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教师“无序流动”悄然开始。所谓“无序流动”,是指教师自主地从毕业分配工作的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工作,不按常规程序而悄然无声的行动。当时,我是学校副校长兼高中87级的年级主任,年级副主任是我原读高中时的数学老师,很是能干,他去了湖北十堰市某中学,很长时间我都被蒙在鼓里。我记得,去十堰市的有几位,去广汉市的有几位,去甘肃省玉门关石油管理局“直属学校”就有10多位,这些都是有15年教龄以上的骨干教师。他们虽然有各自的原因,但是他们都是以“三不要”方式出走的。也就是说,接收他们的单位,一不要工作调动证,二不要户籍迁移证,三不要工作档案,除此“三个不要”以外,他们还给教师办理全家“农转非”,给工作,给住房,给高工资。过了一段时间后,还多了一个“不要”,是党员还可以不要“组织关系转移证明”,直接承认你是党员,还保证你有一个全新的“历史档案”,甚至有的还可以继续当“领导干部”。1985年的教师流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曾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克钦带队,由文卫委、教育局、有流动教师的学校的领导组织去“上门”劝说教师回校工作,我也是其中一分子,教育局的张副局长更是一位重要成员。去到玉门后,我分别和学校去的10多位教师都见了面,他们都说到了各自出走的原因,真是不走的有不走的道理,走了的有走了的理由。我们在玉门待了一个礼拜,开始四天是“暗访”,就是只和教师私下接触。由于西北地区风沙大,气温低,天气寒冷,食店卖饭一天只有两顿,我们受冷挨饿,吃尽了苦头,好话说尽,也未能说动他们。 “玉门石油管理局”知道了,正、副局长全部出来接待了我们。下半年时间玉门没有新鲜肉食和蔬菜,他们用罐头食品为我们举行了一个欢迎盛宴,用专车送我们去看了几百公里外的莫高窟的敦煌文化,见面后的三天里,待我们如上宾。“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我们不禁对这些战斗在艰苦环境中的石油工作者肃然起敬,而且为我们能来玉门的战友感到了自豪。
从玉门回射洪后,有一事不得不提及,那就是和我们一起去玉门做动员工作的张副局长,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也去了玉门,据说刚去时,“玉门石油管理局”的领导们怀疑他是“卧底奸细”,后证实他是“真心来投玉”,还任命他为“玉门石油管理局教育局”的副局长,应该说是一种友情提拔使用。用历史的观点来看1985年这一批教师流动,应该是一次“正向流动”。虽然要“矫枉过正”近乎无情了些,但它是从条件好的地方流向条件差的地方,教师们勇敢地到祖国大西北去“沐教育春风”,这一点是国家所倡导的。今天,党和国家也还是鼓励和支持教师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薄弱学校去。教师的正向流动,冲破了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事管理制度中对教师管理得过死过僵的羁绊,使社会认识到了教师的价值,对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正是教师的流动,凸显出了教师住房难题。随着解决教师困难的政策逐步落实,教师夫妻长期分居的历史问题得到了全面解决。由于教师全家人的团圆,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方式,成为了教师的迫切需要,他们要求改变吃在公共食堂、住在集体宿舍的现状,解决教师单元式住房,就成为了稳定教师队伍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我们是一所坐落在一个小县城的省重点高完中学校,在办学经费还很紧缺的情形下,要财政给钱为教师修建单元式住房是不可能的。20世纪90年代,解决教师住房稳定教师队伍,就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情。从外部环境来看,我把它比喻成“北方来了狼,南方狼要来”。射洪县北边的绵阳市仗着城市规模大,交通发达,经济条件好,开出了很是优惠的接收教师的条件,其中为教师提供住房和优厚待遇就是一个“杀手锏”。南边主要指遂宁,它毕竟是市政府所在地,是遂宁市最高权力中心,它像绵阳市那样“挖教师,抢学生”也是迟早的事。我们要“居安思危”。从内部来看,除了资金紧缺外,还有校园面积小,仅有近60多亩地,腾不出地方来为教师搞“联建房”。学校又是一所老校,是射洪县唯一的“最高学府”,老教师多,退休的多,学校要发展,补充的新教师更多,需要解决住房的教职工也多。我是射洪中学的校长,我应该为广大教师分忧解难。如何解决教师住房问题让人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中国有句古训,叫做“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党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要大胆地干,大胆地闯”,“要为教师办好事,办实事”。我向地方党政请示报告,争取领导支持,要“创造条件上”。按照“教师出一点,学校出一点,政府出一点”的方式,充分运用好国家“联建房”政策,杀出解决教师住房难的一条血路来。坚定信念,深化改革,合理负债,促进发展。我们明确了思路,就必须走好自己的路。
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以解决教师住房难为突破口,把解决教师住房和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结合起来。我们抓住了城建在学校周边改造“红专路”、“机房街”、“平安路”的机会,在学校周边购置拆迁土地和破产企业“医疗器械厂”土地共51亩,校园面积(含繁荣校区)增加到100多亩,经过统一规划,除留足新建教学楼、图书楼、实验楼、游泳馆、有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体育场等教学校舍和设施土地外,从1992年到2000年的8年间,新建教师住房185套,其中1992年66套、1994年56套、1997年21套、2000年42套。为解决新进教师临时住房,1995年秋到1996年两年间,新建“教师周转房”60间,完全解决了当时所有教师住房问题,“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解决教师住房同时,1991年建起了实验楼;1994年建起了图书楼和行政楼;1995年建起了有400米环形跑道的“广寒体育场”,召开了“四川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2001年完成了体育场塑胶化,建起了“游泳馆”和“风雨球场”,建起了“电教楼”;1999年建起了教学楼“广寒学苑”和“自强楼”(在“繁荣校区”内),新建可住近1000人的学生公寓“息事居”;2001年新建了“艺术楼”。实践证明,用改革开放的办法解决教师住房难题,这条路是走对了,促进了学校办学条件的根本性改变。同时,通过10年努力,我校编撰了《四川省射洪中学校史》,完成了《四川省射洪中学管理制度汇编》,长时间坚持并加强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形成了有射洪中学办学特色的学校文化,使射洪中学原本部校园面貌全面改观,为2001年底学校接受“国家级示范性高中”的评估奠定了全面而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校通过解决教师住房困难,稳定并发展了教师队伍。这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成为了射洪中学深化教育改革开放和加快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