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人生第一步:家庭育儿宝典
19096500000035

第35章 3岁儿抚育篇(2)

刚学走路的孩子,由于要保持身体平衡,走路时两脚分开到与双肩宽。学习用脚尖走路要求将身体的重心从整个脚底移至脚的前半部,脚后跟提起,练习时要求身体伸直,不能前倾。否则在走路时抬起一足,身体重心就会完全落在孩子另一脚底的前半部分。需要保持身体平衡的小脑、大脑和脊髓运动神经有良好协调。

促进各神经系统间的联系和协调动作,为以后更复杂的体能打基础。

2.走平衡木

练习高空控制,为身体平衡能力打基础。

方法:在离地10~15厘米的平衡木上学习行走。可先扶宝宝在平衡木上来回走几次,使宝宝习惯高处行走,渐渐放手让宝宝自己在平衡木上走。鼓励宝宝展开双臂以协助身体的平衡。

精细动作训练

1.手的操作训练

按大小顺序套上6~8层的套桶,能分辨一个比一个大的顺序,而且手的动作协调,能将每两个套入并且摆好。

2.倒米和倒水训练

用两个小塑料碗,其中一只放1/3大米或黄豆,让孩子从一只,碗倒进另一只碗内,练习至完全不洒出来为止。然后再学习用两只碗倒水。

言语能力训练

1.看图说话

与小儿一起看生活日用品图片,边看画片边讲各种物品的特点及用途,让孩子模仿大人的语言,边指画片边练习说。

2.练习表达

和孩子一起看图画,讲出画上的内容,让孩子回答图画上如”这是什么动物“,能用语言表达。

3.学会耳语传话

妈妈在宝宝耳边说一句话,让宝宝跑到爸爸身边,告诉他妈妈刚才说的什么,由爸爸将话再讲出来,看宝宝是否将话听懂了,并能正确将话传出去。耳语是一种特有的方式,它声音低,不让他人听见。同时听者只能用听觉去理解,不能同时看眼神和动作。孩子很喜欢耳语,因为它有一种神秘感。2岁半的宝宝正处于语言学习阶段,光靠听觉,没有其他辅助方法,要听懂耳语有一定难度,开始先说一个物名或两三个字的短句,让孩子第一次传耳语成功,增强孩子信心,以后再逐渐增长句子并增加难度。

认知能力训练

认识数字1、2、3和若干汉字。幼儿容易以形象区分事物,如”线条1“,”鸭子2“,”耳朵3“等汉字近似图形,容易学习和分辨。

容量多少。用一大一小的塑料瓶,让孩子用水将小瓶装满,再倒人大瓶,再从大瓶倒入小瓶,以建立容量大小的概念。

继续复习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在巩固红、黄、黑三种颜色的基础上再学认绿色、蓝色、白色等色彩,要反复练习。

训练幼儿懂得日常需要。要教会幼儿口渴要水喝,饿了要吃饭,困了要睡觉。当天气变化,感到冷要加衣,感到热要脱衣,生病了要上医院看病等日常生活需求。还要懂得鱼在水中游,鸟在天上飞,狗在地上跑等知识。

情绪和社交能力训练

1.训练幼儿会安静片刻

幼儿生性好动,只要睡醒后睁开双眼,总是不停地活动,很难控制自己安静片刻,因此应加以训练。

方法:家长和幼儿都做好准备,关上门,关上一切音响设备,安安静静地坐好,闭上眼睛。此时一切杂乱的紧张心情都会渐渐消失,而且可听到许多从前未感受到的细微声音,如远方车过马路声、风吹树叶声。幼儿经过几分钟的安静训练后,懂得保持安静才能更集中注意,才听得到以前听不到的细微声音,并学习保持安静的方法。开始每次安静训练3分钟结束,以后渐延至5分钟结束。

安静训练时,可用耳语说话声或用手势表示结束。然后站起来,轻声离开屋子,开始进行户外的欢腾的活动。这种安静训练,每周1~2次。受过安静训练的孩子会自觉安静,减少活动和发声,学会约束自己。同时也培养专注力,对以后学习有好处。保持安静也是教育幼儿文明礼貌的行为。让孩子学会该活动时尽情活跃,该安静时能保持安静。

2.学习做家务和学说文明用语

幼儿在家中应培养帮助大人做事的习惯,如大人扫地,他拿簸箕,大人擦桌椅,他擦玩具等。大人与人交往中说”您好“,要让幼儿学习,在家中对长辈要称呼”您好“,接受帮助时说”谢谢“,早晚均要道”早安“、”晚安“,分别时要说”再见“.孩子在接受礼物时要听从家长命令并说”谢谢“.3.继续培养交往能力

在和同伴一起玩耍中,如出现打人、咬人等行为时,大人要用语言、手势和眼神给予批评,增强孩子的控制能力,来终止这种行为,对孩子不良行为的制止要及时,态度要坚决,不要打骂,不能庇护、娇纵,培养幼儿在友好的气氛下与同伴交往玩耍。

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1.学会穿背心和套头衫

培养幼儿自己穿衣服的自理能力。

方法:先找出一件前面有图或动物的背心和套头衫,让孩子识别前后,同时看清领口前开口比后面大些,将两手伸到袖洞或背心的袖口内,双手举起,将衣服的领洞套在头上,用手帮助使衣服套过头而穿上。这种学习最适合从夏季开始,夏季衣服尚单,天气暖和,孩子动作再慢也不担心着凉。夏天让孩子学会穿衣服和松紧带裤子,到秋天渐渐加衣服时,也是渐渐学习的过程。

2.学会擦屁股

培养孩子大便时自己解开裤子,蹲在便盆上大便,便后学习自己擦屁股,开始练习时,大人在旁边监督,但不可包办代替。让孩子拿纸擦,若未擦干净,再给纸擦,直到擦干净为止。并及时表扬孩子能干,自己的事自己做。

最有益于儿童思维的玩具是什么

最有益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玩具是最简单的、原始的材料,而不是技术含量高,做工复杂的昂贵玩具。例如沙土、厚纸板、木块,水和玩水玩具,黏土、大纸盒等。

孩子可以用这类玩具做泥塑,捏他想象的东西;用沙建沙堡;用大纸盒做成房间或小动物的家。这些玩具使孩子的游戏富有创造性,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展现,他们玩起来可以花样翻新。

孩子能不能做危险游戏

神经质的母亲,或者孩子曾经负过一次伤的母亲,就总是想让孩子远离危险物。然而,孩子远离危险物就果真能确保安全吗?要知道,在母亲眼睛看不到的地方,孩子会干出什么事情来,是很难预料的。

儿童是兴趣的化身,他们拼命在寻找或体验大人所意料不到的事情。

特别是父母禁止做的事情,对他们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当父母不在时,他们总想偷偷试一试。父母的禁止往往产生相反的效果,常常激起儿童的好奇心。

儿童抱有强烈的”尝试新体验“的欲望。他们想摸一摸;动一动的欲望非常强烈,当父母不在身边时,就再也按捺不住了。

”妈妈总是拿这个玩,却不让我玩。“有这种想法的孩子,趁父母不在时就跃跃欲试,这就是孩子在家里或附近街道上受伤或造成事故的一个原因。

儿童的这种强烈好奇心是无法抑制的。与其禁止,还不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孩子对付危险的能力。

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两个:一是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后,即使父母不在,他们也不会去妄动那些曾经诱惑过他们的东西了。作为家长,不要怀疑孩子一旦掌握了用法会不会越干越想干。一定要相信孩子,让孩子尽情享受到与父母在一起使用危险物时的兴奋、喜悦之情。二是孩子可以学会防止危险的要领,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他们掌握了技巧之后,即使一个人去做,也会安全无误。

要循序渐进教孩子学计算

教孩子学数的概念,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

1岁的孩子,虽然不懂得数词,但知道多和少,大和小,喜欢的食物知道要大的,要多的。逐渐他们知道1和2,会说:”再给1个。“”再给1个,“要很多就不断”再给1个。“他能指着自己找出1个嘴,1个鼻子,两个耳朵,两只眼睛。

两岁多的孩子,可以学唱”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的数数歌谣,能手口一致地点数物品,虽然有时口和手不一致,或漏数、数重。逐渐他们能数得很好,最后能数出总数。在日常生活中,多少、大小、上下、前后、早晚的时间、空间概念慢慢能够掌握。但往往不能正确表达物体的特征,把长的、宽的、高的都说成大的,把短的、窄的、矮的都说成小的。他们往往还凭视觉而不是凭计算得出结论,比如两排同样多的物体,一排排得松些,一排排得密一些,问孩子两排是否一样多,他可能说排得松的多。

幼儿阶段过了以后,孩子的数学能力会发展很快。在幼儿阶段,孩子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孩子学得慢、学得少不要紧,只要家长坚持不懈,在生活中点点滴滴地教,对孩子一定是有益的。

幼儿独立能力的发展

幼儿时期各种心理活动都在迅速发展。他们能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做应该做而自己不喜欢的事。

幼儿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模仿。模仿可以更快地发展个性才能。幼儿的模仿带有很大的独立见解,他们模仿自己喜欢的,感到新奇的,表现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主动性。喜欢听故事的孩子,模仿妈妈讲故事是那样逼真,说话的风度、语气、声调、语音、速度都很像。喜欢跳舞的孩子,对舞蹈演员的动作看得极为细心,模仿相当真切。喜欢武术的孩子,携枪带棒,手脚动作灵巧。来了客人让他讲个故事,他却要讲讲自己编的,而不是妈妈教的。可见,独立能力促进个性才能的发展,也是个性才能的发展标志。

这种独立性促使他们事事要自己试试,反对成人过多干涉和束缚,越是成人限制的事,他们越要想方设法寻机试试,常在成人离开时开始动手,有时不免要闯出大祸来。

在游戏里,他们扮演得非常认真,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动作、行为像真的一样,从而满足自由行动的心愿,满足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心理欲望。因此,父母应为孩子创设游戏的方便条件,吸引他们参加成人的活动,多给锻炼独立做事的机会,正面引导总比消极制止好处多,不仅少惹是非,更有助发展孩子们的才能。

孩子拿了妈妈的钱

刚刚满3周岁的孩子从来没有去买过东西。但是她却认得5块、10块、100块的票子了。因此,她强烈地想用钱去买东西。

幼儿看到父母的生活习惯想要模仿,并且通过这些”生活学习“,逐渐学会做一个普通人。他们对待金钱或买东西也不例外。

他们对此抱有”我也想这样做“的学习欲望,这并不奇怪,更不是坏事。

如果妨碍了儿童这种极其自然而又理所当然的欲望,就必然会发生偷偷从妈妈钱包里拿钱的行动。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就觉得”这可不得了“,思想上受到很大震动,甚至把它夸大为”犯罪行为“,那是错误的。但对于瞒着父母的行为,特别是随便把钱拿出去,也是应很好地进行教育的。

对孩子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

会听。要培养孩子安静,有礼貌地注意听别人讲话,不打断别人的话,不在别人说话时乱闹。能听得准确,对于简单话和简单意思,能够复述。

会说。一是对话,要培养孩子能按要求回答问题,不论回答得对不对,但要切题。二是有讲述能力,能够把要求、经过谈清楚。

有良好的讲话习惯。培养孩子喜欢讲话,能在众人面前开口讲话。讲话时表情合适,语句中没有过多的停顿和重复,不说脏话。

3岁的孩子可掌握1000个左右词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形容词主要是”大、小、冷、热、红、白、蓝“等常用词,但用起来还不十分准确。3岁孩子主要应掌握以下范围的词汇。

名词和动词,掌握生活中常见物品名,如家具、电器、食具、食物;环境中的植物、交通工具、建筑等。动词是常见动词,如吃饭、上街、穿衣等。

形容词,要教孩子易于理解,能直接感知的词,如大小、方圆、颜色、味道,反映感觉的饿、疼、渴等,表示味道的甜酸苦辣等。

数词,10以内的数可以正数倒数,并可以应用。

副词,能应用说明时间的先、后、早、晚,能使用”最、很、都“等。

幼儿的想象世界

婴儿出生不久,就会模仿。模仿母亲的面部表情,模仿母亲动作。模仿,恰是想象发生的基础,丰富的想象来自巧妙的模仿。两岁左右出现想象的萌芽。把模仿成人活动的行为,迁移到游戏中去,形成最初想象的简单因素。比如,一个周岁半的女孩拿起一支铅笔,一会往布娃娃嘴里塞,口中叨叨着:”吃药!吃药!“过一会又往娃娃屁股上扎,说着:”打针!打针!“这时在她的头脑里出现妈妈给她喂药和医生为她打针的情形。这只铅笔与勺、针的表象联系起来。

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模仿成人做事的心理需要很快发展起来。到两三岁,想象逐渐进入初级状态。

3岁前想象特点是:

想象的内容极简单,有很大局限性,受活动的范围所制约。

想象只限于模仿,还没有创造性成分。

没有预计目的,只是由具体事物特征或当时情境所引起,很零散,只是片断。

成人应创设更方便的条件,给孩子们更多的模仿机会。模仿得越像,将来想象得越真切、丰富。父母应珍惜孩子们这简单幼稚的想象嫩芽。

1.无意想象占优势

幼儿的想象还没什么目的性,所想内容也很简单,多半在刺激物的影响下直接引起的。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外界事物千变万化,直接影响着幼儿;幼儿也常因客观事物的变化而转移。因此,所想象的主题也就忽而这样、忽而那样,很不稳定。比如在角色游戏”儿童医院“里,看到听诊器他就是医生,看到注射器他又是护士。

在”玩具工厂“里,当工人做玩具,可玩具做好他就不是工人了。做成照相机之后,他去当摄影师,做成长枪他就当战士。

他们想象的主题随时改变。年龄越小变化越快。画个圆圈一会儿说是鸡蛋,一会儿又成了苹果,再过一会变成馒头、饼干……

随着经验的丰富、语言的发展,内抑制力增强,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下来,到六七岁,一个角色游戏可连续玩一周,一张主题画可先想好了再动笔。

2.没有固定目的和预想

幼儿常以想象过程为目的。在一个”玩具工厂“里可以看到:一伙男孩用拼塑材料制作玩具,问他们做什么,谁也不回答,只见一块接一块地往上安装,看拼得很长,就挂在腰上,说是子弹袋,一会又拆开,变成一支长枪。玩积木,一个劲儿往高堆,哗啦一声倒了,可他并不着急,听听这倒塌的响声倒很有趣,于是再搭,再倒。

他们在想象过程中,非常快乐,然而这”快乐“不是事先预想到的。

3.想象受情绪和兴趣影响很大

男孩总是喜欢用木棍当长枪、当大马、火车……他们提枪带棒玩打仗游戏。女孩总是喜欢抱娃娃当妈妈。兴趣不同,想象内容也不同。孩子们看小人书时,很易激动,当看到画本上出现老狼叼走了小白兔时,急得大声喊起来:”快打死老狼!“当看见坏蛋时,便气得把坏蛋的头揪下来。在想象中,总是喜欢快乐的情景。在幼儿那里,好像不该发生忧愁和悲伤,只能允许好的、美的和愉快的。

到幼儿后期,开始出现有意想象,减少了盲目性。喜欢大家商量,事先安排,不愿随随便便草草做事情。

4.想象的内容常与现实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