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运动中国当代武术之传承与使命
19152400000031

第31章 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及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3)

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的武术文化,其发展史与民族发展息息相关,是民族精神的写照与反映的历史。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向学生讲述这些武林志士的生动的爱国事迹,使学生在学习武术技能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振奋民族精神。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窗口。武术中的德育至少包括如下内容:公忠为本,精忠报国;匡扶正义,侠义勇为;尊师重道,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谦虚礼让,宽厚待人;克己奉公,厚德载物;求真务实,表里一致;勤劳节俭,操守气节……这些内容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具体显现,通过武术文化传承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民族精神意识、较高的民族精神素养、较好的民族精神品格,使其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稳固、持久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品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武术,包含了众多民族精神的内涵。包括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等在武术文化历史中都能找到活生生的事例。因此,面对新的历史责任,我们研究武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传授渗透于武术之中的文化。当代的武术教育如果离开了武术文化或文化教育,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充分发挥武术文化教育的独特作用,感化青少年,振奋他们的精神气质,以消解当今青少年的人性危机。可以说,历史赋予了武术教育以新的使命,也给武术在新世纪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邱王相先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十分清晰地看到了这一点:“深入地发掘武术内涵的民族精神,并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则是武术理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从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武术当代发展的价值定位,把武术作为一种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资源,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资源和手段,也是武术教育大有所为之处。”所以说,“无论从文化角度、战略角度还是教育的角度,都必须把武术教育提高到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武术教育任重而道远。”从党的十六大到十七大,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民族文化终于出现了发扬光大的契机。“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培育”的伟大使命,无疑要靠当代教育事业来完成,特别是几乎人人都要经历的中小学教育,这几乎涉及到每门课,具体到体育课,武术首当其冲。韩国的跆拳道课、日本的柔道课在各类学校不仅是必修课,而且是独立于一般体育课之外,与之平行并列开设的课程。我们只有将武术课作为必修课单列,才能切实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同时也解决了大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巨大工程如果忽视了3亿青少年,那将只是一句空口号,因此,武术教育的普及必须占领3亿青少年这个广阔的阵地,这要求武术在中小学必须以必修课的形式单列开展。因此,教育部应高瞻远瞩,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适当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确保该目标的真正实现。

三、高校武术协会以及高校武术节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武术运动是高校体育运动中极具生命力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深受高校学生的普遍喜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高校体育运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校武术协会是以学生为主体,校方学生会为指导的学生社团组织,其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辅助手段和武术文化传播的载体,推动了高校开展体育运动时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已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年轻一代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今天,各高校武术协会始终高举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大旗,把守着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山西省高校武术协会联盟由中北大学自强武术协会发起,在山西省教育厅体卫处,山西学生体协武术分会的指导下,以构建良好的武术交流平台,团结山西各大高校武术团体,促进各高校间的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山西高校武术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传承中华武术文明,将武术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广大学子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和爱国精神为宗旨。近年来,经过的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山西省高校武术协会联盟得到全省众多高校武术协会,团体和从事武术教育的教师的支持,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并在各高校武术交流中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

鉴于中国入世,国民经受国外众多文化和思潮冲击的非常时期,作为高校学生有义务也有权利自主地站出来弘扬中华传统武术,创新并发展中国武术,为建设国民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强心作出我们所有尽有的奉献和力量。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湖南体院等十多所高校武术协会商议成立“湖南省高校武术协会”。湖南省高校武术协会是由湖南中医药大学武术协会发起,由湖南省具有为中国武术事业艰苦奋斗和坚决发扬并发展中国武术的具有武术性质的学生协会或学生团体共同组建起来的,隶属于湖南省教育厅直接领导的学生组织。其目的是弘扬中华武术,普及全民健身,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带动社区精神文化的进步,为祖国武术事业奉献一切,为国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奉献所有力量。近年来,随着高校武术协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武术节等武术交流活动渐渐成为大学中的一道靓丽的传统文化风景线。

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千百年来,武术表演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近年来,这支民族文化奇葩盛开在全国各地大学校园,在培养民族人才的最高学府--中央民族大学,也常年活跃着这样一个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武术精神为使命的组织,这就是中央民大武术协会。该武协成立于1996年,其前身是中央民族大学武术队,她曾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参加北京市高校武术比赛并获得过多项冠军,后独立成为中央民族大学武术协会。民大武协自成立以来,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武术精神”为宗旨,在校团委和社团联合会的领导下,在学校各院系师生及各兄弟院校相关团体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现登记在册的会员已达200多人,成为民大会员最多、最有活力的社团之一。武协根据会员的不同兴趣、爱好,特聘请名师授课,开设了多种常规训练项目,包括中国传统武术、散打、截拳道、跆拳道等,著名武术家田秋茂(北京市陈氏太极拳研究会副秘书长)、邸国勇(北京市形意拳研究会会长、中国武术七段)、史旭光(中国国际李小龙截拳道总会北京市推广会会长)等都曾担任过该协会的特聘教练。

在历年北京高校武术协会交流活动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央民族大学武术协会于2004年12月成功地举办了“英才网联首都高校首届武术表演晚会”。活动共有37个北京高校武术协会参加,演员阵容近400人,表演了传统武术、太极拳、双手剑、枪术、流星锤等近20个节目。多名武术名家莅临指导,如北京武术学院副院长毛新建、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教授、东岳太极拳创始人门惠丰、北京八卦掌研究会副会长文大生、北京形意拳研究会会长邸国勇等。英才网、搜狐、中青在线、千龙网、新华网等国内知名网站发布了此次活动消息。新京报、北京晨报、现代教育报等国内知名报纸也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中央民族大学武术协会开创性地把原本简单的高校武术协会之间的交流活动,成功地演化为有企业参与、有媒体参与、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文化活动,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武术协会的创办,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使学生在娱乐中得到锻炼,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兴趣,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兴趣和感情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由此推动了民族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融。

(第五节)加强高校本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对于传统武术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作为创造、拥有或继承此类文化形态的传承人是这一文化符号的复制与传播者,该队伍的壮大与发展对传统武术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实是,缺乏合适的传人继承优秀的武术精粹,传统武术面临着艺随人绝的困境。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的高校,必须承担起武术传承的重任,在本土化视野下,着力培养“武术文化传承人”,应该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定位。武术文化传承人就是直接参与传统武术传承,使传统武术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必须要经过一定程序的培养,经过各种方式的考核,根据其掌握的传承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最后才能得以确认。武术文化传承人应具有一定民族文化素养、武术理论知识、突出的武术技术,并且对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并能够为民族技艺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非物质遗产的挖掘、整理或保护作出重要贡献的武术人才。高校武术专业高层次人才是武术文化传承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武术的弘扬作用巨大。“在高校开展武术运动,是向全社会宣传武术的最好对象,这些毕业的大学生会逐步成为社会的主流,他们的意识形态将来会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我们要从武术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加强高校本土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在本土化视野下,大力挖掘、整理、弘扬当地武术文化遗产,培养武术专业高层次人才作为文化传承人,相对于以往拘泥于专业特长的传统人才培养来说,无疑是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大创新。它不仅突破了以往传承人局限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家教传统,还将本土化武术人才培养引进高校,提高传统武术传承人的培养层次。高校武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当在保持传统,发展创新的基础上进行。在本土化视野下,高校对武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应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1)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提高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2)积极挖掘“乡土”教材,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将民间流传较广、有一定影响力的传统武术拳种引进本地高校,比如,在广东省高校开展南拳,在山东省高校开展查拳,在河南省高校开展太极拳,山西省高校开展形意拳等;(3)增加与本土化“武术文化传承人”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具有地域优势的教学内容,不仅避免了本地稀有拳种的灭绝,也为武术的整体传承作出了贡献;(4)高等体育院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时,应深入民间挖掘传统武术传人,在招生政策上有所倾斜,使传习者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为拳种的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些新举措对推进高校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