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川菜诗百首:用旋律找回记忆
19105100000095

第95章 冰粉(1)

记得很小的时候,街边上就有卖冰粉的小贩,一两分钱一碗,吃得心欠欠的。玉洁冰清,凉乎乎、黏糊糊、甜蜜蜜,透心的爽快。真想再多吃几碗,可是没钱了。孩提的记忆是那么深刻,以至于今不忘。

“冰粉”是用一种植物的种子(黑色的像芝麻大小)用纱布包好,放在干净的水里不停地搓揉,搓出的黏液与水融在一起,然后加上一点薄荷。过一会儿,这些混合物就变成透明的浅褐色的凝固物,亮晶晶的十分诱人。

在碗里放些冰块,再舀入冰粉,加入炒制的花生粉和经过熬制的红砂糖水就可以食用了。

用小勺将碗中的冰粉一搅和,入口是花生的香、红砂糖水的甜、略微的薄荷味道。真是沁人心脾。

诗曰:

冰仔披上婚纱似的新装

在清水中揉出玉液琼浆

浅褐色晶颤颤那样诱人

放入些许薄荷更增清爽

冰粉加了冰块相得益彰

撒点花生粉再淋红糖水

那个味道啊真是好极了

活色生香伴着透心的凉

如果烈日当头热得发慌

一碗冰粉就能驱赶热浪

遥远的记忆至今也难忘

请让我追寻儿时的梦想

##附录:作者相关诗词铭赋

水井坊

“四川的酒,云南的烟,轻纺工业上青天,”这是说历史上的好酒在四川,好烟在云南,轻纺工业的基地在上海、青岛、天津。这话一点不假,当年全国评出的十大名酒,四川就占了六个席位,全兴、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沱牌大曲。后来全兴酒厂在成都水井街老厂旧址,发掘出了600年前的窖池以后,用这全国最老的窖池酿出了水井坊酒,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该酒的品位极高,于是被业界定位于“高尚生活元素”。

诗曰:

五谷酿琼浆

其味蕴天香

酒窖六百年

唯我水井坊

灼灼其朗朗

天地乃呈祥

桌上添锦绣

信义达三江

内柔而外刚

醇厚和阴阳

仁者皆举杯

礼仪遵纲常

徐公茶——碧潭飘雪

传统的四川茉莉花茶是只有花香却不见花形,将茶香花形融为一体的,则是新津徐公茶。

新津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武阳郡是西汉著名的茶叶产地与交易中心,新津便隶属于武阳郡。此地街上从早到晚都飘着茶香。上世纪50年代,新津开始遍植茉莉花,每到盛夏,茉莉花盛开,风过新津都带有一股茉莉花的味道。

新津产茶,茶馆也多,身边有这么好的原料,新津人就用茉莉花自己窨(通熏)制花茶。新津五津镇人徐金华也常常窨制点花茶,先是自己喝,间或送点亲戚朋友,他的花茶采用巴蜀传统的手工择花窨制工艺,从选茶、择花、窨制、烘炒,道道工序都有鲜明的民间传承性,他的花茶对四川人而言尤有一种传统的亲切感,于是人送雅号“徐公茶”。

徐公茶有三大特点:抢,窨,形。抢是抢香,花茶制作工艺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是选择茉莉花,酷暑茉莉花开,每天下午太阳落山前的茉莉花含苞待放,香气最为宜人,摘得的茉莉花当天即要择花抢香,择之必精,濯之必洁;其次是窨,与传统花茶不同,徐公茶窨制过程全为手工,用吸水纸、干净的毛巾将茉莉花瓣分层包好,与选好的绿茶一层一层地放在瓮里盖严、封闭,绿茶一般选用雅安蒙山明前芽;最后就是形,传统花茶只有花香而不见花瓣,是个莫大的遗憾,徐公茶泡成后,一瓣瓣雪白的茉莉花瓣漂浮在黄色的茶汤之上,堪称花茶一绝。

川人爱花茶,不少文人雅士听得徐公茶大名,专程到新津品茗。1991年,著名艺术家邓岱昆和田旭中等七人品茗于南河之上,观两岸风光,邓岱昆作了一首藏头诗,“碧岭拾毛尖,潭底汲清泉。飘飘何所似,雪梅散人间。”徐公茶又得到一个美名——碧潭飘雪。其茶芽紧直匀整,绿而带黄,布满银毫,在沸水冲击下缓缓下沉,宛如一汪碧潭;一朵朵娇嫩茉莉花朵却舒展身躯,旋转着慢慢上浮起来,此情此景,宛如碧潭之上飘过几朵白雪。茶出自蒙山,得天地之气;茉莉源自新津,得水之灵性,碧潭飘雪,喝上一口,一股茉莉花香沁润心肺,令人口齿留香,大有山水自茶中来之意境。

川茶是川菜的亲兄弟,川菜宴席如果开餐之前配上一杯碧潭飘雪盖碗茶,这桌宴席当然川味更足。

咏徐公茶

碧潭飘雪徐公茶

妙采日月之精华

茉莉似雪茗如玉

韵味入心似陶家

为“碧潭飘雪”茉莉花茶创始人“徐公”徐金华先生所题

锦里

锦里古街由武侯祠博物馆恢复修建,现为成都市著名步行商业街,为清末民初建筑风格的仿古建筑,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2004年10月31日以“三国文化节”的名义剪彩开市,2005年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路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

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成都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为内涵,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在这条街上,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三国文化和四川民风民俗的独特魅力。锦里二期工程大胆将水引入锦里循环,形成“水岸锦里”的新景观。

相对国内很多旧瓶装新酒的人造景观,锦里是完全草根的、本土的、家常的。商店里卖的是筷子、茶叶、灯笼、蚕丝被和土特产等。小吃街区里的美食乡情浓郁。还有手艺人的玩意儿,捏个泥人,转个糖画儿,买张剪纸,都是包含童趣的东西,怀旧亦是怀念童年淳朴的快乐。一条街色彩缤纷的花灯和幌子,是大俗,图的是个热闹。而街上最吸引眼球的,还是那些让人热烈思慕的成都妹子。她们在酒吧里嗑瓜子和打牌,喝着洋酒,说的还是绵软的成都话。

成都人就这样嬉闹、松弛地在锦里闲逛,怀旧的人情感有了出口,爱吃的人满足了口腹之欲。锦里呈现的是人间的热闹景象。

诗曰:

往事如烟越千年汉女濯锦府河边

织锦税官入画图成都从此叫锦官

官家旅舍称驿站文件星夜飞马传

锦官驿里灯火明命官来此先设宴

世事变迁旧梦断锦里涅槃续前缘

除却官气换新颜平民情调更养眼

武侯祠边灵气在蜀国韵味小吃店

人浪涌动青石板当今天下一景观

宽窄巷子咏

宽窄巷子始建于清朝,是成都33条清朝兵丁巷子中仅存的两条,属四合院式建筑。康熙五十七年(1718),准噶尔部窜扰西藏。清朝廷派3000官兵平息叛乱后,选留千余兵丁永留成都并重修满城,少城被定作“八旗”军营及其家眷住处,属禁地。

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宽巷子与窄巷子虽然运用了许现代和西式在民国时期但主体风貌仍不改旧制。它是一个历史记忆深处的符号。

当游人伴着夕阳,拥着灯火,走在黄昏中的巷子里,一种久违的老城区市民化生活的场景就一一浮现在眼前。成都人对宽窄巷子的概括更精炼——宽巷子:老成都的“闲生活”;窄巷子:老成都的“慢生活”;井巷子:成都人的“新生活”。

诗曰:

细细咀嚼你的名字

感悟着历史深处的呼吸

留连让人忘乎所以

醉入了一座座老宅的精致

回放那远去的陈年旧事

品味这里的菜式和小吃

让人找到民清的记忆

灯火阑珊平添了缕缕思绪

宽是胸怀窄是深邃

牵动的是游人如织

人世间本无宽窄

心扉界定了自己的天地

千年调

——宴席接待规范

顾客进门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笑容可掬,万事称好。茶水布上,再将菜谱介绍。咸与淡,总随客,细关照。

斟酒上菜前,先问明东道。主宾前女士先,定要知晓。凉菜半尽,席近高潮,大菜头,汤断后,水果了。

东坡菜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