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远离职业病
19190000000029

第29章 中医养生:调理健康的身心(2)

(3)饮食调理:夏天气温高,人体消化液分泌减少,胃酸降低,食欲受到抑制,饮食营养的调理和水分的补充至关重要。膳食应多样化,不渴也要主动喝点水。此外,夏天喝绿豆汤可以解热毒、止烦渴。茶水防癌,荷叶粥、薄荷粥、百合粥、菊花粥等对风热感冒者、高血压者及患有眼科炎症者均较适宜。另外,一些新鲜凉拌菜,加些蒜泥、姜末、醋及辛辣调味品,既可增进食欲,又能防肠道传染病,吃时切忌一次过量和过凉。另外,还要注意多吃新鲜瓜果、蔬菜、豆制品及瘦肉、鱼和蛋,既保证营养平衡,又补充水分,还能满足人体对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的需要。

高温天防高热有方法

在高温季节里,没有适当的防护很容易热出病来。人体的正常体温一般是36~37.5℃。体温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当体温高于或长期处于39℃的环境下,身体获热与产热大于散热,体内蓄热量不断增加,人体内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就会紊乱,产生种种不适。尤其是体质虚弱者,更需要防暑降温,减轻劳动强度,有效地减少机体热负荷,避免蓄热过度而发生过热现象。

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如不及时治疗,体温会继续上升。当人体体温超过41℃时,医学上称为超高热。超高热会造成人体各系统和器官功能障碍,使有害物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直接引起脑损伤。所以盛夏高温季节,发热患者要及时测量体温,积极采取降温措施。最常用的降温方法是物理降温,用冰袋敷额部,用医用酒精或温水擦拭患者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处。

过夏需防的三个误区

(1)空调总保持恒温状态。炎夏,在封闭的房间里使用空调,要让整个居室的温度有所变化。但变化幅度要循序渐进,刚开始时变化幅度控制在3~5℃;半个月后,幅度可逐渐提高到6~10℃。温度变化也不要太突然,而是要平衡地提高或降低,每次调节以1~2℃为宜。

(2)太阳镜颜色越深越好。如果镜片颜色过深,会严重影响能见度,眼睛因看东西吃力而容易受到损伤,反而起不到保护眼睛的作用。夏季选择太阳镜的标准是:镜片应能穿过15~30%的可见光线,以灰色和绿色为最佳。这样,不但可抵御紫外线,而且视物清晰度最佳,透视外界物体颜色变化也最小。

(3)夏季冲凉越凉越好。炎夏,人们外出活动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人体肌肤的毛孔都处于张开的状态,而立即冲凉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使得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从而易引起高热症。同时,冲凉之时,因脑部毛细血管迅速收缩,也容易引起供血不足,使人头晕目眩,重者还可引起休克。因此,夏天洗澡水温不宜过低。

秋季养生贵在“和”

秋天天气开始转凉,正是阴气渐盛、阳气渐收的季节。但是初秋时节,天气温度与湿度依然很高,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民间有“秋老虎”一说。湿热最易妨碍脾胃运化,因此要格外注重调养脾胃,在饮食上,要多吃一些健脾益胃的食物,如扁豆、山药、薏苡仁、山楂、莲子、豆制品和牛奶等,少吃或不吃辛辣和油腻的食物,同时不宜过饥过饱。秋季中后期则以天气干燥为主,燥邪最易伤肺,影响正常的呼吸功能,因此要多喝水,多吃一些滋养肺脏的食物,如蜂蜜、甘蔗、百合等,以免伤津耗液,出现皮肤干燥、口唇干裂等症状。

秋季养生在对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健身等方面进行调摄时,应注重一个“和”字。

调和情志勿悲秋:对人来说,在秋季调摄精神应收神敛气,保持内心宁静,可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精神的影响,方可适应秋季的特征。

秋冻有节利强身:从防病保健的角度看,人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提高机体的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但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循序渐进,与气候变化相和谐,方为明智之举。

饮食调和防秋燥:在秋季稍有疏忽保健,易被秋燥耗伤津液,引发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症。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百合莲子粥润肺益肾,三色粥清热养肺,百合杏仁粥祛痰止咳,鲜生地汁粥凉血润燥,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肌防燥,松仁粥润肺益肠,菊花粥明目养神,茶粥化痰消食,燕窝粥养肺止嗽,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各人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粥食用,方可使脏腑阴阳气血和谐,达到滋补身体之目的。

动静和谐体康健:选择锻炼项目应因人而异。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动静和谐,动则强身,静则养神,可达到心身康泰之功效。

秋季养生贵在“收”

秋季宜收不宜散:秋天的三个月,是万物荣盛丰收的季节。天气晴朗,多风少雨,地面比较干燥。心理调节方面应注意使情绪保持平静,不急不躁,心气平和,以躲避秋季的肃杀之气。在身体的精气神方面也应注意“收”,而不像夏季那样“开泄”,这样才符合秋季的养收之道。

(1)早卧早起收神气: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秋天早晨的空气中含氧量较高,宜早点起床,吐故纳新。秋天的夜晚,天气转凉,宜早睡养神,有助阴精内蓄,保持人体阴阳调和。

(2)饮食清润养肺阴:秋季饮食应贯彻“少辛多酸”的原则。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要尽可能少食葱、姜、蒜、韭菜及辣椒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如梨子、柠檬、苹果、橄榄、葡萄、枇杷、石榴、山楂、甘蔗、梅子等。在食物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藕、白萝卜、冬瓜、鸭肉、猪肺、鲢鱼、干贝等。

(3)精神安宁心态平:秋季日照减少,花木凋零,常使人触景生情,心中产生凄凉、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以适应秋之容平之气。

(4)运动有节益气血:夏季肌体的气血向体表散发,到了秋季则开始从体表向内脏“收拢”。因此,在秋季不适宜从事剧烈运动。适合于人的运动以有氧训练为好,运动的时间以大于半小时为宜。此外,尤其要做好整理运动,它有利于收敛运动时向外耗散的气血。如果打算冬季用冷水洗脸或进行冷水浴,也应从立秋时开始,每天坚持,不可间断。

秋季养生要防“燥”

立秋后,人们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可别忘了它带来了时令的主气——燥。祖国医学认为,燥易伤肺。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会产生诸多的干燥症,如肺脏受伤,多有咳嗽。秋之咳嗽,常为干咳无痰或黏痰难以咯出,谓之“燥咳”。鼻乃肺之窍,鼻干燥或鼻衄于立秋之后尤为常见。喉、咽也分别是肺之门户和肺气之通道,秋燥所袭,往往会导致咽干、口燥、音哑等不适。肺又外合皮毛,秋季出现的皮肤干涩、皲裂甚至毛发不荣,都和秋燥有关。此外,肺与大肠还有密切联系,肺燥可下移于大肠,肠燥则便秘。

尽管秋燥对人体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但防治之法也是很多的。

(1)在饮食上,人们要注意滋养津液,可适当多饮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少吃辛辣、干燥的食品。不使心火上升灼烧津液,才不会发燥。此外,可吃些雪梨、鸭梨,生食能清火,蒸熟吃可滋阴。

(2)对人体各部出现的干燥症,宜酌情予以调治。如鼻燥,尤其平时有萎缩性鼻炎、鼻中隔偏曲的人,可点些薄荷滴鼻油;喉燥饮用玄麦甘橘冲剂,可获良效;柿霜能清热宁咳,用于燥咳颇为适宜;肤燥当以珍珠霜润而护之;肠燥可选择有润肠作用的蜂蜜、芝麻服食。

(3)在日常生活中,预防秋燥对人的损害,还应注意调节空气湿度,保持环境中的水分。在庭院、室内可养些能净化空气、涵养水分的绿色植物,睡前亦可于卧室置一盆冷水,以缓解燥气劲急之势。

(4)秋天人们常常感到口干舌燥,嘴唇总是干干的,不要随意吐弃唾液,尤其是说话多了,容易嗓音嘶哑,这时更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大动肝火,或在人前口若悬河。所以,保住津液是防燥的根本措施。喝水是补津液的最好方式,而且喝水后要注意保水。

“秋冻”并非人人皆宜

我国民间素有“春捂秋冻”之说,这种说法虽无直接的医学理论支持,但实际上是有一定道理的。“秋冻”一能提高人体肌肉关节的活动能力,促进入体的血液循环;二能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在寒冷的冬季到来之时,能够抵御严寒气候对人体的袭击。医生提醒人们,“秋冻”虽好,并非人人皆宜,有三类病人要特别注意:

(1)心脑血管病人不宜秋冻:由于深秋时节气温的变化比较大,温差、风速、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气候多变,会引起人们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上升、血液黏度增大,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中风等症,所以秋冻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大忌。

(2)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患者不宜秋冻:秋季既是养肺之时,也是极易伤肺之时。因此,肺部有毛病的人在这个时节不仅不宜“秋冻”,而且还要增添衣服,注意保暖。

(3)胃病患者不宜秋冻: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是非常敏感的。由于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若是冷空气骤袭胃肠,防护不当的话就会使旧病复发,所以有胃病的人不宜秋冻。

冬季抗寒防病的秘方

冬天是天寒地冻的季节,此时阳气肃杀,防寒保暖成为养生保健的第一要务,而且在睡眠上应“早卧迟起”,早睡是为了保养阳气,迟起是为了避免晨起时的寒冷天气。总之,冬季养生以保阳蓄阳为主,同时要躲避寒凉,不宜令皮肤开泄使阳气不断流失。冬天,人体血流减慢、血黏度增高、血压升高,是中风、心梗的高发季节,很多中老年人都无法挺过“年关“。寒冷的天气还会加重风湿病、溃疡病和青光眼的症状,所以人们要密切关注血压波动情况,备好急救药品。在饮食上,宜多吃一些补阳益气的食品,如狗肉、桂圆、红枣、枸杞等。

一到冬天,不少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做事提不起精神、手脚冰凉、大把的掉头发、体重增加等等,这些生活中细小的变化,它们都与你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关系。

(1)皮肤干痒:从秋天开始,皮肤就觉得干燥,冬天一到,浑身就常常发痒,洗完澡痒得更厉害,忍不住去抓,可是越抓越痒,身上的皮肤都抓破了也解决不了问题。其原因是:冬天的气温低、湿度小,皮肤中的水分容易流失、油脂分泌减少,而敏感度增加,所以常会出现干燥、干痒。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属于感性肌肤的人,上述现象会愈发明显。

解决对策:

①每天洗澡时选择刺激性小的浴液。

②浴后坚持用身体润肤乳液,补充、锁住肌肤的水分。且有意吃些富含钙的食物。

③如果身体出现红疹,最好到医院请教专业皮肤大夫。

④用花生猪手煲汤,可以润滑肌肤,缓解皮肤干燥。

(2)脱发:其原因是:头屑导致脱发。皮肤正常的生长周期约是28天,脱落的角质细胞零星而透明,肉眼无法察觉。但如果头皮的新陈代谢非正常加速,会导致没有完全角质化的角质细胞脱落,那就是头屑。

频繁染发会损伤头发的固有结构,使原本健康的头发枯黄、脱落。压力过大会影响微细血管的循环,毛发生长功能受到抑制。过度节食,尤其是完全拒绝脂肪蛋白质,使头发缺乏充足的营养补给。因为头发是身体生长最快的组织之一,一旦营养不足,很快就会表现出来。

解决对策:

①冬季可根据自己的肤质减少洗头的次数。远离辛辣食物,冬天的食谱最好以清淡为主。

②每天按摩头皮,对抗脱发有一定帮助。

(3)发胖:很多人在冬天都有超强的食欲,再加上天冷气温低,对高脂食品摄入较多,使体重急剧攀升。

解决对策:不要过于抑制吃的念头,可以吃,但吃不要暴食。

(4)手脚冰凉:有些人最怕过冬天,主要原因是手和脚整天都是冰凉的,戴手套、穿靴子都不管用。其原因是:冬天人的新陈代谢减缓,气温低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得手脚,尤其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但如果手脚冰凉的情况很严重,就是体虚的表现。

解决对策:

①体虚的中年人在冬季尤其应该加强体育锻炼,慢跑和快走可以帮助改善体虚的症状,同时还有助于增强抵抗力,甚至对轻度感冒也有一定疗效。

②每晚临睡前用热一些的水泡手和脚,边泡边揉搓手脚,再睡觉时感觉会好得多。

③用萝卜排骨煲汤,有一定御寒效果。

(5)落枕:有些人睡了一觉起来后脖子不能转了,经过理疗按摩,没几天脖子就好了。还有一些人,落枕却总是反反复复,不但如此,有时还会伴有头晕、手指麻木、手臂发沉等症状。其原因是:在冬季,寒冷的空气很容易诱发落枕,如果落枕反复发作,特别是经常伏案工作的中年人,就应该到医院进行颈部拍X光片检查,以确定是否患上了颈椎病。

解决对策:

①养成良好的睡姿,枕头的高度应与一侧颈根部到同侧肩部宽度相同。

②睡眠时还要特别注意颈、肩部的保暖,避免冷风直吹。

(6)抑郁:干什么都有点打不起精神来,心情不好,还经常烦躁。其原因是:冬季使性格敏感的人容易心情抑郁,是抑郁心理问题的高发季节,这与冬季气温低、日照时间短、周围环境萧瑟有一定关系。

解决对策:

①减少发呆时间,多做些具体事。比如做些家务事;每天坚持到户外散步、听一些轻快的音乐等。

②用色彩调节心情。从自己的服饰到家中、办公室的环境,进入冬季后有意识的变换或增加一些鲜艳、温暖的颜色,帮助自己尽量开朗、自信。

③多晒太阳。阳光可以赶走心中的烦闷,试试就知道的确有效。

冬季要进行冷面、温齿和热足

俗语有“冷水洗脸,美容保健;温水漱口,牙齿长久;热水洗脚,强似吃药”之说。冬季是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冷面、温齿、热足的方法,可以起到较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冷面,是指用冷水洗脸。冷水是指水温20℃左右的水,可以直接用来洗脸。现代医学认为头颅内的脑部是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中枢,对全身的各个系统和器官起着调节和管理作用。冷水洗面,可以提神醒脑,使人头脑更为清醒,特别是早晨用冷水洗脸对大脑有较强的兴奋作用,可以迅速驱除倦意,振奋精神。冷水洗面,还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因为冷水的刺激可以使面部和鼻腔的血管收缩,冷水刺激后血管又反射性地进行扩张,一张一弛,既促进了面部的血液循环,改善了面部组织的营养供应,又增强了面部血管和皮肤的弹性,所以除能够预防疾病外,还有一定的美容作用。

温齿,是指用温水刷牙和漱口。温水是指水温35℃左右的水。我们知道人体的口腔内的温度是恒定的,牙齿和牙龈在35℃左右温度下,才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如果刷牙或漱口时不注意水温,经常给牙齿和牙龈以骤冷骤热的刺激,则可能导致牙齿和牙龈出现各种疾病,使牙齿寿命缩短。反之,长期用凉水刷牙,就会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脱落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