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烹饪美食川菜诗百首:用旋律找回记忆
19105100000090

第90章 铜井巷素面

对于以小吃著称的成都而言,“铜井巷素面”,那不是可有可无的。如今年逾百岁的陆淑佩老人,创制的那款鼎鼎大名的铜井巷素面,已经承载了七十多年的秘密!

在一位百岁老人的传奇里,那碗穿透悠悠历史的面香,却充盈着时间调制的别样余味……1909年5月16日,陆淑佩出生在如今已难觅踪迹的成都市“大巷后街”。由于家境贫寒,陆淑佩“一天书都没有读过”。1927年,18岁的陆淑佩出阁了。嫁去的马家家境殷实,几年后,丈夫马朴安当上了军官。这是她衣食无忧的几年。

当时,身为兄长的陆少云家贫寒尚需亲人接济。为了生计,最初,陆少云每天挑着担子去卖素面。据传,华西协和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前身)的女学生最喜欢这又香又辣的素面,她们一边辣得直吸气,一边喊着“好吃”。陆少云的素面十分抢手,一担面很快就卖完了,很多人难尝美味。所以,很多学生说:“为啥不开个面馆?”可是,陆少云却说:“没钱,开不起。”陆淑佩知道后,决心帮哥哥一把。

1930年陆淑佩出资帮助娘家兄长陆少云在铜井巷开起了面馆。素面馆在铜井巷5号开张,寂静的小巷热闹起来,在成都众多面馆中,“铜井巷素面”自成一味,因而食客如流。在各种关于“铜井巷素面”的传说中,陆少云是创始人,妹妹陆淑佩则是将其发扬光大的人。鲜为人知的是,陆淑佩是面馆的“原始股东”,即创始人之一。

陆少云苦心经营,铜井巷素面馆的火热场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陆少云夫妇不幸先后因病去世,面馆停业。1953年,因生计所迫,陆淑佩决定亲自再开面馆。

陆淑佩经营的铜井巷素面,色泽红亮,作料鲜香,软硬适度,入口爽滑。在作料上。她对熟油辣椒的制作十分考究:要以红亮的“二荆条”为主,并且须占六成以上,辅以少量朝天椒及其他品种,且自炕自舂,十分考究熟油辣椒炼制的油温和储存时间。芝麻花生面、香油、蒜泥的制作也做到质量上乘、精益求精。更有书中记载称,“铜井巷素面中所添加的芝麻酱和复制酱油除了本身的香味外,还具有很好的附着力,将德阳酱油、蒜泥、麻辣味结合于一体,使香味浓郁,入口滋润,加之面条煮制得法,捞在碗中利索、爽滑,使风味突出,口感好,余味浓,广受食客欢迎”。1958年,铜井巷素面获得“成都名小吃”称号。

诗曰:

你素面朝天

却成了川人的知己红颜

你朴实无华

却让人品味了绝代香艳

好看莫过素打扮

好吃莫过铜井巷的素面

当年名流达官为你倾倒

华大的女生成了粉丝团

你的熟油辣椒自舂自煎

肌肤覆盖着芝麻花生面

你用复制酱油聚味蓄芳

小磨香油则将风采再添

你是小吃中的花木兰

你是川菜文化的沉淀

这百年芳华玉殒香消

将是川人永久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