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闯世者
19220100000012

第12章 脱颖而出(2)

黎珊玉和胡透明从车间出来回到招待所,也进行了周密的分析:一是通城砂布厂不走机械化生产道路就只有死路一条。二是不见得南昌市砂布厂搞不好的事我们就搞不好。三是黎珊玉在天津市砂布厂参观过耐水砂纸生产线,南昌市砂布厂设备的毛病黎珊玉基本上看懂了一点。基于这三点,他们决定把这条废耐水砂纸生产线买下来。经过三番五次的砍价,最后砍到了12万元。黎珊玉借了12万元,连生产线带锅炉一并买回来了。一共装了8辆车,将厂里的空场堆得满满的。

南昌市砂布厂一条报废了的耐水砂纸生产线买回来后,许多人不理解,一时间议论纷纷。

他们有的疑惑了,说:“把这些废铜烂铁买回来做什么用?”

有的挖苦讽刺说:“黎珊玉成了废品公司的老板了。”

隽水镇(城关公社改为隽水镇)的有些领导也抱怨黎珊玉,不该花这么多钱买回一堆废铁。

但黎珊玉清楚,只有拿出产品来才有说服力,于是他始终保持沉默。可是设备安装后,试产一个多月,耗费了2吨多宝贵的牛皮纸,就是生产不出合格的产品来,技术人员急得抓耳挠腮。可想而知,这时候黎珊玉心里比谁都急。

一天,黎珊玉突然对负责生产线的胡透明说:“你们到北京去玩几天吧!顺便到天津市砂布厂去看一看。”

听得胡透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犯傻了,心想:黎珊玉办事一向性急,这回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生产线没上去,我们哪有心思去玩呢?其实黎珊玉也是心急如焚,可他转念一想,技术人员苦干了一个多月,也许放松放松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胡透明一行出发了。他最后明白了黎珊玉的良苦用心,没有去北京旅游,而是直奔天津市砂布厂。胡透明到车间一看,兴奋得差点跳起来了,原来是温控调节没解决好。他们饭也顾不上吃,立即赶回通城,前后仅用3天时间就解决了问题。他们还通过几十次试验,解决了“在一个平台操作为多层面平台操作”这一技术难关,将原生产线改装成为长100米的耐水砂纸联动生产线,当年就产生了巨大效益。项目的建设者坚持自己设计制造,自己安装调试,节省费用13万元。项目的建成,不但扩大了生产能力,并且解决了产品脆、性能低、成本高的问题,提高了磨削率。

事后,大家都觉得黎珊玉这个人有点不可思议,有点神。

1986年9月底,通城砂布厂耐水砂纸生产线试产成功。待运转正常后,黎珊玉把南昌市砂布厂的李厂长请来参观。李厂长发现自己的生产线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时,感叹地说:“黎厂长,你真行,我们是望尘莫及啊!”

1986年,通城砂布厂生产的“犀利”牌耐水砂纸,由于采用了新工艺,不但提高了产品质量,还把价格降下了将近一半,由原来的每张0.4元,降到每张0.24元。明显的价格优势,使通城砂布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绝对优势。又由于建起了国内首条耐水砂纸生产线,确保了产品质量,并大幅度提高了产量。自制国内首条耐水砂纸生产线,成了通城砂布厂发展史上关键的第一跳,让通城砂布厂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全国的商贩不远万里,提着现金来通城砂布厂买“犀利”牌耐水砂纸。人来后把钱往财务室一丢,就去抢货。大庆有一位退休老人,开了个五金商店。他也是凭着包装箱上的地址,奔波了几天几夜,找到通城砂布厂来买正宗的“犀利”牌耐水砂纸的。有一位美国人参观时说:“你们这不是在做砂纸,而是在印钞票。”

“犀利”牌新产品上市后,仅两三年时间,几乎使全国的耐水砂布厂覆没。首先是长江以南的砂布厂倒闭,接着向北方蔓延。通城砂布厂的耐水砂纸销到哪里,哪里的砂带厂就得倒闭。通城砂布厂因此迅速发展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龙头老大。

北京东升砂布厂是通城砂布厂的恩人、老大哥。黎珊玉不忍心将耐水砂纸打进北京市场。然而市场竞争是残酷无情的,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3年之后,黎珊玉被形势所逼,才去占领北京市场。

通城砂布厂这时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东阁村事件”之后,通城砂布厂仅仅只花了37天,又上了第二条耐水砂纸生产线。这两条生产线,犹如给通城砂布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通城砂布厂就是凭借这两条耐水砂纸生产线发了大财,一举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后来,每年上一条新生产线,发展到9条生产线,三班连轴转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从而确立了通城砂布厂全国耐水砂纸生产大王的地位。

机遇来了,许多人都能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黎珊玉并没有天生的创造机遇、把握机遇的能力,他只不过是在平时多学习、多思考、多观察,并且刻苦钻研而已。

黎珊玉这关键的一跳,初步显出他前瞻性的眼光。这一前瞻性的眼光,也奠定了他在涂附磨具行业成功的基石。在这里,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他在关键时刻把握机遇的能力和气魄。

3 “严”就是“爱”

走进通城砂布厂的大门,迎面的墙上有一个特别显眼又别致的大字,蓝色的“严”字下面套写着一个红色的“爱”字。黎珊玉给这个特别大字的解释是:“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就变坏。”严中充满了爱。在一个家庭里,严能出好子女。在一个企业里,严能出好员工。一个企业管理不严格,松松垮垮,这个企业还能生存长久吗?企业倒闭了,员工下岗了,这是害谁?最终只能是自己害自己。

通城砂布厂作为一个乡镇企业,创建之初规模小,产品单一,组织形式简单,是一种小作坊式生产。进入80年代,随着企业规模跳跃式的发展,职工收入差距逐步的拉开,销售市场的拓宽,同行业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提到了议事日程。黎珊玉从实践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由于市场扩大,销售人员增多,素质参差不齐;销售价格管理混乱,售后服务力量的调配难以统一;货款回笼不及时,难以做到企业围绕用户转;部门和车间的管理权限过大,监督约束机制软化;特别是资金统一调度、财务统一管理、质量统一监督乏力,难以做到车间围绕订单转。黎珊玉反复研究自己企业所走过的道路,对照别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企业产品品种多、管理层次多的实际,1984年提出了“打破三铁,实行两级核算(厂部、车间),三定计酬(定质、定量、定消耗)”的企业管理制度。鼓励职工凭本事吃饭,按劳动效益大小付酬。由于车间对工人实行定任务指标、定质量指标、定消耗指标,辅以奖惩制度,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捆在一起,打破了职工吃车间“二锅饭”的现象,调动了职工主动按成本核算、自觉抓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使企业和职工个人都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984年,在黎珊玉的操作下,先后出台了《厂规民约》、《计划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工时定额管理制度》、《科技管理制度》、《质量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物资管理制度》,以及《水砂纸生产工艺流程》、《砂布生产技术要求》和《砂布生产技术标准》等规章制度。同时,厂党支部还制订了《通城砂布厂党支部基层组织工作实施细则》。这样,通城砂布厂的各项工作逐渐步入了制度化轨道。

一个好的管理制度真正运用到生产中,也不可避免会受到一些阻力。至今,厂里还流传着“黎厂长不坐轿子坐猪笼”的故事。那是打破“三铁”的关键时刻,木砂车间一个元老女工是个暴躁性子,谁都畏她三分。她对打破“三铁”想不通,在车间大吵大闹,搞得年轻的车间主任不敢和她见面。这时黎珊玉正好来到木砂车间,听到这位元老女工的吵闹声,便问发生了什么事。元老女工又对打破“三铁”发了一通牢骚。黎珊玉就和她讲道理,谁知她不听,一掌把黎珊玉推得跌进装废品的大藤筐里去了。元老女工觉得自己太过分了,忙去把黎珊玉从大藤筐里拉起来。黎珊玉也不气恼,继续给这位元老女工做工作,直到做通为止。

通城砂布厂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是严厉的。然而,制度是靠人来执行的。作为厂长黎珊玉,更是严厉的。他在执行规章制度上,毫不含糊,毫不畏惧。通城砂布厂在厂房墙上赫然写着恩格斯的一句名言:“一进工厂大门,就要放弃自由。”还有另一条标语:“只有质量一流的员工,才能创造质量一流的产品。”

黎珊玉常常说:“铁,是通城砂布厂的功底。铁的要求,是通城砂布厂的传统。铁门外讲关系,分亲朋、好友、父母、兄弟,铁门内讲规矩,进了铁门就是同志、同事,一切按规矩办事,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一视同仁。在执行制度时,我这个人是铁面无私的,所以得罪了不少人。”

“严”,首先得从自己严起,这是黎珊玉的一贯作风。

通城砂布厂建厂以来,严格管理是重要举措之一,谁违犯了厂规,黎珊玉是天皇老子都不认的。

前文讲到了黎珊玉一把火烧掉2万元不合格产品的故事,下面再记录几个通城砂布厂严格管理的小故事。

厂长带头罚自己

1984年8月,正当全厂开足马力迎接企业整顿验收的节骨眼上,有一个员工向黎珊玉反映情况说:“仓库内12万扎出口产品没有进行抽检,交货时间就要到了,怎么办?”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黎珊玉一时也感到懵了。这时有人对他说:“算了吧!应该不会有什么大的问题。”也有人对他说:“家丑不可外扬,先打包,待验收后再抽检。”这些馊主意越多,黎珊玉心里就越烦。他发火了:“败家子,信誉败坏了,还办什么企业?”于是,他立即召开全厂员工大会,果断地作出决定:一是立即组织人员加班返工,决不存侥幸心理。二是扣发厂领导当月奖金,包括黎珊玉自己在内。三是追究当事者的责任。四是成品车间立即停产整顿。当县企业整顿验收领导小组进厂检查验收时,黎珊玉毫不隐瞒地向他们如实地反映了情况,不但没有挨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

从亲属开刀

1986年,黎珊玉爱人的亲侄子吴秋甫在化工车间当主任。由于放松了车间管理,致使车间产品质量滑坡,废品率上升。黎珊玉知道后立即宣布将他撤职。黎珊玉有个亲戚自办了一个砂布厂,请通城砂布厂的技工吴师傅安装了一台保密性很强的静电植砂器。黎珊玉知道后,担心技术外泄,当即叫生产部门追回了静电植砂器,并将吴师傅停岗一个月。

索赔事件

1989年夏季,一批出口印度尼西亚的水砂纸,商标“中国制造”英文中的“制造”一词,漏印了“Ν”这个字母。水砂纸运到武汉后才发现,又返回通城砂布厂返工,长达102天。此前已运走两批产品,第一批产品有47%运抵印度尼西亚。外商发现后很恼怒,在本国法律鉴证部门申请验证后,向湖北省机械出口公司索赔1.9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75万元,当即从账上扣除。还表示要降价50%后帮助代卖。第二批返工后的产品,计人民币54万元,湖北省机械出口公司几经周折,找到另一国商人,降价10%代卖,又损失5.4万元。前后两笔只因漏了一个英文字母“Ν”,导致直接经济损失16.15万元。黎珊玉给责任人熊彬警告处分,降工资一级,并承担产品返工往返费用840元。黎珊玉还亲自著文《粗枝大叶小师傅,铸成大错教训惨重》。文章呼吁:一个小小的“Ν”从我们的质检中漏掉,不仅有损本厂形象,更给中国人丢脸,有辱国格,每一个有良知的砂布厂人,永远不要忘记这一事件。

一字万金

1996年6月,一位德国商人与通城砂布厂签订了一份供货合同,合同上要求在其订购的产品上打印“Nǒ”的标记。由于当时订单上“o”的上面的“v”在传真纸上模糊不清,工作人员便疏忽了,只按英文习惯打出“No”的标记。合同到期时,德国商人在武汉成品仓库里查出“o”上面少了“v”时,生气地大声说:“HO!HO!”业务员觉得这位商人太苛刻了,不大想返工,但还是向黎珊玉汇报了。黎珊玉知道后大发雷霆,吼道:“返工补救,立即返工补救!”同时打电话给这个商人赔礼道歉,表示立即返工。当晚,黎珊玉亲自安排玉立公司生技办、包装车间及有关质检人员共20余人,赶到武汉成品仓库开包,用手工在每张产品的“o”上面加上“v”。此次返工费时10天,花费1万余元。黎珊玉按照有关规章制度,这笔加工费由责任人全额承担。

“825”质量事故

1996年8月25日,砂布一车间甲班生产了两千多扎等外品,合格率只有88%,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0多元。因为发现及时,产品一张都没有流入市场。公司生产科将此事报告给黎珊玉,黎珊玉立即责令砂布一车间全线停产整顿3天,学习规章制度,提高认识,查找原因,参观学习其他车间质量管理经验。并对事故直接责任人予以严厉处罚。

一只箱赔五只箱

1997年3月,包装车间质检员查出一只成品箱属不合格产品。黎珊玉知道后抓住不放,并且在全车间及全公司员工中展开讨论:为什么对这只箱的刷字、切角、胶板、装订、验质各道工序,都没有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归根结底是岗位责任制没有落实的问题,是人的思想出了问题。为了严肃纪律,本着“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用户,同时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负有监督责任,若下道工序没有查出上道工序存在的质量问题,让有质量问题的废次品流转蒙混过关,则下道工序也负连带责任,和上道工序一并处罚赔偿”的这一规定,刷字、切角、胶板、装订、验质等五道工序,分别罚赔这只废品箱的全价。

4 巧打价格仗

市场竞争是企业各种要素的竞争,而产品价格作为市场信号,蕴涵着各种生产要素的效率综合,体现了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营销价位策略,是决定竞争胜负的一个很重要很敏感的因素。黎珊玉经常讲:“价格的合理降低,象征着这个企业的兴旺。”可见,相同的品种和质量的产品,在同一市场上竞争,谁的价格高,谁就会被市场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