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人生第一步:家庭育儿宝典
19096500000041

第41章 婴幼儿疾病防治篇(2)

另一种传染病也是由赤痢菌所引起,称为疫痢,传染方法与赤痢一样。疫痢比赤痢更严重,会引起如中毒般的症状,例如多次的痉挛、身体瘫痪、眼球突出、高热、甚至昏迷,下痢反而少,因此容易被误诊为脑膜炎。3~6岁的幼儿最容易因感染赤痢菌而引发疫痢,到了7~8岁以后就较少患此病。疫痢比赤痢更危险,因此要格外小心,宜及早诊断和治疗。

流鼻血

(一)幼儿为什么易流鼻血

鼻子是由鼻中隔将鼻分成两个鼻腔,在鼻中膈的前下方有一个极易出血的区域,医学上称为“利氏区”.此区黏膜薄,毛细血管表浅、容易扩张,处于半暴露状态,而幼儿幼嫩,鼻出血几乎都发生在该区域。

幼儿鼻出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是鼻外伤,如鼻腔干燥,痕痒时常用手挖鼻,致使黏膜破损;又或挫伤、碰伤、异物进入鼻腔;高热时毛细血管扩张,加上黏膜干燥易出血;剧烈咳嗽或情绪激动使鼻部小血管扩张破裂。此外,全身疾病也可能引致鼻出血。

(二)幼儿流鼻血应如何防护

防护方法是在气候干燥的季节用石蜡或凡士林软膏涂在鼻腔以润滑和保护鼻黏膜;出血时用手指压两侧鼻翼紧贴鼻中膈利氏区,数分钟后放开,多可止住鼻血;如果鼻血不止或幼儿有出血疾病,应送医院止血。

从鼻根到两侧口角之间,包括整个鼻子和上唇是一个“危险三角区”.那里满布血管,与脑内血管相连。一旦长了脓疱或疖子,如果挤压该处,细菌就会沿着血管进入脑内,引起脑部感染,易发生危险。所以该区长疖疮,只能热敷或由医生排脓。

怎样处理小儿夜惊和梦游

夜惊和梦游属于儿童睡眠障碍,与小儿中枢神经成熟延迟有关。

当白天过分兴奋或疲劳、晚上看恐怖的电视或电影或受到家长责骂而心情不愉快时易引起发作。表现为夜间突然大喊大叫,躁动不安,面部表现为恐惧和紧张,意识朦胧,持续1~2分钟后继续入睡,醒时遗忘或只有片断记忆,这种发作叫夜惊。

梦游是指在睡眠中突然下地走动,做一些动作,如穿衣或穿鞋,或突然坐起,患儿睁眼意识恍惚、动作笨拙、行走摇晃,发作时间5~30分钟,醒时对发作完全不知。学龄期儿童多见,5~12岁小儿中约15%至少曾有1次梦游发作。夜间梦游大多随年龄增长而自然消失,一般无需治疗。发作频繁者,可服镇静剂如安定等。需要注意的是少数夜惊可能是癫痫的早期症状。另外,频繁发作梦游可能是儿童偏头痛的表现之一,如同时存在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时应到医院进一步检查。

关于服药

(一)能捏小儿鼻子给小儿灌药吗孩子生了病,就应吃药,给孩子吃药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因为孩子不懂事,害怕吃药,不肯吃。于是一些父母就捏着孩子的鼻子,迫使孩子张口,按着胳膊,硬往嘴里灌,弄得孩子大哭大叫。

这种捏着鼻子硬灌的服药方法很不好,一是好不容易灌下去,又会在哭叫声中吐出来,孩子受罪,大人着急;二是灌不好还会出危险甚至造成死亡事故。因为人的咽部下端有两条通道,一条是通胃肠的叫食管,一条是通往肺部的叫气管。在气管上面开头处,有一块“会厌软骨”,当进食吞咽时,会厌软骨便会关闭,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如果在孩子哭闹时去灌药会厌软骨运动失调,药物就易进入气管,轻则咳呛或引起支气管、肺部的炎症,重则阻塞呼吸造成窒息死亡。因此,为了孩子的安全,千万不可捏着孩子的鼻子灌药。对婴儿服药,不要直接服药丸或药片,应研成粉末,加水和少许糖调成稀汁,哄着孩子服下。

(二)药物与糖能同吃吗

大多数口服药物都比较难于下咽,总有那么一点怪味,因此,人们服药后总喜欢用糖来矫其味,小儿服药更是如此。但是,你可曾知道,药同糖一起吃是会影响疗效的。

中医认为“甘能壅中”,这就是说吃甜食过多会影响食欲和消化,导致腹泻腹胀,特别是有湿热的病人应尽量少吃甜食。现代医学也认为,当你在内服龙胆酊、健胃散、龙胆大黄合剂等苦味健胃药期间,不能吃糖和甜食,因为苦味健胃药能刺激末梢神经,反射地分泌唾液、胃液等消化液,达到帮助消化、促进食欲的目的。如果在药里放很多糖,完全掩盖了苦味,也就失去了健胃之效。

在内服扑热息痛、退热净等药物时也不能吃糖,因为糖能抑制药物的吸收,影响疗效。此外在服用可的松类药物时也不能吃糖,因这些药物本身能增高肝糖原,升高血糖,如同时吃过多糖,将会使血糖猛增,容易出现尿糖。

(三)能用果汁送服药物吗

有些家长在小儿患病时,用果汁代水给孩子喂药,其实这是不恰当的。在各种果汁饮料中,大都含有维生素C和果酸,而酸性物质容易导致各种药物提前分解或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吸收,影响药效,有的药物在酸性环境中会增加副作用,对人体产生不利影响。

如小儿发热时常用的消炎痛、安乃近、复方阿司匹林等清热止痛剂,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若在酸性环境中则更易对人体构成危害,轻者损伤胃黏膜,刺激胃壁,发生胃部不适等症状;重者可造成胃黏膜出血。又如常用的抗感染药物麦迪霉素、红霉素、氯霉素、黄连素等糖衣片,在酸性环境中会加速糖衣的溶解,一则对胃造成刺激,二则使药物尚未进入小肠就失去了作用,降低了药物的有效浓度,有的甚至与酸性溶液反应生成有害物质。

因此,给小儿服药时不宜用果汁及酸性饮料,若要食果汁饮料,也必须与服药时间相隔一个半小时以上。

(四)能用牛奶送服药物吗

有人服药时,特别是给小儿服用药物时,常将药物研碎混入牛奶中或用牛奶送服。这样做虽然能掩盖药物的某些不良气味,使小孩愿意服药,但对药效有一定影响。因为牛奶含有较多的钙及铁、磷等无机盐类物质,这些物质可与某些药物成分发生作用而影响药物的吸收,降低药效。如中成药中的黄酮、有机酸等成分,遇到牛奶中的上述成分会相互作用,有碍药物吸收,使疗效下降。化学药物在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如土霉素、四环素等可与钙、铁结合成络合物,使这些药物的吸收受到影响,甚至达不到治疗目的。另外,牛奶中的蛋白质、脂肪等,对某些药物的吸收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用牛奶送服药是不妥当的,最好不要这样做。

(五)服小儿麻痹糖丸后能立即喂奶吗小儿麻痹糖丸是一种口服的减毒活疫苗,它能在肠道细胞内繁殖,并刺激肠壁中的淋巴细胞、浆细胞,使其产生抗小儿麻痹症病毒的抗体,这种免疫功能的建立,可预防小儿麻痹症。

小儿麻痹症是由滤过性病毒引起的,病毒株主要有三种类型,故小儿麻痹糖丸也有三种类型,分别以红、黄、绿色代表Ⅰ、Ⅱ、Ⅲ型。它们之间没有交叉保护作用。

小儿麻痹糖丸的有效能力与温度有关。测定表明,-20℃时的有效期可达1年,20℃~22℃时只有几天。所以给乳儿服小儿麻痹糖丸后,不能立即喂乳。因为母乳刚从母体分泌,其温度一般是37℃,容易使服下的活疫苗的病毒致死,而且也不利于胃肠黏膜的充分吸收,同时母乳中含有抗小儿麻痹抗体,能中和糖丸中的小儿麻痹病毒,使之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所以乳儿应在空腹时服小儿麻痹糖丸。而且要经过1.5~2小时后才可喂奶。儿童服糖丸疫苗时,同样也禁用热开水送服。

打预防针

(一)孩子打预防针前要注意什么当有了宝宝后,几乎年年都要为他打预防针,以减少各种传染病的发生。

在给孩子打预防针前,要注意什么呢?

带上预防接种登记卡,以便医生了解情况,防止打重或漏打。如果你是第一次带孩子打预防针,别忘了主动要求建立登记卡。

打预防针前要详细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并做些必要的检查,如有禁忌证,像发烧、过敏体质、哮喘及严重心、肝、肾等慢性疾病的孩子,都不能打预防针。

打预防针的前一天,要给孩子洗好澡或把胳膊洗干净,以免打针后引起局部感染。对比较懂事的孩子,在打针前要向他讲一些打预防针的道理,消除孩子的紧张恐惧心理,预防晕针。打预防针后,孩子可能会有一些反应,这些反应有正常的也有异常的。

(二)打预防针后的正常反应有哪些正常反应包括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一般在打针24小时后开始出现,如红、肿、热、痛现象。红肿范围直径在2.5厘米以内者为弱反应,红肿范围直径在2.5~5厘米者为中强反应,在5厘米以上者为强性反应。强性反应可引起局部淋巴结肿、疼痛。如局部反应较重时,可用干净的毛巾做热敷,以促进药物的吸收,但应注意防止感染。全身反应表现有:发热、头昏、头痛、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体温在37.5℃以下为弱反应,在37.5℃~38.5℃为中强反应,在38.6℃以上为强反应。当孩子出现全身症状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对症处理,如发热头痛可用解热镇痛药治疗。这些正常反应与孩子的个体体质差异有一定关系,有些孩子出现,有些孩子则不出现。

(三)打预防针的异常反应有哪些打针后的异常反应,最常见的是过敏性皮疹。一般在注射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皮疹多种多样,以荨麻疹最为常见,其次是晕厥,这与打针时空腹、疲劳、空气闷热、情绪紧张等因素有关。往往注射后即刻或数分钟之内出现头昏、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等症状,严重者可失去知觉,呼吸减慢。此外,还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一旦出现这些反应,要立即进行处理。如出现晕厥现象,应立即将孩子平卧,头位放低,保持安静,喝一杯热开水或糖开水,一般在短时间内可恢复。异常反应严重者,如过敏性休克,应刻不容缓地送孩子去医院治疗处理。

(四)打预防针后要观察效果吗

打预防针后,别忘了观察效果。第一是观察孩子的患病情况。孩子打预防针后2周左右可产生抗体,1个月时抗体水平最高,以后缓慢下降。如果2周后孩子不患打针所预防的那种传染病,特别是在流行季节里仍没有传染上,说明打预防针的效果很好。第二是观察接种后的反应。孩子打预防针后,机体将产生以上各种局部或全身性的正常反应,正是因为这种反应过程,才说明注射是成功的。如果注射后无任何反应,说明注射失败,应带孩子去医院做皮肤试验及血清学试验。这两种实验检查,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体内抗体情况。

为何6个月内的婴儿不宜服APCAPC即复方阿司匹林,内含阿司匹林、非那西丁和咖啡因,它是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有时小儿高热,为了使孩子的体温尽快地降下来,使用APC是有效的,但对6个月以内的婴儿最好不用APC.这是因为APC的解热作用主要是影响散热过程。它使周围血管扩张,发汗而达到散热,降低体温的作用。这样,因大量出汗,有效循环减少,容易引起虚脱。另外,APC类药物在血中可与胆红素结合,有引起新生儿黄痘的可能性。婴儿对药物比较敏感,剂量也不易掌握,一旦过量就可能发生问题。所以婴儿发高烧时,最主要的是要及早作出准确的诊断。如要降温,尽量采取物理降温法为主,不能见热就退,更不能轻易使用APC类解热镇痛药,尤其是在6个月以内的婴儿。

为何3个月内的婴儿忌用磺胺

磺胺类药物很多,有长效和短效之分,还有磺胺增效剂等等。目前临床最常用的是百炎净片,此药短期应用不需加用小苏打片,长期大量应用则要加服之。小儿应用百炎净片或其他磺胺类药,一般同服等量小苏打片。在此要强调的一点是,用磺胺类药期间,要多喝开水,注意小便变化。磺胺类药物易在尿道产生结晶,加之磺胺类药易使新生儿及早产儿发生黄痘。因此,3个月以内的婴儿忌用,3个月以上的婴儿也须慎用。

婴儿免疫

(一)婴儿要制定免疫计划吗

当孩子3个月左右时,你就开始为他进行预防大多数严重传染病的一系列免疫接种。给孩子进行免疫接种时,注射的疫苗含有经过无害化处理的致病细菌和病毒。接种到婴儿体内的疫苗极其微弱,不足以致病,但它却能使身体产生特异的细胞,也就是所谓的抗体,有防护孩子将来不罹患疾病的作用。即使孩子感染到疾病,也必须在病人愈后继续进行一系列免疫接种。

有些父母决定不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免疫接种,他们担心接种可能有危险;或者认为患上某种疾病的可能性不大,不需要免疫接种。遗憾的是,儿童群体中,一旦接受免疫的人数下降,疾病会播散得更迅速也更容易,造成出现大流行。所以给婴儿进行免疫不仅是防护了他自己,还有助于把疾病彻底消灭。

(二)接种疫苗有危险吗

虽然免疫接种在短期内给婴儿带来轻微的不适,但却是安全的。

然而,如果你的婴儿曾有过惊厥,或者在近亲中有患癫痫者,百日咳疫苗会使婴儿出现严重反应的可能性增加,所以要和医生商讨。如果婴儿患感冒或全身不舒服,或者在预定作免疫接种前一周内正在用抗生素,都不要给他进行免疫接种。

(三)婴儿要接种哪些疫苗

年龄

疫苗

接种方法

2个月

白喉

破伤风

百日咳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注射

口服

3个月

白喉

破伤风

百日咳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注射

口服

4个月

白喉

破伤风

百日咳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注射

口服

12~18个月

麻疹

流行性腮腺炎

德为麻疹(风疹)

注射(简称

MMR注射)

4~5岁

白喉

破伤风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

注射

口服

10~13岁

卡介苗(结核)

注射

如何选择体温计

对于婴儿和幼儿最适合的体温计是容易看的水银体温计、数字体温计以及体温指示带。

(1)水银体温计的管内盛有水银,水银遇热体积就会膨胀,沿着管内体温刻度上升。

(2)数字体温计使用安全简便,它可快速提供准确的读数。虽然价格较其他体温计昂贵,但对于幼儿是很理想的。注意家中要存放备用电池。

(3)体温指示带上有几块热敏感板,它可连续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当达到孩子的体温时会停止。

幼儿疾病有何症状

即使孩子并无确切的症状,由于某些原因而使他生病时,还是可能觉察到的。你会注意到他看上去比平时更苍白并且依赖性也更大。

他可能不吃东西、哭叫或看来很烦躁。当孩子出牙的时候,虽然会造成牙龈疼痛,因而口水比平时流出得更多并且更烦躁,但是你不要以为孩子的任何症状都是出牙引起的。出牙一般不会使他发热或使他生病。你若认为孩子是病了,就要找到一些确切的症状,正如下面所描述的那样。1岁以下的婴儿,一切症状都应认真对待,不能忽视,因为婴儿很快就可能生病;如果孩子超过了1岁,那么发现症状后,可以再观察几小时,看看他的症状如何发展。

(1)感觉不舒服。孩子可能变得更要依赖你,并且在他生病的时候需你更多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