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人生第一步:家庭育儿宝典
19096500000033

第33章 2岁儿抚育篇(8)

妈妈和孩子坐好,妈妈用彩纸包孩子最喜欢吃的糖,一包包1块,一包包2块,一包包3块。包好后将三包位置打乱,让孩子挑一包,打开一看是1块,就告诉他:“1.”然后再玩,反复1、2、3.

目的:学数数。

每天都要和孩子一起看书

孩子很喜欢和妈妈一起看书,书也是他的玩具,妈妈讲书中的故事,他听几遍都不烦。妈妈要养成天天和孩子看书习惯,给他读儿歌,讲故事。选择那个图画得精美,色彩鲜艳,故事简单,文字便于叙述,有简单对话,情节适于孩子模仿的书。

在和孩子一起看书时,可以教孩子学着翻页,最初他可能乱翻,倒着拿书,或者是将书弄撕了,不要批评他,渐渐地他就学会了。

钓鱼

用硬纸片剪几条小鱼,鱼头部别一根曲别针。做一根钓竿,线的末端系一块小磁铁,让孩子钓鱼。

目的:练习准确性。

数学游戏

目的:理解“一个”

材料:各种颜色小球10个,木盒1个,塑料盒1个。

玩法:让孩子从木盒里把小球一个一个放到塑料盒里,孩子一边拿,妈妈一边说:“拿一个,放一个。再拿一个,再放一个。”反复玩,让孩子明白一堆小球可分成一个一个的球。

学儿歌

数数歌

一只猫,两只猫,老鼠见了赶快逃。

三只狗,四只狗,小狗就爱啃骨头。

五条蚕,六条蚕,蚕儿吐丝三尺三。

七本书,八本书,儿歌图画我爱读。

九朵花,十朵花,满园红花是我家。

在日常生活中学计数

在生活中,各种事物都有数量关系。比如家里有一个妈妈,一个爸爸,孩子有一张床,爸爸妈妈有一张床;吃饭时每人有一个碗,一双筷子等等。妈妈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来教孩子认数。特别是对3岁以前的孩子,需要让他们在直接接触的事物中获得数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运动觉、触摸觉等活动,认识事物。

教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认识1是很重要的,1是数的基本单位,任何数都是由若干1组成的。1也是一个数学概念,把1搞懂了,其他数就不困难了。在生活中,还要让孩子懂得事物有的多,有的少,有的一样多。比如摆放餐具,妈妈放好碗,让孩子放勺,放好后看看哪个碗里放多了,哪个碗里放少了,还是放得一样多。

日常还可让孩子懂得分类和排序,把一堆水果分一分,苹果放篮子里,橘子放果盘里。把用过的旧电池按1号、5号、7号分开。把彩笔按长短不同排成一排。分类和排序是孩子学习计数的前提,孩子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学习计数就不困难了。

讲故事

小蝌蚪找妈妈

妈妈当青蛙妈妈,孩子当小蝌蚪,相距半米,面对面站好,妈妈说:“小蝌蚪穿黑衣,大脑袋细尾巴,东游游西转转,游来游去找妈妈。”接着妈妈就逗引孩子来追妈妈,妈妈躲开,玩一会儿后抱起孩子,夸他是可爱的小蝌蚪,教他学说“找妈妈”的歌谣。

不要对宝宝讲太多的道理

婴幼儿的思维还不健全,他们还不能把道理和事情联系在一起,对妈妈讲的话他也听不太懂,说得太多他便烦了。1~3岁的孩子对妈妈频繁的劝告很不耐烦。因为他做事不是根据理论,他们行动从不计后果。

另外,对孩子的发问也不要讲太多的道理,只解释是什么就行了,妈妈解释太多,孩子不好好听,反而不断地问为什么,无休止地问下去,不代表他好学,而是他根本没弄懂。

对幼儿不必过于“民主”

婴幼儿还不懂事,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过多地征求孩子的意愿,比如问他:“你晚饭吃什么?”孩子随口说:“吃蛋糕。”晚饭如果吃甜食,会影响孩子吃正餐。但如果不给他吃蛋糕,他已经提出了要求,妈妈会很难办。一般情况下,父母决定的事,不给孩子选择的余地,当然游戏例外。等他长大了,懂得道理了,可逐渐多听他的意见。

在孩子面前谈话应注意

(1)有孩子在场,成年人不要忘记自己的谈话具有教育孩子的作用。不论你说什么,孩子都有可能听见一因此成年人不要随便乱说。

(2)在孩子面前谈话,不仅内容要正确,谈话的语调也很重要,应该平和、善意,不要忿忿地、恶毒地。小孩子也许不懂你说的是什么事情,但他可能听懂了你的态度。

(3)家长说话不要太粗俗放肆,不要说无聊的低级趣味的话。

(4)家长在谈论文学、艺术作品的时候可叫孩子来听。

(5)当你发现孩子言语粗鄙,说些家长里短时,就可知道你在孩子面前说了些什么。孩子不会用批判的态度来听取家长的谈话,他会把父母的话当做真理留在心里,并当做榜样来学习。

孩子说话不算数

“说话不算数可不行。”

“嗯,下次听话。”

这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话,随时随地可以听到。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这是幼儿的一般心理。

所谓诺言,就是考虑对方的立场而抑制自我中心性的行为。

要做到这一步,需要行为者具有良好的“社会性”.因此无法期待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幼儿能遵守诺言。

孩子们之间有一句话:“谁要是撒谎,谁就是小狗”,看来,他们也并不是没有遵守诺言观念,这句话反映了被失约的一方想制止对方不守约的行为。

对幼儿要有这样一种基本的看法,即:孩子是很难遵守诺言的。因此,对幼儿要宽容,要耐心等待,他们总有一天是能够做到守约的。

由于孩子没有遵守诺言,就用惩罚方式来教训孩子,这种做法是不能耐心等待的一种急躁情绪的反应。应该较冷静地、经常地提醒孩子“记住自己的诺言”就可以了。

忽略了对方的存在,忘记了与对方约好了的诺言,无意中的行为,未必就是居心不良,倒不如说,这是一种孩子式表现。要有耐心,反复提醒孩子,让他们注意想到“对方的存在”.语言是孩子智慧发展的金钥匙

幼儿言语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凡是充满自信敢于大胆交谈的孩子,智力发展速度远远超越言语迟钝的孩子。语言对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

2~3岁的孩子,体格和神经发育日趋完善,思维方式由直觉行动性逐渐向具体形象性发展。词汇量不断增加,并出现了积极词汇。

但听觉辨别能力不够精确,对发音器官某些部位控制方法不当,舌尖音有困难。生活经验贫乏,消极词汇较多。对各类词以及语法结构的掌握都有一定困难,所以说起话来断断续续,想说又说不明白,有时喜欢用手势示意,或摇头、点头等动作示意。个别的还要用哭声代替语言。据此,发展孩子语言的具体任务是:(1)发展语言听觉能力,训练会听别人的话。

(2)教会正确发音,学会难发的音。

(3)丰富词汇,并掌握简单语法结构。

两岁左右最爱说,不住嘴地讲。喜欢同周围人交谈,说话速度很快,听起来滔滔不绝,实际上没说出几件事。多数语句不成句,虽然胡乱瞎扯一气,说得却很起劲儿,管你爱听不爱听,他总是说个没完。有时自言自语,对着玩具说,对着小人书说,自己对着自己说。特别是学会一个新词汇,表现非常高兴,到处滥用,反复重述表达,说个不停。总的看来,已经掌握了基本语法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熟悉他的人,基本可以听懂他说些什么。

孩子两岁多,妈妈总得要多准备些小故事,这个年龄最喜欢听故事,听得极为认真、细心、耐心,一遍不行,二遍也不满足,一个故事重复十几遍也不会厌烦。但每一遍讲述时,可不能马虎,更不能改变。谁喜欢给孩子讲故事,谁就能成为他最信赖的人。

这个年龄说话富有“创造性”,这种造词现象不是创造能力,正是词汇贫乏的表现,应注意多为孩子丰富词汇。

他们在交谈中,也常出现逻辑错误,比如我睡觉了天就黑了。我长大了妈妈就长小了。之所以出现语言的逻辑错误,是因他还投掌握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孩子说话也常出现错误发音和发音不清。因为发音器官的调节功能很差,特别是乎舌音和越舌音很难发。可以多教孩子学说儿歌和绕口令,纠正发音。

根据这些特点,在与孩子交谈中,应注意丰富正确恰当的词汇,成人语音要准,给孩子提供标准语音的楷模。

缺什么

妈妈画6头猪,1头是完整的,另5头猪每头都少一部分(耳朵、眼睛、鼻孔、尾巴、腿),请孩子说出每头猪缺什么,用笔补好。

目的:练习观察。

猜一猜

红眼睛,白皮袄,长耳朵,真灵巧。

爱吃萝卜爱吃菜,走起路来蹦蹦跳。

(白兔)

小小年纪胡子翘,看见小鱼喵喵叫。

爱洗脸,爱理毛,老鼠见它吓得逃。

(猫)

千条线,万条线,数不清,剪不断,落在水里就不见。

(雨)

大哥天空叫,二哥亮光照,三哥喷水壶,四哥把扇摇。

(雷、电、雨、风)

圆球红彤彤,挂在天空中,雨天看不见,晴天热烘烘。

(太阳)

有时像个盘,有时像小船,白天不出面,晚上才看见。

(月亮)

许多小灯笼,挂在天空中,

晚上眨眼睛,闪闪放光明。

(星星)

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

有时像棉絮,像烟团团升。

(云)

数学游戏

(1)目的:认识1和2.

材料用个穿戴整齐的娃娃。

玩法:妈妈和孩子一问一答。除了问答娃娃的眼耳鼻口手有几个以外,还可问穿几件衣服,几条裤子,几只鞋,几顶帽子。

引导孩子会讲会用1和2.(2)目的:理解2可以分成1和1.材料:两个小球。

玩法:妈妈把两个小球给孩子看,问孩子是几个球。然后把两个球分别放在左右手中,握起拳头,让孩子猜每只手里有几个球。妈妈有时是一只手里有两个球,另一只手里没有,有时是每只手握一个球。让孩子理解2可分为两个1.学儿歌

学数数

你拍一,我拍一,要讲文明讲道理。

你拍二,我拍二,自己学洗小手绢。

你拍三,我拍三,天天做操不偷懒。

你拍四,我拍四,学习画画和写字。

你拍五,我拍五,花草树木要爱护。

你拍六,我拍六,果皮废纸不乱丢。

你拍七,我拍七,书本玩具要爱惜。

你拍八,我拍八,尊敬长辈爱国家。

你拍九,我拍九,帮助弟妹和朋友。

你拍十,我拍十,孩子说话要诚实。

学唐诗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训练孩子思维的游戏

目的:练习按形状分类。

材料:红色正方形、红色圆形、红色三角形卡片各两张。

说明:用颜色相同的卡片来按形状分类,易于使孩子认识形状。

玩法:将6张卡片放在桌子上,拿1张三角形卡片,问孩子:“你能找出1张和我这张相同的卡片吗?

孩子拿出另1张三角形卡片,他拿对了。

”这是两张三角形,你把两张三角形放在一起。“反复告诉孩子这是三角形。

然后拿1张圆形卡,让孩子挑另1张。

后挑出正方形。再把卡混在一起,让孩子重新将卡片两两相应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