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股神——沃伦·巴菲特的股票投资忠告
19022900000015

第15章 巴菲特简单制胜的投资艺术(1)

忠告15: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出真知

巴菲特作为投资高手,在实战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他的投资生涯是怎样的呢?可以说,他的投资生涯鲜有波折,也可以说是平步青云,扶遥直上,之所以如此,归根到底,就是靠他那套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简单投资法。

巴菲特作出这样的预测: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备种不同的投资方法交叉并存,如:小资本化、大资本化、成长法、价值法、动态法、主题法、产业循环法等都证明它们在投资上是有益的。但有的时候投资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监控市场的交易进展和相关股票的市场活动。这有违巴菲特长期持有股票、稳定获取利润的宗旨。另外,巴菲特不听信谣言,不去试图猜测市场交易结果,只参与到已经趋近公开化的交易中去。他从媒体报道中挑选出正在计划中的几项大交易,然后依据自身感觉参与进去,从这些交易中套利。

确实,巴菲特的套利行为为伯克希尔赢得了可观的利润,他在1965~1988年间,平均回报率远高于20%。而现在巴菲特也承认,在持有的现金量较大时,他依然会从事这种套利,与投机者不同,他坚持“别人在处理时如不谨慎,我们则会更谨慎地处理我们投资的套利交易。”“我们对别人过分乐观的套利行为毫无兴趣,我们始终牢记,若不能持之以恒,必然走向灭亡。’这对于在买卖股票的股民们无疑也是一个启示。

现在赚钱很难,为什么难?那是经济学家的事情。股市上赚钱现在也很难,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报纸、书籍、软件、股评来教炒股赚钱,看来教别人炒股赚钱比自己炒股更赚钱。很多股民在专家、股评家、似懂非懂的好心人的反复教导下,对某些似是而非的理论完全接受,彻底丧失自己的判断,分析能力,所以亏损是必然之路。

股市的特点决定了一旦某种赚钱方法被大家了解,其有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很难再赚钱,告诉别人就是自断财路。

如果某种方法能够保证资金安全,保证收益,甚至可以获得暴利,而掌握这种方法的人愿意公开赚钱秘诀,那么不否会知引起许多人的关注呢?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就可以达到以上的效果。他至今尚未经历过投资策略无效的时期。他的投资效果被广泛证实是持续的领先者。当投资人和投机客都分心于寻找更好的投资策略时,巴菲特已经悄悄地聚集了一笔超过百亿美元的财富了。

自始至终,巴菲特都将投资视为一种企业经营活动,而以一般常识作为他的投资哲学。他的做法归纳起来很简单:

1.观察企业全貌。

2.忽视短期价格变化。

3.关系投资(投资人和公司的长期关系概念)。

而他的投资策略分为四个步骤:

1.不理会股票市场每日的涨跌。

2.不担心经济情势。

3.买下一家公司,而不是股票。

4.管理企业的投资组合。

他将自己的投资策略平民化了,但却取得了非凡的成绩。正如巴菲特所说:“我们所做的事情,不超过任何人的能力范围。”巴菲特说:“多做额外的工作,不尽然就能得到与别人不同的结果”。

巴菲特大获成功了。而那些与他一样具有超群能力的人却失败了。这足以显示出巴菲特所具有的独特投资策略的正确性。这种不寻常的技巧给人们留下许多成功的经验。

打有准备之仗

巴菲特是格雷厄姆最得意、最引以自豪的学生之一。他的投资哲学继承了格雷厄姆投资思想的精髓。他的老师教导他:“想赢,你第一件必须做的事是不能输。”巴菲特理解了保证本钱就是不输的道理,为此他经常认真地制订投资计划,从不草率的作出投资决定。时刻注意投资中的风险管理。巴菲特认为:格雷厄姆的“内在价值”学说是投资致胜的关键理念。纵观巴费特的投资历史,人们看到,他始终坚持这个标准——以股票的内涵价值来挑选各种可靠的股票,而从不依据股票是否为热门货,盲目跟风。一旦市场上出现了其市价低于其内在价值的股票,他就会心花怒放,暗想:购买有潜力的股票的时机到了。他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前景、产品质量和企业经理人员使用资金的能力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然后估计企业将来可以赚多少钱,来确定企业股价应该为多少。巴费特只投资于自己熟悉的公司。如果自己不懂该企业,别人再怎么推荐,他也不投。他不懂生物工程工业、电脑软件工业、激光纤维工业,他就从不向它们投资,巴费特喜欢投资于特殊商品型企业。特殊商品企业是指独此一家生产某种产品,他人没有能力与之竞争的企业。

以美国运通公司为例:1963年,美国运通公司因某子公司丑闻引发了股票票价暴跌,帐面上几乎没有了净资产。巴费特却认为美国运通公司的两个主要业务:全国旅行社支票业务、信用卡业务在美国占据基本垄断的地位,丑闻并没有影响它们,而这两种业务没有竞争者与之为敌。巴费特从不把四分之一以上资本投入一个公司,这次却一反常态,把所有资本的40%——1300万美元全部购买美国运通公司股票。2年后,他卖掉这些股票时净赚了2000万美元。

由于巴菲特相信自己所购的股票是深具潜力的,所以他总是耐心地长期持股,静待股价在波动中稳步上升。他认为过于频繁地买卖,结果是有害无益。投资者要有耐心,同时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投资立场,不要在意股价短期内的波动,只要股价便宜,公司真正有潜力,买好后就不应该担心。即使证券市场关闭几年也无所谓。

巴菲特在整个投资过程中总是力争把资本损失的风险降到最小限度。当股价高涨时,风险也就跟随而来。股价愈高,风险愈大。因此对于卖出股票,他的原则是力戒贪心。他说“永远不要指望卖个好价钱,只要买进时价格富有吸引力,即使卖个中等价也能得到满意的收益。”对于卖出时机的选择,巴菲特有非常明智的见解,他认为,在选股时要选自己愿意长期持股的公司,由于很难发现好的公司,发现后就不要轻易卖掉,但也要相机而动。一旦发现股价已超过潜在的价值就应该卖掉。

巴菲特一直住在远离华尔街的奥马哈市管理着自己的投资。他选择异地投资是因为,在这里他可以避开股市流言、传闻的干扰,更好地独立思考市场,开动脑筋,制订自己独特的投资计划。正是由于这种独立思考,使得他不盲从于所谓的现代投资理论和技术分析。巴菲特认为,股市行为与其用经济学来解释,还不如用人类学来解释为好。股价之所以没来由地暴涨、暴跌的原因就是人类的贪婪与恐惧。因此巴菲特认为现代股市效率理论中那种认为“股价反映了市面上所有的信息”的观点在股市根本站不住脚。事实是,股票市价受投资者极度悲观或极度贪婪的心理影响,有时比内在价值高,有时比内在价值低。而聪明的投资者则可以利用这种混乱,从中淘金。巴菲特认为所谓的技术分析是荒唐可笑的,他对此没有一点兴趣,而他所关心的只是股票的内在价值和价格。他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关于成交量、股价走势、买卖点等所谓的技术分析,是因为电脑发达的今天,理论家可以用它从各种角度来记载股票的各种数据,从各种角度来臆测股票行情,并不是因为这种臆测有什么实用,而是因为这些学究技痒,就像一个手拿榔头的人,每样东西都禁不住想敲敲。

巴菲特信奉的格雷厄姆投资法的中心思想是:“当企业的市面价格低于其价值就投资。”一旦股价过高,他就停止投资,干脆休息,决不拿钱开玩笑。他把写着“愚人和他的钱到处受到邀请”的醒目语句的条幅时刻挂在办公室的墙上。1969年,美国股市过热,巴菲特认为寻找有潜力的股票的机会越来越少,干脆卖掉了累积了13年的股票,解散了合伙投资基金。当他把钱分还给投资者时,仅奥马哈市就有50多人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巴菲特判断无误,他离场后,股市竞争愈发困难。13年后,美国股市的温度终于降了下来,道·琼斯指数逐步降到了不及他1969年退出时的水平。1973年巴费特又重新杀入股市。奇怪的是,自他进场后,市场又重新红火起来。1976年他的收益率竟达到了令人瞠目的高度——59%。

巴菲特几十年致力于投资研究,并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投资策略,他年轻时就定下了这样的投资目标:获取市场的十个百分比,现在看来,是实现了。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可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忠告16:关键时刻要敢于决断

独具慧眼的判断力与超乎寻常的魄力

巴菲特认为:成功的先决条件就是必须具有良好的企业判断力。面对市场的任何诱惑,他都能做到不为所动,真正做到坚持自我,他从来都是按照自己的方法行事。

巴菲特承认自己无法预知短期内股价的变动。当然也不相信有任何人可以做到准确无误的预测。他幽默地说:“股市预测专家存在的惟一价值,就是使算命先生更体面而已。”

巴菲特的注意力不在预期股票市场的变动。他说:“我们只是设法在别人贪心的时候保持谨慎清醒的态度,惟有在所有的人都小心谨慎的时候,我们才会勇往直前。”这是要说明的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并不能代表什么。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想获得满意的收益,就必须对各个公司进行综合的考察,得出自己的结论。盲目地跟随目前最流行的投资方式走,并不一定能保证成功。

近来有一种说法,认为散户在投资市场中被迫与大型法人投资机构竞争,对其极为不利。巴菲特认为这个说法并不正确,事实上,因为大型法人机构的投资者常有一些反复无常的和不合逻辑的行为,散户只要能够把握企业的基本因素,十分容易获利。巴菲特说,散户惟一的弱势是,他可能被迫在不适当的时机出售手中的股票。他认为,投资人必须在财务上和心理上都有充分的准备,以应付市场的变化无常。投资人应该了解,股价波动是常有的事。巴菲特说:“除非你能够眼睁睁地看着手中的股票跌到只剩买进价格的一半而还能面不改色,否则,你就不该进入股票市场。”

巴菲特是一个精明的投资者,因为他总能够在整个华尔街都鄙视某个企业的时候,看到它所具有的潜力。进而采取收购的行动,当巴菲特在80年代购买通用食品和可口可乐公司的股票时,大部分华尔街的投资人都觉得这些交易缺乏吸引力。

很多人都认为:通用食品是一个没有发展前景的公司,而可口可乐公司给人的印象又太保守了。从股票投资的角度来说,都不是最佳的选择。

巴菲特收购了通用食品公司后,在管理上进行了调整,由于通货紧缩降低了商品的成本,加上消费者购买力增加,使得该公司的盈余大幅度成长。到1985年,美国一家香烟制造公司收购通用食品公司的时候,巴菲特的投资成长了3倍。

这些事例表明,巴菲特能够毫不畏惧地采取购买行动,这种魄力非寻常人能比。

1973年到1974年间为空头市场的最高点,巴菲特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先是收购了华盛顿邮报公司,接着又购买了濒临破产的CEICO公司。他又大量购买了当时债务缠身的华盛顿公共电力供应系统的债券。同时又收购了许多RIR奈比斯公司的高值利率债券。在巴菲特看来,股票市场只是一个可以让你买卖股票的地方而已。巴菲特拥有波珊珠宝、喜诗糖果公司、《水牛城新闻报》等公司的股票已经多年了。他完全不在乎每天的成交价格的涨跌情况。他一向都认为:公司本身经营得很好,和股市完全没有关系。”而对可口可乐公司、华盛顿邮报、CEICO和首都/美国广播公司,巴菲特却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公司的销售、盈余、利润和资本投资的需求上。对这些公司的营运情况,巴菲特都了如指掌,如同自己的私人公司一样清楚。成千上万的炒股人把每天的股票市场成交价看作重中之重。

事实上,巴菲特从来不去关心这些。诸如失业率利率或汇率等数据以及政治方面的因素,都完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巴菲特还把经济的景气与否看作是正常的事,他说:“就像是赛马场上奔驰的马,有时候跑快一些,有时候又跑慢了一点,不应大惊小怪。”

1989年7月,吉列发行6亿美元可转换特别股给伯克希尔。巴菲特收到年配息8.75%,10年之内必须强制赎回的可转换股权证,和以每股50美元的代价转成普通股的权利,价格高于当期股价的20%。巴菲特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他说:“吉列的生意的确讨我们的欢心。因为我们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因此相信我们能对它的未来可以有合理而聪明的猜测。”

独具慧眼的巴菲特在大量收购当时并不为世人看好的联邦住宅贷款抵押公司的股票后,满怀信心地说:“只有当优良的公司被不寻常的信息包围,导致股价被错误评价的时候,才是真正大好的投资机会。”

巴菲特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投资大师,其眼光,魅力与胆识真的是非常人能比,他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投资与收购活动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都受益于他善于不断地学习,更是因为他有着独具慧眼的判断力与超乎寻常的魅力,这无疑是成大事者必备的素质之一。他的果敢行为不得不让我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克服人性弱点,学会理性思考

你对历史会重演保持过怀疑的态度吗?你相信将来是过去的翻版吗?股市的历史的确是会重演的,美国华尔街的两次股灾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美国华尔街两次股灾惊人的相似。1929年10月29日,美国股市大崩盘;1987年10月19日,美国股市又一次暴跌。这两次暴跌,在发生的季节、时间间隔和价格形态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股市历史经常会以改头换面的方式重演,因此许多股民不能正确地予以识别,一次又一次地与股市大机会失之交臂,或一次又一次地被股市戏弄而套住。

股市是按照人性的弱点来设计的,人性弱点是很难改变的,所以股市历史会重演。只要善于学习调研,并努力克服战胜自身的人性弱点,就很有希望在股市上脱颖而出。