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塞上江南的美誉即是由此而来。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元鼎元年,为屯兵戍边,就曾在沙坡头筑堤引水挖渠,创造了黄河有堤坝引水的辉煌历史。成吉思汗七次亲征西夏,其中两次就征战在中卫。他屯兵营盘水,勒马沙坡头,摆兵黄河九渡,病殂固原六盘山。因此,中卫山川成为成吉思汗的归宿,也留下了“一代天骄”的最后足迹。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写于公元736年。那时,王维奉旨宣慰在河西打了胜仗的将士,途经宁夏中卫沙坡头,面对大漠、黄河壮美的景色,禁不住激情澎湃,于是挥毫泼墨,写下“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首著名的诗篇。沙坡头驰名中外,还缘于其辉煌卓越的治沙成果。为了确保西北交通大命脉包兰铁路畅通无阻,从1956年开始,勤劳智慧的中卫人民与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一道艰苦探索,创造出了以“麦草方格”为主的“五带一体”综合治沙工程体系,用最经济、简便、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在流动沙丘上营造出一片片绿洲。1984年,国务院将沙坡头列为“中国第一个沙漠自然生态保护区”;1992年,国家为沙坡头治沙成果颁发了“科技进步特别奖”。沙坡头的麦草方格治沙成果还曾被誉为“人类治沙史的奇迹”,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环境保护500佳单位”。由治沙成果引发的生态环保之旅,成为国外游客来宁夏旅游的首选,徒步穿越腾格里沙漠探险、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黄河漂流、滑沙已成为沙坡头游览区的三大特色项目。在沙坡头,传统和现代交融的众多游乐项目新颖独特,极富参与性;滑沙听钟、物我两忘,其乐无穷;黄河弄筏,追波逐浪,古朴自然,有惊无险;乘“天下黄河第一索”飞越黄河,挑战自我,惊险刺激;古老的羊皮筏子、赤背的纤夫,再现了逝去已久的岁月;沙雕、沙疗、沙浴和沙漠球类,融智慧、趣味、知识、健身为一体;可以骑骆驼穿越腾格里沙漠,可以乘坐越野车沙海冲浪,咫尺之间可以领略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奇观。夜宿大漠营地,观星赏月,品味沙漠月夜之神秘;住帐篷,燃篝火,饮酒吃肉,狂歌劲舞,回归自然,无拘无束……
(二)中卫高庙
位于中卫市区城北,建在接连城墙的高台上(包括高台下的保安寺)。据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经历代增建重修,至清代已成为一处规模较大的古建筑群,表现出宁夏古建筑的风貌。它与“大漠奇观”齐名,是中卫两大景观之一。
高庙是一座三教合一的寺庙,很奇特。庙的砖雕牌坊上有一副对联:“儒释道之度我度他皆从这里”;“天地人之自造自化尽在此间”。横批是:“无上法桥”。庙里供奉不仅有佛、菩萨,还有玉皇、圣母、文昌、关公。佛、道、儒三教的偶像,济济一堂。
高庙前有保安寺,山门朝南,两侧建有厢房,正面为单檐歇山顶的大雄宝殿。殿后为高庙,有24级台阶,拾级而上,经牌坊、南天门、中楼,最后是高达三层的五岳、玉皇、圣母殿。这些主要建筑,都在一条中轴线上,它们层层相因,逐步增高,气势雄伟。在高庙主体建筑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文楼、武楼、灵官殿,地藏殿等配殿。在仅2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建造了近百间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各种类型的殿宇。整个建筑群重楼叠阁,亭廊相连,翼角高翘,构成了迂回曲折的内外空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宁夏古建筑的精湛的艺术风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登上高庙的最高层,又是一番景象。古人咏颂此景:“芦花飞雪涨晴漪,烟雨冥檬望益奇。点点白鸥深处浴,扁舟遥动五湖思。”那简直是一幅壮丽而又清淡的巨幅国画。极目云天,泼黛浮蓝;大漠绿洲、黄河、长城尽收眼底。近处,云蒸霞蔚,似乎赤城霞、峨媚雪、巫山云、潇湘雨、钱塘潮。庐山瀑布均生于此,催人遐思,感慨万千。这时,从远处飘来的瀚海驼铃又那么深沉悦耳,游人犹如沉浸在诗中画内。高庙以高取胜。在仅4000余平方米的高台上,筑有260多间重楼叠阁。整个建筑群分两部分,前低后高,层层叠起,形如凤凰展翅。前院为保安寺及其山门,上为南天门大雄宝殿、中楼,最上层是五岳庙、玉皇阁、圣母宫,有木梯与中楼通。主体两翼分别是钟鼓楼、文楼、武楼等陪殿。南北向中轴线上,建筑物层层紧扣,步步增高,左右对称,上下呼应,亭廊相连,迂回曲折,檐牙相啄,翼角高翘,加上九脊歇山,四角攒尖,十字歇山,将军盔顶等造型别致的屋顶,构成一座气势雄伟、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
高庙建筑的特点是:集中、紧凑、回曲、高耸,在占地仅4100多平方米的面积上,建造了260多间建筑物,最高建筑高出中卫街面近30米。站在中卫街头,远远望去,高庙气势磅礴,雄伟壮丽,重楼叠阁,错落有致。深入其间,又见殿宇玲珑,清幽文雅,廊桥高悬,构思奇异。中卫高庙集中国南北古建筑特点于一体,充分显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精湛技艺。高庙以其独特的群体古建筑和包罗万象的合体宗教信仰,吸引着八方来客,使庙内香火不断,兴盛不竭。高庙也因此而驰名,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六盘山旅游区
六盘山又称陇山,地处宁夏南部,是我国最年轻的山脉之一。古代盘道六重始达山顶,故名。位于宁夏、甘肃、陕西交界地带,山体大致为南北走向,逶迤200余公里。它以磅礴的雄姿,横贯陕甘宁三省区,既是关中平原的天然屏障,又是北方重要的分水岭,黄河水系的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均发源于此。六盘山是西北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基地和风景名胜区,山峦险峻,森林茂密、流泉飞瀑、气候舒爽,是黄土高原重要的“绿岛”和“湿岛”。
六盘山历来有“春去秋来无盛夏”之说,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登上主峰远眺,朝雾迷漫,云海苍茫。日出云开,只见重峦叠嶂,层出不穷。六盘山动植物资源丰富,乔木林达2.6万公顷。有植物资源788种,有金钱豹、豹猫、林麝、红腹锦鸡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多种。六盘山风光旖旎,久负胜名。六盘山旅游区内凉殿峡、二龙河、荷花沟、秋千架、老龙潭、泾河源等休闲避暑胜地是干旱带荒漠地区独存的胜地。春来绿树杂花,天地清澄;夏时凉爽宜人,风光独特;秋时红叶满山,层林尽染;冬时雪尽穷野,银装素裹。
六盘山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六盘山是泾河的发源地,也是渭河的次发源地。这里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是历代兵家屯兵用武的要塞重镇,也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结合部。文化遗存具有“古”、“贵”、“多”的特点。秦始皇统一中国第二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道、过回中宫;汉武帝24年内六到六盘山;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西夏时曾在这里休养生息,整肃军队,后病逝于此。六盘山还是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从此中国革命走上坦途。毛泽东留下了气壮山河的《清平乐·六盘山》!六盘山还是回族聚居区,穆斯林独特的民族风情更为旅游增添了一道风景线,使六盘山成为一座天然博物馆和民俗风情园。
主要景区:
(一)泾河源风景名胜区
泾河源风景名胜区在六盘山南部泾源县境内。这里山清水秀,群峰争绿,林茂草丰,飞瀑流泉,鸟语花香,既有北国之雄,又具南国之秀。这里的风景名胜主要有荷花苑、老龙潭、小南山、二龙河、鬼门关、凉殿峡、沙南峡等景区和秋千架、延龄寺石窟、堡子山公园、城关清真寺等。
1、荷花苑景区
泾河源野荷谷处在泾源县城西8公里处,为一条南北走向的峡谷,谷地野荷遍布河床,叶片如盖,清澈的河水掩映于荷叶之中,有江南水乡之神韵,北岸峭壁参天,华山松布满石崖,有西岳华山之险峻,南岸天然树种丰富丰富,有原始森林的韵味。涓涓溪流与野荷长廊相伴,奇峰峭壁与松涛林海相依,再加上谷内少数民族风情服务,游谷赏花,趣味无穷。最迷人的是溪水两旁绿草如茵,每年5月至8月,野荷遍地,伞叶交错,黄花泛香。
2、老龙潭
老龙潭位于泾河上游的泾源县城西南19公里。景观险要,格局清新,有“斩龙台”、“猛虎洞”、“伏龙洞”、“高峡平湖”、“烈士纪念亭”等人文景观和四潭、“泾水八渡”、“又一村”等自然景观。老龙潭由四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潭呈“之”字形排列,险、深、奇,如今还保存着原始的风貌。高大挺拔的松柏、花木俏立在岩石峭壁上,山雀啼鸣于万紫千红中,峡谷蜿蜒与高山峻岭之间,潭水平静出奇,阳光投射在幽深的水面上,薄薄的雾气在潭上飘逸,似一面宝镜,瑰丽迷人。《西游记》中“魏征梦斩泾河龙”章节和民间故事“柳毅传书”都起源泾河龙王的传说。
3、二龙河鬼门关景区
二龙河是泾河的主源头,峡谷全长20公里,是六盘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也是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区内有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奇峰连绵、山碧水急,由桂花崖、菊花涧、小鬼把门、镇鬼塔、跌水潭、九阶水、蘑菇石等景点组成。云雾飘缈、谷风习习、毛骨悚然,不时擦身而出的狍子、林麝、山鸡、野兔时常让人手足无措。下午五点以后,常有金钱豹出没。二龙河鬼门关景区是科考探险线路,没有景区专业导游向导,不允许进入。
4、凉殿峡
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为六盘山腹地,气候湿润,环境幽雅,景色优美,自古就是避暑胜地。凉殿峡峡长10多公里。据史料记载,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攻打西夏时曾于此屯兵、避暑、并建有亭台楼阁,同年闰5月逝于此。至今尚有勒马石、柱墩、马槽、插旗座等遗址。另据记载,西汉思想家王符曾隐居在这里,著有《潜夫论》。
泾河源风景名胜区除上述景区外,还有胭脂峡、小南川、“秋千架”、延龄寺等景点。
(二)须弥山石窟
须弥山石窟位于银川南320公里处的须弥山东麓,南距固原县城55公里。须弥山石窟,佛教石窟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一百多处石窟,总称“须弥山石窟”,“须弥”是梵文音译,意为宝山。这里峰峦迭嶂,岩石嶙峋。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异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具有重要艺术价值的北朝、隋唐时期的须弥山大型石窟艺术造像,就开凿在“宝山”诸峰的峭壁上。它和名震中外的敦煌、云岗、龙门石窟一样,都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瑰宝。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仅开凿在一座石崖上的国内大多数石窟迥然不同的是,须弥山石窟开凿在鸿沟相隔的八座石山上,格局奇特,而且各沟之间有梯桥相连。须弥山峰峦叠嶂,林木繁茂,傍有流水,风景秀丽,是西北黄土高原不可多得的风景区。各沟之间都已架梯搭桥,以方便游览。
中国石窟的开凿与佛教的传入有密切的关系。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全国上下争相崇信的“国教”,在全国大力提倡开凿石窟,须弥山也就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丝绸之路”开通后这里又成为“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必经之地,是由长安到西域的最短的必经之地。到了唐代,唐王朝为了加强边疆防卫,又在这里设立了“石门关”,直接制约着中原与西域的军事与交通,使这里有着“关中咽喉”之称。宋代,这里又是怀得军的驻地平夏城(黄铎堡)的险要关隘。石窟开凿于北魏中晚期,距今1400多年。据有关专家介绍,北朝至唐、宋,历代都在这里进行过大规模的凿窟造像活动。先后开凿石窟130多处,其中70多窟雕塑了造像。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依山附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8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甚是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