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好心态胜过好医生
19220500000036

第36章 医治心病,还需心药——常见的心理疗法(4)

目标行为可能是一个新行为,也可能是一个旧行为改造过后的形式,或者是一个行为的消失状态。对目标行为要作精确定义,要使之可操作化,便于观察和测量。譬如目标行为是戒烟,就要明确什么动作算抽烟——如“把点燃的香烟叼在嘴里”;在多长时间内有几次抽烟行动为达到目标的指标(例如一周内有两次),等等。

②选择治疗方法和技术

要根据目标行为的性质和特点、备选技术的特点以及实施条件综合考虑。一般说来,在确定了目标行为后,不难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技术。但环境中影响治疗进行的因素在行为治疗中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选择方法时要细致考虑求治者环境中有哪些条件有助于这一治疗方案的实施,有哪些条件会妨碍这一方案的实施。尤其是求治者周围的重要人物,如家人、教师、亲友,其中有谁可能是刺激的控制者或强化者,有谁可能妨碍这一计划的贯彻。

③实施治疗计划

开始实施治疗后,施治者和其他有关的人按治疗方案的要求给予指示、示范、控制刺激和强化。施治者这时像一部机器的操作者,他必须按要求监督、调整和控制这部机器的运转。这中间包括随时和定时评估来访者是否正发生满意的改变,如果出现异常,要查明是哪一环节出了毛病,作出相应的调整,进行新的尝试。

与其他流派的治疗方法相比,行为疗法对治疗过程关心得较少,心理医生更关心设立特定的治疗目标。而特定的治疗目标又是心理医生通过对患者行为的观察,对其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后,帮助患者制定的。因此治疗目标一经确定,新的以条件作用为前提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开始进行了。

运用“认知疗法”调节情绪困扰

认知疗法是随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认知疗法的原理和认知疗法的治疗过程。

1、认知疗法的基本原理

认知疗法是以合理的认知方式和观念取代不合理认知方式和观念的过程,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过程。首先会帮助患者反省目前生活中造成情绪困扰的因素,并帮助人辨别什么是合理认知,什么是不合理认知。然后帮助患者明确目前的情绪问题是由现在持有的不合理认知导致的,自己应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通过一些必要、合适的认知调节,帮助患者认清不合理认知的不合理性或荒谬性,进而使他逐步放弃这些信念。这是认知调节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最后帮助患者学习合理认知方式和观念,以避免成为不合理认知的牺牲品。

一些人陷入情绪困扰,是不能或不敢正视导致自己失败的主观原因,相反将责任一味地推给他人和社会,认为是他人的嫉妒、压制或陷害,是社会现实的不公,甚至敌视他人或否定社会制度。其结果不仅不能改变自己的境遇,而且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指导这类人进行情绪调节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帮助患者正视自我

通过对以往的失败和情绪失调的分析,帮助患者认识到其原因主要在于自身。进而使人们明白“你必须对之负责,你能够对之负责”;如果一个人不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就不可能改变。

②帮助患者正视环境

帮助他们分析以往难以应付的困难环境或人际关系,把握其中的问题或障碍所在,并指导他们学习用积极有效的方法来加以解决或克服。施治者要帮助患者认识到,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他们完全能够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来加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常常会因为生活态度的消极或惰性行为的习惯而寻找各种借口,以图回避建设性的努力。碰到这种情况时,施治者要一一予以驳斥,并让他们明白任何借口都是对自己对生活不负责任的表现。

2、认知疗法的治疗方法

认知疗法通常采用的调节包括:领悟与质疑、最坏假设和正视现实。

首先让患者了解合理认知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例帮助患者理解其理论的实质。然后引导患者认识导致自身情绪困扰的不合理认知方式或不合理观念,并帮助患者向其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或观念提出质疑。当然,要患者承认自己的认知方式和观念是不合理的,往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常常要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实证比较、假设分析,才能帮助患者认识到情绪困扰与不合理认知之间的联系。

在弄清了患者的不合理认知方式或错误观念之后,施治者就要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对患者进行质疑。例如:

有哪些事实可以证明你的观点?

怎么证明事情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为什么你与别人不同?

为什么别人可以失败而你却不能?

质疑实质上是与患者进行理性辩论的过程,因此,要抓住患者不合理认知的要害,通过不断深入的提问方式直接将问题指向其逻辑错误,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方式或观念是多么的荒谬和不合理。

例如:对一位自认为是最丑的女孩,可逐步向她质问:

“你有什么理由和证据证明你是最丑的?”

“有谁说过你是最丑的?有多少人?你亲耳听到了吗?”

“相貌能代替一个人的才能和价值吗?”

“相貌能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是否幸福吗?”

只有患者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才可能放弃以往的不合理认知方式,转而以合理的认知方式看待事物和解决问题。这个辩论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调节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或观念常常需要不懈的耐心和反复的论证。

一些患者常常把主观臆想当作现实,从某一失败或挫折中引出自己“糟透了”、“全完了”的结论。假设最坏的可能性方法,就是帮助患者认清自己的错误推断,放弃这种不合理的认知方式,客观地面对现实。施治者可以先让患者设想或假设,他认为一定会出现的糟糕情况最坏会坏到何种程度,然后帮助他认识到,即使最坏的情况也坏不到其想象的那种程度。同时,施治者还要向患者说明,这只是假设的最坏情况,实际上很少有发生这种最坏情况的可能。

帮助患者认识到最坏的事情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那么令人无法忍受;即使发生最坏的事情也是可以忍受的,更何况最坏的事情并不一定会发生。假设最坏的可能性有助于帮助患者认识到情绪的困扰不在于这种不利的事件本身,而是在于对它的不合理认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焦虑,从而帮助他从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或观念中解脱出来。

运用“理性疗法”消除情绪障碍

理性疗法酝酿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后渐趋成形。70年代以后这一疗法已被应用于多种多样的情绪障碍的治疗。到了80年代,理性疗法已成了一个国际闻名的心理治疗体系。

1、理性疗法的原理

理性疗法断定,人从其本性出发,就有追求一种充实的、自我实现的生活的倾向。在目标和价值问题上,人仅仅因为活着、存在着,就完全可以做他自己,而用不着非要作出什么业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作为一种人本——存在的治疗,理性治疗的目标就是帮助人克服其非理性的、自损的行为,帮助他获得其生命的最大价值,帮助他追求长期的幸福而不是眼前的短暂快乐。同时,理性疗法更重视个人自己的意志、理性选择的作用,强调人能够“自己救自己”,而不必仰赖其它的力量。

理性治疗有很浓厚的教育色彩,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育的治疗模式。

首先,在咨询和治疗的原则方面,理性治疗用一套合理、健全的心理生活方式去教育人。理性治疗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帮助人们更富理性地思考问题,更适宜地去体验和感受有效地行动。其次,理性治疗过程有很强的教导性。在咨询中经常用讲解、说服乃至辩论的方式来教导人,并使用大量阅读书籍、讲座、录音录像、讨论会、示范等教育技术,教会人以理性的信念和思考方式取代非理性的思考方式。最后,理性疗法还专门发展出了一套适用于儿童和学校咨询的体系,称作“理性教育”,是一套用于青少年心理教育和辅导的体系,旨在帮助孩子提高心理机能水平,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

理性疗法承认并且强调心理机能的整体性,认为人的感知、思维、体验和行动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在治疗途径上也广泛采纳情绪和行动方面的方法,但它更突出地重视理性、认知的作用。这是该疗法的一个最本质的特点。理性疗法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动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牛鼻子”。把认知这个“牛鼻子”拉正了,情绪和行为的困扰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所以在理性的治疗中,总是把认知矫正摆在最突出的位置,给予最优先的考虑。

2、理性疗法过程

理性疗法的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向患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他们搞清楚为什么会这样,讲清楚不合理的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而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介绍其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一种较好的办法。

其次,向患者指出,他们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响,而是由于现在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所导致的。

再次,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患者认清其信念之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患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

最后,帮助患者从改变他们常见的不合理信念人手,让他们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这4个过程一旦完成,不合理的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绪困扰将会被消除,患者将会以较为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运用“催眠疗法”暗示心态

现代催眠术来自奥地利的麦斯麦的实践,他以“动物磁气”的理论创立了“麦斯麦术”,即在光线幽暗的房间里设置一个金属桶,让病人围坐在金属桶的周围,麦斯麦用言语暗示桶内的“磁气”会流入患者身体,这样患者便都进入催眠状态,恢复后患者普遍感到心身舒畅,一些疼痛或症状往往霍然而愈。在1 8世纪末,这种被称为“麦斯麦术”的疗法在欧洲轰动一时,迷信此法的信徒众多。

1、催眠疗法的原理

19世纪中期,英国外科医生布莱德通过实验指出,催眠术并没有任何神秘或超自然的力量,施术者也没有赋予被催眠者任何物质的东西。催眠实际是暗示作用下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对催眠现象较为科学的解释得到其他学者的认可,也逐渐使催眠术作为一种疗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催眠疗法也有较多的研究与应用。

催眠的程度存在着客观的差别,为了保证疗效,只宜选择催眠感受性高的人进行催眠治疗。因为催眠的要素是暗示,一般临床上都选择暗示性高的对象催眠。

2、催眠疗法的治疗方法

催眠治疗的实施医生首先对患者的病史做深人的了解,作详细的体检和实验检查以明确诊断。施术前需对患者进行暗示性测定,选择感应性较强的病例。

正式实施催眠治疗时,先让患者在室内静坐一会儿,使其身体和精神安定。然后告诉患者催眠治疗的本质、目的、意义、方法和需要患者配合的要领,并解除患者的疑虑,增强其治疗的信心,争取患者充分合作。

治疗在安静、整洁、光线暗淡的治疗室内进行。患者平卧床上或坐在沙发上,然后施术者用单调、柔和的语气反复进行言语暗示,同时也可配合应用较弱的感觉刺激做辅助条件进行催眠诱导。当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可根据其病情特点用事先编好的暗示性语言进行治疗。治疗结束时,一定要予以轻松愉快的暗示语,逐渐解除催眠状态,这样可避免患者产生不适反应。

催眠医师的言语暗示一般为:

“请集中注意力,跟着我的指令去做。缓慢、平静地呼吸,你的肌肉从面部、颈部、上肢、胸腹部、下肢都逐渐放松……”

这样重复几次后,患者进入放松状态。这时,医生让患者注视20厘米外的一支红色笔头或一个发光的小物件,几分钟后,医生暗示说:

“你的眼睛疲倦了,眼皮开始下垂,眼睛要闭上了,要睡了……睡吧……睡着了。”

反复诱导之后,患者即可进入催眠状态。医生可检查患者是否进入催眠状态,方法是用言语暗示:

“你的双手很沉重,已抬不起来了,试着抬抬看,哦,是抬不起来了……”

如果这时患者努力试着做抬手的动作,但确实抬不起来,则表示患者已进入催眠状态。在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可通过预先设计的程序了解其压抑的心理创伤,让其加以宣泄或给予指导来达到治疗目的。

运用“笑疗法”排除精神萎靡

国外学者已经研究证实,“忧郁、失望、悲哀是癌症发生的前兆”。心理学家曾对一百名白血病人、淋巴瘤病人进行了研究,发现癌症发生前的一年左右,大部分病人有过个人或家庭不幸遭遇的经历。其实,我国医学中早就有过“郁结伤脾,肌肉消薄与外邪相搏而成肉瘤”的理论,讲的也就是国外证实的这个理论。

国外还有一个试验证实,很多种疼痛是由于肌肉所造成的,或者是因为肌肉紧张而加剧。比如说,有些人焦躁不安,精神萎靡不振,于是他在不知不觉间,头和脖子的肌肉就会紧张僵硬起来,紧跟着头也就疼起来了。如果运用大笑的疗法,情况就会相反:笑能使肌肉的紧张程度缓和,疼痛也就跟着减轻或消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