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在这里指的是国际与全球,“中观”因应的是中国国内的总体经济,“微观”则是有关产业与企业的相关政策。
“宏观”之后,续评“中观”。四万亿元计划推出之后,有媒体报导,10月经济增长率远低于预期(看来海啸威力终于开始迎面扑来),因此,中央有可能进一步强化积极财政政策,甚至不排除采取赤字财政,增发国债,以扩大刺激内需方案的规模。
非常时期采取非常手段并无不妥,更何况:一、中国国债存量占GDP约18%,远低于发达国家动辄五六成的水平;二、社会储蓄与民间存款极丰。因此,扩大国债发行的空间甚大,这样的“中观”策略大方向正确。
现在的问题,不是在有没有钱,该不该花,而是该怎么花,花在哪里。
这次四万亿元计划,从中央到地方到各个部门,都竞相争取,希望能分杯羹。让人不能不担心公共部门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这次还好,多半已是成熟或接近成熟的项目,本来就在等待核拨预算。如四万亿元之后,又进一步扩增数万亿元规模,就不免让人担心会不会出现许多为争取预算而仓促草拟的项目。因此,进一步扩增内需规模,甚至用赤字财政方式,容或有其必要,但必须尽快完善一套可操作的科学评估机制,以确保投资建设的效率与降低腐败的几率。
最后,再来谈谈“微观”策略。迄今为止,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危机因应政策,似乎尚少触及。本来企业面对市场竞争,自负盈亏,优胜劣汰,政府无须过多介入。但这次不同,即所谓非常情况。
所谓“非常”,指两方面,一是国际,二是国内。当前国际金融与经济,异常震荡,如汇率与信贷压缩,别说劣质企业,连优质企业都不免遭到淘汰,这是对国家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与此同时,国内经营环境的变化,如《劳动合同法》也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政府有必要针对当前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对的困境速谋对策。此一“微观”因应策略需要掌握的要领有:一、足够庞大的预算;二、一组由产业、金融、财税、技术、管理及市场专家组成的专业队伍对个别企业进行诊断评估,提供必要协助;三、确保反腐;四、掌握时效。
以上“三观”的因应,以宏观最优,中观大方向正确,但仍有所不足,微观则须加强完善。若“三观”皆备,则变局再大,亦无足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