书,投靠金人外,还卖国求荣,陷害抗金英雄岳飞,留下万世骂名。此刻,是否能因秦桧有前功而赦其后罪呢?历史做出了公正判决:秦桧罪不可赦。

第二,功过相抵,容易造成特权。有的人因为做出了成绩,或立有功勋而得到一官半职,如果功过可以相抵,那么各级官吏必享首惠,又加上大权在握,“官官相护”,官僚特权必然更加肆无忌惮,法律、制度、规章在他们面前也必然荡然无存。所以,要做到功过不相抵,必须功过分明,各施赏罚。若有大功于前,按律行赏,又有大过于后,按律施惩。一个大功臣杀害无辜的人和一个地痞无赖杀害无辜的人,应该用同一条法律制裁,而不应考虑昔日的功劳,杀人偿命,自古而然。反之,若有大过在前,理应施以惩罚,又有大功于后,也应按律行赏。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纪律面前一视同仁”,以这样的原则来用人,领导不因个人情感而行赏罚,赏罚分明,事半功倍。

(处世使用范例)

创业难,守成更难。

身为领导,建功立业,个中艰辛自不待言,希望的是能够带领部下们共同成功。可见领导者的责任重大。但是,任何基业都是以民意为基石的,任何政治都要反映民心。权威来自于民,也用之于民。

唐太宗善于纳谏,从善如流,致使贞观年间,政治清明,纲纪肃正,生产发达,国泰民安。某日太宗皇帝又集聚群臣讨论企业与守成的问题。

唐太宗问道:“你们认为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大臣房玄龄首先回答:“我以为创业伊始,困难重重,百事待举需披肝沥胆,呕心沥血,一个个地突破障碍,一个个地解决问题,才能建立起基业,我以为保险业务难。”

魏征则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说:“古往今来,许多帝王都能在最艰苦的情况下克服困难而建功立业,但是,又有许多人在贪图安乐中又失去了祖先辛勤努力的果实,所以我认为,守成比创业难。”

唐太宗听了两人的意见后,发表了自己的结论:“房玄龄跟随我打天下,戎马倥偬,转战沙场,经常在九死中才求得一生,所以深知创业之难也;而魏征辅助我治理国家,呕心沥血,日理万机,他经常唯恐因富贵而产生骄恣之心,因不察而衍生无穷祸害,居安思危,所以非常了解守成之难。可见创业与守成都是困难重重的。但是就目前而言,创业之难已经过去,守成之难已进入议事日程,我希望诸位大臣能够与我戳力同心,兢兢业业,克心职守,共同把守成工作做好。”一席话说得大臣们口服心服。

我们不得不钦佩太宗的政治头脑以及善于团结部下的艺术。他之所以下了这么一个极具辩证意味着结论,充分地表明了他治理国家的心声。其实在没争论“创业与守成孰难”这个问题之前,太宗已发现出了问题的端倪:有些大将,因创业已成而产生了麻痹大意的心理,有的人居功自傲,开始脱离部下;而有的人则开始打起“小算盘”,潜心于经营个人或小集团利益……这些都是不利于国家安定、政治清明苗头,故此,太宗提出该问题让大家讨论,希望以此提醒诸位部下切勿让胜利冲昏了头脑,切勿在和平环境中栽了筋斗。他的作法既未伤害武将们的自尊,又没有失去表明自己政治主张的原则,可谓一箭双雕!

《贞观正要》是一部记录太宗日常言行的典籍。其中有注“自古创业而失之者少,守成而失之者多。”由此,我们应牢记“创业难,守成更难”。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

(兵家使用范例)

陆逊火烧连营。

刘备称帝后第一年,头一件要展开的军事大行动,就是由他亲自领军,进攻吴主孙权。

主帅东征,是相当危险的事,但由于关羽、张飞双双死于东吴之手,桃园三结义,如今仅剩孤零零刘备一人,此仇不报非君子。因此尽管部属劝他三思,仍无法动摇他东征孙权的决心。

面对蜀汉的4万大军,以及顺流而下的船艋,东吴则推出年轻的儒将陆逊迎敌。陆逊虽然只是一介书生,不谙武艺,但深通兵法。他的策略是以静制动,任凭刘备如何挑战,坚守不出。

刘备大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直逼东吴的军事重镇夷陵。吴国将领纷纷请求迎战,陆逊却不动如山。他认为,刘备目前锐气正盛,而且扎营高处,据守险要,此时出击,就算获胜,也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万一失败,所付出的代价谁也承担不起。所以当今之计,还是一个字“守”。

吴国将领都以为陆逊懦怯,心里十分不快。陆逊不以为意,和刘备从2月一直对峙到6月。

25—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刘备这边渐渐按捺不住了。他命吴班率领数千兵力在平地扎营。吴军将领觉得机不可失,要求迅速攻击,而陆逊又以其中有诈为由不动声色。陆逊和其他将领在阵中观察,几天后果然看到数千兵力从山谷中走出。所有的将领这才明白,原来是刘备的诱敌之计。

刘备一等再等,等不到攻击的机会,便放弃水陆并进的计策,下令水军撤退到岸上,处处结营。始终按兵不动的陆逊,终于决定对蜀军发动反击,一洗长期以来的憋气。

然而,一向主张尽速出兵决战的各位将领,对这项迟来的攻击令并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要攻击,一开始就得行动。搞到现在,敌军已经深入五六百里,和我军相持七八个月,每个要害的兵力都已经部署完善,我们攻击讨不到便宜”。

陆逊回答说:“刘备老奸巨滑,作战经验丰富。当他刚抵达时,阵脚不稳,但相对的,他一定全神贯注,考虑周到,应付他反而不容易。如今驻屯已久,没什么战果,兵卒疲累,士气低落,更谈不上策略规划,此际才是击败他们的时机。”

尽管如此,诸将领心中仍然不服,尤其在派出一支队伍试行攻击受挫后,更令人不禁对陆逊的自信深表怀疑。陆逊不理会这些冷言冷语,他胸有成竹地告诉大家,他已有万全破敌之计。

这个破敌之计,就是火攻。

刘备的军营连绵不绝七百里,气势上固然相当唬人,但是在陆逊眼中,这其实是刘备的致命伤。因为当时正值酷暑,刘备为求凉爽,扎营在树林旁,非常适合火攻。而且营寨延伸过长,犯下兵家大忌,失败在所难免。

一切发展果然一如陆逊所打的如意算盘。东吴大军带着茅草和火种,攻入蜀汉军营,顺风放火,刘备阵营陷入一片火海,高级将领投降的投降,被杀的被杀,40个营寨被攻破。刘备抱头鼠窜,一路撤退,所有的军需物资、武器、船艋,丧失殆尽;将士尸首浮在江面,顺流而下,与几个月前刘备率领的船队浩浩荡荡东下相比,只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也,令人悲叹不已。

刘备在后卫部队的保护下,逃到白帝城。原应乘胜追击的陆逊,顾虑到魏王正在集结部队,可能会来个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对吴国不利,因此放弃追击。刘备总算拾回一条命。但主帅东征,却落得这般下场,悲愤之余,健康大坏,隔年就病逝了。

曹咎因怒丢成皋。

两军交战,不仅仅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而且还是双方将帅心理素质的较量。那些较轻浮、易焦躁、好恼怒的将帅,那些缺乏胆识、目光短浅、优柔寡断、心胸狭窄、见利忘义、畏敌如虎的将帅,往往最先败下阵来。那些稳重、冷静、清醒理智的将帅,那些有胆有识、高瞻远瞩、果断勇敢、胸怀大度、不屈不挠、顽强奋战、坚忍不拔的将帅,常常能驾驭全局,取得最后的胜利。

一个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不能把握自己情绪的将帅,很难控制战争的局势,很难把握战争发展的趋势。于是,孙子告诫将帅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孙子总结的是战争规律,避免由于将帅个的怒与喜,决定战争的败与胜,国家的亡与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