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成功的中国家教大全集
19112000000041

第41章 理财(1)

■原文: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吾忝为将相,而所有衣服,不值三百全。愿尔等常守此俭朴之风,亦惜福之道也。

译文:凡是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没有一样不与寒士相同,才可以成大器;如果沾染了那些富贵习气,就难以希望有成就了。我惭愧地当上将相,但所有的衣服总价值不到三百金。希望你们要常守这种俭朴的家风,这也是珍惜幸福的办法。

■一生俭朴,恬淡寡欲

曾国藩一生俭朴踏实,恬淡寡欲,蔬菜、腌菜乃是家常便饭,衣服也从不求奢华,他时时在“俭”字上下工夫,并将“俭”字纳入了家规家训。

曾国藩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了进士,在京为官,而后一直住在湖南会馆。虽然会馆是包食宿的,但那时他的俸禄很少,每年不过才二三十两银子,除了要交给会馆一部分外,多数都花在了买书以及随份子送礼上,以至于常常囊中羞涩。甚至到了最后,曾国藩只能在会馆贴出告示,宣称不再参加官员们的任何宴请。

住会馆的这些年里,曾国藩始终坚持简朴踏实的本色,不肯铺张浪费,其实他最大的奢望就是吃上家里的腌菜。不过这会馆已经打点了一日三餐,对于家里的腌菜,曾国藩也只好作罢。

当时的湖南,家家普遍喜欢自己动手做腌菜,一来可以供自家人食用,二来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卖点银子。湖南家家户户几乎都用最好的菜来做腌菜,曾家也不例外,而且曾家为了能让菜地多出些银子,就把好菜全都拿到集市上去卖掉,只用剩下的菜叶、菜根儿等来制作腌菜。如果菜根儿也出得少,就用瓜皮之类的洗净了代替。曾家每年不论是用菜根儿还是用瓜皮等制作腌菜,总是要填满那十几缸。亲戚乡里们见曾国藩为官,觉得曾家已经过得有些气象了,都认为曾家大可不必总是这样节俭地过日子。曾国藩的太爷爷曾竟希则说:“说起来你们不信,这菜根儿补肾,苦瓜根儿去火,它们可都是宝哩!”

曾国藩就是从小吃着这样的菜根儿、瓜皮类的腌菜长大的。自从在京为官,会馆里打点一日三餐,曾国藩就再也没有吃过家里的腌菜,这还真是馋坏了这个一生简朴的京官。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曾国藩升授翰林院侍讲、詹事府行走。33岁的曾国藩一下连升了四级,跻身于大清中层官吏的行列。而按照清朝的官制,五品以上的官员是不能住会馆的,否则就是违制。于是,曾国藩就寻觅了一处四合院租下了,经过简单地打扫整理,就从包住包伙食的湖南会馆搬了出来,正式立门开府了。

就在曾国藩立门开府不久,湘乡老家的长工南家三哥便赶到了曾国藩的住处,给他送来了五坛腌菜、五双布鞋,还有五十两银子。

南家三哥用手指着坛子和鞋道:“大少爷,老太爷说了,这五坛腌菜是特意给您腌制的,用的全都是上好的菜根儿,都没放辣子。您打小身子骨就弱,多吃菜根儿,对你的身子骨有好处呢!这鞋是老太太和几房少奶奶赶做出来的,也不知道合脚不合脚。”

曾国藩瞅着家里送来的莱根儿腌菜,不禁欣喜若狂,顾不得接南家三哥的话茬儿,伸手就抱过来一坛腌菜,三下两下拍开了黄泥封口,见里面果然用的全是白菜根儿、苦瓜根儿等菜根儿,有十几种之多。

曾国藩也顾不上身边礼仪了,直接用手拈起一根苦瓜根儿,扔进了嘴里,一边嚼一边开心地说:“住会馆的这么几年,可把我给馋坏了,想吃腌菜都吃不着。三哥呀,你回去后告诉老太爷,以后只要有人进京来,就给我捎一些腌菜来。我知道,在咱们老家,缺鱼缺肉,都不会缺这腌菜。”说到这里,曾国藩似乎突然想起来什么似的,问道:“三哥,怎么没有带些苦菜呀?”

“哦,大少爷不提,我差点儿给忘了。”南家三哥边说边打开随身携带的包袱,从里面摸出了一个小包裹,笑眯眯地说:“这是干苦菜,做菜的时候让厨子放一些,既清肝火又开胃。大少爷呀,没想到您离家这么久,还是忘不了家里的腌菜和苦菜。老太爷和老爷这回可该放心了。”

听南家三哥这么说,曾国藩不由得一愣,试探地问:“三哥,是不是老太爷和老爷说我什么了啊?”

南家三哥回答说:“其实也没说您什么。从家里动身的时候,老太爷特意交代我,让我到了您这儿之后别动声色,看看您吃腌菜时是个啥样子,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如果喜欢,我就把苦菜拿出来。如果不喜欢,苦菜就不用往外拿了。老太爷说,如果是这样,大少爷肯定是忘了本了!”

“唉!”曾国藩长叹了一口气,过了好大一会儿才缓缓说道:“三哥啊,以前我没让家里往我这儿捎腌菜,不是我忘本了,而是因为会馆包伙食。如果再让家里送腌菜过来,一是怕浪费,二是怕会馆里有一些不必要的想法。三哥,你不知道,我是一日三餐都想着咱家的腌菜呀!我曾家的腌菜,就是曾家兴旺的根本啊。在湖南,家家都会腌菜,可是像我曾家这种做法的,恐怕还没有!”

南家三哥也感叹不已地说:“是啊,穷山沟里的曾家,靠着那几十亩薄田,不仅养活了几十口人,还供出个大翰林来!这在全国恐怕都是少见的呢!”

从此以后,曾国藩一日三餐的餐桌上,都少不了这样的一盘腌菜。这腌菜,不仅帮他下饭,更重要的,是他不忘本、不贪求奢华的延续和彰显。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曾国藩升任礼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不久后的一天,他的门生李鸿章和监察御史曲子亮一起来拜访他。三个人谈得十分投机,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

这时,曾国藩叫进在门外侍候的随从李保,把刚刚写好的一张纸条递给他,李保接过纸条,一声不响就退出去了。趁曾国藩给李保递纸条的工夫,曲子亮冲李鸿章使了一个眼色。李鸿章一见,顿时会过意来,连忙放下茶杯,站起身对曾国藩说道:“恩师该用午饭了,门生和曲大人就此告退,过几天再来看望恩师。”曲子亮也随着站了起来。

曾国藩冲李鸿章摆了摆手,说道:“少荃(李鸿章的号),曲御史也不是外人,你们两个就在这里吃午饭吧。你没见我刚才给李保写了个纸条吗?那就是咱们今天中午的菜谱。”曲子亮听了之后感到非常好奇,就问曾曾国藩:“大人府上每餐都要由大人亲自写菜谱吗?”曲子亮的话音未落,李鸿章忍不住笑了起来。曾国藩也笑着回答说:“古人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这里是否每餐有菜谱,你问问少荃就知道了。”

李鸿章笑着接过话头,说道:“曲大人啊,说出来你不信,我恩师的一日三餐,连满人中的一般百姓都不如,哪里用得着写什么菜谱!恩师刚才写那张纸条,定是看你在这里,特意写给厨房的加菜单子。只是不知恩师今天给曲大人和门生加了个什么菜?”曾国藩捋着胡须微微一笑,故作神秘地说道:“加的什么菜,待会儿你们不就知道了,何必这么性急呢?”

见曾国藩都已经安排好了,再说走就显得太矫情,曲子亮只好说:“恭敬不如从命,下官就叨扰大人一顿了。”说话间,午饭已经在曾国藩的书房里摆好了。

李鸿章和曲子亮朝餐桌上一看,只见当中摆了一盘煎豆腐,煎豆腐的周围是三个正菜,分别是:油炸花生米、姜丝肉条、豆角炒辣子,另外还有两碟腌菜,花花绿绿的很是好看。除此之外,就是三碗白米饭,三双筷子。

曾国藩拿起筷子,指了指饭桌说:“少荃,我来考考你,你说今天加的是哪一个菜?”李鸿章笑道:“这个可难不住门生。豆腐、花生米和腌菜是恩师的家常菜,恩师因有癣疾,向来不大吃辣子,今日的加菜,自然就是这盘豆角炒辣子了。恩师,门生猜得可对?”

曾国藩微微一笑,对他说道:“你只猜对了一半,那盘姜丝肉条也是我让厨房特意给加的。少荃,你常来常往不算客,而曲御史却是第一次来,总得凑够四个大盘,才像个待客的样子嘛!”

听曾国藩如此说,曲子亮不由得吃了一惊,愣了半晌,而后叹道:“大人,原来这不是您老的家常便饭,而是专为下官准备的呀?您老现在可是非同以往,您是当朝的二品高官啊!”

曾国藩不禁苦笑一声,说说:“曲御史呀,你也是老京官了,怎么这时倒糊涂了呢?不要说什么二品高官,就算当朝一品,朝廷给的俸禄也是有数的。轿夫、管家、门房、厨子,哪处不得花钱啊?我现在还算是好的呢,老婆孩子都住在湘乡老家,祖宗也还积得几亩薄田,吃饭还用不着我操心。要不然的话,你曲御史恐怕连这样的四个菜都吃不上啊!好了,咱们赶紧用饭吧,豆腐一凉,口感可就不好了。”

吃过饭后,三个人又坐在一起,一边喝茶,一边闲聊。忽然李鸿章很严肃地说道:“恩师啊,您老现在是国家的重臣,天下儒生的楷模。可看您老的饭桌上,仍然是豆腐佐餐,腌菜调味,再这样下去,您老的身体可怎么受得了啊!还有轿子,您老早就该换成八抬大轿了,上朝下朝,办差回府,您老坐着八抬大轿,不光门生脸上有光,咱大清的汉人也都扬眉吐气啊!”

曾国藩端起茶杯,微笑着说道:“说起来呢,按我现在每月的俸银,加上恩俸、特禄,还有养廉银,不知比我刚来京师的时候要强上多少倍。原先能过,主要是因为开销少,家里每年还有些补贴。现在虽说俸禄高了,但是开销也大了啊。我不仅不能再问家里要钱,每月还要给祖宗祠堂案上添十两的香火钱,敬奉给祖父二十两、父母每人十两、叔父母每人十两,光这,每月就得拿出七十两银子,而且这府里的开销还不算。”

李鸿章正想继续劝曾国藩换轿子、改善伙食,却听曾国藩接着说道:“再说呢,我也坐惯蓝呢轿了,蓝呢轿的好处可多了……”

曲子亮不禁感到好奇,问道:“坐蓝呢轿有什么好处呢?”

曾国藩呵呵一笑,幽默地解释道:“至少坐蓝呢轿还能招待你们吃四个菜,如果我换成八抬大轿,恐怕你们再来就只能陪着我干吃豆腐了!”

说到这里,曾国藩语重心长地说道:“自古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这一席话把李鸿章和曲子亮的嘴都封住了。

曾国藩一生勤俭持家,恪守俭朴、奋斗的精神,从不骄奢淫逸,终成一朝重臣。诸葛亮《诫子书》亦有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样的俭朴家风值得每一位家长和孩子学习。

■原文:勤、廉二字看似平浅,实则获上在此,信友在此,服民亦在此,舍此二字,上司即偶然青盼,亦不能久;欲求寅僚之敬佩,百姓之爱戴,即袭取于偶然,亦不可得矣!欲请廉字,须从俭字下工夫。用人宜少,官气宜轻,常如教官衙门规模。所出既少,所入自可不苟。欲请勤字,须从清理词讼下工夫。当限定每日讯结几起,作为自己功课。

译文:勤、廉这两个字看起来似乎很平淡浅显,实际上无论是被上司看中、让朋友信任、让百姓信服都要靠它。不具备“勤、廉”这两种品质,即使偶然被上司看中了,也不会得到长久的重用;想得到同僚的敬重,百姓的爱戴,即使想侥幸有所得,也是不可能的。想做到廉,必须从俭字上下工夫。使役的人要少,官气要轻,常常跟教官衙门一样的规模。想要做到勤,需要从清理积压官司上下手。必须限定每天结清几起官司,并把此作为自己每天的功课。

■隋文帝节俭爱民,崇尚辛勤劳动

隋文帝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开创了辉煌的“开皇盛世”,是个以节俭著称的皇帝。他小时候生长于寺庙之中,素衣素食,生活非常节俭,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崇尚节俭的性格。在称帝以前,他很了解骄奢淫逸的生活是百姓非常痛恨的,暴虐的统治更是不得人心。称帝之后,唯恐重蹈覆辙、人心不服,他总是警惕自己,谨慎地处理政事,注意节俭。他虽贵为天子,但却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饰品,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很是节俭。

有一次,隋文帝配止痢药,要用一两胡粉,找遍宫中也没有找到;又有一次,他想找一条织成的衣领,宫中居然也没有。他的车马用具坏了,就派人去修补,不允许别人为他做新的。此外,他也非常留意民间疾苦。有一年,关中闹饥荒,他看到百姓吃糠拌豆粉,就拿来给大臣们看,责备自己没有治理好国家,还下令饥荒期间不吃酒肉,更要节俭生活。

隋文帝深知节俭的重要性,教育太子也要节俭。他教训太子杨勇说:“自古以来,没听说有奢侈腐化而能长治久安的。你是太子,一定要注意节俭。”但是,太子不听劝告,生活越来越奢侈、铺张浪费。有一次,太子又大摆宴席,让家臣唐令则弹琵琶唱歌,还叫后宫的美人出来跟唐令则学弹琵琶,一时间搞得乌烟瘴气。隋文帝派去辅佐杨勇的大臣李纲实在看不过去,就对杨勇劝说道:“唐令则本来是应该帮助您读书向上的,可是他现在却跟您整日吃喝玩乐,这怎么可以呢。”杨勇不但不听,还替唐令则辩护,说道:“是我让他这样做的,你不要多管闲事。”这事传到了隋文帝那里,后来隋文帝经过认真思索,废了杨勇,并把杨勇手下的大臣们训斥了一顿,还任命敢于直言进谏的李纲做了尚书右丞。

隋文帝作为一个开国皇帝,不仅自己带头节俭,更要求皇亲国戚节俭,并坚决惩治奢靡的太子,的确是一位以自我为标准鼓励皇亲贵族要节俭的好模范。他厉行节俭政治,使民众在较轻的赋税下得以发展生产,安居乐业,从而户口和财产剧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进生产的措施,在很短的时间内,百业兴旺,经济繁荣景象由此而生。

隋文帝这种崇尚节俭、辛勤劳动的作风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成功——踏实和勤奋必不可少

自从有传言有人在河畔散步时无意间发现金子后,这里便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他们都想从这里找到金子,发一笔横财,成为大富翁。于是他们寻遍了整个河床,还在河床上挖出很多大坑,希望能够找到金子。的确,有一些人找到了,但是更多的人却一无所有,只好扫兴而归。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便驻扎在这里,继续寻找。

罗文就是淘金者其中的一个,他在河床的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和母亲搬到了这里居住。为了能在这里找到金子,他把所有的钱都押在这块土地上。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直到土地全变得坑坑洼洼的时候,他有点失望了——翻遍了这整块土地,却连一丁点金子都没看见。母亲劝他试探着寻找别的营生,可是一心扑在金子上的罗文根本不理会母亲的劝告。

半年以后,罗文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于是他准备和母亲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就在他即将离开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最后终于停了。罗文正准备叫上母亲一起离开,却见母亲坐在小木屋旁,仔细观察着眼前的土地。罗文不禁细细地看那土地,似乎和以前是有些不一样:原来的那些坑坑洼洼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

“这里没有找到金子,”母亲缓缓说道,“但是这里的土地非常肥沃,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勤奋来发财致富。”罗文沉思了一会儿,忽有所悟:“这土地不是正好可以用来种花草吗,我们可以把花草拿到镇上去卖给那些富人们。他们一定会买一些花花草草来装扮他们的家园。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一定会赚许多钱,有朝一日我也会成为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