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求医不如求己大全集(超值金版)
19120600000077

第77章 常见情绪障碍与自我调适(3)

所以,尽量让自己的饮食可以综合醣类和蛋白质这两种营养素,让脑部活动达到平衡。比如,选用全麦面包制作火鸡肉三文治就是一种很好的综合食品。如果你感到紧张而希望能够振作起精神,则可以多吃蛋白质。有忧郁倾向者,不妨尝试摄取富含蛋白质和多醣类的食物,例如火鸡和鲑鱼,对提升精神状态会有所帮助。

抑郁和抑郁症通常是由轻度演变为重度,如果在轻度忧郁的时候,可及早发现及早调整和治疗,效果通常会比较好,且治疗时间可缩短,因此,大家都要仔细观察与主动关心周围的人和朋友!必要时要求助于心理医生等专业人士,服用药物控制病情,以免耽误,造成不良后果。

七、杜绝和预防忧郁症

忧郁症使人觉得疲累、无力、人生没有意义、绝望,甚至会想要放弃生命。但是,这些负面的想法只是疾病的一部分,它会随着治疗和效果消失,如果你想要尽快脱离或避免加入忧郁症的行列,请牢记以下各大要点:

(1)不要定下难以达成的目标或承担太多责任。

(2)把巨大的任务区分成好几个小项目,分优先顺序,尽力而为。

(3)不要对自己期望太高,这将会增加挫折感。

(4)设法和别人在一起,避免经常独处。

(5)参与能够使你欢愉的活动。例如:轻松的运动、打球、看电影、参加社交活动,不要太劳累。

(6)不要作重大的决定,例如转行、转业或离婚,专家建议把重大的决定延到忧郁症的病情改善为止。

(7)不要期望忧郁症会突然变好,这种情况很少见。尽量帮助自己、宽待自己,不要因为未能达到水准以上的表现而责备自己。

(8)切记不要接受负面的想法,它只是病情的一部分,而且会随着治疗而消失。

(9)当你自己觉得忧郁的现象日趋严重时,不必害臊,要立刻去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10)家人或朋友出现忧郁的现象,且日趋严重时,要鼓励他们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11)如果出现轻微的忧郁,休个假、享受自己的嗜好、从事剧烈运动或宗教活动,通常可以得到改善。

(12)愈早治疗,效果愈好。

(13)要慎防自杀或杀人的举动。

忧郁症无孔不入,男女老少都有患上忧郁症的可能,如不及早治疗,忧郁症可能会严重影响病患者的身体健康、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有自杀的危险。所以,密切留意自己和家人朋友的情绪,有效掌握忧郁症的资讯,不要让它轻易入侵我们的生活。

§§§第四节厌倦

一、厌倦情绪从何而来

一般说来,厌倦情绪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工作狂:有些人上岗工作只知道拼命干。一开始在晚上加1~2个小时班,不久便整星期地加班,最后连周末也成了办公时间。实际上,工作成了霸占他全部光阴的蛮横客。这类人除了工作,几乎没有任何社交活动,这样时间长了,不免开始对自己的工作产生反感。

做的工作或目前的生活方式自己不喜欢:每天面对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还得拼命完成它,就算薪水不错,但时间长了,你不感到厌倦才怪呢!

人际关系不良:有的人每天早晨一想到上班就害怕,部分原因是因为与周围同事相处不好,这时心里就会想:“这种看别人脸色的日子真让人厌倦。”

二、不再厌倦的方法

和厌倦说再见的方式有:

1.重建理想

考虑清楚有关自己理想职业的每一件事——从工作形式到工作环境,然后确定自己所追求职业的标准或目的。具体方法是,可把所追求的理想职业划分成尽可能短的各阶段。

如果发现自己目前离理想比较远,你就必须寻找一条能帮助自己达到较高理想的成长之路。你可以先在较低的职位上工作,做好本职工作,学会爱自己的职业有百利而无一弊。然后找机会进修。最低限度也要找出妨碍你日后发展的不利因素,加以改进。差距太大时,不能太好高骛远,要先分段实现目标。谨记,循序渐进是改变不称心工作的最好方法。

2.寻找工作外的成功

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消遣活动,培养业余爱好。把自己的爱好和业余活动当作本职工作一样认真对待,并同样引以为豪。这有利于拓宽视野,改善心情,排遣心中的不快。还可以陶冶情操,增进个人修养。

今天,许多人只把来自办公室的成绩看成真正的成功,结果这些人惟有事业上春风得意时才会沾沾自喜,而一旦工作遇到麻烦,就感到羞辱不堪。如果你把自尊也系于你的职业努力之外,工作中受挫时,就容易保持一种平衡的态度。

3.改变对待他人的态度

如果你每天早晨一想到上班就害怕是因为你与周围同事相处不好的话,虽然你不喜欢与他们一起工作,但最低限度,也应该和他们积极相处。当你在电梯里对人微笑时,别人也会报以微笑,在办公室也是如此。以礼相待是人的本性。与不理不睬的人一夜之间就建立亲密关系是不现实的,但若你真诚地去改善关系,你的同事迟早会感受到这一点。假如你对周围一切都心存厌烦——厌烦你的工作、你的上司……你就更要用一种积极方式与人交谈,谈些你喜欢的事,至少你可能会找到与同事的某些共同点。

4.热情

美国文学家R·W·爱默生曾写道:“人要是没有热情是干不成大事业的。”

大诗人S·乌尔曼也说过:“年年岁岁只在你的额上留下皱纹,但你在生活中如果缺少热情,你的心灵就将布满皱纹了。”

人们有了热情,就能把额外的工作视作机遇,能把陌生人变成朋友,能真诚地宽容别人,能爱上自己的工作,不论他是什么头衔,或有多少权力和报酬;人们有了热情,就能充分利用余暇来完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一位领导可成为出色的画家,一个普通职工也可成为一名优秀的手工艺者。

人们有了热情,就会变得不再厌倦,心胸宽广;就会变得轻松愉快,甚至忘记病痛,当然还将消除心灵上的一切皱纹,重新找回对生活的热爱和动力。

§§§第五节孤独

现在有许多新人类抱怨身边没有多少真正的朋友。对这些人来说,与某些人进行坦诚交往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将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讲,孤独是一种个人体验。尽管每个人都会感到孤独,而且孤独感的来去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一、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

孤独和孤立的含义是不同的。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对孤独感的这种界定,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虽然远离人群,生活却感到非常快乐,而一些人尽管被人群所包围,而且经常与他人交往,却体验着孤独。

二、健康的孤独——寂寞

毫无疑问,有的人天生就需要独处的时间比别人长一些。而且在跟上匆匆的时代脚步的同时,我们发现会逐渐在各种各样的热潮中迷失自己。下海热,出国热,买房热……我们拼命地赚钱,消费,再赚钱……弄得身心疲惫。什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这时候我们更要能经常保持一份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冷静,才可以知道真正的方向。

其实放眼整个人生,孤独本身无所谓好坏,它只是一个无法轻易回避的人生问题和哲学命题。安东尼·斯托尔说:“仓促的世界使我们逐渐感到厌倦,相对的孤独是多么从容,多么温和。”在他看来,孤独并不是坏事,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被世俗侵犯,他可以用他愿意的节奏和方式去生活。

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能够对一件事物热衷地去爱好,去钻研,而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其他任何一件事情上的人,他不但不怕孤独,有时反而喜欢孤独。

请听有人是如何来形容寂寞的:

寂寞于我来说,是阳春白雪;是曲高和寡;是独自品尝的自我;是不能和人说的自我斟酌。

寂寞属于蓝色,但不都是忧郁和孤独。

寂寞的时候,应该像蓝色般宁静,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寂寞深处。

寂寞的时候,是思考的时候。因此寂寞也就有了它的深刻的内涵。这时候的你,像披着一层轻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公主或王子。就连上帝都为之妒忌,因为他只知道怎样创造了人的躯体而只用神的语气来代替了人的思想。

你,因寂寞而美丽。

孤独又是什么呢?

孤独是对话,是与自己的对话。而当这种对话进行时,你会完全忘了自己,似乎这对话是驾驭于两股凭空的思绪之上。

孤独是思考。望着自己裸露的身躯,我时常想了解这皮囊下的秘密,幻想茫茫宇宙中的未知,和那些不可捉摸的绝对精神。

孤独是宁静。远离世俗,独自静默在夕阳余辉之下,望着依然遥远陌生的天空与偶而闪动的生命——生活不过如此。

当然,能够在单独一个人的时候,不觉得孤单;在冷清的时候,不觉得寂莫;在空闲的时候,不会无所事事,所靠的是内心的丰富与充实。所以在孤独的时候看看书,听听音乐,做点充实自己的事,你不仅不再会感到孤单,反而会有一种从容的感觉,不用每天忙于被人请和请别人的应酬中。一个人没有朋友固然寂寞,但如果忙得没有机会面对自己,可能更加孤单。

三、孤独感产生的原因

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

1.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

孤独的人可能更内向、焦虑,对拒绝反应更敏感,并且更容易抑郁。孤独的人在朋友身上花费更少的时间,不经常约会,也很少参加集会,没有什么亲密的朋友。在人际交往时,他们对自己和对方的评价极端消极。

2.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有的人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的而且时间较长的交谈就会出现困难,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更没有机会去训练社交技能,所以,难以有持久的朋友。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说,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与孤独者交往很乏味,他们不知道这种交往方式是怎样赶跑了潜在的朋友。所以,当别人期望他们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很少,而当别人不期望他们过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太多。结果,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冷淡的或不可思议的,别人也据此做出相应的反应。

孤独者因为采用消极的交往方式,并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与这些人交往常常让人感到不愉快,于是他们很难建立有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的人际关系,因而难以摆脱孤独。心理学家认为,通过基本社交技能的训练,可以使孤独者走出孤独的恶性循环,并已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中。这些方案提供一定的希望,即孤独不必陷入抑郁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能自拔。

四、超越孤独

虽然孤独是每个人都常有的心理体验,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地战胜自己的孤独感。有人用喝酒排遣孤独,有人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让孤独的感觉无处插足。但用这样的方式驱走的是寂寞而不是孤独。孤独是一种思想上、情感上无以沟通、无倚无傍、无人理解与认同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我们心情抑郁,情绪低沉;另一方面,对孤独的体验和玩味也会使我们富有个性、善于思索,走向心理成熟。这就需要我们战胜孤独,超越孤独。

对孤独的认同和接纳:孤独是每个人心理成长过程中不时光顾的朋友。从未感受到孤独的人是不健全的。人感受到孤独时一般心情都是低调的,此时,如能静下心来,细细疏理自己的情感,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走出孤独的同时,也会伴随着人生的思索和升华。

调整心态:在成长的时代,少年的心灵犹为敏感、细腻、丰富,它渴望被承认、被鼓励、被重视,孤独感往往意味着这些要求没有被满足,这种缺憾终究带来对年轻心灵的伤害。那么少年必须尽快克服孤独,或尽量减少孤独感带来的伤害。做到这一点不能一味等待他人的帮助,而应该调整心态、树立新的思想。

自信、自立、自强是战胜孤独的三件法宝。因为自信,你就不一定非从他人那里寻求对自己的肯定;因为自立,你将渐渐具备独立决断的能力,这将使你从柔弱变得坚强;因为自强,你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刻苦学习、努力拼搏上,而不是总在考虑孤独这个问题——既然这个问题本就不容易想清楚,干吗不把它先搁置一边?它并不是个大是大非的问题啊!

一旦你走向自信、自立、自强,你的心灵将从浮躁多变转为冷静和积极,你将更善于控制情绪和思想。你会发现,父母将欣喜于你的成长,对你的“操心”将渐渐变为“放心”;周围的同学会以佩服的眼光看着你,在许多方面征求你的意见,愿意做你的朋友。这样,孤独感还会存在吗?

改变认知方式:许多人的孤独感是与自卑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害怕不被人理解,害怕与别人不一样,害怕难以融入周围的世界,所以感到孤独。这是自卑心理造成的孤独状态。克服自卑心理是走出此类孤独的关键。自卑心理大多源于歪曲和片面的自我认识。其实,大可不必为自己与别人不同而难过,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世界上的惟一。当我们怀着一种自信和平等之心与人相处时,就会在交往中少一些疲惫和牵强,多一些轻松和愉快。

要战胜孤独,就要学会为别人着想,为别人做一些事情:全心照顾孩子的母亲不会感受到孤独,热恋中的情人即使天各一方也不会孤独,因为他们的心思都不在自身。只要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关心、关注别人,就会在互动的良性人际关系中体验到一种自我价值感而不是孤独。温暖别人的火,也会温暖自己。

要从根本上超越孤独,还要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一个有所追求、有所爱的人是不惧怕孤独的。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多一些宽容与豁达,就会慢慢培养出淡化得失的心情,就会战胜孤独、超越孤独。

§§§第六节空虚

我们所经历的各种情绪中,就以“空虚感”最无以名状且捉摸不定。

一个中学生说:“每天,我照常地学习、生活,可总觉得心里好像有点不对劲,似乎我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什么生活,常常有一种很空虚的感觉……看看其他同学,学,学得有劲;玩,玩得潇洒。可我却学也学不踏实,玩也玩不痛快,感觉什么都无聊,什么都没意思。这种情绪让我整天百无聊赖,心绪懒散,寂寞惆怅却又不知该怎样解脱。怎么别人就能过得那么充实而我自己就那么空虚呢?”

时下,人们在交往时常会听到:“算了,就这样,没啥干头了!”,“干什么都不顺心,就这么混吧,还能做什么呢?”,“唉,人老了,不中用了,脑子空空一片”等话语。这是一种空虚的表现。空虚感就像是心里面的黑洞,具有超强莫大的吸力,一旦被卷进了黑洞,整个人也就被空虚感所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