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攀皇帝
樊宏是南阳巨富,早在刘秀起兵之前,便已娶了刘秀同族的女子为妻。刘秀称帝后,他被授以光禄大夫之职,封为长罗侯。可他在仕途上不求高升,并经常告诫儿子说:“富贵至极的人家,没有几个能有好下场。我并不是不喜爱荣华,可是乐极生悲,历代贵戚多遭覆亡,这便是前车之鉴。能保全寿命,善始善终,岂不是最大的福气?”长子樊鲦记住了父亲的教诲,远避权势,洁身自守;弟弟樊鲔却想高攀帝室,想将汉明帝哥哥楚王刘英的女儿娶为儿媳。樊鲦劝阻道:“当年我们家备受荣宠,一族之内五人封侯。那时只要父亲说一句话,男儿可娶公主,女儿可配皇子。只是由于担心贵宠太盛会招来灾祸,所以没有这么做。你只有一个儿子,何必同楚王搅在一起,自取不测之祸?”樊鲔不听。这时,楚王刘英谋反的事情暴露,株连而死的多达数千人,樊鲔自然难于幸免。
严法治乱
苻坚听说王猛的名声后,派人把他找来,任命王猛为中书侍郎。当时始平一带秩序非常混乱,苻坚把王猛调去当县令。王猛一上任就申明法令,有胆敢违抗者定严惩不贷。有个官吏在当地作威作福,肆无忌惮。他不把王猛放在眼里,对他发布的法令更是不屑一顾。一次,他触犯了王猛的法令,王猛依法严惩,将他用鞭子打死。当地豪强联合上书告王猛草菅人命,有关部门弹劾王猛,把他抓到诏狱。苻坚接到报告,亲自审问王猛。苻坚说:“为政之本以道德教化为先。你刚上任几天,却杀了那么多人,怎么这么残酷?”王猛回答说:“我决心恪守职责,不负明君重托,为国家剪除凶狡之徒。现在我刚杀死一个奸人,剩下的还有上万。倘若责备我未能除尽残暴恶人,肃清不法分子,我甘心受刑处死,以谢辜负陛下重托之罪;倘若指控我为政残酷无道,我实在不敢接受。”苻坚感慨地对群臣说:“王景略真是春秋时管仲、子产一样的人,实在了不起!”于是赦免王猛并加以重用,一年之内升了五次官。
天然去雕饰
鲁哀公是一位只讲形式、自以为是的人,还自我感觉良好。庄子去见他,他很不屑地对庄子说:“鲁国是儒士的天下,却很少有人信奉先生的学说。”庄子不以为然,说:“鲁国真正的儒士不是多,而是太少了。”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服,怎么能说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儒士当中戴圆帽子的了解天时,穿方形鞋子的知晓地理,腰上用五色丝带系着玉块的行为果断。不过,有学问的人不一定要穿特殊服装显示自己。其实,穿着特殊的服装不一定就有某种学问与特长。您如不信,何不向全国发一道命令:没有儒士这种学问却穿儒服的,处死刑。”鲁哀公按庄子的建议做了,果然五天后,鲁国没人敢穿儒服。只有一个男子站在公门之前,依旧穿着儒服。哀公立即召见此人,并向他问及一些国家大事。哀公巧妙考问,他都能应付自如。庄子说:“鲁国这么大,真正的儒者就只一人,可以说是多吗?”
仁至还须义尽
魏太宗登基后,各地豪强大族常聚众滋事。太宗担忧日久天长,会失去控制。因此下道诏书,要把这些豪门大姓迁到京城。这些人家久居本土,都不愿意背井离乡远迁。负责督办此事的地方官吏强令迁离,弄得怨声载道。一些好事之徒借机到处煽动,寻衅生事,盗寇乘机四处劫掠。太宗对崔玄伯说:“凶徒侵扰百姓,因此征召他们到京城加以节制,而各地的守官又不能妥善安抚督管,致使许多人逃亡流离,做了违纪犯法之事,但不能全部诛杀。朕欲实行大赦,一律宽免,安定人心,如何?”崔玄伯说:“治理天下,以安定民心为本,不必拘泥于俗套。执行法律也须审时度势,合乎实际。立法与执法,应当琴瑟和谐,否则就应改弦更张。法律如不合理恰当,就需要改修。大赦虽不是上策,但为今日情势所迫,唯有此法暂且可行。可一律大赦,仁至义尽,如仍有不思悔过者,再杀不迟。”太宗也怕施行高压会激起民变,采纳了玄伯的做法。
心如铁石
贞观二十三年九月,高宗即位后,亲自提拔唐临出任大理卿。十月,高宗垂问唐临现今狱中在押囚犯的数目,精明干练的唐临早已熟稔在胸,立即答道:狱中现有囚犯五十多名,唯有二人应处以死刑。高宗十分欣慰地对唐临说:“为国之要,在于刑法,法急则人残,法宽则失罪,务令折中,称朕意焉。”第二天,高宗驾幸大理寺向囚徒讯察决狱的情况。其中有十几位死囚犯都是唐临的前任判处的,他们大多称冤鸣屈;而问及到唐临刚莅职时判处的死囚时,竟“哂而无言”。高宗奇怪地问他何以不开口,囚犯丧气地说:“唐卿断狱,必无冤滥,所以绝意。”如此令囚犯折服的断狱令高宗惊叹不已,连声说道:“为狱固当如是!”并特意为此赦免了那位囚犯死罪。为此,高宗特意为唐临拟写了“形若死灰,心如铁石”的赞词。不久,就提升唐临为御史大夫。
久居高位,妨群贤路
虞丘子在楚国做令尹多年,协助楚庄王成为中原盟主,立下汗马功劳。一天,他向楚庄王辞职,庄王不答应。虞丘子说:“我听说奉公执法,就能得到荣耀;才德浅薄,不能得到高位;没有仁义智慧,不必追求显赫尊荣;不能显示才能,不必占据职位。我做令尹已经十年了,国家没有治理好,纠纷不断,隐士才干没能发掘,邪恶祸乱没能消除干净。久居高位,妨碍了众多贤才。这样占着位置不干事,真该受到国法惩治!”楚庄王明白虞丘子的一番苦心,更有些不舍:“因为有了你的辅佐,才使我号令远播,百姓归附,称霸诸侯。没有你,我怎么办呢?”虞丘子恳切地说:“待在官位不肯下来的人,是贪婪卑鄙的;不能举荐贤能的人,是邪恶的;不能让贤就位的人,是偏私的。有了这三条,就是不忠。作为臣下不能忠君,这怎么行呢?所以坚决请求辞职。”楚庄王答应了虞丘子的请求,授予他“国老”的荣誉称号。
智救京杲
唐朝辛京杲因为私自打死家仆,主管的官吏上奏朝廷,认为罪当处死。皇上批准了。李忠臣要救他,却想不出好办法,于是对皇上说:“京杲早该死了。”皇上问他原因,李忠臣说:“京杲的父执长辈及兄弟,整个家庭都战死了。只有京杲到现在还活着,所以臣认为他早该死了。”皇上听了无限同情感伤,只将辛京杲贬官了事。
急功近利
公元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杀死。史思明据范阳,不听安庆绪的调度,叛军内部出现矛盾。二月,唐肃宗进驻凤翔,李泌请肃宗实施攻打范阳的计划。但肃宗只求早日收复两京,享受做皇帝的尊荣,顾不得久远的利益。李泌对他说:“现在收复两京,一定是马到成功。但叛军暂时受挫,根本没有动摇。如果卷土重来,我们复受其累,不是久安之策。我们现在依靠的都是西北的戍兵和少数民族士兵,他们耐寒怕热,现在趁他们以逸待劳,必然能收复两京。但关中气候逐渐炎热,西北胡汉士兵也不愿久留。叛军逃向范阳,经过休整,等西北兵一走必然再次南下,我们打败他们可就遥遥无期了。应把西北兵先调至寒冷的范阳去打仗,只要抄袭叛军老窝,就能取胜。”肃宗没有采纳李泌的意见,结果唐军屡次受挫。安史之乱旷日持久,并导致了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杀”字休出口
宋太宗年间,招讨使李继隆与转运使卢之翰有仇,他总想陷害卢之翰。他先给转运司发公文筹备粮草,转运司立刻调集粮草。筹措齐备不久,他又说暂缓出兵。转运司又把筹集到的粮草发了出去。李继隆得知转运司手中没有粮草,又发文说马上进兵,粮草即刻装车运送。转运司一时收不上粮草。李继隆乘机向上奏说卢之翰失职,军需物资缺乏供应。宋太宗大怒,当即命人去取转运使的脑袋。这时,枢密副使钱若水极力劝阻。太宗责备说:“我把你从同州推官升到枢密副使,是因为看你为人贤德,办事得力。现在你不能为我办事,还留在这里干什么?”钱若水回答说:“假如我按照您的旨意办,诛杀了转运使,宰相和枢密因为我没有调查事情原委就处置人,要拿我问罪,我在所不惜,因为我应报答您的知遇之恩。如果只凭李继隆的一道奏折就诛杀转运使,您以什么理由向天下人解释呢?明君之举应该是把事实查清楚再做结论,如果他们罪不当赦,那时您下令杀他们,也好使天下信服。”太宗这时怒气已消,认为钱若水说得在理。
寇准罢宴
一天,寇准正在欢宴,门官来报老乡求见,寇准急忙请进。不一会,门官领来一个老汉,衣着破烂。原来是舅舅赵午,寇准忙上前拜见。谁知老汉两眼发呆,大哭起来。问了半天,老汉说:“我见你荣华富贵,不由得想起我那可怜的老姐了。”寇准慌忙跪倒。赵老汉说:“那年你爹去世,你才10岁,你娘昼夜纺线织布,供你读书,你穿的蓝布袍还补着补丁。后来,你一直没回家。你母亲归天时,你正在关外操劳王事,顾不上奔丧。你现在当了大官,天天作乐,夜夜宴饮。你娘受过的苦难,你不是早忘光了吗?”寇准忙说:“母亲去世时,我君命在身,忠孝不能两全,是甥儿终生憾事。不过,母亲的苦楚,甥儿实不敢忘。甥儿今为国家大臣,誓以上报宋王,下抚黎民。”说罢劝舅舅入席用饭。老汉硬是不入席,指着宴席说:“这一桌饭,够咱家乡一家人过几个月哩!你在京城里吃得这么好,可知咱华州、同州今年大旱,颗粒不收,一斗米涨到一千钱。现在还没过年,已闹起了饥荒。到明年春天,不知要饿死多少人呢!我怎么能吃下这样好的饭呢?”寇准听舅舅这一说,顿感自己失职,愧对乡里。他急忙回到大厅,吩咐撤了宴席,并以此为戒,永不夜宴。
推出热山芋
宋仁宗时,西部边疆发生战事。由于宦官黄德和做监军,大将刘平的指挥经常受到他的阻挠,致使作战失利,刘平也战死了。朝中大臣都追究黄德和的责任,仁宗于是就把他杀了。后来又有大臣进而提出,是不是把在军队中的所有监军都撤掉。仁宗拿不定主意,因为派宦官到军队去做监军,是他想出来的主意,这样可以监视大将的言行,有利于自己的统治。现在都撤了,以后该怎么控制呢?不撤吧,这些监军不学无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况且大臣已经议论纷纷了。宋仁宗只好征求吕夷简的意见,吕夷简想了想说:“不必撤了吧,只要选择有谋略而又忠厚恭谨的宦官去做监军就行了。”仁宗觉得有理,就让他挑选这样的宦官,吕夷简摇摇头说:“皇上,我是一名待罪丞相,况且又没有与宦官交往过,对他们没有什么了解,实在看不出谁好谁不好。我的意见是命令都知押班去推举,如果他推举的宦官不能胜任,就将他和宦官一起治罪。”仁宗觉得可行,就发了这样一道诏令。都知押班接到推举宦官的命令,马上爬着来见仁宗,连连叩头,请求皇上撤掉军队中的全部宦官监军。仁宗只好采纳了。
“剪羊毛”理论
一次,卢世荣向元世祖进谏说:“我准备依法理财,财政收入可以比平常增加一倍,但又不打搅百姓。”尚书董文用说:“请问,这钱是从右丞您家里取,还是从老百姓那里取?如果是从您家里取,我们就不多问了;要是从老百姓那里取,可就大有问题。”董文用转向众大臣,朗声说:“牧羊人一年剪两次羊毛。如果他每天都剪羊毛献给君王,君王就会高兴得认为羊毛本来就有如此之多了;但是羊没有了躲避冷热的庇护,就要死掉,毛就再也得不到了。老百姓的财力有限,按时按规定取用,都恐怕伤害他们。现在剥削得干干净净,那一国之中哪里还有老百姓呀!”卢世荣被董文用一番“剪羊毛”的理论,驳得哑口无言。
救民如救火
一次,明仁宗故意当着众臣的面,问一位刚从南京到京城的地方官员:“你所经过的地方情况如何?”地方官回答说:“很多百姓缺乏粮食,而有的部门却征税粮,出现了抗税不交的现象。”仁宗问众大臣:“众卿以为如何?”众大臣缄言不语。仕宗说:“民可载舟,也可覆舟,这是关系到社稷安危的大事!朕要免去这些地方的税粮,以稳民心。”他招来兵部尚书杨士奇,令其起草诏书,免掉这些地方的税粮。杨士奇说:“此事可先令户部、工部知道,方为妥善。”仁宗断然说道:“不必通过他们了!救百姓的穷困,应当像救火和救溺水者一样急迫,不能迟疑。有司总考虑国家用度不足,必定犹豫不决,一旦推托下来,岂不误了大事?”杨士奇仍不动笔,仁宗索性让太监取来纸笔,逼着杨士奇就立在说话的门楼上把诏书写完。仁宗将诏书仔细阅览一遍,随即派使臣火速前往颁诏。
为民请命
明成化末年,王恕任南京兵部尚书。在成化一朝,他先后应诏上疏21次,主动上疏39次,平均每年有两三次。这些上疏多是针对皇帝和权贵的胡作非为进行批评。因此,人们都知道王恕敢于直言。每逢朝中出现了影响很坏的事情,众人就寄希望于王恕,不停地念叨“王尚书的奏疏快要到了”。果然,事隔不出两天,王恕的奏疏就递到皇帝面前了。王恕的犯颜直谏,深得百姓的推崇和爱戴,却使得那帮权贵又气又恨,连皇帝也觉得他常给自己弄难堪。于是找个借口,免了他的官,勒令他退休回家。明孝宗即位后,王恕被重新起用,委以吏部尚书重任,然而他虽居高官却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他经常让老仆人上街买油,从来没向官府要过。礼部尚书耿裕听说后,感到很惭愧。他对人说:“我打当官之日起,从来没有买过油,全家用的油都是官库供给的。同王尚书相比,真令我汗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