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闯世者
19220100000002

第2章 引言

2004年11月11日下午,三辆小车在湖北玉立砂带股份有限公司门前平稳地停住,从车上下来四个人,其中一位便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黎珊玉惊喜地迎接他们一行。俞正声视察了砂带车间,听取了黎珊玉的汇报后,问:“你们现在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

黎珊玉说:“是老美。”

俞正声又问:“玉立的目标是什么?”

黎珊玉说:“世界同行业三强。”

俞正声再问:“怎么实现这个目标?”

黎珊玉胸有成竹地回答:“以人为本,不断创新。”

俞正声听了之后很开心地笑了,然后像老朋友一样拍着黎珊玉的肩膀说:“了不起,好好干!”

这个黎珊玉胆子真不小,竟敢在俞正声面前夸下如此海口,还显得那么自信,那么坦然。这使人不禁想起26年前的一幕:

1979年底,玉立公司的前身通城砂布厂刚建厂才一年时间,产值9.8万元,销售额6.36万元,税收3 200元,利润1 000元。1980年1月,黎珊玉正式被城关人民公社任命为厂长。2月份,通城县召开全县工业大会,分管工业的县委副书记张玉庭为了给砂布厂打气,让黎珊玉上台发言。黎珊玉跳上台,表示要把通城县砂布厂建成全县一流的企业。他的话音刚落,台下立刻响起了一片哄笑声。有人在下面窃窃私语:“这个黎珊玉不知天高地厚,简直是个吹牛大王。”黎珊玉当年夸下的海口早已实现了。如今玉立公司不仅雄居全国同行业之首,而且是亚洲同行业之王。今天已过花甲之年的黎珊玉,当着俞正声夸下海口,要跻身世界同行业三强,他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吗?

严格管理是搞好企业的重要举措之一,谁违反了企业的规章制度,黎珊玉是天皇老子都不认的。建厂初期,黎珊玉的亲家母在食堂当炊事员。在粮食紧张的年代,为了巴结厂里的干部,亲家母把鸡蛋、好肉换给后勤干部,职工伙食达不到应有的标准。黎珊玉得知后,通过深入调查,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当即宣布让亲家母回家,同时对食堂人事进行了调整。为了加强企业管理,黎珊玉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尤其是那些因违反了规章制度而被处理出厂的老同志。到如今还有人咬牙切齿地骂他是“吃奶长大的,忘了娘”。

1995年,国内只有一条半砂带生产线。其中一条生产线是国家花一个亿从国外引进的,另外半条生产线是上海砂轮厂花了三千多万元从国外购进的。

黎珊玉去郑州砂带厂参观了三次。回到厂里,黎珊玉找来黎桂林,向他下达死命令:“你牵头成立攻关小组,研制出国内第一条砂带生产线来!”

黎桂林听后咋舌了,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问:“黎厂长,你这不是在开国际玩笑吧?”

黎珊玉毫不含糊地说:“谁和你开国际玩笑了?我们如果不上砂带生产线,那就等死吧!我们必须把砂带生产线造出来,这是死命令!”

军令如山倒。黎桂林披甲上阵了,带着攻关小组的同志们不知熬了多少个日夜,不知失败了多少回,仅仅试验了一个月,就损失200多万元原材料。黎桂林心虚了,害怕了,几乎丧失信心。黎珊玉没有责备他们一句,相反,还不断给他们鼓劲“我不要失败,我只要成功,我们只能成功!”黎珊玉还常常和他们一起彻夜切磋技术难题。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最终成功地研制出国内第一条砂带生产线,而且性能比引进的生产线好了许多。这简直让人难以置信。

1999年,玉立公司完成工业总产值2.5亿元,销售额1.48亿元,创外汇689万美元,是咸宁市乡镇企业中的龙头老大。这一年,湖北省有关部门推荐黎珊玉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因现在有好多部门搞评选需要企业交一大笔钱,公司办公室在填表上报的时候,工作人员疑惑地对他说,这个奖应该不会要企业交钱吧!黎珊玉听后毫不含糊地说:“这个奖绝对不会的。如果要企业交钱,那我就不要。”他嘱咐办公室,今后凡是花钱买荣誉的事谁也不许干!多少年来黎珊玉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有一年,农业部又授予黎珊玉“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的光荣称号。可主管局拿回奖牌后, 通知黎珊玉到省里去培训, 并要求交纳培训费3 000元。他一听此言,当即叫办公室回复:若农业部给的荣誉,省直部门也要变相收费,就让省里退回这个荣誉,黎珊玉不要。黎珊玉还常常对办公室的人说:“我是玉立公司员工的守财奴。我不能用工人的血汗钱,去买个人功名,捞政治资本。”

黎珊玉被选为省、市人大代表。一次去开会,有几个代表见他是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半真半假地对他说:“珊爹,你当人民代表了,得出两万元钱给大家发点纪念品。”黎珊玉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这钱是玉立两千多职工的血汗钱,我不能拿钱做人情。我没有权利乱花他们一分钱。”最后,黎珊玉从身上掏出2 000元交给他们,并补充说:“这是我私人的钱,不用开发票。”一位县领导笑着对黎珊玉说:“珊爹,你是放屁用筲箕捞,后面还跟着一只大公鸡(抠门)啊!”

20世纪90年代末,一位青工将一个白花花的馒头咬了一口,随意扔在地上。已是几亿资产的玉立公司大老板黎珊玉看见了,走过去把馒头捡起来,剥去表皮吃了。这简直让人难以想象。

1994年开始至今,玉立公司在黄袍苏区荻田小学和石南镇牌合小学共投资两百余万元,兴办希望工程学校。2005年,公司又在牌合村投资1 200万元,与该村共建农业生态园,号称3 000农户小康工程,按“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两万头养猪场、万吨饲料厂、千吨有机肥料厂、千头优良母猪场和杂交原种场。

2001年,黎珊玉力排众议,投资8 000万元,在秀水河畔建起了高22层的玉立国际大酒店和与之相媲美的玉立大剧院。他说:“这是形象工程,是玉立走向世界的需要。”

2003年,黎珊玉决定投资2亿多元,建设玉立花园。该工程将建设18栋住宅楼,每栋12层,48户,每户165平方米,以及相配套的设施。目前已建起9栋。他说:“这是玉立职工自己的幸福园。”当许多职工住进宽敞明亮的住宅楼时,黎珊玉却依旧住在秀水河畔的由老厂办公室改造的房子里,总面积不足70平方米。他说:“我喜欢这里,我离不开这里。”

1996年,企业包装上市一时成为时尚,玉立公司作为咸宁市乡镇企业的佼佼者,也被领导们看好。市县里的一些领导先后找到黎珊玉,动员他率先上市。省里的一位常务副省长给他留了一个配额指标。黎珊玉掂量了一下,犹犹豫豫地答应了。然而,当省里有关部门批准后,要他交二百多万元时,他断然拒绝了。他说:“谢谢领导关心,‘玉立’不需要上市。扩大再生产、上新项目,我们自己有钱。公司如果上市了,‘玉立’就不是我们自己的‘玉立’了,股民可是要分红的。再说,我们要上新项目,还得要报批,划不着。”

黎珊玉的事业成功之后,不为财富所困,不为名声所累。有人给他出主意,建议玉立公司搬到武汉或咸宁市区去,每年可节约运费、过路费四百余万元。黎珊玉摇了摇头说:“‘玉立’是通城的‘玉立’,‘玉立’的根在通城。”

有一位在深圳谋事业的美国华侨,曾多次找到黎珊玉,要他过去同自己合作办厂,许诺他年薪百万,住小洋楼,还可到美国定居。黎珊玉依然摇了摇头,笑着说:“我黎珊玉是通城的黎珊玉,我离不开通城。”

2000年10月,玉立公司改制时,通城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将玉立公司改为民营企业,黎珊玉当私人老板。市领导也出面做工作。黎珊玉听后把头摇成拨浪鼓,脱口而出:“不行,不行。那我不成资本家了?”他坚持玉立公司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让玉立公司员工共同持股,从股份制中获得利益。

黎珊玉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建厂以来,他办学校、办报纸、办电视台,每年举行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他把毛泽东同志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加上《矛盾论》、《实践论》、《反对自由主义》,统称“老六篇”,定为玉立公司员工的必读文章。至今,玉立公司用在文化建设上的资金突破了1 000万元。

玉立公司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突破性的飞跃。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8.2亿元,出口创汇1 000万美元。连续25年保持25%的速度高速发展,连续12年实现净资产率、产销率、资金回笼率三个100%。“犀利”牌产品占全国涂附磨具市场86%的份额,1/4的产品销往国际市场。目前,玉立公司已形成了4大系列,40个品种,458种规格产品,具有产品高、中、低档规格齐全,涂附磨具产量大的绝对优势。就全世界而言,玉立公司的产值不是最高,但产量没有哪一家能超过。世界顶级的涂附磨具产品,玉立公司基本上都有。玉立公司的CKG51,可与德国的“鹅仔牌”中软布相媲美;玉立公司的“犀利”牌钢纸,可与“金士霸”和VSM钢纸相媲美;玉立公司的DCV71,可与美国诺顿P489相媲美。玉立公司吸引了世界各国知名企业前来购买产品,英国的翠丰集团来了,美国的杜邦公司、K-mart公司、3M公司来了,法国的圣戈班公司来了,德国的博世公司来了……玉立公司把企业办到越南、泰国去了,还打算办到北美去。玉立公司已经成为亚洲涂附磨具之王,下一个目标是争当世界涂附磨具三强。

中国涂附磨具协会秘书长尹传忠感慨地说:“全世界我参观的工厂不少,日本的、美国的、德国的、前苏联的……像玉立公司这么大规模的可以说还没有一个。玉立公司产品已经由单一型向系列化、多品种化转变,是一个品种齐全、系列完整的中国涂附磨具企业的出色代表。”

作为一个偏远山区的乡镇企业,这些难道称不上是一个个奇迹吗?

难道这一个个奇迹不令你吃惊和羡慕吗?

有人说,黎珊玉具有前瞻性,有能力,有魄力,有洞察力,会决策,办实事,是玉立公司的一面旗帜,引领玉立公司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科学高峰攀登,向世界同行业三强奋进。也有人说,黎珊玉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不懂游戏规则,不懂人情世故,没良心,好景不长。

是实话,是赞扬,还是奉承?是妒嫉,是怨恨,还是诽谤?是大方,还是小气?我带着一种好奇,一种渴望,一种疑惑,一种探究,走进了通城,走进了玉立,走进了黎珊玉,也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贫穷幼稚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成功的乡镇企业家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我也看到了一个乡镇企业,从猪圈起步,艰苦跋涉,走向世界,走向辉煌的奋斗史和闯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