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博弈论的诡计大全集(超值金版)
19161400000073

第73章 投资理财中的利益博弈(3)

同时,近些年来在政绩、财政压力等因素促发下,地方政府对于“经营城市”、“出售土地”的兴趣逐渐增加。这为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的结盟提供了可能。

2005年4月16日,新华社发表了记者包永辉的一篇文章,披露某地方政府操纵地价抬高商品房价格的做法。

文章说,江苏一家在全国也算得上重量级的房地产公司老板向他透露,有个城市为了抬高出让土地的价格,特意请他们这家公司来当“托儿”,与外地投标企业竞价。这位老板十分担心价格抬得太高,砸在自己手里吃不消。

该市政府一位官员“开导”他:“你只管往高里抬价就行了,如果砸在手里,由政府兜底,大不了再还给政府”。于是,吃了“定心丸”的这位老板果然创下该市土地出让价的新高。这个案例形象地揭示了房地产集团与地方政府的关系。至于地方政府官员在土地征用、地皮出让、工程项目中的腐败行为,更成为这种联盟关系的粘合剂。

事实上,最近几年时间一些城市房地产价格的扶摇直上,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房地产商与地方政府结盟与合作的结果。

搜索一下最近几年有关房地产的消息,就会发现一个现象,在一些房地产价格上涨最迅猛的城市,当地政府的领导人总是利用各种途径向人们传达这样的一些信息:本地的房价不会下跌只会上涨;来本地投资房地产会有很好的回报;本地的房地产市场现在是一片兴旺等等。

甚至在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纷纷对中国房地产泡沫化提出警告的时候,这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人仍然坚信本地的房地产发育健康,房价是正常的。而且,在游资形成的炒房团已经在一些地方兴风作浪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的领导人甚至公开向游资发出这样的召唤:欢迎炒房团来本地加入房地产的发展。这几乎与直接呼吁炒房没有什么差别了。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是有所作为,下大力度规范市场,其二是不作为,任由市场随意变化。同时,购房者也面临两个选择:其一是正常地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合理购房,特别是在房价居高不下时持币待购,其二是毫无理性可言,盲目购房。

房地产开发商合理合法地开发新项目,或者投机取巧,开发不能保质保量的劣质品。银行也根据房地产商和政府的操作选择增加贷款以支持房地产投资或者减少贷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可见,对于政府来说,当市场混乱,价格失调时,有所作为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对于购房者则根据自身条件购房,不为购置房产来透支自己的消费能力方为上策。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而言合法合理开发新项目,定价适中,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是收益最大的选择。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根据国家宏观政策的变更而改变贷款策略是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方法。

想象一下这种理想的情况:在中央政府的有序管理与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下,开发商能够充分洞察购房者的消费需求与消费能力,科学规划、设计、建设并以合理的价位销售楼盘,那消费者自然趋之若鹜。于是,开发商安心赚取利润,赢得越来越好的市场信誉;消费者购得满意的房屋,心身俱爽,安居乐业;市场秩序井然,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良好。

这不就是房地产市场皆大欢喜的多赢之局吗?

多人投资博弈里的借力技巧

我国家电产业依然保持快速、持续的发展态势。国内家电生产规模继续扩大,目前我国彩电、激光视盘机、收录放机、家庭影院、微波炉的产销量、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产品的生产能力与产量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小家电产品生产规模增长很快,出口增长势头也很强劲。那么从家电生产业我们似乎能得到一些投资的启示,特别是从家电企业渠道发展,对我们现金的投资更有所启示

格力自建渠道的成功,带来了很多家电企业的效仿。仔细分析,企业自建渠道主要需符合以下几个原则:

1.改变渠道经营理念,真正实现共赢。原有渠道建设理念大多出于避免大卖场对厂家的过度压榨,之所以大卖场能对厂商进行压榨,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厂商对渠道局限性的理解,他们把经销商看成是库存压力的转移通道。而渠道建设的真正含义在于通过渠道模式的不断创新,把价值有效地传达给消费者,最终实现渠道一切利益相关者共赢的局面。

2.加强自身品牌建设。强势品牌是吸引消费者和经销商的重要资源,而消费者对企业品牌认可与否决定了厂商与渠道商在谈判中的强势和弱势。事实上,在厂商、渠道商、顾客之间存在这样一个博弈:(1)厂商存在两种选择。一是选择把重心放在经销商上面,这会导致产品价格过高或者厂商利润微薄;二是选择把重心放在消费者身上,集中资源推广品牌。而品牌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诸多厂商急功近利。(2)渠道商同样存在两种选择。一是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不断压榨厂商,保证自己的利益;二是与厂商合作,积极开拓市场,创造利润。(3)至于顾客也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购物渠道,因为购物场所的认知度大于品牌的认知度;另外在品牌认购度强的情况下,顾客会选择品牌。这个三头博弈的均衡是:厂商集中资源进行品牌建设;而渠道商采取与厂商积极合作的态度;消费者选择品牌就是选择渠道商,这就保证了各博弈方的利益均衡,实现了价值的传递。否则,厂商将永远陷入与渠道商之间的零和博弈中。

3.合作模式的创新。在未来的渠道建设中,厂商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获得资源的优势,必须进行多方力量的整合。也就是说,厂商在渠道建设中必须巧妙地“借力”。在“借力”的方式上下功夫也就是进行渠道模式的创新。渠道中除了这几个常见的利益相关者之外,随着渠道经营模式的不断发展,多品牌、多产品经营成了零售终端发展的必需,所以品牌加盟商也是利益相关者,他们的利益在渠道建设中也不容忽视。因此渠道合作模式的创新将是未来厂商和渠道商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投资理财最要读懂周围人

当前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投资理财已成为决定和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方面,但投资理财有哪些思路、模、方法呢?好的办法、新的方法非常之多。但人们在跟着媒体学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周围那些很具有理财意识的人的存在。

要能真正地成为投资理财的好手,首先要树立新的认识,从国情出发,从自己生活状况出发,让自己认识到投资理财与自己生活的直接关系,多学自己身边那些非常具有理财能力的人,身边的榜样最具可学性,使投资理财成为自己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投资理财不是有钱人的专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许多工薪阶层或中低收入者持有“有钱才有资格谈投资理财”的观念。普遍认为,每月固定的工资收入应付日常生活开销就差不多了,哪来的余财可理呢?“理财投资是有钱人的专利,与自己的生活无关”仍是一般大众的想法。

事实上,越是没钱的人越需要理财。举个例子,假如你身上有10万元,但因理财错误,造成财产损失,很可能立即出现危及到你的生活保障的许多问题,而拥有百万、千万、上亿元“身价”的有钱人,即使理财失误,损失其一半财产亦不致影响其原有的生活。因此说,必须先树立一个观念,不论贫富,理财都是伴随人生的大事,在这场“人生经营”过程中,愈穷的人就愈输不起,对理财更应要严肃而谨慎地去看待。

理财投资是有钱人的专利,大众生活信息来源的报章、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理财方略是服务少数人理财的“特权区”。如果真有这种想法,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当然了,在芸芸众生中,所谓真正的有钱人毕竟占少数,中产阶层工薪族、中下阶层百姓仍占极大多数。由此可见,投资理财是与生活休戚与共的事,没有钱的穷人或初入社会又身无一定固定财产的中产等层次上的“新贫族”都不应逃避。即使捉襟见肘、微不足道亦有可能“聚沙成塔”,运用得当更可能是“翻身”的契机呢!

其实,在我们身边,一般人光叫穷,时而抱怨物价太高,工资收入赶不上物价的涨幅,时而又自怨自艾,恨不能生为富贵之家,或有些愤世嫉俗者更轻蔑投资理财的行为,认为是追逐铜臭的“俗事”,或把投资理财与那些所谓的“有钱人”划上等号,再以价值观贬抑之……,殊不知,这些人都陷入了矛盾的逻辑思维——一方面深切体会金钱对生活影响之巨大,另一方面却又不屑于追求财富的聚集。

因此说,我们这些芸芸众生必须要改变的观念是,既知每日生活与金钱脱不了关系,就应正视其实际的价值,当然,过分看重金钱亦会扭曲个人的价值观,成为金钱奴隶,所以才要诚实面对自己,究竟自己对金钱持何种看法?是否所得与生活不成比例?金钱问题是否已成为自己“生活中不可避免之痛”了?

财富能带来生活安定、快乐与满足,也是许多人追求成就感的途径之一。适度地创造财富,不要被金钱所役、所累是每个人都应有的中庸之道。要认识到,“贫穷并不可耻,有钱亦非罪恶”,不要忽视理财对改善生活、管理生活的功能。谁也说不清,究竟要多少资金才符合投资条件、才需要理财呢?

从我们多年从事金融工作的经验和市场调查的情况综合来看,理财应“从第一笔收入、第一份薪金”开始,即使第一笔的收入或薪水中扣除个人固定开支及“缴家库”之外所剩无几,也不要低估微薄小钱的聚敛能力,1000万元有1000万元的投资方法,1000元也有1000元的理财方式。绝大多数的工薪阶层都从储蓄开始累积资金。一般薪水仅够糊口的“新贫族”,不论收入多少,都应先将每月薪水拨出10%存入银行,而且保持“不动用”、“只进不出”的情况,如此才能为聚敛财富打下一个初级的基础。假如你每月薪水中有500元的资金,在银行开立一个零存整取的账户,劈开利息不说或不管利息多少,20年后仅本金一项就达到12万了,如果再加上利息,数目更不小了,所以“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力量不容忽视。

当然,如果嫌银行定存利息过低,而节衣缩食之后的“成果”又稍稍可观,我们也建议开辟其它不错的投资途径,或入户国债、基金,或涉足股市,或与他人合伙入股等,这些都是小额投资的方式之一。但须注意参与者的信用问题,刚开始不要被高利所感,风险性要妥为评估。绝不要有“一夕致富”的念头,理财投资务求扎实渐进。

总之,不要忽视小钱的力量,就像零碎的时间一样,懂得充分运用,时间一长,其效果就自然惊人。最关键的起点问题是要有一个清醒而又正确的认识,树立一个坚强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我们再次忠告:理财先立志——不要认为投资理财是有钱人的专利——理财从树立自信心和坚强的信念开始。

理财重在规划别让“等有了钱再说”误了你的“钱程”。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一辈子工作勤奋努力,辛辛苦苦地存钱,却又不知所为何来,既不知有效运用资金,亦不敢过于消费享受,或有些人图“以小搏大”,不看自己能力,把理财目标定得很高,在金钱游戏中打滚,失利后不是颓然收手,放弃从头开始的信心,就是落得后半辈子悔恨抑郁再难振作。

拒绝各种诱惑,不良理财习惯可能会使你两手空空。每个月领薪日是上班族最期盼的日子,可能要购置家庭用品,或是购买早就看中的一套服饰,或是与朋友约好去上一份“人情”……,各种生活花费都在等着每个月的薪水进账。

在我们身边不时地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固定而常见的收入不多,花起钱来每个都有“大腕”气势,身穿名牌服饰,皮夹里现金不能少,信用卡也有厚厚一叠,随便一张刷个两下子,获得的虚荣满足胜于消费时的快乐。

月头领薪水时,钱就像过节似的大肆花,月尾时再苦叽叽地一边缩衣节食,一边再盼望下个月的领薪日快点到,这是许多上班族的写照,尤其是初入社会经济刚独立的年轻人,往往最无法抗拒消费商品的诱惑,也有许多人是以金钱(消费能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或是补偿心理某方面的不足,这就使得自己对金钱的支配力不能完全掌握了。

面对这个消费的社会,要拒绝诱惑当然不是那么容易,要对自己辛苦赚来的每一分钱具有完全的掌控权就要先从改变理财习惯下手。“先消费再储蓄”是一般人易犯的理财习惯错误,许多人生活常感左入右出、入不敷出,就是因为你的“消费”是在前头,没有储蓄的观念。或是认为“先花了,剩下再说”,往往低估自己的消费欲及零零星星的日常开支。对中国许多的老百姓来说,要养成“先储蓄再消费”的习惯才是正确的理财法,实行自我约束,每月在领到薪水时,先把一笔储蓄金存入银行(如零存整取定存)或购买一些小额国债、基金,“先下手为强”,存了钱再说,这样一方面可控制每月预算,以防超支,另一方面又能逐渐养成节俭的习惯,改变自己的消费观甚至价值观,以追求精神的充实,不再为虚荣浮躁的外表所惑。这种“强迫储蓄”的方式也是积攒理财资金的起步,生活要有保障就要完全掌握自己的财务状况,不仅要“瞻前”也要“顾后”,让“储蓄”先于“消费”吧!切不可先消费——尽情享受人生——等有了“剩余”再去储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