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25岁后变成有钱人
19143900000018

第18章 如果具备创业的潜质——25岁以后开始刚刚好(2)

毕业两年的美术系大学生小刘,他从进入大学那一天就想将来要自己创业。大二时,他结合自己所学专业,选择了广告创意和美术设计的发展方向,然后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干,他们租门脸、建网站、找业务,靠着年轻人特有的激情热热闹闹地干了起来。但时间不长,因为在经营过程中困难重重,当初的合作伙伴都陆续退出了,但小刘却坚持了下来。虽然大学期间他没得到太多的利润,但他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目前他在市场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做得非常好,而且已经有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加入到他的团队。

但是绝大部分大学生创业者,是在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才决定创业,这种创业是被动的。同时由于对政策不了解,对市场不熟悉,又缺乏创业经验和社会阅历,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创业成本,成功概率大大降低。因此,对有创业理想的人来说,一定要提前有所准备。

凡是走上创业之路的人,不经过磨难是不可能的,早经受磨难就早对未来的发展有好处,对于青年创业者来说,成熟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事物都有两面性,既要有对创业成功的美好憧憬,又要对挫折和困难有足够的估计,有承担失败的心理准备。

创业者还要有一种胸怀,就是所谓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很多人创业不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太自负,不能从成功人士那里学到一些优点,听不进好的建议。很多创业者会陷入一个死循环,他们通常认为自己看得准,才是出手的前提;积累经验越多,才能越看越准。但你没经验,又怎么可能看准?

许多人学识渊博,技术高超,脑子活,点子多,但就是富不起来,其原因是缺乏胆识,不敢冒险,明明看准的事情,却不敢下决心去做,明明想好了点子,却不敢付诸实践,总是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最终自然是想得多,干得少,这种人是注定富不起来的。

大多数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有个共同点,他们有勇气,敢想敢干敢冒险。要想发家致富就得敢想敢干!许多人也想致富,也能敏锐地发现致富的机会,但就是不敢行动,畏首畏尾,害怕风险,结果一个个致富的机会从他们身边溜走。对于经商而言,不敢冒险实际上是最大的风险。

敢冒常人不敢冒之险,敢做常人不敢做的事,这就是多数致富的人必备的魄力。

人生旅程上有些路段常常存在一些风险,胆小如鼠、天上掉下树叶也怕砸脑袋的人是不可能抢先通过这一路段的,因而更不可能采摘到前边树上所结的最肥硕最甘美的果实,落在后面蹒跚而至者,只能摘一些青涩的小果子,甚至有更糟糕的,只能喝西北风——世上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也许正在于此。

当形势严峻时,人们习惯的做法是小心谨慎,保全自己。而结果呢?不是考虑怎样发挥自己的潜能,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怎样才能减少自己的损失上。这种人的结果大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任何领域的领袖,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顶尖人物,正是由于他们勇于面对风险。李嘉诚是香港著名大商人,他就有着一颗善于利用风险发展自己的头脑。

1966年底,一度处于低迷状态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复苏。但就在此时,内地的“文化大革命”浪潮开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处事件,香港掀起五月风暴。“中共即将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大移民潮。移民者以有钱人居多,他们争相低价抛售物业。自然,新落成的楼宇也备受冷落,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李嘉诚一直在关注、观察时势,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上。

从宏观上看,他相信中国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道理显而易见,若要收复,1949年就可以收复,何必等到现在?当年保留香港,是想保留一条对外贸易的通道,这样对中国政府更有利。现在的国际形势和香港的特殊地位并不会改变。因此,中国政府不可能收复香港。经过深入地分析,李嘉诚做出“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决策,并将此看做是千载难逢的拓展良机。于是,在别人都在抛售时,李嘉诚不动声色地大量收购。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装修后出租,又抓住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购置的地盘上兴建物业。李嘉诚的行为需要超凡的智力,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一把汗;同行的地产商,都在等着看他的笑话。这场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场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购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达390万港元。李嘉诚在动荡中胜出,并为他日后成为房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础。

有人说李嘉诚是赌场豪客,孤注一掷,侥幸取胜。应该说,在这场夹杂着政治背景和人为因素的房地产灾难中,前景也是个未知数。这样说来,李嘉诚的决策有十足的胜券在握是不现实的。李嘉诚的行动是带着冒险性的,说是赌博也未尝不可。但是,李嘉诚的冒险是建立在对形势的密切关注和精确分析之上的,李嘉诚绝非投机家,而是一个拥有超人睿智的商人。他正是凭着自己的智力和勇气,才将整个地产业的灾难变成了发展自己的机遇。

香港商人陈玉书在他的自传《商旅生涯不是梦》里指出:致富秘诀,在于“大胆创新,眼光独到”。无论对哪一种商品的市场来说,都有这样一个规律:我看好,别人看坏,事实证明是好,我能赚钱;反之,我看好,别人看坏,事实证明是坏,我便要破财,甚至破产;如果大家能看好,我也看好,事实证明是对的,则也仅仅能维持生活。

马云,是缔造阿里巴巴这个世界级巨无霸公司的风云人物。他小时候却是一个经常打架、经常受处分、被迫转学的问题学生,是一个被周围所有人认为没前途的孩子。与互联网其他风云人物那些绚丽的海外留学背景相比,马云显得“寒碜”得多。他没进过一流的大学,而且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初中考高中居然考了两次,高中考大学复读了3年,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在他第三次参加高考前,他的老师说:“你要是能考上,我的名字倒过来写。”这个典型的问题学生,“坏学生”,一个被所有人认为“没有前途”的人,对自己的人生却从没有放弃过。

1984年,经过几年复读,历经辛苦的马云终于勉强考进了杭州师范大学外语系。他能进大学完全是运气,他当时考试成绩只达到了专科分数线,离本科线还差5分,但恰好本科没招满,他这样才被招了进去。

马云第一次“下海”,是1991年大学毕业后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英语期间,他和朋友成立了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被周围人当做了笑柄。

在大家动摇的时候,马云却始终坚信:只要做下去,没有做不成的。他不相信自己是个“没前途的人”,他有着远大的理想,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起了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其运转。经过马云的努力,他不仅养活了翻译社,而且业务蒸蒸日上。他的实践行动和不断的努力,终于让他最初的创业梦得以“存活”下去。

马云现在以互联网精英而闻名,可他一开始却是对计算机一窍不通!1995年初,他偶然去美国,首次接触到互联网。敏感的他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随即,他的脑海里迸发出了一个不安分的想法:做一个帮所有企业收集资料、向全世界发布信息的网站!

一个远大的理想产生了,这是一个即将改变世界的理想,马云立刻向这个理想前进!

他放弃了杭州十大杰出青年教师的美誉和收入稳定的教师职业,毅然下海。

当时中国的互联网基本是少有人问津。家人强烈反对马云的想法,认为这简直就不靠谱。可是马云却坚持下来了,并且脚踏实地地去为理想而奋斗。

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元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马云的先见之明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不到3年,他就轻轻松松赚了500万元,并在国内打开了市场,有了较高的知名度。

1997年,在国家外经贸部的邀请下,马云带着自己的创业班子建立了外经贸部官方网站、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网上中国技术出口交易会、中国招商、网上广交会、中国外经贸等一系列国家级站点。

1999年初,马云返回杭州。虽然有了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小富即安”,他开始进行二次创业——介入电子商务领域。

他独辟蹊径,“弃鲸鱼而抓虾米,放弃那15%的大企业,只做85%的中小企业的生意”,将全球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为它们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

就这样,1999年9月,阿里巴巴网站横空出世。马云立志把它做成中小企业敲开财富之门的引路人。阿里巴巴的会员不断增多,业务量不断上涨,网站越做越大。他的理想在他的不断努力下终于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马云的成功不可谓不风光,可这都是他一步步走出来的,而不是空想出来的。也许有人会说,他赶上了好的机遇。可是当时知道互联网的人也不在少数吧?却只有他敢想,并且敢做。机遇只属于敢于实现梦想、敢于行动的人。他在确定了自己的理想后,就立刻放弃了原有的职业和不错的收入,马上投入到实现理想的实践中去。

敢行动,立即行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经历就是一种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掉头;但是你如果不做,就像晚上想象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

这就是马云的总结。想撬动财富的杠杆,想成为富人,就必须要抛弃只会空想的头脑。如果你开始行动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从穷人的队伍里迈出了一只脚。勇敢地去实践吧,只有实践才能让你从贫穷中迈出另一只脚,加入创业的行列!

在多变的世界中,成功者常常属于那些敢于抓住时机、适度冒险的人。有些人很聪明,对不利因素和风险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点风险,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永远只能“糊口”而已。实际上,如果能从风险的转化和准备上进行谋划,则风险可以变成机遇。

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了各项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对未能成功就业的人和有着创业梦想的人来说,经济、政策上的各项支持正是他们可以搭乘的自主创业的东风。

各类创业方面的政策不少,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关于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通知》等。创业者要用好、用足政策,全面了解政策是第一步。现行的创业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7大板块。

融资服务的政策包括劳动部门、小企业服务中心等部门制订和操作的各项政策,主要有劳动保障部门的开业贷款担保政策、小企业担保基金专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开业贷款担保、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等。政策优惠主要涉及创业贷款、担保及贴息等。

场地扶持的政策,重点有两方面:一是都市型工业园区的政策,二是开业园区的房租补贴政策。这两大类园区各自都有针对入园企业的房租补贴政策。其中,在开业园区之内,除了房租补贴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配套指导服务,如提供代理记账、专家指导、贷款直接申请的渠道等。

税费减免的政策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商贸型、服务型企业的优惠政策;高校毕业生创业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失业、协保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的优惠政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开业专家指导的政策,各地情况不同,目前上海有一支由600多位各行业专家组成的公益性专家志愿团,可以为创业者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服务,包括一对一的咨询服务,也可以由多名专家组成“专家团”为创业者提供“会诊”。另外,还有每隔两周定期举行的开业讲座服务、网上咨询指导服务等。

开业能力提升的政策可以关注3方面:创业培训的政策、职业经理人培训的政策、开业专家讲座方面的信息。其中创业培训政策为个人提供创业理论、个性化辅导和开业实训三段式的培训。

鼓励科技创业的政策主要包括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基金政策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等。其中,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由上海市政府出资1.5亿元,分3年实施,每年有5000万元的额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高校毕业生以科研成果或者专利发明创办企业的,就可申请享受这一政策。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相关政策则包括立项、注册登记、税费减免、贷款扶持、风险投资支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