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职场潜规则:潜伏在办公室
19166400000042

第42章 知行合一(2)

与众不同的声音:NBA球星艾弗森就是一个愚忠的例子,他进入NBA后就进入费城76人队,一呆就是十年,为球队赢得过NBA亚军,不管球队高潮还是低谷都从未想过离开,全身受伤几十处还在场上搏命,可谓是NBA忠心球员的典范。可就在2006年,年老色衰的艾弗森被球队转手卖掉,球队给出的唯一解释就是要重建。

看到了么?NBA最好的球员的下场就是这样,你效忠上司,当你有价值的时候,上司会利用你,而你没有价值了,他就会把你给甩掉。

如果艾弗森在当打之年自己转会到冠军队,他现在说不定已经是几枚戒指的主人了,他的个人价值早就得到实现,怎么还会变成各队的累赘,被踢来踢去?

你觉得自己会比艾弗森还要有价值还要有名么?

4.只有独立思考才是真正的能力。

为什么这本书里的东西,和你以往听到的不一样?

因为你所有的知识,你的价值观和绝大部分的观点,都是从别人那里来的。而别人为什么要灌输这些内容给你?那都是站在他们的立场上。

老师希望你能考出好成绩,父母希望你能做好人,老板希望你能当听话的下属等等等等……这些人基于自己的立场,教给你很多想要让你知道的东西,你把这些内容当做是自己的观点并且用在生活里。

所以这个世界上相似的人越来越多。

但谁会真正地站在你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呢?除了你自己之外,没人会这么做。

正如之前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而只有站在自我立场上思考,得出的结论,才是真正属于你的,而不附带其他任何人的利益。

你没有经过思考,就使用了别人的观点,那么旁人就可以把错误的,或者掠夺性的思维传授给你,让你成为他们思想的奴隶。

如果你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你就会知道,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知识,都是需要甄别的。不是所有名人都是好的,不是所有名言都是对的,不是所有知识都是有用的,同样,不是所有正确的永远正确,不是所有错误的永远错误。不是所有小人物都毫无价值,不是所有大人物就真的有用。

当你使用别人的观点时,你的世界在围绕着别人打转;而你使用自己的观点时,整个世界都在围绕着你转。

中国人长期受到的教育,就是所有人使用同一种价值观,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然而你需要思考的是,这种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对你是否有益。

老板最希望的员工是听话、埋头苦干,不计较利益。然而这种希望对员工是否真的有好处?你是要为老板奋斗,还是为自己奋斗?

职场上最常见的态度是事少钱多离家近,谁多做多想多说就会受到人们的攻击。然而你追求的目标真的是这种安逸么?

如果你认同自己是个独立自主的人,那么就应该有独立的思考。你的每个选择是应该自己做出,而不是由上司命令,由同事怂恿。你判断对错的准则应该是自我的利益和自我的目标。你应该忠诚的目标是家庭而非上司和同事。

你了解这是个利益为核心运转的地方,你知道自己该为什么奋斗,你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你知道该怎么做出抉择。那么你的职场之路就已经成功了大半。

任何一个复杂的社会,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生活,关键在于你的价值观,你必须有自己的价值观,而不是复制别人。

与众不同的声音:在大学里,有些人热衷于学生会和社团的工作,这些人通常会被同学看做是政客,并受到广泛的鄙视。但奇特的是,当毕业后,也就是这么一些不太合群,热衷于学校政治的人物,却成为社会上很吃香的人,他们最先成功,他们是同学里的成功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当你在学校里觉得这些人迂腐,觉得他们是政客时,你的思想是被其他同学同化的,越多的人这么想,就越多的人被同化。反而是热衷于学生会的那些人们,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不受你们的思想的同化。

正是这些人,是学校中最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在进入社会后,他们最先可以适应,并且能更快地走上成功之路。

5.知行合一。

全书的最后一节,向大家揭开古往今来成功者最大的秘密,只有四个字:“知行合一”。

这并非是你们曾经的校训,虽然是同样的四个字,但学校教给你们的永远只有字面意义,不会把真正实用的知识传授给你们。

知行合一是儒家的生存术。

在中国,儒家可谓是历史最大的赢家,从孔子开始一直到今天,儒教学说还在影响着我们,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髓,儒教生存的方式,是迄今为止最不可思议的有效方法。

有人说,儒家的生存术是道德。

大错特错。

儒家教义的核心是道德,这一点并没错,但教义和生存却是两个概念。譬如一所学校,它教给学生们的是知识,是一种道德,可学校本身的生存却不是道德,而是金钱,是土地,是房屋,是教师和生源,这些现实的东西,才是生存术。

孔孟之道,是道德之道,这并没错,但儒家并不是依靠孔孟生存下来的,翻历史就可以看到,孔子和孟子自己的生活都不见得好,而在他们之后,甚至还有秦王朝的焚书坑儒,整个儒教经典几乎毁于一旦,最后要靠大儒们用背诵方式才能流传。

那么儒家生存的转折点在哪里?是汉朝董仲舒和汉武帝搞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和一批大儒放弃了孟子的“君为轻”的思想,反而尊重君权,崇尚君权,最后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让儒教从此大放光彩。

董仲舒乃是一代大儒,他为什么要放弃儒教二圣的理念,反而和皇帝合作呢?因为他知道,唯有这样,才可以让儒家生存下去,而只有生存了,才能影响更多的人,把道德思想传授给更多人。

如果儒家是一所学校,董仲舒把这所学校变成了官办,因为这样,可以让更多的民工子女来读书,可以让更多的人受教育。

儒家放弃了自己的一点原则,却换来了更多人的幸福。

董仲舒宁可背上千古骂名,也要让儒家生存延续下去。

这就是知行合一。

孔子没有把儒家发扬光大,孟子没有让儒家发扬光大,甚至于这个学派也要像诸子百家那样弥散在历史里,但董仲舒却做到了前人都没做到的事情,让儒教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们。

从这个角度来看,董仲舒的成就怎会比孔子小呢?

“知行合一”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几乎可以称之为完人和圣人的王阳明提出的。

“知行合一”主要讲的,是道德和行为的方法。历来对这四个字都有很多解释,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团体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解释过,并希望拿来为我所用。

所以到今天为止,还很难从学术上对这四个字的含义做定论。

但抛却哲学层面,从实用主义的立场上来看,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知”代表的是道德,“行”代表的是行为。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就是要让大家道德和行为一致。

但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人们的道德和行为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一致。道德总是高高在上,而行为却是低低在下。

如果真的要合一的话,应该是道德去迁就行为呢,还是行为去迁就道德呢?

千百年来,人们所说的,都是要行为去迁就道德,也就是当你这个行为不符合道德标准,就不许做。

然而知行合一真的是这个意思么?从王阳明自己的历史来看,从王阳明再传弟子徐阶所做的事情来看,从徐阶弟子张居正所做事情来看,甚至是从近现代很多很多成功者的所为来看,知行合一的意思恰恰相反。

道德应该迁就行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直白的来说,如果你要办成一件事情,就应该低下你高贵的道德的头颅。

王阳明是个大学者,可他当官的时候却是连骗带蒙,只要事情做好,无所不用其极。

徐阶是一代名臣,可他却给严嵩这种贪官拍了十多年的马屁,甚至人们把徐阶都归入严党。

戚继光是民族英雄,可他为了能带子弟兵打仗,不断地给高层送礼送美女。

历史上的成功者,从来不会被道德标准牵制自己的行为,反而道德是用来迁就行为的。

但是,道德并非是一件没用的东西,在知行合一的理念里,还有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你的目标必须是道德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善。你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你可以行小恶,但你必须确定,你的结果是大善。

徐阶扳倒了严嵩,那么他之前所做就是小恶,因为严嵩倒台是大善。

戚继光御敌于境外,他是民族英雄,他的道德问题只是小恶。

知行合一就是这样一种生存术,它允许你用比道德低的方法去做事,但必须实现比普遍道德还要高的目标。

而这本书所传授的,就是知行合一的生存法则。为什么从一开始,就用了三章的篇幅讲理想,我希望所有的人都能确定自己的目标,而与之呼应的,是最后这一章,我希望人们可以用超越道德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理想。

如果你看完这本书,只是学会了前面二十二条,我相信你会成功,而且会有大作为。但我并不认为你会快乐,也不认为你会心安。

在历史上,许多大人物做过错事却心安理得,并非他们没有道德,而是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自己的目标有多么的高尚。

职场即人生,这本书讲的虽然是职场,但实际展现的,却还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